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615617
全聯在2017年上架了北海道別海鮮乳,有別於全聯向來走的低價路線,這支品牌鮮乳在全聯的架上曾賣到196元,是一般國產鮮乳的兩倍價格,消費者買單嗎?事實證明,2017年這支產品的銷售額破億,因為在風味上有別於國產鮮乳。能在無調整、無添加的生產,加上漫長的船期,通關、鋪貨、架上販售,試問台灣目前的牛乳加工技術,能做出這樣的風味又有長期壽命的產品嗎?
台灣地瓜的收購價一公斤往往不到10元,但台農57號這個特別品種,洗淨後經過高溫烤熟,迅速真空降溫,再經過IQF(Individual Quick Freezing)急速冷凍之後,就是暢銷的產品冰烤地瓜,就從一公斤不到10元,變成100多元的產品,冰烤地瓜就是高加值農食產品的代表之一。
台灣地瓜的生產面積目前能維持住一萬多公頃,就是依賴這些加值的加工技術,讓「靠天吃飯」的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全年可穩定供貨的農食產品,能達到穩定品質(quality)跟數量(quantity)才會有價格競爭力(competitive)。
農委會該協助的是如何提升生產加工產品業者的專業化,來解決使用本土農產品的業者在生產上遇到的技術、資金、土地、法令等問題,同時協調地方政府讓專業的業者得以經營,生產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加工食品,只要能創造需求,自然就能使用上大量本土農產品,例如,國內最大的地瓜食品加工廠,契作超過1,000公頃面積的地瓜,開放登記契作時,地瓜農幾乎是早上不到六點就到公司前排隊,深怕排不進契作名單。
實例擺在眼前,面對產業的困境與未來的競爭,政府該做的是協助加工業者的提升?還是補助小農加工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