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筆記:隨空間而改變的絲線|
四月初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在北美館的個展,一確定開展日期就和室友確定要安排時間看展。開幕隔天其實路過了北美館,但看到人潮就想說之後晚點去看,想不到,這個晚一點就晚到八月了。
隨著疫情的趨緩也終於在線上預約看展,這次來台的許多作品都是她最為代表的作品,以絲線纏繞,象徵著我們的生命與命運交織。
關於展覽我不會談論的太多,北美館上任的新館長在數位影音上很用心,其實無法去現場看的人也可以登入北美館的APP,每個作品都有語音的導覽可以線上收聽,就算是在家裡沒有看見作品也能藉由聆聽去了解。
我想聊聊「線」。
最近英國奧運跳水選手Tom Daley在場邊編織著毛線的景象引起一波熱潮。對於我,對運動項目毫無熱情的我,這是最吸引我的畫面,就這件事情我可以跟上潮流。
家裡有一包毛線,從去年的冬天到今年夏天都還沒有編織完的紅色毛線,因為Tom也重新再拾起,重新編織後發現,編織是一種快速進入心流的狀態,順著體驗,重複的動作反而讓自己的情緒感受到很順暢的流動,不是停留在一種情緒凝滯,而是緩緩的高低變化著,機械化的動作卻感受到活著。
在展間看著影片,塩田千春一條絲線、一條絲線的纏繞著整個空間,不禁想著在纏繞的時候她到底在想什麼呢?是不是也會像我一樣,在重複的動作裡感受到活著?會不會想著自己的人生?過去、現在與未來?會不會想著某個陌生人順著這條絲線會走向哪去?
每到一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展覽就要因為不同的空間而有不同的纏繞型態,她知道自己每一次的展出都是獨一無二且不會再重複的軌跡嗎?(而且從1993年開始她每一年都有開展耶!將近二十年都在持續的創作著。)
線是象徵符號的基礎,點的草間彌生、線的塩田千春,他們選擇的主題是每個人都可以帶入自身的普世價值符號,共鳴可以跨越國家、語言、知識水平,這就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元素,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珍視並凝視著「點」、「線」的意義。
如果這是一種藝術性的啟發,今天你在生活中出現的線是什麼?
今天的我注意到的是「髮」,線性成長的身體產物,充滿了角質蛋白,但到底對我有什麼樣的幫助?從兩年前就堅持不願剪髮的我對於頭髮這個線又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我是否又有留意我生活中的線?
你呢?你有注意到你生活裡的線嗎?
#萬物筆記
#線
#塩田千春
#顫動的靈魂
#Tomdaley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
「北美館未來身體」的推薦目錄: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月光實驗室 Moonlight Lab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thread:[徵女]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 AllTogether 的評價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Supernatural:Sculptural ... 的評價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演繹後人類時代的肉身幻想-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身體也進化? 北美館「超自然雕塑展」反映後人類樣貌 的評價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北美館親子導覽粉絲團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機關名稱:臺北市立美術館 - 標案瀏覽 的評價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關係私人的方式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參與者以自身經歷塑造作品,進而成為藝術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禪學與共食文化等儀式將他的作品與博物館典藏的激浪派藝術家的作品脈絡相結合。」
李明維老得好好看!!!
