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全球各國房價普遍都在衝高,主要央行們是放大量的流動性,股市和房價,很容易就出現相對強勢的漲勢。」
美國4月份的房價成長,以30多年來未見的速度飆升。
Standard & Poor's表示,其S&P CoreLogic Case-Shiller全國房價指數4月份年增14.6%,這是價格連續第 11 個月上漲。20大城市綜合指數的年增率為14.9%,美國房地產市場之所以堅挺,是人們針對疫情所做出的反應,因為潛在買家從城市公寓轉向了郊區住宅,4月的數據仍符合此一趨勢,鳳凰城、聖地亞哥和西雅圖,在20大城市綜合指數中排名居前,鳳凰城連續第23個月排名居首,年增22.3%,其次是聖地亞哥的21.6%,西雅圖為20.2%。
波士頓Fed分行總裁Eric Rosengren表示,他對房價上漲感到擔憂,但認為目前不是針對火熱的房地產市場恐慌的時候,美國銀行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對房屋的強勁需求加上庫存緊張,應該會支持房價進一步上漲,他們預計房價的年增率可能達到14%,Zillow Group經濟學家Matthew Speakman說,過去一年推動房價上漲至新高的力量仍然存在,幾乎沒有減弱的跡象。「房源數量仍處於歷史低點,特別是考慮到住房需求上升的情況。」
根據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數據,5月待售房屋庫存與4月相比略有上升,但仍比2020年5月時低了21%,全球房價飆漲促使熱錢湧入相關投資,ETF也不例外,6月迄今,房地產ETF資金流入近39億美元,有望創下至少2014年以來的單月新高,貝萊德iShare美國房地產ETF(代號 IYR)6月迄今的資金流入近25億美元,可望刷下單月新高,iShare全球REIT ETF(代號REET)6月迄今資金流入近1.7億美元,將迎來2017年以來單月最佳。
為應對疫情衝擊,各國央行祭出史無前例的刺激措施,除了推動經濟快速復甦,也順勢推高各國房產價格,引發市場對於泡沫化的擔憂,CFRA ETF和共同基金研究主管Todd Rosenbluth表示,房地產業獲利基礎相當廣泛,隨著疫情逐漸消退,房產市場與經濟重啟息息相關,資金大量流入房產ETF,部分也和當前的低利率環境有關,鑑於Fed不會很快升息,這對房地產和住房開發公司來說會是個好兆頭。
榮景也吸引其他發行人紛紛入場,Janus Henderson Group推出Janus Henderson美國房地產ETF(代號 JRE),American Century近期也為推出Avantis房地產ETF(代號 AVRE)提出申請,全球疫情期間住房需求的繁榮,已經將房價成長推升至近 15 年來最高。
Knight Frank的全球房價指數報告顯示,截至3月的12個月,全球平均房價上漲7.3%,為2006年第4季以來最快增速,13個國家,房價的年成長率高達兩位數。包括紐西蘭(22%)、美國(13%)、瑞典(13%)、奧地利(12%)、加拿大(10.8%) 和英國(10.2%),土耳其房價年增32%,連續第5季度位居榜首。不過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土耳其的實際房價上漲約16%,疫情期間各地推出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提振經濟,但同時間,也助長了全球房地產熱潮,這加劇了對泡沫的擔憂。紐西蘭、中國等地採取打房政策,試圖遏制漲勢。
在亞洲,新加坡房價漲幅最大,為6.1%,其次是南韓的5.8%及日本的5.7%。全球房價最高的市場香港漲幅為2.1%。這一指數以56個國家及地區的平均價格為基準,Knight Frank國際住宅研究主管Kate Everett-Allen表示,全球房價上漲的一個促成因素,是疫情之後對住房需求的大規模重新評估,無論買家是尋求家庭辦公室、花園,還是只是為了更開闊的空間。她補充說,在封鎖期間,對房屋的需求增加,房主考慮了他們想要住在哪裡,以及如何居住,這促使許多人搬遷或購買第二套房屋。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55133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65840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67609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王伯達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 年第一季台灣房地產報告,房市價穩量增,但逾放比也上升 https://www.pressplay.cc/link/96CAEDF54F?oid=35BBB528 2018年第四季台灣房地產趨勢報告,北部退潮、南部火爆? https://www.pressplay.cc/link/517B...
