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藝廊,他們隨意找了兩張木椅子,坐下觀賞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作品〈拒絕時間〉。機械裝置、時鐘與呼吸機滴答滴答地響,穿梭在不同布景,歌頌著一首首的時空樂章。隨著時針與分針等時性地左右擺動,她不自覺地在腦中重播二十五年來的回憶幻燈片,想著人生的陰晴圓缺。
隨後, 影子樂隊由左至右進入那似真似幻的舞台,大號與喇叭、汽笛與號角譜出的音符、人聲的合唱,隨著行進樂隊的步伐在空氣中飄浮,人群由左至右「往前」進,走向未知的終點,最後在黑色碎片堆疊中離場。
她跟他在黑暗中對望,心裡想的是同一件事:人死後,一切都永遠消失,注定進入一個無法回頭的黑洞嗎?
從時間推移變化、宇宙的終結、黑洞談至弦理論,肯特里奇在理性與感性間抓到平衡,如詩地拋出人對於時間感知的問題。她心想,所有看似邏輯性的理論其實皆與人類深層感情息息相關吧,像是黑洞理論中,引力和宇宙學的相關辯證是對「時間終點」作出假設與提問。
由於消失的事實使人痛苦,才設法自己相信死後必會留下一些痕跡?對科學家而言,那些以不同形式繼續存在人世的訊息,是否仍保存在一個黑洞邊緣的弦中?
事實上,她從沒有想過死亡是什麼樣子,也從沒想過死後的人會在哪裡。直到那件事情的發生,她才意識到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換另一種方式存在。
至少,對她來說是這樣的。
一遍又一遍,那一幕幕似真似幻的場景,將他們倆拉回十九世紀,又在現實世界中徘徊;沈浸其中而忘了何為當下, 一同加入抵抗時間的慶典儀式。
隨著隊伍無止盡地繞著圈,她腦海浮現的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打散重組;耳邊縈繞的是父親熟悉的聲音,溫柔地對她說:
「時間是相對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解釋其為何物。我們無法征服時間,也無法戰勝終點,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抱它們。」
----------------------------------------------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
南非國寶級藝術家肯特里奇於1955年生於約翰尼斯堡,其父母為立陶宛與德國移民,兩人皆為反種族隔離的人權律師。受家庭背景影響,他於家鄉威特沃特斯蘭德(Witwatersrand)攻讀政治與南非學,1981至1982年間,赴賈克·樂寇的國際戲劇學校(École International de Théâtre)學習啞劇和戲劇。1992年後,肯特里奇開始以導演身份與手翻木偶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合作。
2000年迄今,肯特里奇結合繪畫、電影、劇場、啞劇音樂與錦織畫,創作數件大型多媒體裝置作品,內容從藝術家自身的生命政治、南非歷史與社會發展至殖民與後殖民的思考,作品於外精巧震撼,於內精準深刻,被視為當代藝術大師。
睽違十五年,肯特里奇在2016下半年回到英國,於倫敦白教堂藝廊(Whitechapel Gallery)舉辦個展「混濁時間」(Thick Time) 。其中,曾展於2012年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拒絕時間〉(The Refusal of Time)為展覽焦點。 肯特里奇與哈佛大學科學物理史教授皮特.加里森(Peter L. Galison)、錄影剪輯凱瑟琳・麥寶伊(Catherine Meyburgh)以及作曲家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合作,完成這部全長三十分鐘,結合短片、逐格動畫、動力裝置的多頻道大型影像裝置。 作品如一齣詼諧細緻的啞劇,從各種角度討論時間的議題,述說這段七百多年的時間史以及人類對時間的無限想像,在一幕一幕場景換置下,帶領觀者進入一個似真似幻的時間旅程。
展覽資訊:
"William Kentridge - Thick Time"
Whitechapel Gallery Galleries 1, 8 & 9
21 Sep - 15 Jan 2017
http://www.whitechapelgallery.org/exhibi…/william-kentridg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