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泡泡 今天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貼了那個「換肚」藥的事情,「換肚」應該是現代的說法,古代稱為「轉胎」,更精確地說,是「轉女為男」,李貞德教授的《女人的中國醫療史》中已經明快地總結了唐代以前對於轉胎的態度可分成:方術與藥方兩種,時間都必須在懷孕的前三個月,這點跟現代所謂吃「換肚」藥應該有一樣的理路。
方術大概都是拿一些有男性象徵的東西給孕婦或讓孕婦看,像是在孕婦床下放斧頭、讓孕婦佩戴弓弦宜男花(似乎是金針花?)一類的東西,基本上,就是一種內外感應.....
藥物就是吃金針花、吃蠶大便、喝一堆奇怪的東西......甚至是喝老公衣帶燒成的灰,千金方中有一個方子就是這種轉女成男方:
「丹參 續斷 芍藥 白膠 白术 柏子人各二兩 人參 芎藭 乾薑各三十銖 當歸 橘皮 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 白芷 冠纓燒灰各一兩 蕪荑十八銖 乾地黃一兩半 甘草二兩 犬卵一具乾 東門上雄雞頭一枚。
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
以上是貞德老師的研究,所有對生小孩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買一本來看,真的好看,千年傳統到現在還是一堆人很信:
*傳送門: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086
------
簡單說,轉胎這件事由來已久,古代醫書也一直有記載,大家好像也都很相信,但到底實驗成功有多少還真不好說。
不過,到了元代,滋陰派的大師朱震亨卻開始有點懷疑,他在〈胎感論〉這篇文章中,說以前的人都相信南朝褚氏遺書的說法:
「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但朱震亨認為這個說法不大正確,他參考了另一個醫者的說法後,認為不是什麼陰血跟陽精比賽衝鋒,誰先到就決定生男或生女,來自母親的陰血與來自父親的陽精,是一起到子宮之後,陰血形成胎兒的血肉、陽精形成骨頭。
那性別怎麼決定,朱震亨認為這跟受孕的時間點比較有關係,他說經期結束的一兩日內,子宮排掉了舊的經血、新的血還沒匯聚時,這時「精勝於血」,容易生男,再過四五天,新血匯聚,就是「血勝於精」,容易生女。但這裡還要加上受孕的時間是否ok、受孕在左邊的子宮還是右邊的子宮(當時的人認為子宮有左右,但以現在的看法,可能是左邊或右邊的輸卵管),換言之,算日期這件事,朱震亨算的受孕期是正確的,但是在左邊或右邊這就不好說,另外,整個受孕過程中,其實還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重要的是,朱震亨在胎感論中排除掉了轉胎的討論,他自己編著的丹溪醫集中,提到的轉女為男也是配戴東西而已,不再服藥,就只是傳抄孫思邈的方法而已。多年後,替他整理文獻的明代醫家虞摶非常讚賞朱的說法,順便巴了那些轉胎藥一巴掌,他說:
「是知男女之分,已定於萬物資始乾元之際,陰陽交姤之時。昧者不悟是理,妄有轉女為男之法,惑矣。」
不知道是不是中醫後來終於認清了轉女為男這件事真的很困難,後代的醫者好像也就放生了,明清之後基本上沒有發明什麼新藥方,大概就是用雄黃或蠶大便之類的東西、配戴東西或者在床下放斧頭之類的事情而已。
我並不是做這個研究的專家,只是簡單看了一下資料,但總結來看,不管是「轉胎」、「轉女為男」或者「換肚」,都已經是千年來屢經實驗但顯然沒有太多進步的傳說,假如哪一個方法有效,肯定有更多的精進跟改良,就因為沒有,也就漸趨保守、無害,像配戴東西或放斧頭,真的不會死人,吃蠶大便,在中醫上也有一些療效。
但有些東西在現代已證明有害,比如雄黃,在古代是讓孕婦配戴之外也服用,但雄黃的毒性會造成砷中毒,在現代中醫給一般人內服都必須謹慎使用,更是孕婦忌用的東西,隨便亂吃是會出人命的。
那些吃來路不明換肚藥的女人,是拿命在賭,賭的不是兒子,是賭對方有沒有良心、有沒有給她們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有沒有亂添加了會有害的藥物。
就算我烏鴉嘴好了,吃這些東西能不能生男還未定,但亂吃東西導致孕婦死亡、重病或者生出了雖然有雞雞但有各種問題的孩子,真的比較好?