《一夜情/李明維》
美術館裡搭著木頭亭子,裡頭備有紙筆,供觀眾寫信給掛念的人,美術館將幫忙寄出。心事可以封緘,也可大方袒露:「我和學長上床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爸,在美術館寫信給你,但怎樣寄到天國呢,我好想你。」偷窺陌生人秘密是會上癮的,一封接一封讀下來還不夠,循動線前進,幽暗角落擺兩張床,入夜後,觀眾和藝術家在此共度一夜,無人知曉這一夜發生什麼,我們只能藉由旁邊床頭櫃上眼藥水、香水、水杯,揣測這一晚的輪廓。一個又一個的床頭櫃擺設的隨身小物就是展覽。
藝壇明星
台北美術館正舉辦「李明維和他的關係」,展示他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十五件重要作品藝術。五十一歲的他出現在美術館,不斷有觀眾找他合照,聊作品,他笑著傾聽,因長年游泳、衝浪緣故,挺拔身形簡直是個明星了。一九九○年,西方興起所謂「關係藝術」,藝術家憑藉與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取代實體雕塑或繪畫等實體作品,傳達創作理念,台灣出身的李明維是這一波藝術新浪潮的箇中翹楚,作品屢次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去年,他受邀日本森美術館展覽,乃該館開設十年來,台灣第一人。
若非觀眾介入和參與,他的作品是無意義的:觀眾從臨時設置的花壇帶走一朵花,送給陌生人;衣著華美的男人在迴廊四下走動,隨機挑選觀眾獻唱一曲舒伯特當作禮物。李明維執迷陌生人之間偶遇、互動,作品如實記錄陌生人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哀傷,甚至遺憾。他對人充滿好奇,可他並非那種言語熱絡之人。
「晚餐你都煮什麼招待客人啊?」「……沒有耶,就簡單餐點。」「沒有酒?」「沒有,就喝茶。喝水。」「陌生人在旁邊,睡得著嗎?」「看似有睡,但睡不沉耶。」我們對話節奏大概每個話題持續四、五句話,進退有節,點到為止。他臉上掛著靦腆害羞的笑容,對答像詩人,像僧侶,措辭精確、隱晦卻富含詩意,如果我追根究柢,他也會不失風度幽默以對,不至於叫採訪者空手而歸。
醫生世家
那樣溫文儒雅的舉止來自一種世家望族的涵養。他的外祖父是埔里國中、國小創校校長,他之所以取名明維,是台灣老派士紳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美好想像。外祖母是台灣第一批留日學醫女性,父親李堯堃亦是知名兒內科。他十二歲那年,家裡送姐姐和他出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待一年半,轉進美國加州,大學念生物系,克紹箕裘報考醫學院理所當然。
母親林貴美說他唸生物系功課很好,但他喜歡小動物,上解剖課看到血會暈倒,轉往加州藝術學院改念建築。其時,他對藝術懵懵懂懂的,雖善於抽象概念,但結構製作全然不在行,平面圖曾當眾被老師撕爛,跌跌撞撞四、五年,又改念織品和概念藝術,感覺終於對了。
一九九五年,他申請到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由西岸來到東岸,最初,誰都不認識,心想與人吃飯聊天是認識環境最好方式,於是在校園貼布告,說願意以免費晚餐交換一晚的聊天。活動持續進行了一年,他與兩百多位的參與者在餐桌分享彼的人生,該活動脫胎成《晚餐計畫》,讓他成了剛畢業,旋即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幸運兒。
他的作品寧靜舒緩,富有禪意,參展邀約已排至二○一八年,藝評家高千惠解釋:「他是一位生活行為的觀念藝術家,他的生活文化有漢、和、美的元素,臺灣觀眾自然對他有熟悉感。」關於成功,父親僅謙遜地說他是個幸運的孩子--我們來到他父母陽明山上房子做側訪,八十三歲的老父、七十七歲的母親身體都健康,仍可以侃侃談著兒子童年糗事:他小時候吐司塗果醬餵狗吃、跟姊姊搶洋娃娃,搶不到就毀了。大藝術家至今仍被媽媽「阿弟、阿弟」喊著。五十一歲的阿弟趴在地上,逗著家裡的貓玩耍,然後抬起頭說:「媽咪,等一下要不要去爬山,妳今天都沒運動耶。」
親情羈絆
牆上擺滿家族合照一張又一張,影中人有人長大了,有人老去了,唯獨每個人臉上知足笑容不變。母親林貴美是紙風車劇團董事,大姊李逸寧是旅義單簧管演奏家,弟弟李明道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一家人住在世界各地,但一年團圓兩次。少小離家,家人卻是創作源頭:外婆過世,感念人生無常,他在百日內飲食起居,隨身帶著一朵水仙花,記錄花開花謝,創作《和水仙花共度一百天》和《魚雁計畫》;母親生病,母子在病房聆聽舒伯特得到慰藉,創作《聲之綻》。他勇於探索陌生人的內心世界,「我對陌生的地方充滿好奇,喜歡接觸新事物,沒有任何懼怕心理。」或者正是因為在愛的環境成長,相信人生全是真善美,才能對陌生的世界一無所懼。
