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學生專屬 #贈送方案 #名單公佈
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
⠀
本次活動由現觀科技贊助 20 位名額!因為申請踴躍,島讀另外提供 20 位大專學院名額和 7 位高中生名額。
⠀
因此,最終有 47 位同學,將免費獲得一年的島讀會員資格 🎉
⠀
中選通知信件也已經同步寄出,歡迎中獎的同學快去收信!
---
⠀
🎉獲選名單🎉
⠀⠀
鄭O宏 有機材料研究科博二
歐陽O欣 經濟系大三
陳O 日本語文學系大四
黃O儒 服務科學所碩三
劉O 醫學系大三
郭O志 會計系三年級
趙O廷 物理系光電所_碩一
郭O翰 資訊管理系碩一
陳O珉 工業工程管理與工程學系
吳O芳 法律系大三
王O之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資訊工程
余O翰 社會科學系
劉O均 法律學系大四
陳O銨 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二
張O瑋 企業管理學系四年級
邱O柔 財務金融研究所碩二
蕭O珊 藥用化妝品學系大四
王O平 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大四
黃O馨 國際貿易與經營學系大二
劉O旻 哲學所碩二
黃O原 資訊管理學系碩一
白O明 工商管理學系大三
李O玄 化學工程所碩一
陳O達 醫學科技研究所碩二
劉O田 航太與系統工程學系大一
盧O棕 應用英文系大四
謝O宏 電腦軟體工程師大三
張O瑋 金融資訊系 碩一
吳O羲 企業管理學系大四
賴O霖 國際企業學系大一
林O葶 電機資訊院學士班大四 / 人文社會院學士班大四
曾O祐 企業管理學系大四
呂O霖 休閒遊憩管理系
葉O伶 財金所碩士ㄧ年級
李O翰 生科所國際研究生組博五
蕭O文 國際經營管理
潘O婷 學習科學與科技所 碩二
蘇O成 電機工程系碩一
張O涵 心理學系大四
沈O瑩 設計系碩一
张O东 商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本科四年级
蕭O岳 物理系碩二
黃O仁 臺中一中
李O蓉 武陵高中
蔡O叡 內湖高中
莊O安 中壢高商
劉O湛 高雄女中
張O謙 高雄中學
張O榮 內湖高中
化學工程系英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化學工程系英文 在 林奈森不睡覺-台紐混血兒在紐西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林安娜星海羅盤 #5 ]
hihi, Anna~~~我也有跟旁人無法討論的問題,想請問你
我小時家裡也是移民紐西蘭,住了十來年,基本上人生中重要的成長過程都在基督城, 一路到大學畢業才搬回台灣。回台灣十幾年,從討厭台灣,到無奈妥協,到現在也習慣台灣了。我老公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小孩四歲,我跟我先生都在廣告業有穩定的工作跟薪水。
我一直想搬回紐西蘭定居,有了孩子後更加想帶孩子回去,教育,居住環境跟生活品質當然是主要原因(畢竟我在那長大,我很清楚紐西蘭跟台灣的差異),雖然這些年都有陸續回去紐西蘭,但是紐西蘭這1,20年真的變化超大,連我多少還是會擔心適應問題,更別說要我先生放棄他土生土長的台灣。再加上我們在台灣工作還不錯,每次討論到回去的問題我先生就會反問我回去要做什麼工作?畢竟紐西蘭廣告產業沒有很大,我們也出社會多年,不可能在去做新人的工作。
就在一直猶豫不決,拖拖拉拉之下小孩已經四歲,我的目標是上小學前搬回去,但能不能達成真是問號?跟朋友討論各種建議都有,有的說乾脆大學再送出國,有的說先衝再說(先花存款到時再找工作),有的說去紐西蘭自行創業?有的說爸爸自己留在台灣賺錢@@
我想問安娜的是,你是我會毅然決然全家搬回去嗎?會的話建議小孩幾歲時搬呢?
感謝花時間看這一封,我很喜歡你每篇我都有看,每次看完我都好想念紐西蘭。
~from 豐原 39歲珍妮~
林安娜: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有移民夢的人需要想一下的事情,所以這次放在粉絲頁(對,分享給那個一直在你旁邊念說要移民的朋友)。
#首先我們想一下孩子的層面吧,該幾歲出國呢?
