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他,你就會越來越肯定自己的品味》
謙卑禮讓之美德深植在上一代長輩們的處事觀念裡,對於「讚美自己人」這種舉動是感到相當「害羞」的,常常可以看見父母們在外人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一堆缺點,但對他們來說「罵給別人看」只是謙虛的一種表現,即使在場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那不是真的在嫌棄,因為他們嘴裡罵著,投射過去的眼神卻是充滿慈愛,但這就是老一輩們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也是在傳統思想的家庭中成長,這種「說不出口的愛」可能也早已在你的心底根深蒂固,「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對原生的你是會感到吃力的,就跟我一樣。我是在一個人獨自闖蕩社會時才發現這件事的,我發現我在面對稱讚時都會焦慮的手足無措,聽完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才得體,在需要讚美時腦袋裡的詞句又總是支離破碎,怎麼樣都拼湊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語來表達,明知道嘴甜是一件好事,但就是生澀的難以啟齒,要說什麼都很彆扭,硬擠出口了又渾身不對勁。
打從第一份工作到現在我都是從事業務性質的工作,讚美這個環節是和客戶初次見面寒暄時留下好印象的關鍵,剛要邁出第一步怎能就卡住,終於逼得我正視這個問題開始要求自己練習。最初只是想「至少也要將必要場合的禮貌性讚美練得落落大方吧」,沒想到卻意外在過程中收穫讚美的溫暖。「婆婆,您的頭髮怎麼還是這麼烏黑亮麗!好美唷!」已是高齡92歲的婆婆害羞的漲紅了臉,像個孩子般開心的咯咯傻笑,看著婆婆慈祥的笑容我的心竟用力的跳了好大一下!原來發自內心對別人釋出善意,真誠的表示出對他的喜歡,到最後受到鼓舞的人竟會是自己。每一次從這個現實世界收到得來不易的肯定,心中都會變的飽滿且充滿溫馨,一次次反饋的感動逐漸融化了我,慢慢的,我也越來越能熟練的善用「肯定的言詞」來取代我原本僵硬的表達,從一個被動接受的角色學習成為主動給予。
一句話的力量有多大?網路上的文字霸凌即可造就一條寶貴的生命消失,你覺得呢?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任何一點雞毛蒜皮都會對彼此產生影響,一個樂觀正面的陽光男孩也可能在重度負面的另一半長期影響下,耗盡正能量,被黑暗吞噬,其實隨著兩個人的處事態度雙方都會散發出正負向的能量,但熟強熟弱?則是依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所增增減減的,一句「肯定的言詞」,可以強大到一拳擊潰兩人之間因誤會築起的那道牆,但一句以傷人為目的的話,也可以讓他們從此形成兩個世界永不相見,既然選擇了彼此要一起相處過日子,相信大家都是對共同創造更好的將來寄予厚望的。
我有物歸原位的強迫症,見到像被轟炸過的景象就差不多像被掐住脖子一樣,曾經一次我在家打翻完整一碗熱騰騰又油膩膩的牛肉麵,看著眼前滿地飛濺的湯汁,高掛在椅背上的麵條,和不知道躲到哪去的肉塊,我當下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我真的無法面對這場災難去好好收拾,請問我可以現在就搬家嗎?」我的同居伴侶若對整潔有不一樣的要求則會比較辛苦,但我深知要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於是我放棄治標不治本的硬碰硬,而是採用以身作則的身教開始。自己看不順眼的地方就親自動手去整理好,不僅愛乾淨是天性,人類也是有向光性的(笑),當他體會過環境舒服的美好,他的日常衛生標準就會逐步的被挪移滲透,慢慢產生改變,甚至會在某一天起開始跟進你的行為舉止,如果哪天對方終於主動把東西收拾整齊,還青出於藍,請趕緊打鐵趁熱為這得來不易瘋狂點讚!「哇~收納達人耶!你房間這樣擺設好有你的風格喔!也來幫幫我佈置?」一定要讓他清楚明白的接收你的肯定,讓讚美灌滿他下一次再自動自發的動力,若是我們在習慣養成的中途就耐心耗盡的棄守,「喂,垃圾車來了,你可以上車了。」用暴力言詞譴責只會激起他後青春期的叛逆,如此一來我們就更難堅持到他浪子回頭的那一天了。
