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mountain 百岳人物誌】
#No27深耕山野的教育家
「小謀老師」是-台灣推行戶外教育的人,一定曾聽過的名字,甚至曾是他的學生。在戶外教育還未顯學,台灣登山風氣正追求「征服巔峰」的年代,就開始將美國國家戶外領導學苑注重團隊、心理、哲學等軟實力與思辨的教育方式融入自己的課程...
看完整故事...👉 https://learn.100mountain.com/?p=9883
【百岳人物誌主筆:雪羊】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畢業。從22歲那年登上了玉山開始,深受山林感動,遂縱身躍入登山的世界中,至今已帶隊攀登超過80座百岳。希望透過攝影與文章,影響更多的人,讓台灣的美麗與故事得以深植在每一位島民的心中,帶著對自己歸屬的驕傲走出國際。
【 關於百岳人物誌 】
我們希望從與山與人出發,透過探訪真實的人物故事,從愛山人的身上,一起找回山的正面力量,豐富不同視角。每月1日固定於百岳戶外學院連載。
【 百岳戶外學院 】
戶外學院的初衷很簡單,希望每位勇敢擁抱大地的朋友,都能平平安安上山下山,持續探索戶外的美好。也因此,我們彙整多年的登山經驗,與從客人身上獲得的回饋,整理成實用的內容,提供每次精采探索的最佳後盾。👉 http://learn.100mountain.com
#100mountain百岳人物誌 #山野教育 #戶外教育 #謝智謀 #小謀老師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98的網紅小林日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首次影像作品: 『Green Taiwan -The journey after Beyond Beauty - みどり<看見台灣>後續的旅途』 綠色,是草、木、新葉、植物,衍生意指森林、自然的顏色。會讓人聯想到生命力、再生,帶給生活安穩與平靜感。有時,新芽也象徵對未來抱持希望的顏色。 如今再一...
動 森 島民 和平 在 曾威豪 - 瘦瘦 Soso Ts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動森的島民們陪著我度過2020最低潮的三個月光陰,決定回到島上跨年。祝福大家2021都能健康平安,心想事成,希望世界和平,這句話在此時真的不是玩笑話了。
動 森 島民 和平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TV】粽子要加辣!端午是中國的專利嗎?
粽子吃太多,膩了嗎?加辣助消化!
晚間十點「#民視辣新聞」請準時收看噢!
#吃粽子戰南北已經落伍了
#現在比較流行戰中國黃智賢和共匪信徒小粉紅
談到粽子,本人一篇端午節文章也能吸來無數「共匪八毛網軍」出征?正好一網打盡,叫我天才小釣手!😎
「文化」、「國家」兩回事,很難懂?
吃個粽子戰南北也就罷了,戰「不是中國人過什麼端午節」才是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最新流行!
隨著歷史變遷更迭,自然會造就不同國家的形成、不同的主權與涉及地理上不同領土範圍及治權*(詳見備註「此中國非彼中國」)。
文化、歷史和民族、國家均是不同概念;中共企圖以文化歷史來達到統戰目的,根本是司馬昭之心舉世皆知,簡單說就是常識。用以大中國的史觀,用以大中國的文化歷史來綁架台灣,無非是將台灣箝制於「兩岸同屬一中」、「同文同種」的「一個中國原則」的陷阱之中。
#唐鳳提醒過大家:
#台灣從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分離出去了
台灣是為一個島嶼,自史前時代已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更以長濱文化做為代表;台灣更被視為南島民族的發源地;台灣,有其自身「主體性」的歷史文化;是以本土化、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台灣不只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更非大中國史觀裡頭一個附屬的小小島嶼(延伸閱讀:https://reurl.cc/L3rj34)。
#向大中國史觀說不
#向國民黨黨國國立編譯館的歷史版本說不
#身為台灣人必須認識了解並重建確立台灣史觀
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獨立且現代化的海洋國家,不只自由、民主、獨立,更承接了不同族群、包容了外來和本土的各種文化,中華文化,也不過是其中一種。至於「端午節」和「粽子」,韓國、日本、越南都過端午,「粽子」也非中國專利;墨西哥有、南美洲有,越南、泰國⋯⋯台灣原住民的吉拿富(Cinavu)、阿拜(A Bai)均有類似以葉子包裹米等穀類蒸煮的食物。
延伸閱讀:《蛤!?端午節源頭來自越南》https://reurl.cc/GVyXzA
#不是印度人阿拉伯人為什麼要用阿拉伯數字?
