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張照片是20年前
第一次以探訪生態找昆蟲的主題
跟好友們出發泰北清邁
展開十天九夜的慘烈行程
因為目標太過明確
就是要找蟲
結果一連串的期望
搭配一整個的失望
回台灣後還大病躺了好幾天
卻也因此打開我的探險旅程
(玩蟲的朋友能認出幾個人?)
那時也是開始用電腦在網路上找資訊的年代,許多網站論壇開始出現,也因此認識多朋友,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眾團體,心中的生態與觀察的種子開始萌芽,也因此有了這一段文。
《植物日記簿》醞釀了好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同時分身做很多事,這是這幾年的生活方式,在旁人看來似乎把自己逼得太緊,但習慣性的高壓創造出自己的熱血特色,是件蠻開心的事。
走在學習植物的路程上,有許多好友貴人的幫助,讓我能一直找到設定的目標,而書出版的同時,也非常感謝好友們力挺掛名推薦!
在此要特別感謝
中山大學顏聖紘老師(偷偷刊上老師玉照)
在20多年前的網站年代,就聽「安妮的昆蟲世界」其中一位站長說:有一位超強大大「雞哥麵」非常雞歪,因為他超有才反應又快,跟他回文要特別小心。
於是每次看到老師的發文或回文都會特別仔細閱讀,但太學術太深奧的真的看不懂,自然不會有回文不妥,被痛電的問題。
後來老師結束英國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身分,回到台灣的國立中山大學生科系任教,也開始使用臉書,這時比較有機會見識到老師對於不同層面事物的發言。看老師的發言很有趣,都是真實生活世界的角度,很多梗是我童年的回憶,但不知為什麼社會化後就不見了,看到老師的文章,慢慢開始回想自己成長歷程,解開心中的鎖,把禁錮已久的能量釋放!說的好像很神奇對吧?
任何人在對的時間點上,如果有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或許就剛好打開那道鎖,白話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
讓你有機會完成解鎖任務的人不一定知道,但是你自己絕對清楚!我很高興這本新書《植物日記簿》邀請到我的精神導師推薦,原先擬定請老師專文推薦,但老師除了很忙之外也非常客氣,看完美編與文編後輕輕的說「我會幫你推薦」。
再次感謝老師
或許您不知道
但您的發文影響很多人
包括我在內
當然不忘業配一下
新書〖植物日記簿〗預購點公告
非常開心!今年度的新書〖植物日記簿〗準備上市了,內容有各種野外觀察的植物,例如大王花(世界直徑最大的花),泰坦魔芋(全世界最高的單花序),蠻多種蟻植物,姿態飄逸的石松,人見人愛的豬籠草(有超厲害的種類),還有許多人瘋迷的秋海棠,與我回坑一年多專心栽培的鹿角蕨,當然也有室內栽培植物的雨林缸,不只是照片的火力展示,更是各種栽培實戰經驗的分享!希望大家看了以後,人人都是綠手指。
跟往年一樣,這次也規劃「預購通路」在全台灣各地,大家可以看哪邊比較近,就近取貨。今年除了原有昆蟲店通路的好友們支持預購外,還增加新的植物店預購通路,方便更多植友買植物的時候一次搞定!
預購方式:前往下列公告各店家粉專,找到預購PO文下方留言,或直接傳訊息表達預購數量,別忘了留下大名電話,方便到貨時通知取貨。
如果預購點與您所在地很近,也可以在電話聯絡店家登記或直接在店家營業時,前往登記。
跟往年一樣
在昆蟲店、植物店預購點預定購買,都有以下福利!
