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米媽自從公開說了米媽想認真做Young Living 這個事業時,想認真將自己這8年內自私用的用家心得幫到自己及家人小朋友外,更加想去分享給大家。 當我因為大家而賺取到正當的佣金時,我亦會負責任地為大家負責,跟進。米媽想幫人既熱誠,其實比起事業,比起佣金更加興奮,米媽很感恩可以幫到別人,很感恩大家相信米媽。這也是米媽從開始這段旅程時找到的意義。
米媽始料不及,原來有很多人都面對很多問題。有非常非常多,鼻敏感,情緒,壓力,失眠,濕疹,主婦手,美容,保健,關節,小朋友蚊丁蟲咬,一晚醒幾次,頭痛,便秘,風賴,經期血崩,荷爾蒙失調等等等。 米媽雖然識的有限,但每日為大家陪大家去尋求答案,認真地為每個人去做功課,去跟進變成朋友般著想。 米媽出發點是分享,想幫人。只要因為我的一句說話,令你有得著,米媽就願意去做。 你問一句,米媽問十句。因為米媽是非常,十分,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更可況是會員。
米媽為他們開了學習群組,當中其實是無所不談。而大家因為米媽而第一次接觸一些米媽用開的產品而有得著再返黎話俾米媽知。呢個就係個價值所在。❤️
有個可愛媽媽問起一句說話: 米媽覺得可以分享的。關於育兒。
✴️我有時會對小朋友無耐性。但係盡量收緊,覺得自己有進步嘅。但我見米媽對米花真係無限包容,所以想請教✴️
米媽答:
其實好多可以避免,只係開始時要有耐性啲,付出多啲解說,我地去同佢地講野前,
✴️先諗左如果我咁同佢講,
1:佢明唔明 ,
2:佢反應會點,
3; 佢真係會聽?
如果其實講完佢唔會聽,咁可以放棄呢個做法:
✴️咁我用咩去講佢先入耳?
打佢? 佢呢下痛完果下無事
鬧佢大聲?佢會果下嚇親只係因為知你嬲唔等於佢明做錯咩
✴️ 想像痞低,用佢個腦去諗,佢想你點講,用佢既年紀,智商,可以想像到既例子去講佢聽。
如果咁做,會點架
✴️ 每日真係抽時間睇一啲生活習慣,自理,同理心書。同埋有互動,問佢,等佢答。再討論。每日十分鐘,咁好多時你希望佢聽得明既野佢再係平日見到時就會強化左成為佢既價值觀同行為
✴️愛佢,大人都可以做錯事,要為自己既行為同佢講對唔住。我對米米講好多,有時我大聲左,有時我miss左佢感受,我會主動同佢講對唔住,佢會無理頭,我會解釋返點解我要講。
✴️無論佢點做錯,之後請擁抱佢,佢唔係特登咁,只係未學識,我地俾佢知我哋願意同佢錯誤中學習,媽咪點都好愛你,所以一齊去學習(呀米由一歲聽到而家)
✴️愛自己,佢地做錯有幾閒,健康就好,唔好因為佢地既能力而upset,恨鐵不成材,呢啲係外在加豬的,現時既學習太高要求直情變態,唔佢地返到學,做得曬基本野我地已經要欣賞佢既耐性。
✴️每日從小處去學懂欣賞/發現自己小朋友既長處同細微處,主動去讚佢同佢講點解。當你每日都講時,變相佢會更加有自信,更加會觀你讚佢既野做得更好同保持下去。 而你,會發現你小朋友其實都好好。
✴️不要比較
✴️盡全力地去愛小朋友吧,童年很快過,佢地開心就好。我地教識佢言行待人處事,佢自然向好既方向成長。
✴️如果我地果下燥底左,記得去淋一淋水,因為燥底時講既說話只是發洩在小朋友身上,並不是教小朋友。而小朋友永遠都唔會去指責大人即使我地都有做錯既時候,佢地永遠愛我地。
米媽無信仰但很愛聖經聖詩。
以前都讀天主教。
最愛既一句說話: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
小朋友係我地生活既動力,為佢地既開心而開心,佢地既不懂事而搖搖頭就好,我地做父母的,並不是一生出來就識得做父母,仲要係做一個要幫小朋友迎合呢個變態教育社會制度既父母。我地做父母都要學習,都要反思如何去令佢地明白有得著。每日都可以調整的。沒有最好的父母只有最適合最明白佢既父母。爭在你願唔願意去做。
只要我地把握初心,愛佢地,教養佢地正確價值觀,佢地自然唔會差得去邊。亦會對自己負責,愛你愛別人。
如果每日你放工只關注佢學習成績,呢個只係結果,對佢既人生無太大得著及幫助,而家你幫唔到佢好多,佢仍會覺我係媽媽既事不是佢既事。
反而趁少洗腦,伴讀自理同理心價值觀書,討論,最後佢就會潛意識變成佢自己既事。做父母既都言行一致,佢自己會變成你想要既樣子。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
希望也與這裡的所有粉絲互勉
02:39 晚安喇
#每晚都為YL會員努力
#我相信米媽的粉絲一定感受得到
你們都來留個言,寫寫感受吧
包容聖經金句 在 Shel crafts&music 手作音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ome say love is...
