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誕生地 | 義大利佛羅倫斯 Florence
佛羅倫斯從中世紀時期就開始稱霸托斯卡尼,其實一直到近代,都還可以看到佛羅倫斯巨大的影響力,例如十九世紀義大利剛統一時,就曾定都佛羅倫斯,而今日的標準義語,也是以佛羅倫斯使用的語言為準。(在此之前義大利各邦之間多使用不同的方言)。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佛羅倫斯如此強大,甚至成為璀璨文藝復興的誕生地,進而照亮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呢? 這其實是多種複合因素的結果,最主要的依然是經濟因素。因為身處東西方貿易的中繼站與實行資本主義,以及在銀行家背景的梅迪奇家族統治下,佛羅倫斯相當富裕,因此貴族、商人常會資助藝術家的創作。加上雖是家族統治的寡頭政治但仍保留一定程度民主自由的社會結構、黑死病引發對教會、神權保守勢力的質疑以及對人性主義重新重視等等,都是佛羅倫斯誘發文藝復興的因素。
雖然在十九世紀時進行的市區現代化改造曾拆毀許多中世紀街屋,佛羅倫斯的舊城中心仍有幾分中世紀的神韻,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二戰期間亦被列為不設防城市,躲過大規模毀滅的厄運。然而舊城中心以外的區域,像是亞諾河上的橋樑(除了老橋外)及河南岸同樣歷史悠久的街區,則全數被炸毀。
今日的佛羅倫斯主要有幾處景點,分別是聖母百花大教堂、老橋、市政廳、有大量文藝復興藝術品的烏菲茲美術館以及大衛像所在的佛羅倫斯美術學院。但如果像我一樣對文藝復興建築勝過美術品的人,我會建議多分一點時間在佛羅倫斯的街道走走,尤其是跨過亞諾河到對岸山丘上的米開朗基羅廣場欣賞日落餘暉下的佛羅倫斯天際線,在這裡可以把上述的景點一次看盡,十分推薦。
我第一次來佛羅倫斯之前,因為比較常見到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建築,加上是從華麗的威尼斯而來,其實沒有對佛羅倫斯期待太多。而且當時一出火車站,看到路上滿滿的汽機車、一邊有點破敗的老城牆,當下馬上開始懷念貢多拉搖曳的威尼斯。但等我實際走在老城街道上,特別是站在聖母百花大教堂立面前時,才真正被它強勁且深厚的歷史底蘊給撼動,從此愛上佛羅倫斯。
義大利的四大一村,是許多初訪義大利的人會選擇的經典路線。這條走訪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米蘭加五漁村的路線,可以看到義大利多元的樣貌,其精彩難以一言蔽之。同理,我們也無法只用一顆鏡頭來講述豐富的旅行故事。因此在我的線上旅行攝影課程中,將深入講解每種鏡頭的敘事技法與使用場合。同時搭配實例說明,來幫助你拍出更美、更有故事感、更能觸動人心的照片。目前課程募資已突破780%,早鳥優惠將於下週結束,之後將由優惠價1,800元調回原價3,000,感興趣者請把握時間噢,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卡尼尼與卡尼諾線上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流量經濟,最終可能導致集體「不經濟」- 劉功潤
無論從外在還是內在看,流量經濟都具有一定邊界,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其固有的「不經濟」性已經開始顯現,需要引起重視。
春節長假已過,一種憂思卻縈繞心頭揮之不去。這種憂思,由來已久,但因自己在節日期間的「放縱」變得更為深切。當把許多事件、現象聯成串,當碎片化的視角趨於完整,當思索由表及內,問題便清晰浮現了出來。
先從「放縱」一說談起。節日里,筆者接連幾個晚上,不經意刷「抖音」,倏忽到了凌晨兩、三點。那些魔性的聲音,以及極具設計感的剪輯、拼湊,對人的注意力有天然的吸附性。我自詡有較強自制力,且向來對抖音、快手這類消遣平台有些抵觸,但最終還是難免以俗。以自身體驗為鏡,也就不難理解,抖音們緣何能風靡大江南北了。現在,但凡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手機前「妖嬈」比劃,或者是咯咯而笑,大概率即是在玩抖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說過,人們更傾向於直覺式的「快思考」,這意味著簡單易懂的內容受歡迎。簡單易懂的取向,使得人們沉浸式參與內容生產與傳播成為可能。這應該是抖音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當我們撇開五花八門的內容本身,深究一步,則可以看到背後更為關鍵的肌理:算法,以及由此帶來的流量。
算法,通俗一點講,就是「投其所好」的推薦機制。平台可以根據瀏覽者的偏好,比如你在某類視頻停留的時長來判斷你的興趣點,從而不斷推送給你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追蹤「誘導」的目的,就是持續吸引注意力,使你停不下來。千千萬萬個「你」匯聚起來,就形成流量,流量的背後是經濟。
當今時代,不可否認「流量」的經濟價值。數據已經明確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參與市場化配置。數據作為新經濟時代的「石油」,其價值屬性越來越得到市場的認同。