二○○三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睡寢計畫》,與陌生人共度一餐變成了共度一夜。靈感來自高中有一回從巴黎搭火車去布拉格自助旅行,同寢臥鋪巧遇一猶太老者,兩人夜間閒聊,老人自曝身世,說自己猶太集中營出生,三歲被救出來,家人卻死了。老人淡淡說悲慘身世,講完互道晚安,翻身便睡,他卻徹夜失眠。他說因為陌生人,因為夜晚,生命在那時有了深刻的交集。
一夜之後還是朋友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了。因為是陌生人,因為知道不會再相見了,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把心事說出口,那更像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對他而言,陌生人互吐心聲對他而言是一種禮物,「禮物並不是你想向人家要,而是你碰到一個有緣人,走進花園,一隻蝴蝶停在你的肩膀上,是一種驚喜。但一剎那也在那個時空中消失了。」
新婚誌喜
禮物是創作中的關鍵字。陌生人的故事是禮物、歌者唱歌獻給聽眾是禮物、觀眾自花壇拿走鮮花,轉贈路人是禮物,然而他卻討厭收禮,笑說自己收到物質上的禮物,往往轉送給別人,數次忘了把禮物裡的卡片拿出來,好糗。周遭若有太多人讓他覺得焦躁,「多少算多?」「三、四人吧。」他需要獨處,規律生活如一僧侶:早上五點半起來,六點半游兩個小時的泳,回家寫EMAIL、看書吃飯,中午弄點簡單的東西,下午繼續讀書,晚上準備晚餐,十點半睡覺。偶爾也邀一兩個朋友到家裡來吃飯。「煮什麼?」「咖哩。我喜歡吃印度菜,辛香料都自己調味。」
為陌生人烹飪的料理,和煮給朋友的晚餐不一樣,當然,他不會讓我們知道私人宴會裡的辛辣。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勇於展現個性,他把姿態擺得很低很低,把整給展覽場讓給陌生人。不會像《魚雁計畫》那樣,把心事或秘密訴諸文字,然後封緘?「不會欸……」又問早年有《孕夫計畫》,在網路上虛擬出男性「懷孕」的過程,對自己情慾生活會有影響?「我不知道欸,等我真正懷孕才會知道。但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怎麼可能會懷孕呢?」他的作品是容易親近的,但卻又和我們保持著微妙距離。北美館館長林平解釋,李明維作品距離是必須的,像是進展場前需脫鞋,展覽迂迴動線,有了這些距離,心思才能沉澱下來,才有美感的想像。
藝術家讓我們知道他想讓我們知道的。假使是夜晚,假使是陌生人,我們的對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嗎?訪談最後三分鐘,我只能氣餒地詢問未來計畫。「接下來,我跟先生要搬到巴黎,我今天才得到消息,他要去法國工作了。」「先生……是老師?」「不,我去年結婚了。」他淡然笑著:「對方比我小,小三個月。」「藝術家?」「工程師。如果家裡有兩個藝術家那還得了?」「你確定要談這個,我們真的可以寫?」他笑言:「我不忌諱欸,只是要看用什麼角度談,我們的社會把同志議題妖魔化了,但我不是革命家,我只是生活的人,這只是我生命很普通、很普通的一部分,又有什麼好說的呢?」來時躬身問候,去時合掌作別,他優雅趕赴下個會晤,然而臨行時卻把心門推開一點點,讓門縫透出一點光亮,如同禮物。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看】#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 #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嘗試。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思想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影像 | 李長潔
文字 | 李長潔
|
➡ #雙年展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偽學術觀展影片:https://youtu.be/M_3aMWFrOtk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 Shu-Yi & Dancers Presents 《Reenactment - In the Midst of Memories》
6/7~16 台北+高雄
為時間與記憶,選擇再一次的,重演。
For the being of time and memories,
We choose to act once again,
As an reenactment.
