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奪影帝!范植偉現況曝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瞬片】 #劉嘉玲 除了在影視界發光發熱外,近年打入商界,開設自家時裝品牌Anirac (把英文名Carina倒轉來命名),又做紅酒生意,在商界成功打開一片天! 入行三十八年的劉嘉玲,於一九八二年加入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八三年正式出道,翌年於劇集《新紮師兄》中擔任女主角而走紅,九○年開始踏上大...
南特影展 在 郭岱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覺得「感同身受」的幾則「轉職」新聞,深深感受到,人生要沈潛再出發,其實還得承受外界眼光的沈重壓力。
「小梁朝偉」范植偉,被報導在淡水的火鍋店戴口罩當起外場服務生,連人家應徵過旅館大夜班櫃檯、轉職文教業,也在報導中「如數家珍」,記者撰稿時這樣形容:「在冬夜裡擦拭著油膩餐桌,收拾凌亂的餐盤和廚餘,人生景況比電影更戲劇化...」
外場服務生哪個不用收廚餘餐盤、擦桌子?但記者接著更拿和范植偉同期的演員柯佳嬿、陳柏霖來做比較,還去詳查了火鍋店的外場人員的時薪、月收入,似乎在刻意強化對比范過去曾獲頒法國南特影展影帝,與如今光景。
無獨有偶,曾擔任韓國瑜競選總統總部的隨行發言人李昶志,在罷韓後,開始兼差擔任美式外送員,更說「與其靠黨幫忙,不如靠自己」,過去在採訪行程也曾經遇過他,從黨、國會到地方基層,他都歷練過,目前正在準備博士論文的他,選擇外送員行業,時間彈性也有收入,並非壞事,朋友們也大多送暖與祝福。
其實職業無貴賤,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在,有一份穩定有收入的工作實屬不易,人生也總是會有高處低谷,去學校演講時,也常被問到,為什麼要離開新聞主播、記者的工作?又或者現在可能會多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回去當主播?或走直播節目主持?
過去在中視時,有位資深導播非常照顧人,也是她找我去試播,一手把我推上主播台,到現在都一直很感念她,她用經驗告訴我,該怎麼樣播報?甚至是私底下拍照、做人處事,也都處處提點。人生難尋的是「伯樂」,甚至願意無私推薦你、把你推上檯面。隨時也都該讓自己處於 ready 的狀態,這樣機會來時,才不會手足失措。
#職場觀測站 #失業100天 #轉職 #轉機 #人生 #范植偉 #李昶志
南特影展 在 台灣達人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天啊...以前說的不是這種以後耶!
范植偉根本換了一個人...
😎😎😎#東編
🔥12個鄉土劇「爆笑梗」!經典BUG意外曝Switch通話功能
👉http://s.ttshow.tw/3ad64d
🔥吃零食輕鬆拿iPhone
👉https://event.ttshow.tw/2020oyatsu/
#達人秀新聞 #范植偉 #王心凌 #前男友 #近況 #曝光
南特影展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明瞬片】 #劉嘉玲 除了在影視界發光發熱外,近年打入商界,開設自家時裝品牌Anirac (把英文名Carina倒轉來命名),又做紅酒生意,在商界成功打開一片天!
入行三十八年的劉嘉玲,於一九八二年加入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八三年正式出道,翌年於劇集《新紮師兄》中擔任女主角而走紅,九○年開始踏上大銀幕,一一年憑藉徐克作品《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武后一角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除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外,更是中國電影金雞獎、法國南特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南特影展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