千金買骨原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怪獸訓練團隊和業界專業人士聯手合作,再次翻譯一本專業著作--『槓鈴處方』,我有幸擔任本書的審定者之一,以下是我為此書寫的審定序:
『當教練的時候,我救的人可能比當醫生時還要多,而且是在來得及的時候。』
強納生·蘇利文是一位資深的急診科醫師,經常為了病患的性命跟死神搏鬥,在他處理過無數的外傷、重病、藥物過量和各種特異急症之後,他心中突然有了深深的感慨,雖然他已救過無數瀕死的性命,但是許多時候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更早一點接觸到患者,在他們尚未脆弱到命懸一線的時候就可以幫助他們好好活下去。但是,急診室裡的人生,就像所有幻化無常的世事一樣,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及早預知的,往往患者會被送到他手裡,就是因為情況已經十萬火急,「千金難買早知道」這句話,他體驗得比任何人還要深切:急診室裡沒有早知道這件事,一切通常都已經刻不容緩,只能做最後的奮力一搏。
直到某一天,蘇利文醫師突然想到,如果我走出醫院,直接走入一般民眾的人生,告訴他們怎樣才能夠健健康康的活下去,活出生命的最高品質,是不是比起坐等在醫院裡看著人們躺在擔架上被送進來要積極得多?多年的醫療工作經驗除了讓他具備專業醫療知識之外,其實也讓他對現代醫學有過不少反思,美國的醫療體系統稱為「健康照護系統」(health care system),但是說來諷刺,醫療體系的專業其實是治療疾病,如果我們從醫療體系的實際工作來看,那其實是一個「疾病照護系統」(sick care system),換句話說,醫療體系絕大多數的專業和精力都用來對付疾病,但是對於如何追求並維持健康其實著墨不多。
蘇利文醫師發現,現代醫學有大量治療或控制病症的手段,包括藥物、手術等,這些手段可以幫助罹患疾病的人繼續活下去,但是生活的狀態通常很糟,被延長的壽命裡大多時候是在病榻當中痛苦掙扎,而且當人生步入這個階段的時候,越來越多的針與藥介入帶來越來越多的副作用,越來越多的副作用需要越來越多的針與藥,這是一個痛苦不堪的惡性循環,現代人的壽命之長,是古代人夢寐以求的,但是長壽的背後未必是古人幻想的幸福,許多人的長壽充滿了失能、病痛和頹喪。
要挽救這樣的現況,蘇利文醫師認為,我們需要一種藥物,這種藥物可以讓人持續強壯、持續健康、保持活力,而且要沒有不良副作用,服用過後不但能立即展現生命的活力,而且可以降低各種疾病發生的機會。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蘇利文醫師找到了,如果您已經知道這本書的標題,您應該已經猜到,沒錯,他發現了「槓鈴」這種處方。
槓鈴作為藥物,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實際上的道理卻很淺顯易懂。槓鈴是一種重量訓練器材,具有質量集中、易於抓握,而且可以按照需求大幅增加重量的訓練器材。而為什麼抵抗健康的退化,要使用槓鈴當作處方呢?因為在各種慢性的病痛發生之前,通常先發生的是身體結構組織的退化,而身體結構功能的退化,更精確來說,是人體的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的衰退,使人們失去活力,進而成為慢性病好發的族群。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利用一個競技運動員早就行之有年的方法來解決,就是重量訓練。
重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質量、提升肌肉力量、提高骨骼密度,維持並強化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提升的肌肉量讓身體的代謝狀況跟著提升,逐漸增加的力量讓人即使步入中老年也可以持續保有行動能力,骨骼的進步使人遠離骨質疏鬆和骨折,優異的神經控制力讓人可以面對日常生活的大小意外。這些都是維持健康而且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也都是現代醫學無法提供的效果。對一位想要真正提供「健康照護」的醫師來說,蘇利文認為他找到方法了,這個方法就是槓鈴處方,而他並不是說說而已,他真的辭去醫師的工作,開了一間訓練中心,開始真正在來得及的時候幫助更多人們。
《槓鈴處方》這本書,是蘇利文醫師嘔心瀝血之作,也是解釋現代人類如何對抗老化、持續追求生活品質並且邁向新的生活型態的重要著作。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何立安
千金買骨原文 在 品德篇13 三人之行必有师燕昭王为什么能复兴燕国?千金买马 ... 的推薦與評價
中华成语·品德篇13 三人之行必有师燕昭王为什么能复兴燕国? 千金买 马骨是什么故事?20220112 | CCTV百家讲坛官方频道. 2.1K views · 1 year ago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