兩個人組隊決定攜手共闖所有人生關卡,但讓彼此第一道就卡關的卻也通常是因為彼此,為什麼童話故事總是只以「王子和公主結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做結尾?因為之後的婚姻故事真的不好說、說了不好啊(笑)。我個人擇偶的條件可以總括成一句話「要能讓我崇拜」,特別是針對我的弱項,因為有著比我強的能力才能讓我上演瘋狂迷妹的情趣戲碼,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安全感,很多人奉行的婚姻之道則是難度更高的進階版,「在你最肚爛他的那個極致點,依舊能不偏頗的欣賞他的優點」,熱戀時什麼肉麻的話你都能說的出口,等熱情褪去後再回頭去看還會覺得不可思議這不是我(笑),「肯定的言詞」對剛開始的兩個人是輕而易舉,但時間一拉長,發生過的種種摩擦多多少少傷害了感情,心中有傷,耐心坐了大怒神急速下降,到後來只要情緒一發作就會鬼遮眼的想否定一切,過去認為的好突然在他身上都遍尋不著,整個人被畫了一個大叉叉後就會看他什麼事都不舒爽,連他呼吸你都會覺得是浪費空氣這樣(笑),走到這個地步該如何利用「肯定的言詞」來打破僵局?就端看你累積多少功力能將這微妙氛圍拿捏得多輕巧了。
我一位好姊妹深諳「重話輕輕說」的相處之道,總是能在即將爆發衝突的那一刻穩住自己情緒,用比平時更無比溫柔的口氣對老公吐出「肯定的言詞」,瞬間解除危機,如果平時就有努力在經營感情,認真做「肯定的言詞」這門功課,那基本上你們的關係就不至於糟到病入膏肓,在情緒上頭誰都很難把持理性,在和平相處時多說說「肯定的言詞」最簡單也最沒負擔,趁這時候將你們的情感帳戶存滿一點,才不會在不小心鬧出事時一次被提領過多的感情,掏空帳戶,就此分道揚鑣。
最可惜的一種就是錯把稱讚當成是在向對方低頭認輸!稱讚他好並不等於你就是差,仍舊將雙方視為單獨的個體才會有你爭我奪搶一個金牌的錯覺,感情不是零和遊戲,不是他前進你就得退後的跳恰恰,搞錯方向了啦!你們是「共存共榮」的同隊隊友,是朝同一個目標奔去,是兩個人都可以沒在客氣的往前猛力衝刺!一起榮登最佳男女主角沒毛病啊!打通這個觀念後你就會豁然開朗,「肯定的言詞」其實一點都不難嘛!只要把你當下心中感受到的好,不怕羞的勇敢說出來!「今天上班辛苦囉!」「你做的這道菜好好吃喔!」「你的肌肉線條看起來真性感!」「我覺得你剛剛事情處理的很棒呢!」
他曾經說過「感恩式思考就可以口吐蓮花。」如果讚美、鼓勵對你有些難度,那就從感謝開始吧!說聲謝謝也是藉由他的幫忙而對他的能力表示肯定,少少兩個字也是一種「肯定的言詞」唷!道謝這件事情其實曾經困擾過我,每一次看見情侶之間說聲謝謝,我都會心生羨慕的提醒自己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三八啦,自己人幹嘛說謝謝。」受原生家庭的傳統價值觀影響,認為對自己人說謝謝好像是把你當外人一樣,太有距離感,一廂情願的認為這是兩人之間的默契,對方應該都知道吧?結果出去玩時幫你提重物、吃飯時幫你剝蝦殼、東西放太高時伸手幫你拿…久而久之,這些都沒有在即時表達感謝的下場,就是將對你所有的好都視為理所當然,當為愛付出變成了應盡義務即為兩人相看兩相厭的起手式。其實對別人說出短短的謝謝也是在告訴自己,就算是血親也沒有誰「應該」要對你好這種事,心懷感恩才不會踰矩彼此的底線,對方收到你的一聲謝謝,也會為得到回應而感到開心,往後也才會再心甘情願的幫你的忙。
