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日常
今天把要送去台北展出的畫先載到美術社托運,其實平常都是用車載,但是最近住家附近大概是因為地皮炒起來(附近要蓋榮總分院),所以原來可以停車的路邊都開始蓋滿房子,一開車出門回家就沒位子,所以越來越不敢開車,只好用機車來載畫XD
想說,其實每個展背後每個藝術家都很辛苦,不論在搬運、布展、文宣宣傳都要費盡心思,更何況是把畫從屏東送到台北去。所以開展的時候有空來繞繞吧,我大概也不會有太多時間常窩在展場,所以大概要找我的時間可能就只有開幕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水彩展 許蒂文專訪 尋回那年代的記憶 許蒂文筆下渲染的時空足跡 特別喜愛老舊事物的許蒂文,每當看到舊式建築時,便會開始想像它曾有過的煥發與榮光,隨著時間的遞送,人們寄予的情感在空間中流動,這些美好場景都觸動著她,轉化成創作的靈感而呈現出來。 來自美麗菊島的創作者許蒂文,...
北 車 附近 美術社 在 Mimi Bla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術家日常
今天把要送去台北展出的畫先載到美術社托運,其實平常都是用車載,但是最近住家附近大概是因為地皮炒起來(附近要蓋榮總分院),所以原來可以停車的路邊都開始蓋滿房子,一開車出門回家就沒位子,所以越來越不敢開車,只好用機車來載畫XD
想說,其實每個展背後每個藝術家都很辛苦,不論在搬運、布展、文宣宣傳都要費盡心思,更何況是把畫從屏東送到台北去。所以開展的時候有空來繞繞吧,我大概也不會有太多時間常窩在展場,所以大概要找我的時間可能就只有開幕囉~
北 車 附近 美術社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冬日的日本批發市場
今天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有書摘的刊出喔:) 不同於之前專欄的書寫,可是絮絮叨叨說了對菜市場的愛與觀察學。
最近朋友去日本遇上大雪,啊,雪金閣,真是難得美景,看了好懷念冬天冷呼呼的日本。這時買上酒粕拿來煮味增湯或雜炊,既豐厚甘醇又暖身,超讚的。是台灣難得一見的食材小品呀~~
.........
批發果菜市場才是京都的胃袋與冰箱,市場旁通常有迷人的朝食可吃…口味面對這些日日夜夜與吃食環繞的體勞食客可說是馬虎不得,口味必須拳拳到肉。
我喜歡逛市場。
市場是匯集一個城市、鄉鎮口味和環境物產的殿堂。走在其中,鮮活的翠綠的、肥碩的修長的新鮮蔬果,簡單加工的漬物與鮮食品,魚與肉,夾道而來的風景與真實的日常生活脈動使人喜悅。
來到京都,一般咸認為必看的是市中心的錦市場。錦市場位於京都市的心臟,是從寺町通到高倉通的一條商業街道,販售京野菜、京漬物、魚鮮為主,有眾多老店。地理位置上也可以從料亭餐廳遍布的祇園一帶沿著新京極商業街走過來,走一遭,彷彿就窺見了京都人四百年來廚房的樣貌。不過此地近年來觀光客不少,當地友人就再三告誡,路邊如糖葫蘆的生魚片肉串別亂吃,要吃還是到店裡才新鮮衛生。早點到市場晃盪,可以買中央米穀店的三角米飯糰當早餐吃,米穀店同時也販售不少日本當地的稻米種,值得嘗鮮;一些現做的盆菜店家,價格並不便宜,但是京都老太太們也不時來買些,讓人想起南門市場一樓的熟食攤。只是京都賣的是京野菜與南蠻煮,南門市場賣的則是桂花糖藕和綠辣椒鑲肉。
饒富興味地逛著,我並不會說台灣的菜市場缺乏節氣時間感,不過溫帶的日本人彷彿更頂真地計算時節的變化。這從節氣書籍的內容編排即可見其一斑:台灣節氣書通常是春夏秋冬四季配合二十四則節氣;日本節氣書通常將二十四節氣再細分成前、中、後,一共七十二候。一候約莫五天,時間曆法的細微刻度體現在吃食上,顯得充滿更多細節與規則。
好比,在季節來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稱為「節分」。立春的節分要吃「惠方卷」。惠方卷的內餡傳統上有醃葫蘆條、黃瓜、雞蛋卷、鰻魚、肉鬆、椎茸等七種食材,代表「七福神」。人們拿著這一大條海苔卷,朝著當年度的吉利方位大口吃掉、不能停止,就有招福驅邪的效果。
年假拜訪京都市場的時機,除了販售相關食材,就連附近便利超商也販售這惠方卷。無奈觀光客胃口有限,看人吃得有趣,那麼一大條讓人無福消受,自己就捨棄了。觀光客身分意味著異地全然的奧妙都可被挖掘與觀看,但生理的限制,能夠吃多少、走多遠、爬多高,都必須要衡量打算。
「吃什麼好呢?」