#用阿拉伯數字的難道都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台灣、中國就是「兩個國家」;
沒有九二共識、沒有兩岸同屬一中、堅決反對一國兩制。
我們追求和平、保持獨立不統一,事情是就這麼簡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民黨青年改革說要把九二共識重新包裝你怎麼看?
今晚10點,閔琳在民視新聞和台灣台(53台、152台)蔻蔻姐主持的「辣新聞」和大家談論最新熱門話題,歡迎大家準時收看。
📺「辣新聞 152」
.播出時間:22:00~24:00
.電視頻道:民視台灣台 152、民視新聞台 53
.直播連結:https://tinyurl.com/o39awb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
此「中國」非彼「中國」
歡迎閱讀《高閔琳的歷史小教室》,開宗明義一句話「歷史是贏家寫的,歷史「相或許永不見天日」。
#楚國人是中國人嗎?
楚國人當然不是中國人,楚國人就是楚國人。「楚國」確實成就了現在中國歷史的一部份,且楚國領土範圍也當今中國土地範圍內,但不能因此說楚國人是中國人。
台灣島嶼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大肚王國」人、「大龜文王國」人和「臺灣民主國」人;我們會說他們是「中華民國」人嗎?
歐洲歷史上的「查理曼帝國」人,你到底要說他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呢?而以「德意志王國」為核心的「神聖羅馬帝國」人,你會說他是德國人嘛?還是該說是奧地利人、捷克人、瑞士人、波蘭人?同樣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弗里西亞王國」人,明明土地範圍在當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勃艮第王國」在當今的法國東部、「義大利王國」在當今的北義大利;你會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存在,就把他們說成是「德國人」嗎?
文化、歷史、地理、政治、民族、國家的定義及國家認同、國家領土,是彼此獨立又相關聯的概念;如果個別的概念不清楚又化約混淆在一起鬼扯亂談,甚至以「大中國史觀」的邏輯來定義「國家」,那當然台灣會變成中國的一部份、會變成是中國失去的復土。如依這種論法,那美國人澳洲人應該都是英國人;用阿拉伯數字的都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
#屈原與中國二字的關係
屈原為戰國時期之楚國人,而楚國的先祖是帝顓頊高陽氏,也是黃帝子孫;但其初建時,國君熊渠卻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僭號稱王,時人亦以夷狄視之」。初建的楚國自我認知,非但不是號諡「中國」,與今日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概念、地理、文化也是天差地遠。
能把「問鼎中原」的「中原」,
等同於「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嗎?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均已稱王,周天子式微,各諸侯國開始獨立為王、還自稱都城為「中國」;因此,要說楚國老早是個不甩周不聽命於周的「獨立國」,或把楚國說成是還維持表面形式的「諸侯國」,均無不可。當然,此處的「中國」二字,自非今普遍概念的「中國」。其後楚國積極北上中原學習文化,最終各國不再視之為夷狄,而是為華夏之一員,那也是後話了。
(延伸閱讀:戰國時期的楚國,到底算是獨立?還是諸侯國、中國的一部分?歡迎詳閱 https://reurl.cc/exlvK7。此外「華夏」之於「中國」,這又要開啟另外的篇章了,略)。
#關於楚獨一詞之指涉
另外針對「楚獨」一語;「楚國」 你當然可以說是諸侯國、封地的概念,然而刻意 KUSO 談「楚獨」,則是要回到「楚國最終被秦所滅」的脈絡去理解。「楚獨」二字,是為相對於「一秦原則」並對比「台獨」和「一中原則」的趣味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好奇想問,作為一個不打算朝歷史、考古學、人類學領域發展的台灣人,對於「外國歷史」有需要了解那麼多嗎?🧐
本人對這外國歷史的認識了解,應該跟多數人比也不算淺了!