升 息 對房價 在 張士佳 - Sky Si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士佳說 】張士佳:強弱立見
昨早一開市好多股都上升,但我用軟件嘅熱炒直擊功能,發覺上升乏力,好多個股會陰燭長上影,遂同學生講除咗新能源外,我會食多些,跟住發展如何,看倌應已知道。
其後直播提到的新冠變種病毒,係市場對疫情走向再起疑慮,美股雖有納指破頂,但升幅不全面,外圍表現又不太理想,港股昨日輾轉向下,屬意料中事。
科技股不少都出了阻力,其中國家新聞出版署發放今年以來第二批進口遊戲版號,共涉及43款進口遊戲,騰訊 #700 、網易 #9999 多款遊戲上榜。可是騰訊卻掉頭向下,網易就裂口高開平收,相較之下,騰訊更顯弱勢,仍在磨底。
而傳出蘇寧易購控股權或易手,阿里巴巴 #9988 和江蘇省政府牽頭財團傳接近達成收購。跟地方政府合作,算是個好消息。加上螞蟻可能估值大減下上市,有持股的小鵬也在招股了,也算是逐步走出政策的憂慮。
反倒是內房或有政策壓力,工行今起再次上調廣州房貸利率,首套為5.55%,是對房價打壓的延續。此前又有三條紅線等限制,恆大#3333昨日才傳出有息負債已降至約5700億元,相較去年最高時的逾8700億元,下降約3000億元,但仍難擺脫政策風險。
我在Sun channel講明再到關注新能源,正如所料,繼續造好。內地硅料預期不再大升,昨日光伏巨頭之一,A股的中環股份 #002129 即日起到有硅片減價調整。開工率也有望回升,內地組件7月排產按月增加30%-40%,令行業中下游的企業都有所受惠。在美股新能源股爆升帶動下,市場的焦點在於光伏風電板塊,逆市造好。而且......
↓↓↓↓點擊下圖,詳文講述↓↓↓
#SKYSIR #張士佳 30.6.2021
升 息 對房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住宅地產的看空者,忽略了什麼關鍵數據?- 夏春 + 鄭梅玫
香港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保持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矛盾仍然難以化解。
作為進化的產物,人類天性悲觀,更樂於傳播「壞消息」。4月8日,一篇題為「寸土寸金的香港,住宅空置率激升17%」的文章(作者為博士與資深投資專家)在微信群廣泛傳播,給人留下作者強烈看空香港房價的印象。
香港住宅市場迎來交易熱潮
但4月9日公布的代表香港二手房價整體表現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不僅超越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時的房價水平,而且也是2020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位,儘管這離2019年7月的歷史高點尚有5.5%的差距。
香港住宅地產的熱潮更集中體現在交易量上。2020年下半年,一手及二手市場的總成交量較2019年下半年增長了29%。今年一季度的成交量繼續回升,尤其是2、3月的成交量更是打破了自2010年底,香港政府推出「三辣招」以來的同月新高,其中3月二手房的成交金額已經突破政府出手前的2010年8月的高位,這樣的數據無疑令看空者非常意外。
所謂「三辣招」,是自2010年底到2013年初,香港政府為了控制樓市過熱而陸續徵收的三種特别印花稅。這導致市場交易活動大幅下降,從2009、2010年的每年十萬宗以上的成交量,一路下降到2013年起至今每年成交量只有大約五六萬。
市場普遍認為,如果住宅市場面臨明顯回調壓力,政府會陸續取消「三辣招」。2020年,香港商業地產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政府就取消了針對商業地產的部分印花稅。
香港房價回暖與全球房價普漲的原因一致,也與近期各大銀行放寬貸款限制的措施有關。最令看空者意外的是,去年8月至今的房價上漲,與移民英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數明顯增加同步發生。有分析認為這與移民整體較為年輕,擁有住宅的比例不高有關。而有賣必有買,港區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都有利於香港社會穩定前行,樓市向上正是留港發展的人,對社會局勢和經濟前景樂觀的合理反應。
經濟專家為何長期誤判房地產走勢?