忍耐觀光客不得不為的貪婪,最後以廚娘的直覺在一家清酒醬料行,買了一小壺現榨的瓶裝生酒和當地老牌燕子牌蘸黑醋醬,還有灑在飯上面的香鬆。芝麻炒極香,配上鰹魚碎,一圓我心中日式餐桌的圖像。
某些時候,美食家的愛慾是屬於食品安全的政治不正確的。
饕客、吃家,不惜千里迢迢,罔顧碳里程,來到產地品嚐活生生的食物;吃沒被殺過菌的乳酪和酒,與這些被暱稱為「冷火」的發酵小菌,感受至高無上的吃食喜悅。
但也有些時候,愛吃鬼的愉悅與安心只要一點點就夠:比如在地老派食品工廠做出來的黑醋醬料。這類黑醋醬料,用辣椒、蔬菜、豆類發酵而成的帶辣豐厚醬汁,類似伍斯特醬,硬要類比就是台中人吃的東泉辣椒醬吧。屬於戰後日本發展出來的和風洋食系醬料,搭配豬排、炸物吃很過癮。帶著在地家家都使用的共同回憶,買一瓶放桌上,頗有旅行後的回憶共感──在烏黑濃口醬汁中,模糊時間。
雖說世人提到京都市場,都說錦市場。事實上在遠離觀光區的京都西區,有個規模巨大的京都第一批發果菜市場,這才是現代都市生活中,真正意味的京都胃袋與冰箱。內市以批發的價格提供整箱的蔬菜水果、豐沛的海鮮給整個城市的餐廳與中小型商店街菜市;外市一格一格的空間,做的依然是上游生意:各式昆布一葉葉收得像美術社紙架的日式乾貨店、專賣各地產製之糖鹽澱粉的中央砂糖店、日式便當盒店、懷石料理用的餐具批發商店、鍋具與瓦斯鍋爐店……除了批發市場的電動台車來往穿梭,各家商店一派閒靜為京都人服務,少見觀光客。
這樣的批發市場旁通常有迷人的朝食可吃,是做飯給市場裡辛苦打拚生活人們吃的飯館。就像台灣傳統市場裡小攤特別好吃的概念──新鮮用料來自市場,價格低廉。口味面對這些日日夜夜與吃食環繞的體勞食客可說是馬虎不得,口味必須拳拳到肉。如果在台北,這樣的市場與朝食攤位要往萬大路上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農產運銷公司尋去。日本的朝食店家分成西式和式兩品。西式通常有大面玻璃窗,裡面桌面有煙灰缸的老派咖啡店;可以點到小杯的expresso(可能是即溶沖泡的,或是賽風壺煮出來的),用烤土司機跳出來的淡寡的三角形土司、粉紅色的薄火腿、荷包蛋。老派咖啡店的店主通常是年長的阿姨,頭髮電得澎澎的,稍微佝僂的腰背,親手為客人端上茶飲。
和式又細分成兩種:家庭食堂類型的,拉麵食堂類型的。家庭食堂式的──唷,可好吃了,是我菜市場食堂中的最愛。用味霖和醬油煮得甜甜的魚卵、煮魚,玉子燒、炸蝦、高麗菜絲,和上面打上一顆生雞蛋的好吃的白飯,最好吃了;住附近的老先生老太太也會散步過來吃早餐,配食堂當日的報紙以及電視。拉麵食堂就是吃濃厚的拉麵,有時候也附上叉燒肉販,重鹹口味讓男子漢們都吃得十分滿足。當然,這樣的店家幾乎都是男性們的吃食場域;基於形象管理的考量,女孩子建議還是別單身去吃比較好。
下回逛完市場,不妨鼓起勇氣,拉開木門、掀起布簾,大口大口通達地品嘗在地滋味吧。
(本文摘自《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二魚出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118000721-260115
北 車 附近 美術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水彩展 許蒂文專訪
尋回那年代的記憶 許蒂文筆下渲染的時空足跡
特別喜愛老舊事物的許蒂文,每當看到舊式建築時,便會開始想像它曾有過的煥發與榮光,隨著時間的遞送,人們寄予的情感在空間中流動,這些美好場景都觸動著她,轉化成創作的靈感而呈現出來。
來自美麗菊島的創作者許蒂文,從小就是個認真讀書的乖乖牌,許蒂文的父母也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培養她日後走向行醫之路,為此她的童年生活開始往返於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日日浸淫在教科書的修習當中—「當時的我,還沒有時間來思考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從藝術裡得到抒發
感受到學業壓力時,許蒂文從閱讀畫冊中得到抒發,每當家裡大掃除,許蒂文會從家人的舊書堆中撿取畫冊來欣賞,「我把畫冊當成書在讀,只要望著它我就能幻想進入畫裡的世界!」,許蒂文熱愛沉浸在畫中的情境裡,幻想著畫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春夏秋冬的季節更迭…「我總是偷偷的看,父親丟棄的舊書當中,只要是和畫有關的,我就會偷撿回來!自己一個人時,慢慢享受。」
