【此心安處是吾鄉:Happy Canada Day🇨🇦】
明天是加拿大國慶。(我想今天這篇文,可能會是社群上分享過最私人的一件事)
我16歲時沒有考上高中,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不過我志願卡上的學校一個也沒考上, 家中也沒辦法支持我唸私立學校,於是我就重考了。那一年我沒有上學,也沒去重考班,就天天在家學習。我或許有些許語言天賦,不過數理方面連資質平庸都稱不上: 我基測(這個詞好顯現年齡)數學30題可以錯10題。且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遙控器的比喻,隔年五月,基測在我人生中重播到第三次,PR98.5,還差0.5,還是考不上北一女。
於是我去了某衝刺班,朝九讀到晚十,潮濕的仲夏,我卻在冷氣房裡皮膚乾裂。當時衝刺班是禁止說話的,我與三十個人,每日面面相覷13個小時,我卻連他們的名字也不知道。上廁所還要舉手,整隊,再由導師帶隊到廁所,過程靜悄悄。衝刺班週週排名,而我週週都是第二名,第一名總是同一個女生,就叫他怡君吧。當我考滿分時,怡君也考滿分,當我考99分時,怡君還是滿分。於是在衝刺班的那一個月,猜猜怡君是誰成了我最大的心靈寄託:我對他又是愛,又是崇拜,又是恨。
兩個月後,我的第四次基測放榜,考幾分我忘了,總之比前一次還差,不過這都不要緊,因為我只想認識怡君。當時衝刺班辦了個(可以說話的)同學會,我迫不及待問起導師:怡君有來嗎?怡君考得怎麼樣?
「哪個怡君?」導師問。
「第一名的怡君啊!」
「喔,她喔!她是假的啊,從來就沒有怡君。那是用來激勵你們的。」
國、英、數、社、自,白紙黑字,五個數字,在無聲的教室了,創造了一個我眠思夢想,活生生的一個人。
十多年過去了,但我現在打字的手還有點顫抖,因為回頭看,我發現「怡君」其實跟著我到了高中,度過大學:當人的價值建立在比較之上時,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只想成為怡君。因此我拼了命地學習,考試,找實習,洗履歷⋯⋯直到我快要大學畢業了,我好害怕,我好想離開那間無聲的教室,於是我去考了托福。
然後我到了加拿大。
過去我一面頂著學歷的光環,一面厭惡升學主義,十足斯德哥爾摩。不過在加拿大,再也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台大,沒有人會說「你唸台大連XXX都不會」,沒有人以任何我曾經追求的標籤來認知我,更沒有人把我當成怡君。每次我都能重新自我介紹,我也才真正開始思考如何介紹自己。
很多人說溫哥華華人太多,不過我卻在這文化混合體中,看見了令人驚豔的語言混雜現象,以及語言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在蒙特婁,我遇到好多世界級的學者,也發現我能做出獨特且有價值的研究。在YouTube的空間中,我一直在做只有我能完成的事:讓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更加易懂、普及,讓學習者能夠因為英語產生自我認同,而不是追求英語學習上的「怡君」;當然還有 #托福,當初就是托福幫我開了那一扇門,我想給更多人這張門票。
我並不想表達留學是每一個人的出口,東坡說:「 #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很幸運地在加拿大找到家,其實是因為我終於找到了我自己。 Happy Canada Day. I am proud to be a Canadian at heart. ❤️🇨🇦
#你心中也有怡君嗎
還是要公告一下
#明天托福一小時的免費課上線哦
加拿大私立高中排名 在 nag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雄一定沒穿制服】
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為什麼圖中大雄不穿制服就是裸體?這是來自這幾天反對制服解禁之言論。也完美驗證了中國社會文學老前輩的一段經典: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魯迅《小雜感》
這篇置頂文雖有點篇幅,但是精闢中肯
對於制服議題有意見的朋友建議先釐清一下
以免在一些不存在的問題上跳針:
Kulis Balo:
【關於廢除制服的幾點釋疑】
《學校管理篇》
1. 教育部沒有要廢除制服,只是禁止「處罰」服裝儀容不合常規的學生。但對於穿著過於誇張的學生,仍有「管教」之規定。處罰與管教之差異,請參閱《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的附表。
2. 學生不穿制服會不會增加學校管理之困難?會。但這些管理成本不應該轉嫁到學生權利上,學校必須與時俱進,思考如何調整管理策略。
3. 大多數私立學校不會因為本法條修正而調整。會選擇私立學校的學生有幾種:本來就比較聽話的、家裡經濟狀況不錯的、家長覺得私立學校管得比較「嚴格」的,絕大多數都是三者兼具。請用供需法則看待私立學校的招生,家長需要自己的孩子被當成軍人管,在這個市場法則下,私立學校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管理規則。否則家長送孩子去唸公立學校就好。教育部的態度「可管教,但不可處罰」就是給私立學校裁量權。
《學生篇》
1. 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家長的壓力下依然會繼續穿制服。
2. 會不會比較誰穿的是名牌?會。人的比較無所不在,有髮禁的年代比較誰的頭髮長這麼0.1公分;沒髮禁的年代,比較誰的髮型比較帥。現在則是比較誰的3C產品比較潮。一旦服裝儀容解禁,衣服褲子的比較肯定會出現。
3. 學生會不會因為不穿制服被霸凌?會。青少年的心理狀態總結來說就是充滿一連串沒有邏輯的行為,以及團體認同。標新立異一定會受到其他人的注目禮,但這也應該是學校的責任。該注意的是避免霸凌跟壓迫弱勢的現象,落實友善校園,而非淪為口號才是正確的做法。從友善校園被提出以來,大多數學校從來沒有落實過,只會做書面評鑑,這是個好機會可以讓公民團體好好地監督學校。
4. 學生會不會擔心早上出門不知道要穿什麼?會。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狀態極度重視外表,但學校有視覺藝術課與家政課,這些課程如果有照課表上,一定會教穿搭的藝術與哲學。學生會煩惱要穿什麼是好事。證明了學生開始動腦,如何穿搭才會好看,這是創意的發想,也是種訓練。台灣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動腦。
以上。
張可樂:
「為啥我生在一個這麼悲慘的島
中華霸權等於族群融合平等
穿制服等於消除階級與貧富差距」
難攻大士的滑坡理論練習:服儀不罰=廢除制服=
上課露奶=敗壞風俗=道德淪喪=社會淫亂=中華民國滅亡
費心打扮=招蜂引蝶=荒廢課業=社會弱智=中華民國滅亡
自由校園=門戶洞開=隨機殺人=社會危殆=中華民國滅亡
頂撞權威=驅逐教官=政治鬥爭=社會動盪=中華民國滅亡
這麼關心國家的話,接下來轉型正義要辦的幾件動搖國本的淘空大案,大家可要支持喔。不能包庇犯罪喔。
Okinafa Chen:
「學生不穿制服,歹徒就可以任意地進出校園,殺害學生,校園安全堪憂」
你不覺得只要穿上制服就能任意地進出校園才真的校園安全堪憂嗎
張之豪【此例一開】:
我國一唸完,離開臺灣,到加拿大的高中唸八年級。
到校第一天,沒有制服。
此例一開,我五年高中生活,穿牛仔褲跟Tshirt。
結果,我上了一所叫UBC的大學,今天查了一下,世界排名是34名。
此例一開。
PS結局是時下正流行的辯論大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