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過的翻譯文
最近感覺很適合再發一次
----------------------
正文開始
搭便車是經濟學和整個社會中最古老的問題之一。簡而言之,搭便車描述了一種情況,其中一方在不付出任何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就受益的經濟狀況。
最好的例子是大象身上的寄生蟲。寄生蟲會吸食大象的血液以求生存,但對大象的健康無濟於事。
大象身上的寄生蟲一開始沒有太大的無害,但是時間久了寄生蟲到達到一的量後,寄生蟲開始減弱宿主大象的身體。最終,當有過多的寄生蟲時,大象就被寄生蟲殺死了,之後,寄生蟲因為宿主的死亡也更著死了。這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可持續性的問題。寄生蟲只考慮短期。
實際上,搭便車問題幾乎出現在人類的所有形式中。要維持生態系統正常的訣竅是將免費乘車者減至最少,以免他們壓倒所提供的服務。
然而,還有另一個寄生蟲問題影響著市場,便是「主動投資者」與「被動投資者」的問題。
活躍的主動投資者是指對其投資進行研究和盡職調查,或者依靠自己進行研究的投資顧問或共同基金。活躍的主動投資者下注並冒險,是證券市場價格發現的命脈。
活躍的主動投資者可能賺錢也可能虧錢 (通常是兩者兼有),但無論如何,活躍的投資者在嘗試賺錢的同時為市場做出了貢獻。
反之,被動投資者是一種寄生蟲的態樣。被動投資者只需購買指數基金,坐下來即可欣賞演出。由於市場大多上漲,被動投資者坐享其成,對價格發現毫無貢獻。
先鋒集團已故的傑克·博格(Jack Bogle)提倡了被動投資的好處。Bogle堅持認為,被動式投資要優於主動式投資,因為收費較低,而且因為主動式管理者不能“擊敗市場”。Bogle敦促投資者購買和持有被動式基金,而不必理會市場的漲跌。
Bogle建議的問題在於這是一種寄生策略,直到無效為止
在大多數共同基金和資產管理業都是主動投資者的世界裡,被動投資者可以做得很好。被動投資者在享受主動投資者提供的價格發現,流動性和方向性推動力時支付較低的費用。
被動投資者可以像在大象身上的寄生蟲一樣,自由地依靠主動投資者的辛勤工作。
當被動投資者超過主動投資者時會發生什麼?
大象開始死亡。
從事研究並增加市場流動性和價格發現的活躍投資者的數量正在減少。而隨意乘坐該系統而對價格發現無動於衷的被動投資者正在迅速擴大。寄生蟲開始淹沒大象。
如果市場以泡沫的形式飆升,那麼活躍的投資者可能會獲利並退場觀望。無論哪種方式,都是積極的投資者阻止了向上或向下失控的行為。
活躍的投資者扮演著類似於舊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專家的角色,該專家被期望在人群想要購買時賣出,而在人群想要賣出時買入,以維持平衡的訂單量並使市場保持平穩。
被動的投資者目前可能正在享受免費乘車服務,但是下次市場崩潰時,他們可能會發現「原來大象也會死!」
當市場下跌時,被動基金經理將被迫出售股票以追踪指數。這種拋售將迫使市場進一步下跌,並迫使被動管理者進行更多拋售。這種動態將助長自身並加速市場崩潰。
就算被動投資者將尋求主動投資者加緊購買股市停止持續賣盤下跌,但問題在於,屆時已經沒有足夠的主動投資者來有所作為。市場崩潰可能就像一輛沒有剎車的失控火車。
有一天,大象會死。
----------------------
#評語
在自然界中要維持一個生態永續,系統的平衡與循環是必然要維持住的,一直以來,我從來不認為ETF或共同基金哪個一定比較好,各有功能各有利弊,只有選擇沒有對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一旦有極度的偏頗,對於整個市場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世界很大很複雜,人性有時貪婪有時恐懼,要把投資搞好,絕對不是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也絕對不會是只有費用高低這種加減乘除的問題而已,有這麼簡單的話,你當華爾街那些資產管理公司養一堆年薪千萬的經理人都是智障?就你最聰明?
我一直提倡的是理財自主性,不要被不正確的訊息誤導,瞭解自己的屬性,瞭解市場的運作,找到適合的工具,才是一個健康的投資方向,願獲利 與你同在。
----------------------
原文作者:
James G. Rickards 美國律師、經濟學家和投資銀行家、在華爾街的工作已35年的經驗。1998年時擔任美聯儲拯救長期資本管理(LTCM) 的首席談判代表。客戶包括機構投資者和政府部門,並定期在《金融時報》,《紐約晚報》上刊登文章。曾擔任美國情報界和五角大樓國防部長辦公室的資本市場顧問。
勤有功的例子 在 李懂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給不讀歷史的無知者上一課 》
( part 2 結局篇)
上文題要:警方到底想/不想讓過份武力呈現市民眼前....
