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農曆10月23日)上午7時28分,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入廟退堂,結束正日遶境。
青山靈安尊王生日快樂!祝福大家健康平安!
《艋舺青山王》
詞:郭懿堅
曲:黃酩幃
唱:黃子宇
吾在青山觀天下
敕封御賜為靈安
海浪波濤黑水溝
惠安先民恭請來
鎮守艋舺驅疫邪
暗訪夜巡吾先行
八將枷鎖為先鋒
謝范將軍在案前
青山王 威靈顯赫
青山王 威震八方
燮理陰陽斷善惡
駕巡四境佑安民
青山王 威靈顯赫
青山王 威震八方
四海五洲萬世傳
一代武將
艋舺青山王
2020年12月6日是農曆十月廿二日,為2020年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慶典遶境活動的第三天:正日遶境。
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的艋舺青山宮,坐落於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聖誕日(農曆十月廿三日)的前夕(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廿二日),皆會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暗訪與遶境),令整個艋舺地區熱鬧非凡,因此被稱為「艋舺大拜拜」。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格局,廟身與鄰屋毗連,前方緊臨鬧街,為一縱深狹長的街屋。建築本身以石雕雕工細緻著稱,華麗壯觀,廟規模雖然不大,在建築藝術價值上,並不亞於鄰近的艋舺龍山寺;正所謂「廟不必大,有仙則靈」,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
傳說靈安尊王原是三國時代孫權裨將張梱,為福建惠安的地方官,十分勤政愛民,死後葬於青山山麓,因為經常顯靈照護百姓,有一次甚至為朝廷擊退敵軍,因而被敕封為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而青山宮的創建則是源於清朝咸豐4年(1854年)發生的一場瘟疫,當時艋舺聚居著許多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中國大陸移民,面對災病來襲手足無措,其中一名惠安漁民帶著大家的期望匆匆返回福建,請來家鄉長年信奉的青山王神像,希望藉助祂的神威弭平瘟疫。而就在經過現今青山宮廟址時,神轎突然「定格」再也無法前進,罹病者聞訊紛紛前來祈禱求助,據說頗為靈驗,民眾當下決定集資在此設廟,兩年後完工,信徒倍增。
人們從此深信靈安尊王具有消除瘟疫的威靈,且與城隍爺同樣是掌理陰間法律的「司法神」,因此配祀的神也相似,除了范謝將軍,還有將人間縣衙巡捕官「神格化」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以及枷將軍、鎖將軍、八家將等,在艋舺地區是深具影響力的地方廟宇,特別是在每年青山王壽誕的前三天,都會舉行夜巡等「迎青山王」祭典,是一年一度的「艋舺大拜拜」,更是當地最有特色的節慶活動,連外國觀光客都慕名而來。
迎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蟾蜍精與1904年的鼠疫等說法之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顯靈除疫鎮煞,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族群衝突,於是在艋舺青山宮舉辦廟會活動以酬謝神明;另一方面,亦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加強其神格印象,後來更演變成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
迎青山王祭典從農曆十月二十日開始,為期三天,在祭典前夕(農曆十月十九日)會先迎請艋舺青山宮附近的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台北天后宮天上聖母等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然後在農曆十月二十日、廿一日兩天,分別於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
所謂「暗訪」,是指神明在夜間出巡,一般相信「深夜問題多」,黑夜裡的人慾特別浮動,因此神明在夜間出巡,才能真正察惡揚善,除暴安良。暗訪隊伍約從夜間六點多出發,每晚遶行半個萬華區,鑼鼓喧天的陣勢用以張揚神威、掃除邪惡瘴癘,隨行護駕的部將牛頭馬面、家將判官、七爺八爺個個姿態威厲;傳說中,不管是驅魔平妖還是鋤奸去惡,只要青山王親自出馬,沒有擺不平的。暗訪之夜,為了恭迎青山王出巡,艋舺青山宮附近街頭四處搭起了臨時舞台,高掛燈綵,除了各種民間遊藝陣頭與樂隊,連信眾也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隨香遶境,一邊迎接暗訪的同時,老老少少亦濟濟一堂吃喝笑鬧著,彷彿像是過年一般洋溢著喜氣。
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是祭典的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比暗訪大幅增加,但無須先至艋舺青山宮參禮,而是直接前往集合點,於上午十點出發。踩街遶行萬華區全境的隊伍大致包括:報馬仔和土地公轎在內的頭陣、艋舺青山會、艋舺龍山寺、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儀仗隊、八將團,以及壓軸的靈安尊王神轎等,有時候藝陣數目可達兩百多個。
在以前,遶境沿途的家家戶戶會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和流水席宴等,規模非常盛大轟動,俗稱「十月二二」或「艋舺大拜拜」,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註:台北三大廟會包括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生大帝出巡,以及艋舺青山王遶境)
經過了連續三天的迎青山王祭典後,在農曆十月廿三日的靈安尊王聖誕日,廟方會在廟埕為當天生日的靈安尊王舉行祝壽法會,然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告一段落。
艋舺青山宮這項已逾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已於2010年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予以保存。
北巡武德宮供品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年12月7日(農曆10月23日)上午7時28分,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回宮退堂,結束正日遶境。
青山靈安尊王生日快樂!祝福大家健康平安!