春節前夕,快手正式登陸港交所,當天市值即突破兆港元。顯然,快手的上市只是開始,前有抖音,後有視頻號。虎牙在美國上市後,股價高歌猛進;映客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首日盤中一度暴漲超40%……這還只是反映「短視頻」的流量價值,更遑論BAT級別的互聯網平台經濟巨頭。螞蟻雖然折戟於上市前夜,但其市場估值卻是史無前例。
這恰恰是引發我憂思的第一個問題。我得出的判斷是:流量經濟,最終可能導致「不經濟」。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談及的「流量經濟」並非指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的流量經濟,而只是代稱互聯網時代平台流量所產生的經濟、財富效應。
任何事務都逃不過「物極必反」的定律。當互聯網興起,以電商為代表的流量經濟突飛猛進。特别是在疫情期間,在線經濟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是,當我們環顧四周,當所有商業模式最後全部趨同,當終端消費行為扎堆跑到線上,並且「接口」到有限的幾個平台;當所有人群都挖空心思考慮「短平快」的線上管道與流量變現;當產業價值鏈已經嚴重非理性分布,線下生產、製造環節的價值被低估,線上流量被肆意炒作;更為嚴重的還在於,當社會的收入分配模式被徹底打亂,那些在屏幕前賣萌耍寶、直播帶貨的網紅主播,靠收割流量就能年入千萬,年輕一代誰還會把科學家、醫生、教師等作為職業追求?當資本市場都開始追逐短期的收益回報,那些需要數十年持續投入的基礎科研項目,那些需要集體攻堅克難的「卡脖子」技術如何才能實現突破?答案不言而喻。
「不經濟」,分為外部不經濟和內部不經濟。當個體經濟活動水平高於社會需要的最優水平時,稱為外部不經濟;而自身生產規模不合理造成的邊際效益下降稱為內在不經濟。無論從外在還是內在看,流量經濟都具有一定邊界,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其固有的「不經濟」性已經開始顯現,需要引起重視。
從外部看,正如前面所述及,過分發展平台型經濟有擠壓線下實體類企業生存空間的風險。在產業價值鏈的分配中,如果產品銷售端(尤其線上銷售形式)權重過大,極易引發過分包裝和虛假廣告,由此可能導致形式大於內容,而核心的產品精益生產的高質量把控就會得不到保障,最終使商業生態受損而出現集體「不經濟」。
若把外部性的外延再放大,其負面性也不容忽視:網路消費保護及數據安全,就業崗位被批量取代,價值觀的輿論導向,等等。至關重要的是關乎創新發展的問題。創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雲開方見月明。如果全社會都偏好眼前的短期利益,長期的「艱、難、險、重」得不到集體關注,那社會的創新發展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另一方面,從內部看。流量比拼,已如火如荼。單以網路視頻為例,疫情推動需求爆發,娛樂方式從線下向線上轉移,網路視頻流量持續高漲。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訊息中心數據,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路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佔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18億,佔網民整體的87%;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3.09億,「短視頻+直播」成為主流電商平台的標準配置,全民直播時代正加速到來。
人人皆觸網直播,人人皆成為流量,行業繁榮的背後,風險如影隨形。行業有周期,流量經濟或許還處在紅利期,但當人人奔著紅利而來,一陣風呼嘯而過之後,會留下什麼呢?但願,這一天不要來得太早。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卡尼尼與卡尼諾線上看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月領3萬的人,怎麼變成月領25萬?﹞
這兩天網路上有篇文章瘋傳,作者有個鄰居在外商任職主管,僅僅31歲,已經月領25萬元,年薪破3百萬元,堪稱黃金貴族,令人羨煞!但是作者發現這位鄰居除了社會階層不同外,和月薪3萬元的煩惱其實是一樣的,像是也覺得錢不夠用﹑也對工作感到厭棄﹑也有來自老闆的壓力﹑也想丟掉一切躲起來……
作者的結論是,因為高薪而擁有的奢侈與浪費,只能稱得上舒服,無法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所以錢不是讓人快樂的原因。相反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且義無反顧的人,才能夠獲得快樂,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快樂。所以活著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無後顧之憂,才是真正的奢侈!