Ticket :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AC0lIJrcsN
Time / Place :
6/7(Thur.)7:30PM︱6/8(Fri.)7:30PM
6/9(Sat.)2:30PM&7:30PM︱6/10(Sun.)2:30PM
Taipei Zhongshan Hall, Guangfu Auditorium
臺北/中山堂光復廳(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6/15(Fri.)7:30PM︱6/16(Sat.)7:30PM
Wei Wu Ying Center for the Arts, Building 281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高雄市鳳山區南京路449之1號)
about / 演出相關資訊
e-DM:http://www.chou.org.tw/enews/20120501/20120501.htm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6440976157146/
Choreography by Chou Shu-Yi
Produced by Shu-Yi & Dancers,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ei Wu Ying Center for the Arts (Kaohsiung performances).
Co-produced by Event Production.
Sponsored by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Taipei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Special thanks to Canmeng International.
Hair designed by Canmeng Institute .
2012周先生與舞者們 年度製作
[ 重演-在記得以前]
=======================
編舞:周書毅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舞者:田孝慈、田懿葳、江侑倫、林祐如、郭秋妙、 張華瑋、潘柏伶、廖苡晴、鄭 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8PSvm5Tb2A------------------------------
編舞家周書毅再次出發,雕塑身體成詩、以光與聲音帶動時空,提出關於『時間』的論述。轉化2011年為北美館創作的『重演』,推出全新創作『2012重演—在記得以前』,在作品中思考生命的演化,思索那些無法重來的事。
生命不會重來,卻能在生活中轉變,在進化和退化之間,選擇前進的方式。 『2012重演—在記得以前』的身體美學與哲學思考,將帶領觀眾離開又回到自己,想像那些過去,留下的、遺失的、舊的記憶,新的和現在的事件。 舞者身體在記憶中變換姿態,從上一個呼吸到下一個呼吸,與『重演』對話。
關於周先生與舞者們Shu-Yi & Dancers
(https://www.facebook.com/#!/shuyianddancers)
由編舞家周書毅成立於2011年,以生長的環境為創作基地,從多年來自主創作的生涯中,延伸出更多對舞蹈世代觀察、體驗與交流的開放平台,讓想突破的舞者和藝術家都能在此合作、創造新視野,讓所有當代的藝術發生與觀點都能不斷地被實驗、累積、發酵,期許成為舞蹈實驗場域。創團第一年即完成了國內四檔製作28場演出,成為創舉,期待未來在世界上,為台灣舞蹈開啟新頁!
服裝視覺:林璟如︱聲音:許雁婷︱燈光:高一華︱
舞台空間:Acetone陳立鼎、廖笠安
舞台監督:鄧湘庭︱影像紀錄:陳怡蓉︱
平面攝影:陳又維、陳長志︱美術設計:陳文德
執行製作:劉孝聆︱宣傳企劃:Sivam︱行政協力:林雅婷、陳春春
========================
影片音樂Music:Iesuksen Käpiät Käet by Pekko Käppi
Tralier by Wiliam Lu 呂聯威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 Shu-Yi & Dancers Presents 《Reenactment - In the Midst of Memories》
為時間與記憶,選擇再一次的,重演。
For the being of time and memories,
We choose to act once again,
As an reenactment.