《艋舺青山王》
詞:郭懿堅
曲:黃酩幃
唱:黃子宇
吾在青山觀天下
敕封御賜為靈安
海浪波濤黑水溝
惠安先民恭請來
鎮守艋舺驅疫邪
暗訪夜巡吾先行
八將枷鎖為先鋒
謝范將軍在案前
青山王 威靈顯赫
青山王 威震八方
燮理陰陽斷善惡
駕巡四境佑安民
青山王 威靈顯赫
青山王 威震八方
四海五洲萬世傳
一代武將
艋舺青山王
2020年12月6日是農曆十月廿二日,為2020年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慶典遶境活動的第三天:正日遶境。
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的艋舺青山宮,坐落於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聖誕日(農曆十月廿三日)的前夕(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廿二日),皆會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暗訪與遶境),令整個艋舺地區熱鬧非凡,因此被稱為「艋舺大拜拜」。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格局,廟身與鄰屋毗連,前方緊臨鬧街,為一縱深狹長的街屋。建築本身以石雕雕工細緻著稱,華麗壯觀,廟規模雖然不大,在建築藝術價值上,並不亞於鄰近的艋舺龍山寺;正所謂「廟不必大,有仙則靈」,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
傳說靈安尊王原是三國時代孫權裨將張梱,為福建惠安的地方官,十分勤政愛民,死後葬於青山山麓,因為經常顯靈照護百姓,有一次甚至為朝廷擊退敵軍,因而被敕封為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而青山宮的創建則是源於清朝咸豐4年(1854年)發生的一場瘟疫,當時艋舺聚居著許多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中國大陸移民,面對災病來襲手足無措,其中一名惠安漁民帶著大家的期望匆匆返回福建,請來家鄉長年信奉的青山王神像,希望藉助祂的神威弭平瘟疫。而就在經過現今青山宮廟址時,神轎突然「定格」再也無法前進,罹病者聞訊紛紛前來祈禱求助,據說頗為靈驗,民眾當下決定集資在此設廟,兩年後完工,信徒倍增。
人們從此深信靈安尊王具有消除瘟疫的威靈,且與城隍爺同樣是掌理陰間法律的「司法神」,因此配祀的神也相似,除了范謝將軍,還有將人間縣衙巡捕官「神格化」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以及枷將軍、鎖將軍、八家將等,在艋舺地區是深具影響力的地方廟宇,特別是在每年青山王壽誕的前三天,都會舉行夜巡等「迎青山王」祭典,是一年一度的「艋舺大拜拜」,更是當地最有特色的節慶活動,連外國觀光客都慕名而來。
迎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蟾蜍精與1904年的鼠疫等說法之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顯靈除疫鎮煞,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族群衝突,於是在艋舺青山宮舉辦廟會活動以酬謝神明;另一方面,亦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加強其神格印象,後來更演變成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
迎青山王祭典從農曆十月二十日開始,為期三天,在祭典前夕(農曆十月十九日)會先迎請艋舺青山宮附近的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台北天后宮天上聖母等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然後在農曆十月二十日、廿一日兩天,分別於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