酸我台大碩士?說實在的,共匪和滯台小粉紅也就算了,有請台灣鄉親多加提防我們的腦子被那「黨國國立編譯館」的大中國史觀洗腦,遺毒不淺、毒害甚深啊!
勸君莫學韓粉和共匪小粉紅井蛙嘲笑別人讀台大、拒讀台大。
勸君千萬多讀書,共勉。
動 森 島民 和平 在 小林日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首次影像作品:
『Green Taiwan -The journey after Beyond Beauty - みどり<看見台灣>後續的旅途』
綠色,是草、木、新葉、植物,衍生意指森林、自然的顏色。會讓人聯想到生命力、再生,帶給生活安穩與平靜感。有時,新芽也象徵對未來抱持希望的顏色。
如今再一次回顧臺灣,發現到處都是盎然的綠意。與大海及太陽並肩為伍的島民們,心中總有一片綠地。就像是細心栽培一棵大樹般,我也會與這個國家,一同努力地生活下去。
我將純粹的臺灣,原封不動拍成了影像。
攝影師 小林賢伍
📍撮影地[臺灣]
宜蘭:抹茶山(聖母登山步道)
新北:草嶺古道
新北:三角埔
新北:老梅綠石槽
新北:水湳洞選煉廠遺址
新北:陰陽海
新北:基隆山(雞籠山)
澎湖:牛心灣
澎湖:瓦硐社區(石滬)
基隆:和平島公園
― ― ― ― ― ― ― ― ― ―
剪接師:鄭天威 Tien Wei , Zheng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weiweibig?igshid=6jgsfe38zgdo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tianwei.zheng.90
― ― ― ― ― ― ― ― ― ―
小林賢伍 - 撮影師兼旅行作家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iamnotkengo?igshid=1514tldpkwwnt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engokobayashijp/?ref=bookmarks
【職歴】(以下節選代表作品)
▼出版 Books
2019 「台湾日記 Taiwan Diary」時報出版
2018 「いちばんかんたんたのしい 大人の台湾」ワニブックス
▼電視 TV
三立電視 「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
八大電視 「WTO姐妹會」 等
▼廣告 Commercial
2020-2017 科學麵
2019 中華航空 TAIWAN The Wonderland Of Asia
2019 Uniqlo Taiwan - HEATTECH
2019-2018 高雄市府觀光旅遊局 - 六龜
▼報章雜誌報導:平面
2019 華航雑誌 Dynasty 秘境 PLACES LESS TRAVELED
2018 Taipei Walker 私宜蘭遊路線
2018 台灣觀光協會 觀光月刊 特集「翡翠色の大地に恋して」等
▼報章雜誌報導:網路
2019 VOGUE 「我能做的,就是告訴全世界台灣的美」
2018 GQ Taiwan-袋名單推薦:現在到宜蘭流行這樣玩!網紅新熱點「抹茶山」
2018天下雑誌 換日線「告別東京、決心留下來,我在臺灣的人生篇章就此展開」等
▼攝影工作 Photographer
2019-2017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Best of INPUT
2019 Asean Wisdom Media in Bankok
2018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大渓文藝季
2018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TIEFF
2017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天下雜誌 「旅行,從高雄出發」等
【工作邀請連絡方式】
kkk_prepare@yahoo.co.jp
若有工作邀請,請麻煩您用email聯絡。
我等候您的回信。多謝。
お手数をお掛けいたしますが、
お仕事のご依頼はメールにてご連絡をお願い致します。
#上山下海過一夜 #抹茶山 #小林賢伍
動 森 島民 和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