「肯定的言詞」之最高境界,就是直接開口說愛啦!是對方自願說出口,可不是一天到晚被你逼著問的喔。我是個不留遺憾給自己的人,濃濃情意突然湧上當然就要及時的讓對方感受到,發個「愛你」的訊息出去就可以繼續做手邊的事了,不要對回覆抱有期待反而造成負擔,原意本就只是要傳遞心意,可不要言語勒索對方和情緒勒索了自己。通常對方會在一開始覺得天天說愛,講久了會不會就麻痺沒感覺了?若說了這麼多次的我愛你,似乎也就讓這三個字變的廉價了?感受才是最真實的,當你在聽到他真誠的說我愛你時,那份甜蜜的觸動也會讓你想要回報他同等的幸福滋味,美好的事情總是有極強的感染力,幾次過後對方就會慢慢的被收服,體會到說愛是永遠不嫌多的。還是開不了口讓他知道嗎?其實歐美劇看多了就不覺得奇怪啦,外國夫妻在出門上班前或是暫時分開時,都會自然的說句「love you」來表達對對方的愛呀,硬著頭皮擠出第一次,後面就不會那麼難囉。
所有肯定的、正面的每一句好話對這段關係都是大加分,對方受到鼓勵進而對你多些好感,絕對是經營感情的家常必備良藥,現在就轉過頭去對另一半說說看?什麼都可以!一句簡單的「你今天看起來好帥!」,看看他的反應是驚喜、驚嚇還是驚濤駭浪?(笑)
【讓自己值得你想要的一切】#兩性相處
梅姬LU ✍ #maggielulumaggie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抓住那一亮閃,頓點的體悟,雕琢創作,關於自我成長,兩性相處,投資理財,工作職場,滑雪學習。📬maggielulu1106@gmail.com
動眼神經麻痺會不會好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朱為民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取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位朋友跟我提到她媽媽的狀況,我很快想到這本書。傳統的親子互動模式,再加上大腦的退化,讓成年子女不管怎麼做,父母就是不滿意,讓盡心盡力的成年子女感到憤怒與委屈。
不是年紀大,個性就成熟。有人是年紀越大,鬧起脾氣來越像小娃娃。
我很少講長照的議題,但「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依舊可行。同理與關心不能少,嚴守界線也要做到,譬如,任由老人家隨意打罵人,那是誰都會想逃,最後對老人家怎麼會好?!
這本書的文字使用很實在,建議也很有條理。只是,成年子女要降低自己的標準,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老人家,因為不斷衰老的過程,盡是挫折。
祝願您,藉著這本書,在心態上準備好我們自己要如何度過晚年!
*********************************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文/ 蔡佳芬】
「醫生說我蛋白質不夠……」曾伯伯開始抱怨。
「蛋白質就是要多吃肉。我多買些牛肉跟魚,平常可以多吃點。」諸森也覺得老爸營養不夠,想多煮些肉來給他補一補。
「肉跟魚都有一種腥味,我不喜歡。」曾伯伯立刻打槍。
「不然我買鮮奶給你,鮮奶也有乳蛋白,多少補充一些。」諸森曉得老爸的脾氣,只好再換個方法。
「我喝牛奶會拉肚子。」曾伯伯再開一槍。
「那我去買○○牌的高蛋白營養品,一瓶裡面的蛋白質含量可以抵好幾餐了。」諸森從營養師那裡拿了幾張衛教單,上面標註得很清楚。
「我聽說那種東西很難喝,都是插鼻胃管的人才吃那個。我才不要。」曾伯伯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
諸森嘆了一口氣。
為什麼不管怎麼做,老爸都不滿意呢?
「擔心他走不穩會跌倒,衝過去扶著他的手,他卻說我動作粗魯,拽得他胳膊痛。」「他半夜常常需要起來上廁所,我請外籍看護小心地跟著。他卻說我派人監視他,害他活得不自由。」
你是否也曾聽過上述這些話。明明自己就費盡心思,甚至花費大筆金錢,想要讓長輩獲得更好的照顧,但卻換來批評與抱怨?
子女聽在心裡,滿腹辛酸、委屈,甚至是憤怒不已。子女不明瞭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什麼父母就是不滿意,難道是故意找碴來折磨人?
