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會,大家一直提到母奶庫,與大家再度分享碩論的一部分整理的文章。
【現代奶媽 — 母乳銀行】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於2018年12月8日播出〈神奇的母乳〉紀錄片,片中提到「母乳銀行」的需求:然而,對於無法獲得母乳的嬰兒,「母乳銀行」便提供了重要的替代選擇。母乳銀行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數十年前,由於市面上越來越多工業生產的替代食品,西方最後一間母乳銀行在1970年代關閉。不過,隨著母乳漸受重視,當前全球趨勢又慢慢走向母乳銀行的復興。然而,不管是來自嬰兒母親或捐贈者的乳汁,複雜的篩檢步驟,需要合格員工、冷藏和殺菌設備,以及其他種種投資,這讓母乳銀行的設立複雜且昂貴。此外,母乳的取得並不容易,母乳捐贈的數量有限,但如果鼓勵母乳買賣,卻可能間接導致剝削了貧窮孩童的營養來源。
其實鄰里間的「共生共養」,是「乳汁共享」的起源。Joanna學姊是我爬山時認識的朋友,聊起故鄉才知是同高中的校友,所以就一直「學姊,學姊」地叫得親切。學姐的大姊跟她差了17歲,長姊若母,學姊小時候都是大姊幫她洗澡、照顧她,還做衣服給她穿。 因為大姊的年紀比我母親稍長一些,三胎都哺餵母乳,又照顧家中妹妹們的生產,剛好橫跨了嬰幼兒餵食方式轉變的年代。跟大姊相約訪談,想知道在大姊生產的那個年代,生產、坐月子與哺餵孩子的情形,以及當了婆婆之後,幫媳婦們坐月子的經驗,比較兩代母職傳遞方式的不同。
萍:您剛才講也有人沒奶的,那些人欲安怎?
姊:有的人用米麩、有的人用牛奶,有的人吃糜(台語唸:um ,米湯的意思)。阮大兄一個同學,大我兩、三歲,伊子出世以後攏沒奶給他吃,攏飼糜,也沒錢買牛奶。糜你甘知?那陣也不是調工煮的,做田人阿,攏煮大鼎飯,飯撈起來以後,倒水落去煮。欲吃粥的撈去吃,剩的糜給他吃,所以他叫做「糜ㄟ」(大笑)。
萍:他的身體甘會較不好?
姊:還好,不過與阮大兄的囝仔相打攏打不贏。那陣的人較有韌性阿,遇到沒奶,我與你若是差不多時間生的,我就同齊飼阿,愛真好的才會這樣做啦!也有人用錢買「若無我一割錢給你,你幫我飼囝仔」,也有人這樣,不過真少啦!有的人生一個沒剛好囝仔過身(死亡),別人的子她就會抱來飼。以早的人攏互相幫忙,足單純ㄟ,足好ㄟ。
(訪談逐字稿,2013年9月8日)
總是會有奶不夠的母親,也會有失去母親的小孩,與失去小孩的母親。「乳汁分享」,是人與人之間單純互助的表現,讓人為之動容。在醫院工作時,也常有早產兒的母親,因為自己孩子沒有存活下來,而認真擠奶提供給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動人故事。而在社會較上層的階級,無論古今中外,一直都有「奶媽」這樣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隨著配方奶盛行,奶媽這項專屬於女性的工作消失。
一、擠乳器出現:人奶商品化,奶媽消失