或許我們可以用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去嘗試解釋。
霍桑並不是人名, 而是上世紀哈佛大學在一家名為霍桑的工廠所做的研究,主要探討在什麼情況可以提高工人士氣和增加產能,但最後被心理學家視作一種行為心理學的現象:「被觀察者知道自己被觀察後,會改變原有行為」。
如果用日常生活做例子,經常看見小孩子跌倒地上會先望一望周圍,如果無人在旁邊就會繼續站起來玩耍,如果發現有大人在身旁就會放聲大哭。
又譬如上班一族,老闆在公司巡視,每個人都非常勤奮從不去pantry、老闆出差海外員工就不肯離開pantry....
讀者或許記得《舒特拉的名單》電影中,舒特拉巡視工廠的時候一個年老猶太員工非常熟練地在老闆面前大顯身手....可惜他在納粹軍官巡視時突然失手面臨槍斃(這又帶出另一個和我們類似的問題,誰才是真正的老闆?)
言歸正傳,那麼在記者的鏡頭觀察下,警方行為會否有什麼改變?
3年前我曾經在這裏寫過一輯紀錄片帶出的現象, 80年代一名戰地記者在非洲採訪(忘記了是哪一個國家)內戰,迎面而來偶遇一隊政府軍押解一名叛軍,政府軍見到記者,立即停下腳步,在鏡頭前把這名叛軍槍決。
政府軍原本只把這名叛軍押回軍營,但記者的出現改變了政府軍的行為(霍桑效應),軍官改變原意要透過媒體顯示震懾力。
這裏有一個重點,政府軍的行為不受任何法律制裁,謀殺叛軍甚至是國家英雄。
換句話說, 軍官是有意識地借助記者的鏡頭立威!
(如果大家上BBC網頁,近年仍然有很多關於非洲軍人進行謀殺的真實新聞片段,例如2018年喀麥隆軍人事件)
回頭看看香港,當所有人認為警方一直不希望「使用武力」的鏡頭被傳媒拍攝,可能是美麗的誤會。
個人的推論是,在明知不會被追究的情況下,警方是有意識地讓這些鏡頭呈現在700萬市民眼前,以顯示出所向披靡的震懾力。
既然如此,為何現在又要防止這種影像廣為傳播?
故事要回到上述槍斃叛軍事件....
當年電視台播出政府軍執行私刑的片段, 並沒有任何軍人受到懲罰。
但政治一日也嫌長,大約半年後叛軍攻陷軍政府,這些片段變成為罪證。
紀錄片最後的一幕,是原本剿敵有功的所謂國家英雄,轉眼變成叛國賊,一字排開、用黑布蒙上眼睛被槍決....
李懂媽
勤有功的例子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真是個令人感傷的星期一,淒風苦雨。
7/16新北市海山分局海山派出所巡佐陳忠明(51歲)中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
7/31新北市海山分局江翠派出所巡佐陳佳欽(52歲)因心血管疾病離世。
今天下午我也要專程到高雄,向連續三天值深夜勤後,在健檢時猝逝的高雄市保安大隊迅雷中隊的李康偉小隊長(51歲)鞠躬。
但是今天最難過的,莫過於去亞東醫院探視昨天凌晨在執勤時,被17歲少年無照駕駛撞成重傷的樹林分局樹林所的楊庭豪警員(21歲)。
我進了加護病房去看年輕的楊庭豪,就像熟睡中的孩子,他很帥地躺在那裏。
我陪著庭豪媽媽向他呼喚,要庭豪加油,趕快醒過來。
神外加護病房的主任告訴我們,今天上午再檢測確認庭豪的腦幹,已經完全沒有功能了。「就像豆腐掉到地上,碎了!」
好熟悉的說法。就像當年柯P向我敘述他的愛徒曾御慈醫師,在斑馬線上被撞到時,外表沒有什麼外傷,但是「腦已經像豆腐掉到地上,碎了!」「這樣,連救回來當植物人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腦幹完全失去功能後,連自主呼吸都沒有辦法做到。楊媽媽的傷痛可想而知。
但是我看到一個無比偉大又堅強的母親。
既要為兒子爭取任何存活希望,但又不願意兒子受苦。
楊媽媽說,庭豪從小到大沒有使用過健保卡,我向她提起王黃冠鈞的例子:23歲的王黃冠鈞,還來不及正式任職,就在國道警察局實習時被撞殞命。
冠鈞的犧牲,換來了高速公路局為國道警察租用防撞車,也為國道警察爭取到些微的危險加給。
楊爸爸、楊媽媽稍早簽署了庭豪的器官捐贈同意書,很了不起。
我要在立法院提案修法,希望比照酒駕修法的精神,提高無照駕駛致人於死的刑責,也要對未成年人的無照駕駛肇事致人死傷,追究家長與車輛所有人的責任,楊庭豪不能白白犧牲。
#願在風吹日曬雨淋中工作的所有人都平安
#願陳忠明早日甦醒
#天上的陳佳欽、李康偉,一路好走
#庭豪,親愛的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