定 價:580
預購價:460
限量小禮物:非常漂亮實用的觀葉植物書籤,兩個一組(如圖三)
還有我的親筆簽名
預購點通路資訊:(合作通路持續增加)
藍底黑字的部分,可以點入進去該店粉專
台北
中山區 蕨稀garden(聯絡粉專)
中山區 @台北木生昆蟲(臺北市松江路372巷13號)
大安區建國花市501號(每週六日)
信義區 蟲林野售(臺北市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165巷3弄29號)
士林區 士林區蟲磨坊哈拉指揮部(臺北市台北市士林區大東路79號)
文山區 蟲殿甲蟲專賣店(臺北市羅斯福路五段170巷39號)
新北市
新莊區 喜蟲天降甲蟲專賣店(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437號 )
三重區 喜蟲天降甲蟲專賣(新北市三重區重陽路二段19巷15號 )
板橋區 魔晶園(新北市板橋區南雅西路二段74號1樓)
桃園市
桃園區 Vittaria Café 書帶蕨 (桃園區同安街373號)
盧竹區 北台大蘭園(蘆竹區南竹路四段300巷83弄8號)
八德區 叢林漿果。jungle jungle(聯絡粉專)
復興區 丸山咖啡(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丸山2鄰8號之1)
新竹市
北區 菜蟲叔叔昆蟲生活坊(新竹市天府路二段10號)
竹北 蟲趣昆蟲生態館 (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二段182號)
台中市北區
台中 愛森螗甲蟲生物館(台中市北區忠明路153號)
台中新社
新社 鵡力對蕨(聯絡粉專)
彰化
員林 綠光蟲林生態館(彰化縣員林市林森路413號)
嘉義市
東區 蕨晴谷(洽社團管理員)
台南市
安平區 蕨對鹿迷(708 臺南市育平三街57號)
安南區 蕨的想買就買 (臺南市安南區怡安路二段516巷178號)
高雄市
新興區 丸虫虫原昆蟲樂園(高雄市新興區復橫一路221號)
新興區 爬爬食堂(800 高雄市新興區復興二路350號 )
屏東好友
鄭凱駿(東港中正路92號)
宜蘭冬山
蘭陽綠野工作坊(宜蘭縣冬山鄉光華六路67號-聯絡粉專)
花蓮縣
吉安 回春植栽 Vivify Plants (花蓮縣吉安鄉明仁二街210號)
台東市
好友 王子尹
香港
九龍 蟲森萬象甲蟲專門店 Discovery Beetles
(向粉專預定)
目前預估上述預購點會在8/13號拿到書
但因為目前書還在印刷廠趕工
所以各位可以先向您所在地方便的店家預購
實際到貨時間會再公告
感謝大家支持
熱血種植物
#熱血阿傑黃仕傑
#植物日記簿 #新書上市預購點
#植物店通路 #昆蟲店通路
#鹿角蕨 #大王花 #雨林缸
#高光栽培 #魔芋 #秋海棠
#蟻植物 #石松 #原生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
十 三 行 博物館 論壇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漫畫論壇回顧🔥「世界中的多元漫畫」第三回
◾謝至平:「⻑大了,終於可以好好看漫畫。」
在「漫畫大爆炸:從漫畫實務看博物館的多元可能」論壇中,我們盡可能網羅籌備小隊所關心、也想繼續發展的議題之相關領域人士。論壇共有六個精彩場次,每個場次將分成數次陸續分享,敬請期待!
🔥場次簡介:
「世界中的多元漫畫」討論一個漫畫迷可以走多遠,主持人黃健和與與談者們帶著聽眾們一起看到一個漫畫迷會變成一個漫畫作者、一個出版社的編輯,一個漫畫迷會從臺灣同人場次走出去,走到日本、走到了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走到了義大利波隆那、走到了墨西哥書展、走到了美國的聖地牙哥。本場次展現了不同的創作者在各個地方獲得滋潤,而臺灣的漫畫也跟著如此的情形往下去前進。
------------------------------------
🔥論壇內容:
◾關於臉譜出版及謝至平
臉譜 PaperFilm 視覺文學書系為臉譜出版社下屬的書系之一,從2014年1月一直經營至今。其主要的出版方向為海外漫畫及圖像小說作品的譯介。該書系的目標讀者為成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從小看漫畫長大的人及過去不曾接觸過漫畫的人。前者可能長大之後還想看漫畫,但是不知道可以看什麼漫畫,這個時候該書系希望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而後者雖然沒有在接觸漫畫,但他們可能本來就有閱讀小說、文學或非虛構書寫的習慣,因此PaperFilm書系也希望用漫畫這樣的載體向這些讀者介紹相關的內容。
該書系至今──包含套書及單書──總共出版了57冊的書籍,平均一年大概可以出到6至7本書。起初這個書系只有謝至平一位責任編輯,當時為了測試臺灣讀者的接受度,因此嘗試性的推出了各種類型的書籍。直到2017、2018年書系穩定後,又加入另外一個編輯,目前該書系主要的業務都是由上述兩位執行。但是由於他們倆同時也是非文學系的編輯,因此大概有三至四分之一的心力澆灌在PaperFilm書系上。
.