孩子幾歲來,最大的差別是語言能力跟適應上的不同。越早來當然就英文會越好,行為思想上更洋化,會更能融入主流社會。
我個人對於「晚」的定義是中國高中才去國外的孩子,在那之前都是猴子所以何時出動都可以。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是國二讀完後才來長住的,加上對英文沒有什麼愛,所以我至今對英文現在式還是過去式仍然頭大。雖然說在學校讀書還是可以過的去,但我英文這科永遠都是在C這類的成績徘徊。在大學選科的時候我很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去讀法律那種好英文科系(最後選擇了數學好棒棒的工程系),你可以說來紐西蘭的時間點影響了我的職業跟發展。
那在適應上來說,雖然我可以融洽的跟歪國人工作,但我並沒有歪國人朋友,也沒有強大的熱情想要跟他們做朋友(但我為什麼跟歪國人結婚呢?因為大鵰嗎?這個問題我至今仍然很困惑),我不認為自己完全了融入了紐西蘭社會。
((當然,如果孩子對語言很有興趣,那的確是可以兩個語言都很好的不要拿你聰明的姪子來炮我))
晚來的孩子通常因為語言所以會有適應不良的階段,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撐過去(在找到朋友之後會好很多),有些撐不過去的有些會變的比較憂鬱,有些會走偏,有些會想要離開,有時候孩子崩壞的速度/程度會讓父母措手不及,會有「怎麼一個好好的孩子來到國外就變成了這樣」的事發生。
早來當然就是會比較快速適應紐西蘭,相對的孩子對於台灣的記憶就會減少,如果你是那種希望孩子能好好講母語對於自己的文化有愛的人,這你可能就要花費比較大的心思帶孩子去中文班還是每年帶他回台灣吃一吃夜市上一上國小。
我覺得最糟糕的移民方式,就是父母自己猶豫不決(或是其實大人也不適應),結果在孩子好不容易適應一個環境後離開,最後中文不好英文也不好,這裡沒有好朋友那裡也沒有好朋友,沒有一個歸屬感也沒有了自信。
但,這個是我個人的經歷,我長大的時候沒有方便的網路,現在孩子有了網路大概活在哪裡都無所謂吧。
#那從另一半的角度來看,拖一個純台灣人到國外會怎樣呢?。
我自己這次回來紐西蘭後認識了很多為愛嫁來的台灣女人,我必須說女人的適應(忍耐)力真的比較好,加上大多都需要帶小孩/不需要工作,所以在融入環境的需求上比較小,只要交到幾個會說中文的朋友,大家都還是可以平平順順的生活。
台灣男人就是一個比較棘手的例子,他們在交友上會比較受限,因為平日大家都去上班了(當然如果你老公是很隨和放的開的就沒有問題去跟台灣媽媽混吧)。
如果你們有經濟壓力,或他仍然對於職業發展有希冀,這樣挑戰就比較大,英文不好的話他就算在台灣是大官來這邊可能就是要打工度日,雖然說外國薪水換算成台幣是不會丟臉,但要一個曾在職場叱吒風雲的人現在變成被人使喚的人,心態上就要好好調適。
我有看過適應成功的人大概是這幾種:
• 找到類似的工作(可能幫華人工作所以英文不用超級好)
• 轉職 (變成最低薪資人)
• 提早退休(有錢人)
• 留住台灣的工作(變成在家工作或是空中飛人)
那適應不成功的人就會有一段相當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哀怨甚至撕裂家庭的苦日子,以下不贅述。
以你的例子應該是你去工作然後老公在家帶孩子(因為你英文好),但這也要你老公願意變成帶子龍跟煮飯龍。
結論:
孩子該不該來紐西蘭,該幾歲來紐西蘭,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正確的答案,因為在這個階段你也不知道你兒是個怎樣的人,也許他明明是個在台灣可以過的很開心的孩子,結果被你搞到國外結果發展不良。
你現在認為的好教育好生活只是你自己認為的,這些可能都不是孩子需要的。
所以與其做一些「為了孩子好」的事,不如做一些「讓自己好」的事,至少這個是你可以掌握的。
反正孩子自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想出國的孩子就會想盡辦法出國,小時候就被運出去的還是會想辦法回到亞洲(我就跑去新加坡闖蕩了,如果沒有生小孩的話我大概還在那裡吧),其實你是無法長控孩子快樂結局的。
而且看著快樂自信的爸媽跟看著委屈不得志的爸媽,你也知道那個會比較好吧?
最後:
- 乾脆大學再送孩子出國 :當然可以只要你有錢。
- 有的說先衝再說(先花存款到時再找工作): 這也可以只要你有錢。
- 有的說去紐西蘭自行創業 :這也很好只是可能變成轉行不然就是要時間久一點。
- 有的說爸爸自己留在台灣賺錢:這個還是不要好了因為不是小孩不認得爸爸不然就是爸爸去認別的女人了。
- 我是你的話,會毅然決然全家搬回去嗎?
不會,如果要去,要在夫妻其中一個人找到紐西蘭工作的時候後再搬過去,花老本這種事太可怕了。
希望你上回答對你有幫助,讓我們一起加油,好嗎~
--------------------------
#紐西蘭Honeysticks團購剩下一天半! 林奈森從一歲多就開始用這個蠟筆,是業界蜂蠟含量最高的安心產品,使用食物等級無毒顏料,洗澡蠟筆也是市面上唯一全天然沒有添加阿雜化學物的。對於想要給寶寶早早開始享受畫畫的樂趣,又對蠟筆成分擔憂的你,我拍著林奈森的胸脯推薦好用。
購買連結:https://meim.ai/150502
奈森介紹:https://nathandoesnotsleep.com/2019/11/18/honeysticks/
--------------------------
[ 林安娜星海羅盤 - 社團連載 ]
我想要一個禮拜至少有一天脫離育兒的內容,因為我們不是生來育兒的。
請大家私訊你人生無法與身邊的人討論的小問題給我 (當然是會保密姓名),讓我可以短暫的穿上我的道袍,為你我開示。
讓我為你在這一個名為人生的混沌中,擦出一條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