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東路的 🎉卑南胡同燒烤 🎉
👍主打平易近人的價格 美味料理
還有10元串燒、卑南族特色美食阿拜❗️
👍超級寛敞的舒適環境
非常適合團體聚餐、家庭聚會、尾牙、春酒
⭕️原住民風味美食 阿拜 80元
只要客人點阿拜 就會回饋10元給部落
將小米蒸熟後 搗到有黏度
加入醃好的豬肉當內餡
最後再用月桃葉包成長條狀
布仔說這粽子好特別
⭕️鹽烤吳郭魚 250元
今天晚餐的亮點
啊啊啊啊 未免太大尾了
烤必點的招牌美食
適合3~4人吃的份量
魚頭和魚肚塞好多蒜頭
廚師的燒烤功力很不得了
精準掌握烤魚的熟度 魚肉仍保有水份
⭕️招牌鱈魚肝180元
我們很愛吃冰冰涼涼的鱈魚肝
沒有腥味 鱈魚肝份量多
搭配小黃瓜、洋蔥絲、紫高麗菜
淋上清爽的和風醬 好好吃
-----------------------------------------------------------
📍卑南胡同燒烤
🏡台南市東區怡東路142號
⏰週二~週日18:30~02:00 週一公休
☎️0980-001-442
http://little15.pixnet.net/blog/post/48782091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卑南族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卑南族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卑南族特色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016
劉櫂豪提出國際級南島文化園區 打造台東成為南島首都
今(16)日台東縣長候選人劉櫂豪,舉行「南島首都 魅力台東」影片發布記者會,公布四大政見最後壓軸之南島首都願景及政策。劉櫂豪的原住民族好朋友拉勞蘭獵人學校戴明雄牧師、達魯瑪克部落主席胡進德、杵音文化藝術團團長高淑娟及部落族人、高山舞集執行長羅瑞華、林天福牧師、文史工作者姜祝山、自然與人文學會理事長林娜鈴等,各族群部落的朋友到場表達對劉櫂豪的肯定,並在林天福牧師帶領禱告,祝福每一位好朋友平安順利。劉櫂豪表示,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將原住民這個珍貴的文化寶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因此提出南島首都政見,要讓原住民族文化成為台東最具魅力的特色。
劉櫂豪提及自己上小學的第一個好朋友就是卑南族人,在台東這塊土地上,原住民不只是文獻,而是每個人生活日常的經驗與情感,我們共同在這裡組成一個大家庭,尊重彼此差異、互相欣賞,把這些珍貴的事情當成寶藏,一代一代傳承,政府也有責任,把這些當成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一起來推動。
劉櫂豪指出,在他推出的南島首都政見,規劃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要傳承南島文化培力,透過部落裡的族語傳承、工藝學習、及社區營造,讓部落族人的智慧能夠保存與傳承;第二個面向是向中央政府爭取成立國際級南島文化園區,劉櫂豪表示,當其他城市都在成立科學園區之際,台東要發揮獨特的優勢,園區成立包含著培育人才、創作展演空間等功能及最終形成南島學術研究的文化重鎮;第三個面向則是要加強南島語系國際交流,這也是台灣外交的軟實力,主辦與在地文化相連的南島文化節,並由政府帶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太平洋藝術節,規劃辦理國際性南島國際博覽會。劉櫂豪強調,在明(17)日的民進黨行動中常會上,劉櫂豪將向總統提出在台東成立南島文化園區,打造台東成為原住民族學術、慶典、文化傳承的中心。
致力於阿美族馬蘭部落歌謠傳承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高淑娟團長表示,台東對西部而言是後山,卻是面對太平洋的前哨,全世界很難找出面積這麼小卻有這麼多元族群的地方,大家在這塊土地茁壯耕耘,文化綿延。這裡蘊藏南島文化非常悠遠深厚的人文,在這裡互相欣賞。高淑娟也感謝肯定,劉櫂豪透過愛台東夢想資助計畫,推動在地青年朋友在台東不同的角落為這塊努力加油。
達魯瑪克部落主席,亦任教於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族語與文化課程的胡進德主席表示,這些年部落也正在積極推動語言、文化的保留,還有農業、發電的自給自足,展現屬於魯凱族的部落價值與精神。劉櫂豪推動南島首都的精神讓人感動,希望能夠在劉櫂豪的幫助下,大家能夠把原住民的精神推向全世界。
拉勞蘭戴明雄牧師感動表示,他深深被劉櫂豪的堅持所打動,願意挺身而出繼續為台東奮鬥。不因失敗而怪罪任何人,反而努力讓原住民認同,設身處地在部落學習求教,跟大家一起規劃藍圖。他也強調,只有原住民自己改變,才能真正脫離被殖民的現象,重新認識自己。希望這次在劉櫂豪的競選活動裡,原住民朋友的自信氣魄展現出來,從台東開始,讓劉櫂豪把原住民帶向國際。
劉櫂豪今天與妻子林子煊身著卑南族初鹿部落圖紋的背心並表示,每次記者會都會舉辦在別具意義的地方,【南島首都 魅力台東】影片暨政見發佈會選擇在料理、裝潢、音樂各方面都極具南島特色的MATA台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MATA」這個詞在台灣許多原住民族、及南島語族中都有共同的「眼睛、看見」之意,更能顯現台東與南島語族的緊密相連,劉櫂豪強調會致力把台東打造成為南島首都,讓南島文化成為台東最美麗的印記。
卑南族特色 在 陳年玩飾,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卑南族tawlriwlr(警鈴)杯袋」 卑南族特色的tawlriwlr(警鈴),由人臉圖像及鐵鐘組成,用以傳遞訊息的工具。在部落祭典期間,valisen會戴在腰間穿梭部落的街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