大合照來了❤️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厚愛和祝福㊗️💍留言和私訊未能一一回覆,唯有在此衷心感謝各位🥰🥰🥰
(🎬玫瑰花教學影片還在YouTube, 連結在留言裡🔗)
.
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由4月至今,30個星期的週五畫聚,感覺已經認識您們很久很久了,也聊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雖說絕對不希望疫症爆發,但確實因為疫情才讓我掉進這個「粉彩坑」(相信不少朋友也是這段期間才開始在家畫畫)🎨但願接下來的高低起跌,每步也有主保守,看見祂的恩典🙏🏻
.
.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哥林多前書13章
.
.
.
⬇️Next YouTube live下次直播
#ShelFridayArtLive week 31
📅date: 4/12 (Friday)
⌚️time: 9pm (Hong Kong time)
🎬where: YouTube live
🎨theme: the light shine in the darkness 🎄🌟
.
.
.
#shelcrafts #pastel #pastelnagomiart #art #illustration #rose #roses #tutorial #diy #draw #drawing #easydiy #easydrawing #painting #makeup #flowers #粉彩 #和諧粉彩 #畫畫 #教學 #插畫 #玫瑰 #聖經 #金句 #bible #bibleverse #biblequotes #love
包容聖經金句 在 吳家揚的樂透人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李前總統追思會-家屬追思文 」
信仰帶來生命的意義
長女 李安娜
在我小學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常常晚上都要去教會,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去教會是做些什麼?還記得有一次他們從教會回來,討論著五餅二魚的故事,爸爸説這個可能嗎?爸爸是位有科學知識的學者,卻在探討這個不可能的神蹟故事。
在我高中的時候,我有幾位很好的朋友,常常在討論人生應該如何才會帶來意義,因為爸爸都是基督徒,我便開始尋求上帝;我上教堂,也開始閲讀聖經,直到結婚之前,我決定成為基督徒。
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是一條漫長的人生道路,就像父親一樣,不只是成為上帝的兒女,還要憑著信心,藉著神的恩典所賜下的盼望與愛,奔走苦難,卻有甘甜滋味的生命路程,最後得見主面而得永遠的生命。
這就是父親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科學帶來知識,可是科學卻沒有帶來對生命的意義。這應該是父親留給我最美好且可享用一生的禮物,爸爸,謝謝你!
=============================
永別了,親愛的父親
次女 李安妮
1999 年的春天,為了出版《華枝春滿》慶祝爸媽的金婚紀念,我滿懷愉悅祝福的心情,首度以文字公開父母與我超過40年的溫馨生活點滴。21 年後的今天我則是在內心萬分哀痛與不捨的情況下,再度以文字來追憶父親與我超過 66 年的父女情懷,兩樣心情卻是一樣的感恩。
坦白說,父親在我 40 歲之前始終視我為么女在呵護疼愛著,對我沒有太高的期待,也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但也因此讓我享有了最大的自由度。我可以讀我自己想讀的書,談我自己想談的戀愛,做我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規劃自己想像的人生,偶有拆框、翻牆行為,只要沒有超越紅
線,都是被允許甚至可能獲得稱讚的。
從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觀之,父親讓我始終擁有自主的選擇權與機會,應該算是幸福的,但我卻常常抱怨他沒有把我當兒子看待。此刻深自反省,也許是自己資質駑鈍、努力也不夠,無法跟上爸爸的腳步所致,相較於我這個年代生長的多數女子而言,我所擁有的條件與機會其實是足夠好好追父親,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才是。感謝父親,
往後我將會加倍努力。
在我 40 歲之後,由於台灣社會已逐漸轉型為多元開放、自由民主的國度,我也從原本只擁有來自家庭的寬容,增添了來自社會的自由度,加上剛從英國留學回來,開始懂得探索父親與大社會的連動。在 1996 年首次民選總統的近百場助選活動過程中,從許許多多老百姓的手中、眼裡與言談間,透露出期盼他能灌溉給這塊土地更豐沃的民主養分,提供給人民更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父親不是我的」,我不應該獨享父親為我所構築的那既自由又安全的舒適窩,而應該藉著所擁有的相對較佳條件,更積極投入社會,協助弱勢者也能擁有自由的選擇與機會,獲得公平的對待與幸福。