◾PaperFilm書系引進的世界中的漫畫
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PaperFilm書系中特色的出版品:於2017年隨好萊塢推出電影版,臉譜也順勢推出《攻殼機動隊》的漫畫套裝。另外也有出版過今敏成為動畫家前的最後一部長篇漫畫作品──《OPUS》,為臺灣讀者帶來不同於《千年女優》、《盜夢偵探》的今敏。
另一方面,謝至平也藉由該書系向臺灣讀者介紹日本「情色怪誕(エログロ)」風格的漫畫,這類型的漫畫藝術性強烈,故事內容多色情墮落的元素。書系中相關的作品包含《荔枝光俱樂部》、《喜劇站前虐殺》、《少女椿》、《芋蟲》及《發笑吸血鬼》。也有以單一創作者為目標的出版策略,例如五十嵐大介就是PaperFilm關注的作者之一,因此推出了《小森時光》、《Designs》、《凌空之魂》、《環世界》、《南瓜與我的野放生活》等。
2018年謝至平等人開始嘗試出版長篇系列作,第一部作品就是《寶石之國》,目前於日本已經出版至11集,預計12集完結,PaperFilm也計畫在今年中推出臺灣版11集。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外,PaperFilm書系還有許多早期出版、現已絕版的作品,包括《巴士四點見》、《我很好》等。另外歐美漫畫也是謝至平等人關心的對象,因此也在書系中介紹了第一本入圍英國曼布克獎的漫畫作品《薩賓娜之死》及第一本獲普立茲獎的漫畫作品《鼠族》。其中有趣的是,在出版《鼠族》的過程中,作者要求全書的文字需手寫,並提供一張手寫注意事項請臉譜遵守。另外,為因應日益興盛的性別議題討論,臉譜也較介紹了《弟之夫》、《正常的人》、《歡樂之家》等漫畫。
.
◾視覺文學是什麼呢?
由上述的回顧,謝至平歸類出PaperFilm書系以下幾個選書方向:經典、具議題性、具強烈風格,但是他還是強調,「好看」仍舊是最核心的考量。為了定位書系,謝至平便討論起漫畫、圖像小說(譯自graphic novel)及視覺文學(也是譯自graphic novel)之間的差別,他指出因為擔心「圖像小說」中的「小說」一詞彙限制書系內容為虛構的文類,所以最後決定以「視覺文學」表現書系所包含的文類。
他又更進一步分析,雖然「漫畫」與「視覺文學」的敘事形式相近,但它們的主題與讀者群十分不同,因此Paperfilm書系也有不同於一般漫畫的製作規格、包裝及行銷方式。雖然如此,謝至平仍舊指出隨時間推進,「漫畫」與「視覺文學」間的邊界亦趨模糊。他結論道,名稱其實不重要,重點是「視覺文學」現階段的任務是把大人召喚回漫畫的文類裡,期待創造一個不必再提「大人也能看漫畫」的未來。
.