19世紀開始發展的科學母職使得母職也開始醫療化,「奶媽」這個肩負餵養自己與雇主小孩的職業,也同時被醫療化了。Golden關於美國奶媽社會史的研究指出,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因為嬰兒餵食關乎兒童的健康,於是兒科醫師出面設立機構管理奶媽。在奶媽到服務家庭之前,會先幫她們做身體檢查,確定身體的健康狀況。對奶媽同時設立了科學與道德標準,有一整套醫學的流程,篩選合適奶媽,還將她們的乳汁置於顯微鏡下檢查。到了二十世紀,即便於家庭裡服務的奶媽近乎消失,醫院與孤兒院為要了降低嬰兒死亡率,尤其是醫院的早產兒沒有人奶幾乎活不了,所以仍然雇用奶媽。對機構來說,有擠乳器之後,請乳汁提供者定時到醫院,使用擠奶器將乳汁擠出,負擔的成本較低。於是機構逐漸不再雇用奶媽,乳汁提供者的社會階級也開始發生轉變。以往擔任奶媽多為社會中下階級,大多數為單親媽媽,擔任奶媽成為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收入,可以同時改善家庭經濟與社會處境。而只要將奶擠出送至醫院,讓提供乳汁的母親,轉為以中產階級增加家庭收入為主,奶媽於是消失。
因為醫院裡的早產兒與病嬰,一直都還是有人奶的需求,所以擠乳器是醫院當中必備的「醫療器材」,人奶也成為一種「治療藥物」。即便社會開始轉為配方奶餵食為主,仍有一些兒科醫師一直努力著。1910年,在美國波士頓的Fritz Talbot醫師,為了幫病嬰尋找奶媽,找了三天都還找不到,讓他深刻體會失去奶媽對嬰兒存活的影響,成立了「波士頓奶媽管理中心」(Boston Wet Nurse Directory),希望能夠維持讓這些孩子活下去的人奶來源。一樣在波士頓的另一頭,一位細菌學家Francis Parkman Denny為了救細菌感染生病的寶寶,央求哺乳中的鄰居手擠一些乳汁餵孩子,只喝了3盎司寶寶就活了下來,讓細菌學家大嘆人奶的「殺菌力」無敵,於是在Tolbot成立奶媽管理中心的隔一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家母乳庫。Denny參考乳牛擠乳器的設計,設計了人類使用的擠乳器,尋求捐乳者用擠乳器將乳汁擠出。而因為父母越來越覺得寧可收到罐裝人奶,也不願意雇用奶媽住在家中,Tolbot醫師後來也將奶媽管理中心改為母乳庫,稱為「母乳管理中心」(Directory of Mother’s milk)。
隨著配方奶餵食新生兒成為主流,母奶商品化與治療效果又開始被擠壓到邊緣。1920至1930年代蓬勃發展的母乳庫(人奶買賣),也開始面臨經營困難的問題。到最後能留下來的,大多靠的是慈善捐款,Talbot成立的母乳庫在1962年結束,象徵著「商品化人奶」時代的結束。因為人奶對早產兒與病嬰的治療用途需求仍在,人奶變成一種「禮物」,是捐奶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捐的血庫開始大量成立,曾有人想要讓母乳庫也跟血庫一樣依需求成立卻沒有成功,因為血液沒有替代品而母奶有。1930年兒科名醫William McKim Marriott 在其著作的教科書寫著「無法得到母親餵養的孩子,人工餵養與收集來的人奶餵養有著一樣的功效。」 時至今日,母乳哺育提升,人奶有沒有可能再度「商品化」?有一個母奶媽媽曾分享,她在台北工作,孩子在台中給外公外婆照顧。第一次用宅急便寄送冷凍母奶回台中時,上頭內容物註明「母奶」,宅急便說這是「體液」,無法運送。後來她重新改寫為「乳製品」,母奶就送回台中了。我們是如何看待「擠出來的奶」呢?