去年疫情衝擊,經濟封鎖,和超級寬鬆政策組合拳下,全球主要國家房價大漲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分析比較容易,但事前預測到這一結果的專家卻是鳳毛麟角。
房地產市場最戲劇之處在於,多年來,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和主流媒體通常是看空派。香港投資銀行這些年發表的房地產趨勢報告,通常充滿悲觀的預測;連續看錯十幾年的「末日博士」不但沒有失去聽眾,粉絲反而更多。相反,地產界長期預判準確的專家,往往被污名化。
即使積極買房,收穫甚豐的家庭,同樣最關注「房價泡沫什麼時候破滅」之類的話題。例如,人們在谷歌上搜索「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會崩盤?」的次數,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上漲了2450%。除了人性悲觀,歷史上的房價泡沫和崩盤的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先入為主」和「訊息的詛咒」,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更容易發出錯誤的預判。
專家看不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貧富差距擴大的環境下,許多宏觀數據與房價走勢逐漸脫節。在2019年的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香港整體的經濟、零售和就業率等都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住宅房價的走勢卻非常穩健。儘管香港失業率已經上升到7.2%(2003年SARS之後的最高值),但集中在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反而成為疫情的受益者,因此住宅地產幾乎不受失業率影響。
此外,專家通常依賴公開的宏觀數據例如收入平均值或者中位數,習慣從估值和需求角度預判房價走勢,但往往不掌握對房價影響更大的財富和供應數據。相反,地產界對財富分布理解更深刻,並以此調整供應變化,更能準確匹配市場需求。
當然,不看數據,拍腦袋做預判的專家比比皆是,但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香港住宅空置嚴重嗎?
以開篇提到的文章為例,儘管「住宅空置率激升17%」符合政府公布的數據(實際上政府只強調了空置數量增加了7480套,並未突出17%這一比例),該文作者卻刻意淡化了香港住宅空置率仍然維持在與2018年同為4.3%的低水平。
空置量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在年底普查實際使用情況統計出來的,去年空置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留港工作和學習的外地僱員和學生的大幅減少,這也直接反映在去年的租金價格回落上。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2020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由2019年的一萬三千多,大幅增加至去年的兩萬多套,增幅高達53%。不僅如此,去年落成單位中有約一半未取得政府同意,而無法進行銷售,但同樣被計入了空置率,這佔到了全部空置單位的20%。看空者完全忽略了這些底層關鍵數據。
上表顯示,類似的現象在2017-2018年同樣出現過。可見,香港的住宅市場遠遠沒有「空置率激升17%」顯示的那樣不健康。
當住宅空置率上升,很多人憑直覺認為豪宅遇到的衝擊更大。但出人意料的是,去年大型單位(實用面積在1076平方英尺/100平方米或以上)的空置率已經跌至二十年最低,中小型住宅的空置率反而明顯上升。這同樣和落成量有很大關係。去年大型單位的落成創六年最低,僅1140套,連跌兩年。而這與地產商針對房價上漲,改變供應結構,傾向多建中小型單位有關,而這些關鍵數據往往是看空者忽視的。
實際上,香港回歸以來,每年超過100平米的新住宅供應量最多2579套,最少僅738套,年平均僅1613套。對於香港這個人口超過750萬,非常富裕的城市來說,大型單位的供應量實在是太少(即使算上中小型單位,也總是供不應求的),價格節節攀升有著深刻的原因。與經濟專家習慣從平均購買力角度思考需求,習慣看空不同的是,地產商更懂得財富的分布不均,並調整供應結構以維持價格溫和上漲。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更預測,今明兩年大型單位的落成量將進一步下降至每年一千套以下,香港「豪宅」市場恐怕供需關係更為緊俏。
私人住宅空置率
香港住宅嚴重依賴外地買家嗎?
