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廣場都市計畫通過審議 西區門戶二部曲啟動】
今(2016/02/25)日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召開第682次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北門廣場都市計畫案。變更國定古蹟北門周邊地區為廣場用地,忠孝西路道路用地則配合古蹟保存進行部分用地調整。
本次會議,委員會14位府外委員,計有13位出席。都發局在都委會審議討論過程除針對北門廣場及忠孝西路的都市計畫充分說明外,交通局、文化局、工務局分別就區域交通、文資保存、拆除引橋向委員分析計畫必要性,最後把三井倉庫後續保存評估方案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說明,經公民團體計10位登記發言陳情、市府團隊的回應說明及委員們經過充分的討論,大致上均能認同從【創造國家門戶】的角度來看,並在【重現臺北歷史地景風貌】、【整備都市景觀及人本交通環境】及【促進產業投資提升就業機會】等西區門戶願景目標之下,忠孝西路路型以原公展方案較佳。
西區門戶計畫所規劃之範圍,從中山南路至淡水河沿著忠孝西路一帶,其所關注之【重現臺北歷史地景風貌】非僅北門廣場,在文化部主政下,已規劃有大阪商船(原公路總局)(市定古蹟)作為影像博物館、鐵道部(國定古蹟)作為鐵道博物館;再者,台北郵局(市定古蹟)擬規劃作為郵政博物館,加上,北門(國定古蹟)在市府2016年2月拆除忠孝橋引道後,已不再被高架道路遮蔽,市府工務局以考古北門遺址為優先工作,規劃作為城牆博物館之可能性,而市議會舊址(未具文資身分),未來將以設定地上權開發後,規劃設置台北願景館,展現清朝考棚行署、市議會的文物及台北發展願景,整個區域將形成跨時代性的博物館群落;然三井倉庫(歷史建築),則配合交廣用地整體規劃移置(東移51公尺)保存,並重現早期的騎樓空間群落,其所創造的空間,文化局擬規劃作為【記憶倉庫】(INFO HOUSE),並找回重慶南路上消失的書局,成為另一種知識經濟匯聚,串連成臺北城歷史發展的記憶群落,共譜古蹟群及歷史建築之合奏曲。
今日公民團體關注乃在三井倉庫原址保留議題,文化局特別說明,文資法對於古蹟及歷史建物位階是有差異,三井的總部位於館前路上,在1999年指定為古蹟,古蹟是不得遷移的,相較三井倉庫在2012年5月7日經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物,且依其附帶決議,三井倉庫所在地區仍應以型塑北門意象為重點並配合與周邊古蹟群活化發展,以及都市發展與交通規劃等議題,研議最適合之保存模式。故歷史建築並無強制性的規範。
都發局經過去(2015)年12月15日網路直播的專家學者市民座談會、12月17日北門廣場都市計畫公展地區說明會、今(2016)年1月的地區工作坊的舉辦讓關心西區門戶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的市民朋友們都能參與討論並且提供許多想法,雖提出兩個將三井倉庫原址保存的方案,惟交通局特別強調忠孝橋(即是台一線),是連結台北與新北市最重要的要道,因此沿線已發展具規模的聚集人口,其他台北橋、中興橋,甚或市民大道,已呈現飽和,而目前忠孝西路臨時性的路型,已以雙向各四線車道佈設,維持交通的順暢,市府所提方案,乃全盤考量路口動線簡化、交通安全、用路效率及人行動線提升的結果。此外,有部分委員也認為,三井倉庫配合調整後之忠孝西路移置,較能符合,其日據時代位處於三線道上之意義,且不會與北門互為排擠,或形成孤島。
都發局並在簡報時說明2月5日都發文化二局首長連合會勘,目前三井倉庫之樓板及屋頂皆已損毀,在考量歷史價值、施工風險、施工時程與經費,將採拆解異地重組方式,三井倉庫移置工法將於3月間提文資委員會審議,今日委員們也同意,如其決議有礙忠孝西路路型調整,仍需重提都委會審議。
臺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系列計畫,已於春節拆除忠孝橋引橋及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並逐步實現北門城再現目標。為展現西區門戶地區豐富都市紋理與歷史內涵,不論是清代的北門城、日據時代的鐵道部博物舘、北門郵局、三井倉庫及市議會舊址等,皆是西區門戶計畫珍視的文化資產與歷史,所以市政府對於本計畫區的都市計畫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及區域交通建設都朝對市民最大公益方向努力。
今日市府提會簡報資料已提供下載:
http://www.tupc.gov.taipei/lp.as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