二、人奶是最佳的母乳代用品
配方奶餵食對嬰幼兒健康的風險,常是「該做而未做的科學研究」。也因為兒科醫師很少會提配方奶對嬰兒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儘管知道母奶是最合適的嬰兒食物,還是很容易將配方奶視為母奶理想的代用品,母奶代用品的第二順位,應該是其他母親的奶。
媒體主持人于美人於育兒有聲書中, 講述她「求奶告急」的那段日子,「…兒子因為體質的關係,消化能力過於衰弱,必須要餵食母奶,可是偏偏我沒有奶水,甚至連脹奶的感覺都沒有。母奶協會也派人來幫忙,忙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後來我就在廣播節目裡面公開徵求奶媽,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工程師的奶、家庭主婦的奶、檢察官的奶、法官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在那段接受母乳救濟的日子,我徹底了解什麼叫感同身受…」也因此等兒子長大些,于美人總是告訴兒子要懂得感恩與互助。而作家吳淡如於2009年早產,女兒出生時只有1700公克,她的山東好友雪兒贊助她1萬c.c.母奶,吳淡如趕緊拿出LV包包當禮物送她。 媒體名人可以藉由媒體登高一呼,維持女性互助網絡,而一般民眾,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也很容易藉由網際網路連結,於是也有人開始在網路上分享母奶。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無論是政府或是大部分的民眾,甚至是醫護人員都是持負面看法。
民視即時新聞曾報導,網路上有許多低價販售母乳的情況,但是母乳的來源不清楚,產生許多疑慮,有議員將這些網拍母乳進行抽驗,發現裡面含有「格蘭氏陰性菌」,可能引發嬰兒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目前卻無法可管,因此議員出面呼籲政府應立即訂定法規,要求網路全面下架。 新聞出來之後,也有兒科醫師在部落格寫道:「所謂無法可管是衛生主管機關的推托之詞,當事務官能真心體諒人民,就一定會找出合適的法條嚴懲不肖業者或個人。至於母親也應有足夠認知,用錢也許可以買得到很多東西,但是母乳哺餵實在要靠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才行,只要頻繁多次餵食而不要焦慮奶量不夠,就能夠可以做到充分餵食。」 並不是「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就一定有足夠的奶水給寶寶,網路母奶一上架馬上就被搶購,可見需要人奶的寶寶並不少。衛生主管機關是應該要管這件事,但不是懲罰,而是應該想辦法讓有需求的寶寶,都能喝到安全來源的人奶才是。
在台灣台北市立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設有母乳庫,台中醫院設立衛星站收集捐贈母乳。2018年4月20日成大醫院新設南區母乳庫。捐乳媽媽們到母乳庫,填寫詳細的問卷,並完成抽血檢驗(檢驗項目包含:A,B,C型肝炎、HIV愛滋病、HTLV人體乳突病毒、梅毒、全血檢查及肝功能),這些統整的結果交由母乳庫負責醫師審核,檢查合格通過後(約需1~2個星期)才通知捐乳媽媽們可以開始捐乳。而使用對象目前依病情的需要,主要提供給以下族群的嬰兒使用:早產兒、先天性異常、重大手術後、腸胃道疾病、餵食不耐、或是一些媽媽疾病或死亡而無法哺乳的孩子…等等,一般以住院中的病嬰優先。若臨床上符合可申請的條件,可以請醫院負責照護的醫師填寫醫囑單(可在母乳庫網站上下載列印),附上病歷摘要,即可傳真至母乳庫,之後再經由醫師審核後評斷可否領取母乳,再由專責人員連絡領取時間及數量。目前領取母乳庫的母奶均不需要額外付費。 若不符合這樣條件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從母乳庫取得人奶。難道一般健康足月兒,母親乳汁不足時,就只能選擇配方奶嗎?