「當時我常常在想,人活著的目的是甚麼?」拿起筆作畫的那一天,正值許蒂文大學畢業的暑假。這天家裡靜悄悄的,母親也在午休,無聊的她打開電視隨意轉台,公視正好播放藝術家陳陽春老師作畫的影片—當顏料和水融合在畫紙上,竟產生一種虛無飄渺的意境,這樣的情景深深打動著她,「我很難形容那天的感覺,彷彿內心的角落似乎在呼喚著我。」,讓她嚮往著去感受畫筆、顏料、水份在紙張上摩擦的感覺。在毛毛細雨的天空下,許蒂文帶著悸動的情緒走進書局,對水彩豪無頭緒的她買了一盒十二色的水彩顏料、幾張圖畫紙,接著在家找到了幾枝破毛筆,和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便畫了起來—這是她邁向創作之路的開端。
以往只曾在學校課程中接觸到美術,毫無術科底子的許蒂文,憑著對水彩的熱愛,她開始買書自學,從顏料的調色、畫筆的選擇、到各種畫紙的差異性,她都是自己實驗以及看書學來的,有時也透過美術社老闆的分享學到不少。然而為了能持續的鑽研水彩技巧,許蒂文需要一份穩定且能支持她的工作與收入,使她不需依賴父母的資金,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於是她報考了99年司法特考的書記官,許蒂文相當賣力的準備考試,為了自己深愛的創作,她並不覺得辛苦,「我很開心終於有了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人生第一次活得這麼踏實!」,當然,許蒂文也如願地考取上書記官一職。
回憶舊時代的單純美好
「還記得…那個沒有FB的年代嗎?」曾幾何時,高樓未起的時期,沒有便利的捷運,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並不是依靠著手機、網際網路,而是真實情感的交流—學校放學時,走過婆婆媽媽買菜的那個有點吵雜的菜市場,走著走著、回到依著媽祖廟而聚集的社區裡,老婆婆正點著香,祈求著今年的收成;和坐在廟前的樹下,乘涼、聊天的叔叔伯伯們打過招呼後,回到家放下書包,和幾個鄰居小孩一起去附近探險…等等。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伴隨著一點點悠閒和濃濃的人情味,許蒂文也想藉著創作,帶領大眾一同回味—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
紀錄生活中感動的每一刻
每當看到生活困苦或生病的人,依然微笑、充滿熱情地過著人生中的每個日子,甚至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他人—這樣動人的場面,總是令許蒂文十分感動,也激起她想將這些美麗的人事物記錄下來的想法,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代表著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愛與希望,「活著並不孤單」—這個世界因為有著人們的存在,更加地美麗。因此許蒂文總是隨身攜帶相機,記錄下生活中令她感動的角落—美的定義是見仁見智的,有些角落,沒有鮮花豪宅、藍天白雲的襯托,有的只是落葉枯枝及微微的鐵銹味…如此這般的場景卻觸動著她,許蒂文稱之為「真誠的永恆」,雖然不起眼,卻能時時勾動她的心弦,使她難以忘懷。
想像力—找回最單純的自己
創作者許蒂文將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題材,以暖色系的淡彩上色,輪廓線條介於抽象和具體之間,七分真實、三分想像,讓觀看者能用自己的想像力去創造畫中的故事—她認為想像力,象徵著一個人內心中最單純的自己,所發揮出來的創造力!它能夠帶領現實中的自己看見事物的美好,進而對生活充滿熱情,讓自己變得更加地完整。許蒂文也期許自己,有一天她的創作能夠感染到大眾、溫暖這個社會,這就是她最開心的事情了!
許蒂文-從舊時代的美好汲取養分,創作揮灑出彩色的未來。
許蒂文經歷:
96年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
98年在澎湖縣立文光國中代理教師一年
100年考上書記官(司法特考)
100~104年任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分署書記官
105年起任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宜蘭分署書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