2000 年之後父親卸下公職,改以更貼近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方式,繼續呵護關心這民主初長成之國家的各項發展,我也才有機會更近距離觀察父親如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這一段日子裡,盼望能與父親出遊海外的夢想也得償宿願,尤其在幾趟日本行旅中,深刻感受到父親與日本政界暨民間的連結力。有一回還曾發生一位計程車司機在獲知我們是陪同台灣前總統來的成員後,竟然免收我們的車資。父親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耕耘,可說是深耕至基層民眾的內心,這種感動不在當下是絕對無法體會的。
父親最後在病榻的近六個月當中,無論是形體或是意識都顯見逐漸凋零,每回去探望他,內心雖有無限的不捨,但我從未掉過一滴淚水。我瞭解父親對生命的詮釋,對信仰的倚靠,我堅信他仍在與病魔奮鬥,卻也同時在等待上帝的恩召。
7 月 29 日,在葉啟祥牧師帶領下,全家人一起跟上帝禱告,懇求上帝止息家父在世間的勞苦,帶領他讓他沒有任何牽掛,沒有任何恐懼,內心充滿上帝的愛及平安,回到上帝的懷抱。此刻我意識到我的父親終於是我的父親了,但他也將只會出現在我的夢裡,長存在我的記憶中。
父親過世後的這幾天,從許多至親好友、同僚部屬、甚至庶民百姓所留下的追思長文或隻字片語,我更進一步認識了我的父親。我也想跟父親說,我會牢記您對我在知識上、思想上、信仰上以及生活上的所有身教與言教,我也會好好照顧您最牽掛的阿嬤,直到她與您在上帝的國度裡
相見。永別了,親愛的父親,心中滿是無限懷念與不捨!
=============================
永念的身影
二女婿 賴國洲
台北賓館追思主壇上的照片,選定的是微露牙齒、慈祥親和的笑容。當下的直覺是「這張很台灣歐吉桑,而且很他年輕時的味道」。在國人、世人,他是李總統以及卸任的李前總統。在家中,他是安妮的爸爸、我的岳父。
回顧一些舊影片,可以看到李前總統年輕時在台灣許多農村經濟工作留下的身影,那樣的樸質真情的形貌,在這張照片上亦可感受深刻。
想起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格言「誠實自然」。用現代的網路語言就是「暖男」吧!顧家的暖男每天下班回家,首先一定呼叫安妮媽媽的名字。如果早上出門時家中有人身體違和,他一定接著關心「怎麼樣?」、「好一點了嗎?」不論公務再怎麼繁重和忙碌,「像極了愛情」。
接著他會換家居服,同時將外出服掛入衣櫃,晚上睡前他會準備好明天要穿的衣服。書桌,永遠都是井然有序的,書架上堆滿了書,中文、日文、英文,而且常有新書,但是,他一定記得哪本書放在甚麼位置。
溫馨的內在,透過堅定的意志力與慈悲的人文關懷,務實於他堅定但包容的執行力。住院時,6 月 14 日清晨發生地震。當下他醒來後,就一直不肯再入睡,心情顯然很不平靜,後來是護理師一直告訴他「台灣真安全」、「台灣無代誌」,整個精神才放鬆下來。沒錯,他是馬上想到 921 大地震,那天一大早,他人已經在南投、台中,救災及善後的部署已然展開。其實,一般所不知,920的晚上,他身體是略為違和的。
醫療團隊也常說,他的意志力是超強於任何人的,瞬間的行動力也是非比尋常的。
卸任後,2015 年 7 月有幸陪同赴日,22 日在日本國會聆聽他對兩百多位日本國會議員講述「台灣的典範轉移」。特別說「卸任後」,一則是希望台灣的聲音被聽見的意志和努力,是他永不鬆懈的志業。愛台灣的暖男,一刻不停歇地奉獻。二則,他公職身分時,我們就只能看新聞報導、聽廣播了,不可能有親聆親炙的機會的。
2015 年 7 月 24 日清晨,在永田町散步的我,6:03am 正巧拍下這張照片,紀念此行,也象徵他常說有生之年要為台灣的民主一直盡心力。遠方是日本國會,他開啟了前行的綠燈,綠燈通往更多的國際認識與友誼。
想起 1995 年康乃爾大學演講「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當時他用美式幽默說了雙關語 USOpen(高爾夫職業公開賽),引為對美互動的新境。其實,前一年,1994 年,過境美國才出現一段「不下機」、「睡衣接見美國代表」的軟中帶硬抗議呢。務實的意志力,讓暖男的包容力,為國家開創了更多的邦誼契機。這也許也可一窺他的領導哲學。
病房的窗戶可以遠眺觀音山,在觀音山頂,他曾經娓娓道出他的思維與家人分享。這天清晨,我為他從病房拍下觀音山。這天是 2020 年 7 月30 日,早上 7:05。
=============================
三十九與九十八
孫女 李坤儀
最後的 174 天裡,扣掉跟阿公請假的時間,大概有 150 天都會和他見面,陪他說說話,就像我過去 39 年的人生一樣。體貼如他,讓我把心裡想說的話、想唱給他聽的歌,都在這 150 天裡跟他說了,也算是沒有太大的遺憾。