三、分享乳汁:以德國為例
德國在2014年1月成立了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讓媽媽們可以輕鬆在網路上買到母奶。這個商店的出現,讓許多沒有奶水的媽媽多了一個選擇來替自己的寶寶取得母奶,不過,德國也有機構認為這些從網路上買到的母奶有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危險。創辦這間網路母奶商店的穆勒(Tanja Müller)是一位母奶太多的媽媽,常常需要把多餘的母奶擠出來才行,有一天,她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媽媽們聚在一起,把多出來的母奶分享出去呢?於是在1月的時候,成立了德國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的國家母奶哺育委員會(National Breastfeeding Committee)強力譴責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營養協會(The Nutrition Commission)也表示買賣沒有經過監管的母奶可能會帶來高度風險。像是細菌和病毒就有可能從送出母奶的媽媽身上傳給其他寶寶,傳遞愛滋病、肝炎、梅毒等傳染病。跟台灣很類似的情況,官方都是先予以譴責,醫學專家也提出警告。但是媽媽們的行動力是非常強大的。
非營利機構「媽媽的母奶銀行」(Mother's milk banks)就採取了一個方法避免傳染病傳染,他們直接和診所合作,徹底檢查捐贈母奶的媽媽和送出的母奶。送來的母奶會先冷凍,然後等到捐贈的媽媽送出最後一批母奶之後,會再對媽媽進行一次血液檢查,確保媽媽在捐贈期間沒有受到任何感染。所有的母奶也都會送去做測試,檢查裡面有沒有細菌。媽媽的母奶銀行總監吉鮑爾(Corinna Gebauer)則是強調應該要讓母奶保持冷卻,吉鮑爾:「如果儲藏母奶的時候沒有保持在適當的溫度,細菌很快就會長出來,喝到的小孩就有可能會感染。」其實這樣的步驟就是母乳庫運作的標準程序。台灣的母乳庫如前面所提,也是類似的程序。而上一段提到,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成立的第一家母乳庫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面對眾多的質疑,網路母奶商店創辦人穆勒回應,她是假設所有的媽媽都會自己承擔風險,並強調她的網站有多麼盡心盡力地告知媽媽們有哪些風險。穆勒現在也在和一家專門做細菌測試的實驗室合作,檢查母奶有沒有摻水或是奶粉在裡面。穆勒說:「我不能想像買母奶的媽媽不會先測試母奶」
2014年國際線上哺乳會議, 任教於澳洲西雪梨助產系的Gribble博士以「乳汁分享」(Milk Sharing)為題授課,她提到:「說到嬰兒餵食,什麼是危險的行為呢?當某種餵食方式已被證實是較危險的,為什麼還是較容易被選擇呢? 在母親無法親自哺餵母奶時,代用品的順序應該是母親自己擠出來的奶,從其他健康哺乳者或母乳庫來的人奶,最後才是配方奶。但在許多地方,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配方奶。」在比較「分享來的乳汁」與「配方奶」時,我們應該用更對稱的方式來評估兩者的風險。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對於風險的選擇不同。人乳在醫學中被看作體液,所以需要被管制。但若將其看成是一個身體製造出來,提供另一個身體營養的物質,那麼,乳汁的獨特性該如何被討論?乳汁的分享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在以往母乳哺育是建立在女性社會網絡中,互相分擔家務勞動、建立社會連結、加強社區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而生物醫療化的當代,社會大眾更信任的是專家,以往鄰居朋友的社區網絡瓦解。這樣的現況,女性主義有沒有著力點?如何讓女人做出她們想要的選擇,而不是受限?健康當權者總是警告婦女乳汁分享的風險,卻沒注意到相同的風險亦存在於配方奶餵食中。如果有關當局能提供適切的指引,乳汁分享並沒有那麼危險,這還是優於配方奶餵食的一種餵食選擇。而從兒童權利的角度來看,母乳庫應該與血庫一樣,讓有需要的人都能用得到。期待台灣政府能更積極的建立母乳庫,讓「共生共養」在當代,藉由母乳庫的乳汁分享來實現。
照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wanyu.claire/photos/a.102159017918319/164781131656107/?type=3&theater
「十年後 有哪些 職業會 發達 或 興起」的推薦目錄:
十年後 有哪些 職業會 發達 或 興起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架預購中
傳送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1384
引述審定序
簡單的事情,最不簡單——談馬克‧瑞普托的starting strength,其人,其事,其書
談到本世紀最重要的肌力訓練專家,您不能不知道馬克・瑞普托。馬克・瑞普托早年是一位健力選手,四處征戰了十年,成績中等,大學讀的是地質系,但是對於把地質當作職業也是興趣缺缺,於是買下了德州一間健身中心,開始漫長的教練生涯,而這一教,就是將近四十年。隨著歲月的過去,日復一日的教學,日復一日的修正、驗證他的教學方法,數十年過去,教學方法已經去蕪存菁,瑞普托與他的健身房儼然成為傳統、老派重量訓練的代表,靜靜佇立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把無數的人變強壯。
時間拉到近代,老瑞普托先生從他規律的教學日常中抬頭看看世界,忽然大驚,健身產業什麼時候變成這麼光怪陸離?在這看似多彩多姿的現況裡,除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之外,也充滿了庸俗的、膚淺的、無知的甚至是根本錯誤的訓練方法,年輕的勁裝男女站在稀奇古怪的器材上,做著根本不可能有效的運動,而滿嘴話術的行銷人員,口沫橫飛地哄騙著每一個趕搭健身時尚潮流的民眾,去購買不可思議的荒謬課程和產品,老瑞普托這才發現,外表平實無華但威力無窮的傳統槓鈴訓練,竟然像是被整個社會拋棄似的,成為許多人口中的危險動作或錯誤訓練。
瑞普托是一個條理清晰,思慮縝密的人,為了導正視聽,他開始以廣播節目、網路文章、網路影片和研習課程等方式與整個社會對話,更重要的是,他仔仔細細地寫下了兩本鉅著:starting strength—探討槓鈴訓練的基本動作技術,以及practical programming for strength training—探討肌力訓練的課表設計。雖然訓練科學的領域裡各種大小爭議永遠存在,但是這兩本書儼然成為所有專業人士以及想要開始從事重量訓練的人的必讀書籍。
瑞普托的立論,把大家拉回最根本的議題,就是從最大肌力的重要性開始探討,肌力訓練的目的不在於練出什麼神妙的控制力,或是追求身上哪些今天流行明天就會被忘記的線條,而是藉由最簡單的蹲舉、臥舉、硬舉、肩上推、以及爆發上膊等基本動作,扛起槓鈴做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裡把身體越練越強壯,尤其是在初學時期,簡簡單單的訓練即可帶來巨大的效果。這樣的訓練方法不是甚麼追求虛榮表現的過程,而是扣緊了人體生理學的最佳訓練模式,因為人體的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會對體外的壓力起反應,反應的方式是產生向上的適應,因此,肌力訓練的過程,可以幫助人提高肌肉量、增進骨質,同時也提高力量輸出。
這樣的效果在許多人的眼中是多餘的、不必要的、甚至是自找麻煩的,畢竟許多從事健身的民眾主要的訴求是纖細的身材,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現代人類生活的型態,我們就會發現肌力訓練的重要性簡直不亞於醫療。人類步入現代化生活已經數十年,在醫療進步,科技發達的先進國家裡,紛紛達到了史上罕見的長壽。但是,長壽未必代表健康,許多人仍然像以前的人類一樣,三十多歲就開始顯老,六十歲之後身體能力迅速衰退,但卻活到八九十歲。過去我們或許以為這就是正常老化的必然現象,其實不然,老化雖然會帶來退化,但其實是我們的生活型態讓退化變得不可收拾,在這種加速退化的過程裡,肌肉會不斷流失,骨質也越來越疏鬆,神經系統也漸漸失去功能,這讓許多人在中老年時期就已經逐漸失去各種身體能力,而失能之後還要再活數十年。
瑞普托從數十年的教學經驗裡發現,肌力訓練可以引發人體除了青春期以外的另一次成長期,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藉著從事規律而簡單的槓鈴訓練,來重新提升肌肉量,提高骨密度,並且在一次又一次奮力舉起重量的過程裡,逐漸提高神經徵召肌纖維的能力。這樣的訓練不但短期就有明顯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訓練有長達數十年的進步空間,進步幅度之巨大,足以抵銷許多老化過程發生的退化現象,而這是以瘦身為主要目的的健身模式無法提供的。