上面提到的供需失衡,還僅僅是計算來源於本地的需求,假如算上來自外地的需求,失衡可能更加嚴重。許多看空者認為在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來自外地的買家大幅減少,會對香港住宅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但關鍵數據顯示這樣的想法同樣不切實際。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來自外地個人買家的交易僅有116宗,這的確比2018年的611宗大幅減少了81%。但出人意料的是,本地買家的數量卻從2018年的60909宗上升到了2020年的64446宗。可見,本地買家才是推動住宅市場重新活躍、量價齊升的主要動力。更讓人意外的是,即使沒有社會暴亂和疫情影響下的2018年,外地買家也僅占本地買家的1%。
當然,劃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標準為是否持有香港居民身分证,因此,被歸為本地人的買家的確有較高比例(約20-30%)來自於國內,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親屬的確在香港工作和居住,並非投機炒作的主力。從2012年起,政府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辣招」以來,外地買家在個人買家中的佔比,就從2012年的4.3%明顯下降到2013年的約2%,再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約1%。
數據顯示,無論是細分一手或二手市場,還是細分個人與公司買家,香港住宅市場對外地需求的依賴,都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麼大。隨著疫情逐步受控和下半年逐步恢復通關有望,內地買家的迴流對於香港房地產市場,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影響香港房價未來走勢的獨特因素
作為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影響香港房價走勢的通常是全球與本地因素的結合,除了常見的宏觀微觀指標,值得特别關注的有兩點。
第一,根據稅務局數據,香港僅有165萬人擁有一個物業,佔總人口約22%,另有45萬人擁有超過一個物業,合計也不過佔總人口的不到三成。而以家庭為單位,香港的住房自有率雖已從2017年的低位49.2%升至今年初的51.6%,但仍然低於2004年的高位54.3%,也遠低於全球其他發達地區的水平。隨著未來經濟逐步改善、失業率有機會回落,如果家庭住房自有率繼續維持近幾年溫和的升勢,將有利於香港住宅地產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
第二,選舉制度改革後,中央明確要求香港政府著手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最新的政府施政綱要提出將在未來10年滿足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但這也只是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3到4萬個單位供應,顯然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短期私人住宅市場的供需關係仍然緊張。
即使政府通過填海,或者回收私人土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並解決高地價的問題,仍然需要兼顧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和保持居民家庭財富的穩定。追根溯源,香港的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要保持的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否則矛盾仍然難以化解。歸根結底,國內高地價的形成,同樣是獨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自然產物。
原文:金融時報
#社會 #經濟 #民生 #投資
升 息 對房價 在 王伯達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 年第一季台灣房地產報告,房市價穩量增,但逾放比也上升
https://www.pressplay.cc/link/96CAEDF54F?oid=35BBB528
2018年第四季台灣房地產趨勢報告,北部退潮、南部火爆?
https://www.pressplay.cc/link/517BD93E2?oid=35BBB528
不動產有效稅率對房價影響分析—以台北市大同區與內湖區為例
https://pse.is/J7M42
想要掌握王伯達觀點的最新訊息
加入 LINE@ ▶ http://pse.ee/5VWRW
訂閱電子報 ▶ https://goo.gl/L7Vqin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們
訂閱我們的影片 ▶ https://pse.is/9J88E
造訪我們的官網 ▶ https://www.potawang.com/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囤房稅
#空屋稅
#居住正義
升 息 對房價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80611中天 文化新地標 AIT舊館改建全台首座「音樂圖書館」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ZMjiJ7UqMIw
特別的梯型建築,四周種滿綠色植栽,全台第一做音樂圖書館即將動工,位置就在AIT舊館。
記者 魏汶萱、詹朝程 採訪報導……↓
不只有美麗外觀,內含咖啡廳、小型生技博物館,頂樓開放民眾觀星,樓層間還規劃空中花園,結合智慧化系統、自動借還書,鑽石級綠建築,增添藝術氣息,有望抬升周邊房價。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90萬上下,這是它那邊附近的均價,如果那邊增加了文藝氣息同時又解決了交通堵塞的問題的話,應該對房價約莫會有增加1~2成的影響。」
AIT高度維安,連帶拉抬房價,但確定搬遷後,房價從2015年每坪均價91.9萬,降到81.6萬,專家預估,一旦改建成音樂圖書館,每坪上看120萬。
記者魏汶萱:「AIT於12號,新館將進行落成典禮,但是確切的搬遷時間還沒有確定,民眾現在要辦理簽證等業務,還是得到舊館辦理。」
新館搬遷工作什麼時候完成還沒有公布,舊館改建目標2023年完工,北市再添文化新地標。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8/06/180611-a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