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為什麼我怎麼做,他都不滿意?」
■ 可能一: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
夏子奶奶八十多歲了,視力不佳外,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與糖尿病,雖然推著助行器可以勉強移動,但是仍有著跌倒的風險。她平日與兒子一家人同住。
某日,夏子奶奶在家中昏厥,里長正巧來家中拜訪而發現,緊急送醫後,醫師說可能是進食不規則,低血糖導致的。
夏子奶奶的兒子和媳婦白天需要外出工作,孫子也在外地就學,考量她一人獨自留在家中,倘若有意外狀況,恐怕再度面臨危險,於是先安排奶奶到住家附近的日照中心。原本期待每週一到週五白天,夏子奶奶可以有規則的活動與進餐,晚上與假日,再由親人協助照護。
結果奶奶先是抱怨日照中心的食物,她不喜歡,接著又說自己的個性內向,不習慣跟著團體一起活動,最後她乾脆拒絕前往。中心只好結案。
兒子接著申請外籍看護來陪伴、照顧夏子奶奶。沒想到,看護才來一個月,奶奶就極力反對繼續聘用,說是看護聽不懂國、台語,或說這樣花費太多金錢,又說不習慣有外人同住,再者,就是家中的空間本來就不大,這樣孫子回家只能睡在沙發上。
奶奶每天嫌東嫌西,外籍看護也向仲介公司訴苦,兒子無奈,只好停止聘用外籍看護。
這兩個方法都不行,兒子改為向長照中心申請居家服務員前來協助,心想至少要能確保服藥與進餐的規則性。經由照顧專員評估後,運氣不錯地獲派年輕的本國籍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
結果,夏子奶奶還是不滿意。倘若居服員動作快,她就說對方只想草草了事,快快回家。若居服員待得久一些,她又說對方一定是經驗不足,沒效率。甚至連對方太年輕都能抱怨。說溝通不來,聊不上兩句。
夏子奶奶的兒子也快六十歲了,他不解地問:「醫師,我媽是不是得了一種『愛抱怨』的病?無論我怎麼做,她都不滿意。我該怎麼辦?」
我一邊安慰他,一邊接著說:「我猜想,奶奶上回昏倒後,恐怕覺得自己不知道何時會再發生這種事,所以有種強烈的不安感。她想要的或許不是這些正確的照護處置。如果是你們不在,她就會害怕的話。她希望的,可能是你常常在身邊。」
我跟夏子奶奶的兒子,討論了可能的做法:
方法一:試著每日趁午休時撥電話回家。
方法二:在家中裝設可看見彼此影像的監視系統,教導夏子奶奶緊急時可按求救鈕,或是通話鈕。
方法三:再搭配居家照顧服務員的訪視。
最後,終於慢慢改善這個情況。
正如同我們養育下一代,如果過度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即便是能提供孩子富裕的環境、昂貴的才藝補習,但會不會也是換來對父母的不滿?
有時,我們會直覺地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照顧對方,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愛對方,著重這些外表上看似重要且必須的,但卻忽略了內在的需求與感受。
■ 可能二:「老」羞成怒,這是面子問題
翰林伯已經九十歲了,他的獨生女兒遠嫁外國。在太太過世後,原本身體硬朗的他,自己獨居了一段時間。
但在上個月,翰林伯夜半如廁時,在家中跌倒,大腿骨折,所幸鄰居聽到聲響,呼叫救護車將他送醫。後來翰林伯接受開刀,住院數週。
出院後,女兒安排他入住堪稱高檔的銀髮安養中心。女兒還買妥各式復健器材,備齊了各家營養品,就是希望能讓翰林伯身體康復,在環境優美的地方頤養天年。
豈知住了三個禮拜,翰林伯卻因為適應不良,嚴重失眠而被安排前來看診。
接到安養中心通知的獨生女兒,也由國外趕回,陪同就醫,想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翰林伯首先抱怨晚上睡覺時,中心不准他把廁所的燈光完全關掉,害他有光害,睡不好,但這其實是因為翰林伯晚上堅持起床如廁,照顧人員擔心若沒有光線引導,視線不良,翰林伯容易跌倒、受傷。
接著,翰林伯又抱怨廚房將他的飯菜切得碎碎的,「像給豬吃的一樣」。原來是照顧員發現翰林伯的牙口不好,常常會將無法吞食的菜留下不吃,因此體重偏輕,所以才準備細碎飲食。
仔細聽聽翰林伯說的話,他不斷強調自己「各方面都沒問題」,堅持「凡事都可以自己來」。