◾世界的漫畫在臺灣
謝至平近年觀察到投入漫畫、視覺文學的臺灣一般出版社變多了,且和國外出版社互動的可能性增加,相關書籍的通路支持、能見度提昇,視覺文學相關活動更是增加不少。回顧PaperFilm書系一路走來,謝至平歸納出幾點可以繼續加油的方向:他指出在臺灣日本漫畫與歐美漫畫的讀者數量落差滿大的,因此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臺灣讀者接受歐美漫畫。
另外,海外電子書授權的授權十分困難,但是因應現實閱讀習慣的轉變,因此仍在尋求解決方案。他也提出臺灣不同出版社之間的串聯,可能會讓這些漫畫出版品獲得更多曝光的機會,例如臉譜跟大塊在2020年串聯出版今敏的作品,有許多後續效應。
謝至平反思PaperFilm書系的下一步,他首先期許接下來可以接觸更多海外新生代作者,並引介除了日本、歐美以外國籍的作品,例如韓國、泰國的作品。此外也期待出版臺灣原創作品,又或促成漫畫家與劇作家的合作,欲藉此打開漫畫創作的可能性。他更提出跨國合作的野心,希望在未來都可以一一實現。
最後,謝至平希望可以送給所有的讀者:「⻑大了,終於可以好好看漫畫。」
------------------------------------
🎉🎉謝謝謝至平及臉譜出版社,出版社發展一個嶄新的書系,並將國外的漫畫引進臺灣絕非易事,謝謝他們拓展大家的漫畫視野。世界中的漫畫還有一回,最後一回將由陳怡靜為我們帶來她對漫畫的觀察,敬請期待!
#漫畫論壇 #世界中的漫畫
十 三 行 博物館 論壇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記憶的保留與新生:高雄車站的故事】
(陳信諭 醫師)
(這是陳醫師2017年的舊文,在228時,也重新和大家分享高雄車站的前身今世。由於當時高雄車站尚未通車,因此部分語句有重新經過調整)
若在市區,聽到人家說要去「車頭」,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高雄車站吧。
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完成,市區內一舉多出七座新車站,這樣的印象或許正在逐漸改變。
在鐵路地下化通車、中博地下道拆除後,雖然高雄車站距離全部完成還要兩年以上,就像是通過一個漫長的隧道,從我高中以來,十多年一直是「大工地」的高雄車站,終於可以看到盡頭的光亮。

★★最久的臨時車站★★
2017年夏季,傳出高雄車站天花板掉落的新聞,令人發覺這座車站確實已經老了。繞著車站走,外面的隔熱材和外牆已經開始斑駁,站內充滿歲月痕跡,特別是幾處閒置的商店,看來更乏人清理。站內看來最新穎的,反而是牆上貼的大幅地下化願景圖、新車站和綠廊,即將在明年實現。
高雄臨時車站自 2002 年啟用,是台灣使用最久的臨時車站。
這十五年,是半代人的時間,我仍依稀記得高雄車站廣場前的鯉魚、挑高的大廳、和狹小的後站。但現在進出車站的這代學生,應該已經沒有舊車站的記憶了吧。
移到一旁的老車站,以「高雄願景館」的面貌風光開幕。但不知是否等了太久,那些本來是展示「願景」的展品,早一步在願景達成前凋零。目前已重新修繕,改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延宕和凋零的高雄車站★★
回到車站遷移的開始,2002 年到 2007 年,進行的並不是「鐵路地下化工程」,而是捷運紅線高雄車站的工程,鐵路本體並沒有施工。因此,2018年以前的「捷運高雄車站」也是位在永久站南側的臨時站。
其實,地下化工程早在 1996 年開始規劃,1999 年完成左營至鳳山地下化計畫,但經建會因規模龐大並未核定。直到 2006 年謝長廷擔任院長任內,才又核定此項計畫。但後來又陸續追加左營與鳳山計畫。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直到 2009 年,地下化工程才真正開工。途中又遇到中油管線遷移等諸多問題,讓計畫幾經延宕。
就在計畫不斷延遲之下,高雄車站也逐漸凋零。
左營新光三越開幕後,左營站的進出總人次就已超越高雄車站;近兩年,捷運左營站人流也穩定超越高雄車站。左營車站儼然站穩大高雄最大交通樞紐的位置。
反而高雄車站周邊的幾個商圈,隨著商圈轉移、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欲振乏力。缺乏明確的建設期程,也讓民間投資卻步。
在計畫過程中,多次的計畫變更,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困難,缺乏不同工程間的整合等等,都是台灣大型建設屢見不鮮的問題。

★★公民參與 X 高雄車站★★
幾經波折的高雄車站,卻有個少見的亮點,就是車站本體的「公民參與」嘗試!