在高度商業化的健身產業裡,滿足客戶需求以獲得最佳的業績,讓每一季的財務報表變得票漂亮亮,進而提高公司的市值或股價,是資本市場遊戲的基本規律,換言之,健身產業的教學品質以及客戶是否獲得有用的資訊,在這場金錢遊戲裡其實已經不重要,炒熱話題,衝高業績,才是個遊戲的主體。因此,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健身行為的同時,大多數的人落入健身產業裡無效訓練的陷阱,白花了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卻沒有獲得槓鈴訓練裡最粗淺的初學者效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馬克・瑞普托的基礎槓鈴訓練系統,等於是警世的鐘聲,提醒著世人,肌力訓練的意義已經不只是時尚潮流,這是人類下一階段的生活型態,越來越長壽的人類,需要終身的肌力訓練才能長保健康與活動能力,而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的不是稀奇古怪的招式,而是最基本的槓鈴訓練。
平易中見偉大,馬克・瑞普托的訓練哲學,就是以最簡單的五大動作,進行最單純的線性漸進模式,讓所有人在肌力訓練初期都可以擁有一個好的開始,這種好的開始,可以讓人有可大可久的發展,讓人真正進入終身訓練模式,真正強壯一輩子。筆者身為體能教練和運動科學研究者,殷切期盼肌力訓練的典範轉移盡快發生,讓肌力訓練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越來越高齡的人類可以享有一輩子強壯的身體,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和人生意義。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何立安
十年後 有哪些 職業會 發達 或 興起 在 明淳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只想告訴你,讀書吧!】
週五書展到今周刊的攤位導讀一本有關創業的書。
後來QA時間,我分享了一些我職涯的小故事。
結束之後,有一些聽眾留下來繼續問我問題。
特別的是,有幾名高中生。
有一個同學說,原本只是默默在逛,被我的演講吸引,就默默聽完了。
(那當然啊~氣勢比人強XD)
.
他們問我,不知道該怎麼選未來的大學科系?
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
該怎麼找呢?
.
嗯,這個問題,好像是高中生永遠的考古題,十年前跟十年後,好像都沒變啊。
我告訴他們,現在職場及環境變化很快。
而且學非所用的問題很嚴重。
我的想法是,由自己的興趣出發,找尋自己未來想要做的工作。
再回推培養哪些能力,進而回推該念什麼科系。
(📍同場加映:盤點生涯,補齊能力 學非所用不是問題
https://gretatsai.com/do-learn/
.
例如說,喜歡電競,但是應該很少人能當電競選手。
(因為當選手的黃金時期是十幾歲,這時候沒當選手,未來大概不可能)。
但是能不能找到跟電競產業相關連的工作?例如企劃、電競主播等等。
.
我覺得現在這個年代很好,網路很發達。
也有很多學長姐寫文章、拍影片,介紹各大專院校的科系,放在網路上。
能參考的資料跟以前比起來多很多,只要Google一下,資料超多。
.
但是問題是什麼?
問題是你腦中根本沒有那些職業跟科系的「關鍵字」時,你該如何找起?
.
所以我很鼓勵他們多讀書,來逛書展或去逛圖書館都很棒。
先把你腦中的資料庫系統化建立起來,才知道怎麼找、怎麼選。
怎麼去組合你心中的理想人生。
.
那些領導當今世界的人物,比爾蓋茲、佐克伯、巴菲特......等等。
在他們忙碌的人生中,都會特地抽時間出來讀書,也都有自己的讀書之道。
不妨多讀書吧,收穫會超乎你想像的。
📍延伸閱讀:
沒時間看書?參考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的「5小時讀書法」
http://www.startuplatte.com/2016/08/15/5hourrule/
.
比爾蓋茲的讀書4秘訣
http://www.startuplatte.com/…/30/how-bill-gates-reads-books/
十年後 有哪些 職業會 發達 或 興起 在 哪些工作將會被取代?未來十年如何佈局?聰明人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會被自動化,隨之而來的是新創建的角色那麼這些角色到底都 有哪些 ?而即將被淘汰的行業都是怎麼樣的?如果你對自己所在的行業存在疑慮, 或 是你已經有了 ... ... <看更多>
十年後 有哪些 職業會 發達 或 興起 在 李開復Kai-Fu Lee - 「ChatGPT引發失業恐慌?這20種工作要 ... 的推薦與評價
... 年),卡車司機就會成為最先被取代的職業之一。雖然一些國家的工會和政客會保護這一職業,延長該工種的壽命,但無人駕駛技術仍將在其他國家興起,且技術會不斷精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