我想,癥結點可能就在他「不想服老」,不肯承認自己「需要協助」,所以對於那些幫助他的舉動,多以抱怨挑剔的方式來抵抗。
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少見。我建議在處理時,需要適當地維護翰林伯的尊嚴,對於他的失能及退化輕描淡寫地帶過,然後巧妙地強調這些作為的好處或是必要之處,甚至編個他比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讓長輩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舉例來說,可以對翰林伯說明,燈光是統一控制,規定都要開著,每間房都一樣,但或許可以為他換個光線較柔和的燈泡。
而飲食是營養師特製的,因為是女兒特別拜託的,為的是給他補身體,好讓他的骨頭早點長好等等。
這些抱怨,其實有時候是長輩們對自己老化、退化的怨嘆,如果子女能給予傾聽、支持,幫長輩找個適當的下台階,就能協助長輩逐漸地接受自己身心的改變。
■ 可能三:妄想作祟,講道理是沒用的
馮老從軍中退伍後,五十歲才經由相親結婚生了三個女兒。可惜太太年輕時就因車禍過世了,所幸三姊妹順利成長,並且事父至孝。
馮老伯伯晚年中風,後來又罹患了失智症。由於有吞嚥障礙的情況,需要特別製備食物,三姊妹都是輪班烹煮營養又好吞食的餐點給父親吃,不假手他人。馮老爹個性耿直,就是脾氣差了點,三姊妹都是婉言相勸。
某次回診時,三姊妹以眼神暗示我有話要說,於是,我請護理師將馮老支開去量血壓。
「醫師,我爸最近越來越難照顧,我們怎麼做都被罵。我們三姊妹為了照顧他,時常請假,也不敢去找全時的工作。我們自認為已經很盡力了,心理壓力很大,是不是也該要來看妳的門診?」
「妳們照顧父親真的非常仔細。到底是發生什麼狀況呢?」
「醫師,您也知道我爸不太能吃硬的東西,所以我們都會把飯菜燉煮得很軟爛。
「但他最近一直抱怨食物裡有渣渣,使得他吞不下去,說我這樣就是要謀害他。可是我用筷子撥開來檢查,什麼渣都沒有啊。他那一餐就生氣到不肯吃。
「我想這樣下去不行,昨天我特別熬了魚湯,然後用濾網撈了一遍又一遍,確定都沒有任何渣渣,才端給他喝。沒想到他喝了一口,就破口大罵,說有渣渣,說我想害他噎死。
「最令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煮的,他說有問題。帶他出門,去逛逛便利商店,買些微波食品,他卻吃得津津有味。」
女兒們邊說邊流淚,實在好委屈。
馮老恐怕是出現了失智症中的「被害妄想」,認為女兒們想害他,且認為食物可能被下毒,對食物充滿疑心,所以不論女兒們怎麼費心,都沒有用。
而微波食品是真空密封包裝,通常此類病患會認為這種比較安全,比較能放心食用。
聽了我的說明,三姊妹恍然大悟,終於了解並非是老爸爸挑剔,也不是自己廚藝有問題,而是失智的症狀所導致。
後來調整藥物,控制妄想。馮老的症狀減輕,全家又能和樂相處。
■ 可能四: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問題是他需不需要
大東因為罹患小兒麻痺,所以,從幼年起父母就最為關心他,他也打定主意不婚不生,要和雙親生活在一起。大東另外有三位手足,都已成家並且住在外地。大東的雙親過了七十大壽後,便開始出現明顯的老化現象。
大東非常擔心,他在心中暗自許願,一定要照顧好父母。
家中原本是母親掌廚,烹煮三餐,大東主動要求進廚房幫忙,可是洗菜被嫌不乾淨,下麵被嫌煮過頭。
大東的老爸平日最愛在外趴趴走,找朋友聊天,大東開始跟前跟後,老爸嫌他煩人。
有回老爸晚了點回家,大東到處打電話找人,差點就要報警協尋,老爸爸氣到說他小題大作。
大東很氣餒,他撥電話向兄長訴苦,抱怨自己盡心盡力,老爸老媽卻都不滿意。
大哥聽了,微笑地回應:「這不就跟你一樣嗎?小時候,因為你行動上跟其他人不同,爸媽擔心你上下學不方便,於是每天都去校門口接你放學。結果你吵著說你沒問題,要跟大家一起坐校車回家。爸媽擔心你被別人嘲笑,於是拿了醫院的診斷書,到學校去找老師商量,想讓你免上體育課,結果你抱怨他們太雞婆,最後你的體育課還拿全勤。就連你都找到工作了,他們還像偵探一般,假扮顧客在角落觀察,等被你識破後,你嚷嚷這樣很沒面子。」
大東被老哥一點,幡然醒悟。自己雖然是一片善念,想回報父母,但卻也像當年的父母一樣,關愛有餘,擔憂過頭,且矯枉過正了。
我建議大東,應該在父母能力不足之處,進行協助,而不是什麼都不讓他們做,這樣反而會讓父母的身體功能退化加速。