原本的工程顧問公司,找了知名的 SOM 來做車站設計,先是被民間批評對老車站量體缺乏尊重,背後卡在超大頂棚沒有單位想維護的窘境。工程多次修改,改了個小頂棚方案,卻越改越糟糕。
2013 年,許多公民團體組成「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除了直接對官員提出訴求,也在雄中與願景館辦了多場論壇與工作坊,邀請市民來參與對車站的想像。
在雄中的那幾場,有眾多每天搭火車上學的學弟、畢業的學長、有鐵道迷、有世居周邊的居民,紛紛發表對車站的看法。
加入民眾意見後,雖然最後並非重新競圖,都發局還是擋下了車站都審案,讓工程公司重新更換合作團隊,找來 Mecanoo 規劃車站。
雖然過程並非人人滿意,但此行動已寫下了台灣公民參與都市重大開發案的典範。在眾多官僚爭論推托的曲折過程中,讓我們看到對高雄有期待、想付出的市民,願意關心公共議題。
我想,民主就是在這一連串衝撞的過程中產生的吧。
★★想像我們的城市★★
早年,隨著港市發展,現代化都市計畫因此而建立。高雄車站,承載著帝國前進基地的期許,也見證過再殖民的殘暴鎮壓,也終於能凝聚更多市民的記憶與夢想。
我們真心期盼,這樣的美事不應該只是特例,我們更應該在制度上創造鼓勵公民參與的機制,讓「公民參與」的精神,深入到市民對城市公共議題的日常關懷。
讓我們一起來想像,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城市吧。
我們認為,一個「前瞻」的城市,不能忘記自己的過去,要成為具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必須珍惜有形和無形的歷史資產,讓市民的共同記憶有所連結,讓我們更清楚城市為何是現在的樣貌,更清楚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回顧高雄鐵道發展史★★
歷史上,高雄的主要車站曾經出現過五代車站。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高雄第一座火車站不是在「大港埔」,而是在「哨船頭」一帶。
鐵路會在這裏興築與選址,和高雄港的發展息息相關。
19世紀的鐵路建設,為國家經濟與軍事發展重要基礎。日本時期,為了運輸軍需物資,先在清國修築的官道上鋪上輕便軌道供台車行駛,稱為「台灣陸軍補給廠輕便鐵道」。1895年底,打狗到台南的軌道就已完成,終點就鋪到接近哨船頭附近,以利銜接海運,後來縱貫線的工程物資便由這裏上岸運輸。
同時,總督府以發展全台縱貫鐵路列為優先建設,並由南北兩端分頭興築。因清國所建路線選線與施工標準太爛,故北段大部份廢除重建。南段則於1899年底在打狗動工,往台南建設(清國時期縱貫線的規劃最南只到台南)。隔年底就通車到台南。
1907年又興建打狗到九曲堂的鳳山支線,1912年再延伸為屏東線。

★第一代火車站:鹽埕埔庄
1900年通車的第一代高雄車站「打狗停車場」,位置在鹽埕埔車路頂,山下町十七番地,大約在今日鼓山一路87巷口,也就是第二代車站北方500公尺,當時車站的南邊就是海了。
由於縱貫線完成之初抱持速成主義,因此可以推測當初木造站房也只以實用為考量,在第二代站房完工後就拆除,今天已難尋覓存在過的證據。

★第二代火車站
而由於港口鐵道業務量不斷上升,1904年總督府開始往車站南方填築碼頭用地,1908年第二代「打狗駅」就落成在海埔新生地上,而周邊填海造陸的新市街(淺野埋立地),也在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後,形成了高雄第一個棋盤狀的現代都市計畫區。
不論是行政,金融,商業等機能都集中在車站周邊。車站延著碼頭往魚市場延伸的鐵路,稱為濱線(Hamasen),就是「哈瑪星」名稱的來源。在2017年9月,這個歷史地名也將重新成為輕軌車站的正式站名。
打狗車站擴建後,鐵道和碼頭的轉運更為便利,現代化船舶已經能直接靠港,鐵道也鋪軌到碼頭上,中間不需再由駁船轉運,便於提供米糖等物資外銷的海陸聯運機能,是高雄現代化港市之始。
1920年日本政府「地方制度改正」,打狗改名高雄,哈瑪星一帶成為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車站也改名高雄駅。但在港市蓬勃發展下,僅4年高雄街就升格為高雄市,市區也繼續往東擴張,「市區計畫變更」也跨過高雄川納入三塊厝,苓雅寮等地。港口設施在1937年也已經完成到高雄川口。
可以說這時期,高雄的市區、鐵道、港口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代火車站:大港埔
1930年代,高雄市人口超越台南,高雄港吞吐量直追基隆,自然需要更新的計畫。在1936年公布的「大高雄計畫」中,高雄駅遷移大港埔的現址,位居都市計畫中軸線位置,整個市區以環狀臨港線為界,範圍和設計居住人口均擴充數倍,預計以1965年飽和人口40萬人為目標。