對每個人而言,他都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對我來說:他是個認真直接的人,認為對的就要付諸行動。也是個充分授權的人,抓大方向不過問繁瑣細節。
是個自我要求的人,即便是住飯店離開前,會要求收拾整齊,因為這是個人的教養與對提供服務者的禮貌。是個包容的人,相信各個信仰最終都在與人為善。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某些觀念是相通的。
是個窩心的人,和照護他的安全人員、醫護團隊都有說不完的貼心故事,也建立了只有他們才懂的情感連結。
是個慈愛的祖父/曾祖父,為了讓小朋友開心十分鐘,他願意特地起床外出散步。
誠如他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生命的本質即在不斷的自我超越」,在我有幸參與他不到一半的人生中,他已經擁有許多精彩的片段,足以去成就生命的意義。
=============================
以生命來教導我們
外孫女 黃怡寧.黃怡丰
我們從很小就知道我們的外公是台灣總統。很多人常常問我們:「有這樣的外公,你們跟他學了什麼東西?他跟你們談論些什麼事情?」現在長大了,知道外公教導我們「犧牲」的意義。在他的人生當中,我們的外公犧牲了很多和我們相處的時光。他把台灣、台灣人和我們所有的未來擺在第一優先。
很多人想到他們的外公會有很多開心的回憶。我們沒有這些甜蜜的回憶,我們只記得我們的外公是一個「巨人」。他不只是有體力,還有決心,也很會吃苦。每天清晨他就起床閱讀所有的報紙,然後再去上班。晚上,他還在練習講稿,看重要的資料。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如此的忙碌,
可是他的每一分鐘都貢獻在為實現台灣未來的目標。有時候,我們全家必須陪外公出去跟特別來賓吃飯。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放棄和朋友邀約玩樂的時間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我們明白那是外公正在開拓一條可以讓我們跟隨的道路。
外公的思維像一個複雜的迷宮,他了解其他人的觀點,但仍然保有自己的願景。他努力為了台灣真實的民主而犧牲個人的生命時間,不畏懼別人的指控與批評。透過他的所為,教導了我們什麼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意義。我們是否責備外公沒有給予我們很多相處的美好時光?完全不會。當我們看到台灣人民可以享有自由的言論、選舉的權利,與自由生活的今天,對於外公的犧牲感到無比的驕傲。
=============================
想再一起讀本書
外孫 賴緯綸
我的阿公是個嚴肅的人小時候的記憶裡,阿公總是以嚴肅正直的態度對待台灣人民賦予他的公職和使命。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規律,即使假日也是大清早就起床。我偶爾可以抓到阿公用早餐的尾巴,和他同桌度過用餐時間。餐桌上阿公不多話,他總是安靜地看報。
在那個報紙是資訊主要來源的年代,我仍印象深刻,餐桌會擺上滿滿的各家早報––因為阿公喜歡閱讀,從一早就開始閱讀。小時候的我很難了解家裡怎麼會有這麼多書,量多範疇又廣。從文學到哲學,從科學到神學,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他怎麼能吸收這麼多元的知識,又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做這麼多閱讀?
我的阿公更是個風趣的人在他卸任總統後,我們有了更多互動的時間和機會,而「書」是我們的交流的中心。他不再表情嚴肅,總是嘴角上揚開懷地和我談論書中知識。談思想的書,談生死哲學的書,更談科學新潮流的書。
阿公最愛笑嘻嘻的拚命開書單給我。從奈米材料、量子電腦、低溫核融合,到基因工程,他總會掩不住內心的興奮和我分享新科技,更和我分享在台灣產學應用上他獨特的見解。
就算是念工程的我,還是得做足功課,為的是希望可以和他進行充滿火花的對話。我崇拜阿公對新知的愛好,也從他身上學到知識的迷人之處,更重要的是景仰他一顆無時無刻以台灣發展為出發點的心。
阿公常說:「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我想是這個單純又深遠的理念,讓他從未停止閱讀學習,而能有遠見地從各個角度為台灣未來鋪路。我對您的離去感到不捨與思念,但我看到了您在遠方為台灣未來點的明燈。謝謝您為台灣的付出,更謝謝您帶給我說不盡的言教與身教。如果可以,我想和您再一起坐下來討論研究一本書。
原文出處:https://reurl.cc/x0lr11
追思會現場直播
https://reurl.cc/EzG9oR
#再見了李登輝總統
#謝謝你一生看顧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