子女不妨試試讓長輩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樣的協助,再請他們有需要時,不吝提出,或許就能讓關係輕鬆些,彼此互助,生活更自在。
■ 可能五:不是你不好,是他心情不好
應該有不少人有這種經驗。你像往常一樣進辦公室上班,也像往常一樣工作,但今天老闆好像吃到炸藥,不停亂開炮。
你看大家冒汗,襯衫濕,於是拿起遙控器,調降冷氣溫度。老闆卻碎念說才幾度就忍耐不了,這是浪費電。
你轉頭,改打開電風扇吹。老闆又說這樣噪音太大,風吹得文件到處跑。辦公桌上的電話響了,你才晚了一秒接起,老闆罵你上班不專心,萬一是重要電話怎麼辦。
而接聽顧客來電,你多講了兩句寒暄。老闆說事情講好就好,不要故意聊天殺時間。你把開會報告寄給全體與會者,老闆又碎念說電腦螢幕字太小,應該要印出來。你趕忙把紙本列印完成,老闆卻說誰要你印全彩的,這樣很浪費墨水錢。
連在開會中,你看老闆聲音沙啞,就順手倒杯水給他喝,卻被嫌矯情、拍馬屁。處處動輒得咎,你簡直想拍桌、辭職算了。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有一種可能,無論你做什麼,他都不滿意,那就是他「心情不好」。
有不少的長輩在老年期罹患了憂鬱症,或是出現憂鬱情緒,但他並不直接地說出自己「心情不好」,反而以「不耐煩、唱反調、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來呈現。
這種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做得多好,你都可能踩到地雷,被炸得遍體鱗傷。
臨床上,常見與老年憂鬱症相關的身體疾病不少,常見的有中風(高達百分之五十的中風患者曾出現中風後憂鬱)、帕金森氏症(約百分之四十的患者會合併憂鬱症狀)、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疼痛的疾病(關節炎、腰背痛等)、癌症,使用免疫化學治療藥物或是類固醇類製劑等。
長輩可能是因為身體上的種種不舒適,情緒上的低落、憂鬱、不開心,從而出現行為上的煩躁不耐。
我建議可到老年精神科醫師處就診,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調整生活作息的職能治療等,這都可以改善情緒問題。
當一個人的心情愉悅起來,關係自然輕鬆、好相處,彼此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大改進。
若說,我們無法令世上所有的人都滿意,我想認同此話的人必定不少,只是這個不滿意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親友或是長輩。
倘若不管怎樣做,都無法獲得父母的滿意時,請記得,最重要的是初心。好話一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以上文字取自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156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動眼神經麻痺會不會好 在 Elaine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OT相談室這本書
當時提及想畫一本關於OT診間日常故事時,很幸運地,有機會跟現在身兼諮商心理師的學長聊過,也就這樣有了這一篇推薦文,當文中提及那些我幻想的醫療場域,居然有種被看透赤裸裸的感覺>/////<
如果你已經拿到書了,請搭配服用,療癒效果更好xd
--------------------------------
郝柏瑋 諮商心理師/職能治療師
《OT相談室》是一本個人期待很久、很有趣、讀起來雖輕鬆也不輕鬆的漫畫,當我第一打開就立刻一次把它全部看完了。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復健科,舉凡各種筋骨身體痠痛、動作困難可能都會到家裡附近的復健診所請裡面的治療師幫忙復健,不過大家可能對於職能治療是什麼卻相當陌生。作為全台灣第一本關於職能治療師的漫畫,除了讓讀者可以更進一步認識職能治療之外,裡面也包含著許多關於治療、關係、生命的反思。