順道一提,雖然1950年代高雄人口就超過設計的40萬人,但缺乏都市計畫概念與施政能力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這個計畫一直沿用到1970年代以後。
第三代高雄駅在1941年6月20號落成,這時候已經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不到半年了,在軍部執政下,國內氣氛轉向「忠君愛國」,「不惜一戰」等口號。採取興亞式建築的高雄駅,似乎也反映著大日本帝國的自信滿滿。
同年,東港線、鳳山雙軌化也陸續完成,鐵路隨著港區也擴大到苓雅寮,戲獅甲工業區,新高雄車站成為高屏平原的集散核心,高雄市除了港口機能外,也被賦予南向商工基地的角色。
然而,二戰很快就轉向對日本帝國不利的走向,1944年開始,美軍多次空襲台灣,攻擊目標集中在高雄港周邊,高雄港駅也被完全燒毀。現在看到的站房是戰後重建的混凝土建築,位置稍稍偏南一點,已非原始木造站房。
★★再殖民屠殺的見證★★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佔領台灣,受到戰火波及的鐵道雖然迅速修復,但高雄車站卻成為另一樁悲劇的舞台。
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憲兵佔領高雄車站,並在站房二樓架設機槍,高雄對外鐵路交通遭到切斷,糧食無法進入高雄。3月5日雄中自衛隊進攻高雄車站試圖驅逐憲兵,卻被開火壓制,雄中畢業生顏再策中彈喪生。
3月6日高雄鎮壓開始,民間推派的處理委員會在市府被逮捕槍決,彭孟緝命令部隊攻擊高雄車站和雄中一帶,第21師獨立團第3營開拔到場後,便開火掃射車站與地下道人群,死傷慘重。
3月6日至7日,軍隊調來迫砲砲擊雄中並派出步兵攻堅,雄中也成為228事件中唯一遭到國府軍攻擊的學校。
就像是筆者前幾天提到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場景,在高雄車站前,中國軍隊對著所謂的「同胞」人民開槍,除了槍彈下的死傷,往後數十年白色恐怖下對歷史的扭曲與壓抑,讓相關的記憶成為禁忌,更長年在台灣人民心中投下恐懼。
我就讀高中時,雖然已是民主開放的年代,但還是對發生在自己城市的血腥歷史所知無幾。
★★城市蔓延造成的衝突和陷阱★★
隨著經濟發展,過去作為城市邊界的鐵道開始被蔓延的城市翻越,在數十年未重新檢討都市計畫下,眾多的矛盾成為城市中暗藏的陷阱。
例如,臨港線旁凱旋路埋設的油管,在1970年代前還在田野之間,卻很快的在短短數十年被密集的住宅所包圍,但是,周邊的居民乃至地方政府,卻是渾然不覺有何危險。

★都市縫合:第四代/臨時火車站
在北高雄逐漸從農田與水塘轉變為高樓大廈之際,鐵道成為交通的阻隔。1970年代之後,南北向的主要幹道陸續興築立體交叉,中博地下道也在1987年貫通,此時隨著台北地下化工程如火如荼進行,「鐵路地下化」儼然也成為每次選舉候選人的政見。
在高雄車站地下化工程終於被核定後,龐大的站區先後進行了多項工程,高雄車站進入超過20年的大施工期。
2002年3月28日,臨時車站先行啟用。雖說是臨時車站,但引進了「準跨站式站體」的概念,站內空間也比原先擴充。在超乎預期的十多年服務後,給予「第四代高雄車站」的地位應該是不為過。

★第五代
隨著文資保存的意識提升,和台北車站的命運不同,市民與市府均有保存高雄車站的高度共識。2002年8月,重量3500噸的車站建築,下方被挖空裝上滑輪,花了3天移動85公尺,推到原址的東南側。
市府當時就拍板敲定,第三代車站未來將移回原址,成為第五代車站的軸線核心。新車站配合舊車站的設計,也將是全台唯一。
值得一提的是,遷移工程是由當年興建第三代車站的清水營造公司台灣分公司吉普營造所延攬。據當時市長謝長廷所述,高雄爭取2009年世運時,世運副主席與秘書長來高雄參觀,跟謝市長說:「一個有能力保留火車站的城市,也一定有能力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
★★文資保存應該要更完善★★
然而,在風光保存車站之餘,對於鐵道文資的保存意識與實踐卻有更多令人憂心之處。
2002年,高雄港站南號誌樓因興建橘線被直接拆毀。後續雖在「打狗驛保存聯盟」等團體努力下,高雄港站取得歷史建築地位,並改為「打狗鐵道故事館」,然而台鐵仍一直有開發全站區的計畫。2015年高雄港站土地的保留運動,更引起鐵路工會與市民團體的對立。
高雄車站本身雖獲得保留,但在新車站設計的過程中,對於舊車站遷回原地後的利用方式,能否保有部分車站機能,比如說售票,服務中心等,都未得到確定。
而前幾年多位市議員主張舊車站無用,要拆毀舊車站,更讓人看到了地方政治人物對歷史與文化的漠視。
高雄具有台灣最豐富的鐵道文史資源,最多形式的軌道運輸,一頁軌道運輸史,更是和港市的發展與茁壯密不可分。濱線復駛,鐵道博物館......等等計畫,在地方被提及多年,卻常常是有了希望,更多失望。