Ticket :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AC0lIJrcsN
Time / Place :
6/7(Thur.)7:30PM︱6/8(Fri.)7:30PM
6/9(Sat.)2:30PM&7:30PM︱6/10(Sun.)2:30PM
Taipei Zhongshan Hall, Guangfu Auditorium
臺北/中山堂光復廳(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6/15(Fri.)7:30PM︱6/16(Sat.)7:30PM
Wei Wu Ying Center for the Arts, Building 281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高雄市鳳山區南京路449之1號)
about / 演出相關資訊
e-DM:http://www.chou.org.tw/enews/20120501/20120501.htm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6440976157146/
Choreography by Chou Shu-Yi
Produced by Shu-Yi & Dancers,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ei Wu Ying Center for the Arts (Kaohsiung performances).
Co-produced by Event Production.
Sponsored by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Taipei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Special thanks to Canmeng International.
Hair designed by Canmeng Institute .
2012周先生與舞者們 年度製作
[ 重演-在記得以前]
=======================
編舞:周書毅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舞者:田孝慈、田懿葳、江侑倫、林祐如、郭秋妙、 張華瑋、潘柏伶、廖苡晴、鄭 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8PSvm5Tb2A------------------------------
編舞家周書毅再次出發,雕塑身體成詩、以光與聲音帶動時空,提出關於『時間』的論述。轉化2011年為北美館創作的『重演』,推出全新創作『2012重演—在記得以前』,在作品中思考生命的演化,思索那些無法重來的事。
生命不會重來,卻能在生活中轉變,在進化和退化之間,選擇前進的方式。 『2012重演—在記得以前』的身體美學與哲學思考,將帶領觀眾離開又回到自己,想像那些過去,留下的、遺失的、舊的記憶,新的和現在的事件。 舞者身體在記憶中變換姿態,從上一個呼吸到下一個呼吸,與『重演』對話。
關於周先生與舞者們Shu-Yi & Dancers
(https://www.facebook.com/#!/shuyianddancers)
由編舞家周書毅成立於2011年,以生長的環境為創作基地,從多年來自主創作的生涯中,延伸出更多對舞蹈世代觀察、體驗與交流的開放平台,讓想突破的舞者和藝術家都能在此合作、創造新視野,讓所有當代的藝術發生與觀點都能不斷地被實驗、累積、發酵,期許成為舞蹈實驗場域。創團第一年即完成了國內四檔製作28場演出,成為創舉,期待未來在世界上,為台灣舞蹈開啟新頁!
服裝視覺:林璟如︱聲音:許雁婷︱燈光:高一華︱
舞台空間:Acetone陳立鼎、廖笠安
舞台監督:鄧湘庭︱影像紀錄:陳怡蓉︱
平面攝影:陳又維、陳長志︱美術設計:陳文德
執行製作:劉孝聆︱宣傳企劃:Sivam︱行政協力:林雅婷、陳春春
[重演 - 在記得以前] 紅色預告
影像:陳怡蓉
演出: 周書毅
音樂:許雁婷
服裝提供:角八惠
拍攝日期:2012/03/30
拍攝地點:Remparts de Philippe-Auguste,Paris 巴黎
特別感謝:Sumiko Harmonc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Supernatural:Sculptural ... 的推薦與評價
北美館 | 未來身體 :超自然雕塑Supernatural:Sculptural Visions of the Body【訂閱 北美館 】https://reurl.cc/X45O93展覽時間Date|2023/02/18 ... ... <看更多>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演繹後人類時代的肉身幻想-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此展覽透過超寫實雕塑的美學基調,宛如鏡像般地映射出人類自身的 未來 形貌。策展人尤其著眼於人類世時代的科技發展下,如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 ... ... <看更多>
北美館未來身體 在 thread:[徵女]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 AllTogether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板
精華區
最舊
‹ 上頁
下頁 ›
最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