— 我們都是先成為一個人,才成為一個醫者 —
看著Elainee 藍尼對於治療過程的紀錄,讓我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進入醫學院就讀的時光。那個時候,不論是自己或是同學,都是極盡自己的努力擁抱這些醫療知識,成天背誦著很多的診斷、病理標準、治療方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學以致用。我們相信醫學殿堂裡傳授的真理,認為這就是所有百病的解方。卻是到了臨床現場才發現,「人」是這麼地複雜、這麼地脆弱卻也這麼地豐富,若空有一身學識,不了解人的困難、個性、歡笑與悲傷,復健根本就沒辦法奏效。要不是病人不願意配合,就是因為焦慮緊張反而越弄越糟糕。另一方面,作為治療師,我們也沒辦法像修理機器一樣不帶感情、不帶著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過去經驗進行醫療措施。正是因為臨床醫療工作必須跟許許多多來自不同背景、活生生的人相遇,於是我們「人」的部分也重新被呼喚出來。
— 我覺得自己跟病很近,和人卻很遠 —
「若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工作賺錢著實不易,若還要思考這些煩人的事情總是更添心裡負擔。但麻煩的是,若忽略人的各種複雜面向,久而久之,你會覺得自己很像只跟疾病在工作而不是人,或是說,疾病比眼前的人還要重要。無論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會引出一個人對於自身存在的探問:「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我會不會就這樣永遠不會好了」、「生病之後,我還是我嗎?」「我什麼時候會死?」這些都是病人在疾病經驗中自然從心中湧出的發問,卻也是對於治療者如何看待生命的探問。這本漫畫雖看似輕巧幽默,卻蘊含著許多臨床人文的思考,特別是關於人的受苦、生命的意義與關係的思考。
在書中,有三個有趣的時空交錯,一個是生活中人與人實際交會的診療空間;一個是治療師內在的想像空間(例如:星球表面、樹洞、工廠生產線);另一個則是身為治療者兼創作者自己生長記憶的過去空間。漫畫中描述在協助一個病人復健的例行工作裡,往往一個對談的片刻時光、一個眼神、一段互動就會開啟這三個空間的通道,帶領你穿梭這三個心靈空間,在裡面有觸動、有想像、有過往。這讓我想到著名兒童心理治療師溫妮考特(Winnicott)的一個概念:過渡空間(transitional space),過渡空間是想像、夢境與神祕經驗展演的場域,也是人類藝術、宗教或哲學起源之地。在這些內外在經驗交錯的神秘地帶中,如同潮間帶沖刷出更多的生命多樣性、體驗與創造,從這些激盪中去反思醫病關係中,如何真誠地會心相遇(togetherness)。
如果你曾經自己或家人有生病的經驗,你或許能從中看到自己辛苦復健的過程,還有這些經驗如何與治療師的心共振、影響著一個基層醫療人員的人生觀。而如果你是學習醫療相關的學生,看看這本漫畫調劑一下身心,想像未來的工作現場預作準備,同時思考作為一個治療者的價值,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而如果你跟作者一樣,是一位職能治療師/復健相關領域治療師,漫畫中的劇情對你絕不陌生。站在診療室中總是在與生老病死相遇。當你的病人向你訴說自己的期待與需求,也正在編織著夢想與未來,關於一個人受傷生病之後可以如何繼續活著,帶著意義、夢想活下去。這是一份不容易的工作,生命的重量龐大到常讓第一線醫療人員開始懷疑人生、麻痺感受,然而這本小小的漫畫,卻展開了一個大大的內在空間,輕輕地說著身為一個醫者的處境,用藝術、幽默與想像回應這些無語難解的生命之謎。
願所有閱讀這本漫畫的人,都能在這浩瀚的想像空間中遇見彼此的靈魂。
線上購買連結:
慢工:https://lihi1.com/UnJfs/ruei
(慢工直購能擁有最豐富完整的贈品喔)
TAAZE讀冊:https://taaze.tw/goods/11100899039.html
博客來: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ot/cat/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