所謂「暗訪」,是指神明在夜間出巡,一般相信「深夜問題多」,黑夜裡的人慾特別浮動,因此神明在夜間出巡,才能真正察惡揚善,除暴安良。暗訪隊伍約從夜間六點多出發,每晚遶行半個萬華區,鑼鼓喧天的陣勢用以張揚神威、掃除邪惡瘴癘,隨行護駕的部將牛頭馬面、家將判官、七爺八爺個個姿態威厲;傳說中,不管是驅魔平妖還是鋤奸去惡,只要青山王親自出馬,沒有擺不平的。暗訪之夜,為了恭迎青山王出巡,艋舺青山宮附近街頭四處搭起了臨時舞台,高掛燈綵,除了各種民間遊藝陣頭與樂隊,連信眾也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隨香遶境,一邊迎接暗訪的同時,老老少少亦濟濟一堂吃喝笑鬧著,彷彿像是過年一般洋溢著喜氣。
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是祭典的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比暗訪大幅增加,但無須先至艋舺青山宮參禮,而是直接前往集合點,於上午十點出發。踩街遶行萬華區全境的隊伍大致包括:報馬仔和土地公轎在內的頭陣、艋舺青山會、艋舺龍山寺、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儀仗隊、八將團,以及壓軸的靈安尊王神轎等,有時候藝陣數目可達兩百多個。
在以前,遶境沿途的家家戶戶會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和流水席宴等,規模非常盛大轟動,俗稱「十月二二」或「艋舺大拜拜」,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註:台北三大廟會包括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生大帝出巡,以及艋舺青山王遶境)
經過了連續三天的迎青山王祭典後,在農曆十月廿三日的靈安尊王聖誕日,廟方會在廟埕為當天生日的靈安尊王舉行祝壽法會,然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告一段落。
艋舺青山宮這項已逾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已於2010年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予以保存。
北巡武德宮供品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最早接觸潛艦的開始,在一戰後1918年前往日本的U艇,途中停泊在澎湖馬公港,這個記錄在日本香川縣金刀比羅宮,至今保存著那幅航海地圖
中華民國海軍的潛艦部隊,始於1960年的海昌艇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潛艦部隊,則始於1950年代蘇聯援助的潛艇;不過,如果是日據時代住在澎湖的鄉親,他們很可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沒多久,就曾經親眼目睹過潛艇這種在二十世紀初時開始展露頭角的劃時代新武器,而且還是赫赫有名的德國U艇!
在日本四國的香川縣有一座知名神社「金刀比羅宮」,裡面供奉海上交通的守護神,因此每當有新船下水、或是船隻要執行重要任務時,造船廠、船東、船員或相關人士就會來此祭拜,祈求平安,因此神社旁邊的繪馬殿掛滿了各種軍民用船隻本身或船用發動機的圖片。
在這些圖片當中,藏著一幅做為供品的潛艇彩色圖畫。它的尺寸較大,且也許是因為掛上去的時間較久(由畫框左邊的日期可得知應於大正九年/1920年四月掛上),不但有明顯破損,下方有一部份還被日後掛上去的圖片擋住,因此較不容易引起注意,但畫框右邊的題字《舊獨逸潛水艦迴航紀念(?)》卻暗示了這幅圖畫的不凡身份;放大照片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圖畫中的潛艦帆罩上有U125的編號。這艘潛艇是什麼來頭?為什麼這艘潛艇的圖畫會出現在日本供奉海上交通守護神的金刀比羅宮裡?
