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紛爭/多元怎能加總 讓各校特招吧
【聯合報╱劉兆明/輔大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2014.06.08 03:44 am
台灣推了幾十年的多元入學,但基本上仍相當欠缺多元的概念與思考。
人事心理學在談人員甄選時,大多會談到兩個相對的概念:「合成效標」與「多元效標」。前者是將多種指標或分數,用各種方式加權加總,合成一個單一效標作為錄取的標準,後者則是同時參採各種指標,但個別指標或部分指標的組合,即可作為錄取的標準。
由於社會仍被傳統的單元思考模式主導,所以常常將「多種效標」誤會為多元效標。專家學者及教育行政人員都極富想像力,不論是升學或評鑑,都會想像出各種指標,然後把它們加總,作為錄取不錄取,或通過不通過的單一指標,這就是災難的開始。
由於指標都很重要,所以每一個想要進好學校的學生(或是想要升等的老師,或想要通過評鑑的系所)必須具備十項全能。但人畢竟不是全知全能,無論多努力,最後總是遭遇無情的挫折,學習與工作都成了苦差事,社會也產生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憤,最終都要為這樣的單元思考付出代價。
真正的多元入學要怎麼做呢?根據多元效標概念,學生只要在某些方面有特殊優異表現,就應該可進入心目中理想學校。不能再迷信滿級分或5A加1,明星學校可以有數理資優班,專收數理天才(即使作文3級分),也可以有語文資優班,培育文學藝術創作天才;各高中為吸引到最好的學生,就必須發展出真正特色,不應該只有明星與社區高中的區別。
政府資源也不能只投入在那1%的天才或10%的菁英身上,必須讓社會及家長看到資源的合理分配,高中均質化及發展特色高中,才不再是口號。
當然,各種資優生也絕不是靠簡單的會考可甄別出來,十二年國教現在的做法,是耗用所有社會資源,讓99%的學生及家長去追逐那1%的虛無夢境。
結果真正的天才被埋沒,所謂的菁英高中將會愈來愈平庸,但是普通高中的素質卻未必因此提升得上來,這不正是所謂的緣木求魚,而且是不斷地向下沉淪嗎?
不要再期待會有一種公平萬能的制度或標準,讓人人都能各得其所。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是認識天地萬物運作的基本法則:生物多樣性(在人的社會,就是多元化)。物種不可能脫離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單獨存活,人類社會也不可能只靠單一的價值標準永續發展。
要解決升學亂象,就必須要從源頭著手。
我們該放手讓學校承擔發展特色(包含招生)的責任與後果,學校要先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與特色,再決定想要招收什麼樣的學生?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或標準收到這樣的學生?學校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生,才能真正發展出特色。而有特色的優質學校,又哪會愁招不到學生呢?
請不要再用傳統的單元思維,逼著教育當局弄出一頭讓人人頭皮發麻的超額比序怪獸。政府高層請拿出擔當,把握住政策的方向。
真正的多元效標,是要用心選擇確實有效的標準,並讓符合各種標準的人,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而不是企圖把不相干的各種標準加總在一起,徒然造成資源的錯置浪費,以及不必要的挫折與痛苦。
【2014/06/08 聯合報】@ http://udn.co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