★★未來展望★★
作為在地高雄人,我一向主張「軌道建設,以人為本」,屬於全體高雄人的記憶,也更該在建設的過程中妥善保留,或轉化嵌入未來的發展之中。回顧高雄車站百年回憶,我們這代更有責任,串連大家的過去記憶與未來期望,訴求更好的公民決策參與機制,讓高雄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
十 三 行 博物館 論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教堂(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Pietro, 又譯聖彼得大教堂)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 (Musei Vaticani)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英文:Arch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廷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英文:Sistine Chapel)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Colosseo,英語:Colosseum)由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淒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羅馬廣場(Foro Romano, 英語:Roman Forum)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 (Palatino, 英語:Palatine Hill) 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台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建於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Mura serviane, 拉丁語:Murus Servii Tullii)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只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 (Mura aureliane)。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 (Via Appia) 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Romano)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Trastevere)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台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威尼斯廣場 ( Piazza Venezia), 鮮花廣場 ( Campo de' Fiori)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 (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英語Spanish Steps) 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建於1972年至1982年)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十 三 行 博物館 論壇 在 十三行博物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Created playlists · 「考古與當代冶煉特展」 · 2021八里聲音漫遊海線 · 2021新北市國際考古論壇-史前聚落探究. ... <看更多>
十 三 行 博物館 論壇 在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新北市國際考古論壇」回來啦!!! 4月23日(五)將在本館演講廳登場知道大家渴望出國的心情... 所以這次特別透過線上同步帶您探訪東亞史前聚落~~機會難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