這一切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加入協約國陣營;1918年大戰結束,協約國戰勝,日本因此獲得分配各種戰利品的權利,當中包括分配到七艘投降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艇。這七艘潛艇如下:
1. U125:UEII型大型公海佈雷潛艇,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建造,1918年5月24日下水,9月4日竣工服役,因為她完工的時間已經接近戰爭尾聲,所以從未投入戰鬥。
2. U46:屬於MS型量產中型潛艇,由但澤的皇帝造船廠建造,1915年5月18日下水,12月17日竣工服役。本艇在一次大戰期間共進行過11趟戰鬥巡航,主要作戰範圍是在北大西洋和巴倫支海,在服役期間可說是戰功彪炳,至少擊沉51艘協約國商船。
3. U55:屬於MS型量產中型潛艇,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建造,1916年3月18日下水,6月8日竣工服役。本艇在一次大戰期間共進行過14趟戰鬥巡航,主要作戰範圍是在北大西洋和北海,戰果有聲有色,至少擊沉61艘協約國商船。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被U55擊沉的商船中,有一艘喀爾巴希亞號(RMS Carpathia),1912年時她曾趕往救援在處女航中撞上冰山沉沒的鐵達尼號,並救起數百名生還者。
4. UC90:屬於UCIII型佈雷潛艇,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建造,1918年1月19日下水,7月15日竣工服役,因為她完工的時間已經接近戰爭尾聲,所以從未投入戰鬥。
5. UC99:屬於UCIII型佈雷潛艇,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建造,1918年3月17日下水,9月20日竣工服役,因為她完工的時間已經接近戰爭尾聲,所以從未投入戰鬥。
6. UB125:屬於較小型的UBIII型潛艇,由布萊梅的AG威瑟造船廠建造,1918年4月16日下水,5月18日服役。她進行過2趟戰鬥巡航,擊沉至少六艘商船。
7. UB143:屬於較小型的UBIII型潛艇,由布萊梅的AG威瑟造船廠建造,1918年8月21日下水,10月3日竣工服役,因為她完工的時間已經接近戰爭尾聲,所以從未投入戰鬥。
1918年12月,日本在英國接收這七艘潛艇,分別暫編為丸一號到丸七號(O1到O7),但不列入日本海軍軍籍。之後這些潛艇由派駐在馬爾他的第二特務艦隊負責駛回日本,她們從英國出發,由直布羅陀進入地中海,接著再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然後橫越印度洋,通過麻六甲海峽後轉往北航行,其中至少有丸一號和丸六號曾中停澎湖馬公休息整補,最後所有潛艇在1919年六月抵達最後目的地橫須賀。
也許是為了感謝神明保佑這批因日本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而取得的戰利品潛艦平安返抵國門,一個名叫香川縣人會的團體前往金刀比羅宮參拜,恭奉U125號潛艇的圖畫,感謝神明庇佑航行順利。她們這趟由歐洲到亞洲的漫長旅程,也在這幅圖畫裡被標示出來。仔細觀察圖畫中的地圖,可以發現圖上標示出一條從歐洲出發,途經蘇伊士運河,接著橫越印度洋,通過麻六甲海峽後轉往北,看得出來其中一條航線通往台灣某地,再從原地延伸出去,最後抵達日本。
這幾艘潛艇抵達日本後,主要作為技術研究、實驗和訓練使用,並對日本日後的潛艇建造領域產生實質影響,例如伊121型潛艇(1938年改稱伊21)就是直接參考U125號潛艇建造。儘管這幾艘潛艇只是以過客的身分在馬公待了幾天,和當年先輩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僅有短暫的交會,不過對我們來說,還是值得記上一筆!
Kotohira-gū shrine is a famous Japanese temple in the Kotohira in Nakatado District, Kagawa, Japan. This shrine is patron of sea ship transport and sailor. In its ema(picture-horse) there are many paintings or photos of civil or military vessels or marine engines. They were presented as offerings by people prayed for maritime safety.
In these pictures there is an old painting of U125 which could be dated back to April 1920. Why is this painting of German U-boat in a Japanese shrine?
In WWI, Japan was one of the Entente powers. The WWI ended in 1918, and the Entente powers won the war. As a result, Japan received 7 German U boats of various types as trophies. They are U125, U46, U55, UC90, UC99, UB125, and UB143.
These 7 U boats were transferred to Japan in December 1918. They were renamed as O1, O2, O3, O4, O5, O6, and O7 respectively, but not registered as formal IJN vessels. They were operated by 2nd Special Squadron which based in Malta then. They departed from England, then entered the Mediterranean via Gibraltar, after that they went through Suez Canal and arrived the Indian Ocean. They crossed the Indian Ocean and Strait of Malacca, then headed north from Singapore. After that at least two of them, O1 and O6, had rested and supplied in Magong, Penghu. Finally they all arrived their destination, Yokosuka, Japan.
Perhaps to show Japanese people’s appreciation for this safe cruise of seven trophy submarines gained by victorious Japan in WWI, a civil group called “Kagawa Prefecture People’s Association” contributed this painting of U125 to Kotohira-gū. Their cruise route was showed in this picture.
These submarines were used for research,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They contributed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indigenous submarines. For example the Japanese submarine I-121 was a direct copy of U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