這樣的論調,據我的觀察,向來都會獲得極大的讚同與回響,原因有二,首先這個道理很難被辯駁而被推翻,其次是它根本很難做到,也就碰觸到大家心底最脆弱的那個痛點。是啊,我們都很努力,但是就是無法賺到高薪,翻身無力,充滿挫折,覺得人生好難!於是我們就簡化了這件事,反過來相信:
有錢人未必快樂!
當一個人賺得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比起多數窮得只剩下自己的人,這會讓大家感到安慰與慶幸,鬆一口氣自我催眠:「啊~這世界還是公平的!」讓有錢人不快樂,讓沒錢的人得到快樂,平衡了!抱持這個信念,就有力氣與勇氣走完人生這趟路,否則走著走著,經常會懷疑人生,冒出厭世的念頭,不是嗎?
問題是,古今中外所有的調查都指出同一個結果,有錢人對人生的滿意度,平均高於沒錢的人。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就是有錢人對於人生的掌控度比較高,換句話說,他們過得起自己想過的人生!這個結果正應了一句俗語:
有錢,人生才能做主。
當記者來訪問我時,提到多數人還在上班這條路上水深火熱,最想知道的莫過於「平平都很努力,為什麼有人領3萬元,有人領25萬元?」脫貧與致富,才是更多人企求的目標。這個現象從哪裡看出來?答案是博客來的暢銷書排行榜!商業管理類的榜上,前十名泰半都在談投資理財,少有在談工作,年輕記者彷彿老僧頓悟般地說口而出:
「工作太辛苦,也難以致富。」
在這個星球上,能夠致富的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創業者,二是投資者,像是比爾蓋茲或巴菲特,很少有上班族靠死薪水致富的,除非他一邊上班一邊擅長投資理財,而且長期持有,賺到複利效應,靠資產翻倍,才有機會翻身。
而記者來問我如何讓月薪3萬元變成25萬元,是想知道必須加強哪些競爭力,但是我的答案可能要讓人大失所望,因為我認為關鍵不在能力與努力,一般人老早就做到這兩項,但是也沒見到他們領到高薪呀!關鍵反倒是出在另一個一直以來被嚴重忽略的因素:
冒險!
我在線上課程「多職能收入養成攻略」提出一個概念,那就是「這世界是留給膽子大的人」,膽子大的人不見得比你有能力或努力,但是他們的收入硬是讓你望塵莫及,所以在課程中,我再提出一個顛覆性的做法:
不連續性的生涯策略。
什麼是不連續性?大家最熟悉的當屬電話從桌機跳到手機,再從手機跳到智慧型手機,產業整個斷層,如果廠商還在繼續製造桌機或非智慧型手機,就會失去市場,利潤也會日趨變薄,到最後無利可圖。一樣的,如果堅守既有的生涯軌道,熟能生巧,你覺得自己能力很強,但是在另一端的事實可能是—
1. 你擅長的工作正在失去市場,月薪可能從5萬跌至3萬元。
2. 你忽略的工作正在崛起市場,月薪可能從3萬升至5萬元,但是因為市場才開始或是有一定難度,觀望的人多,以致找不到人投入,這時你就擁有喊價權,即使25萬元都有人要!
這種情形有如在家喝水,水不值錢;在沙漠賣水,一瓶25萬元有人搶著要。能賺到高薪的人,都有如跳到沙漠賣水的人,一個沒人要去的市場,環境險惡,求生困難,只要不怕死就有機會存活,領到高薪就不難。老實說,死在沙漠的人還沒有死在馬路上的人多,所以比的是你有勇氣一躍,跳進沙漠嗎?
講到這裡,你明白是什麼在阻礙你拿到高薪了嗎?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也是「成功與幸運」一書的作者,他提供一種解釋:
「我們未能看清『偶發事件』在生命軌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弗蘭克說,當一個人領高薪且工作令人艷羨,一般人會解釋成是靠能力與努力而得來;相反的,當一個人工作不佳且薪水低,一般人會說不走運,同時也會懊悔當初應該多努力一些才是。但是弗蘭克引用大量社會學的研究之後,告訴我們,運氣影響絕大多數的成功,只是我們不想承認這一點。
寫「快思慢想」一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心理學家背景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他也得到相同的結論,要獲得成功,在能力與努力外,更需要運氣;而且出乎意料的是他繼續說,如果想要取得大成功,則需要—
「再多一點努力,以及更多更大量的運氣。」
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旨,能力與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運氣,也就是抓住時機,放膽一躍。當沙漠出現在眼前時,看到的若是困難與危險,你就會恐懼,選擇不踏進去;如果看到的是賣水的商機,你就會興奮,勇敢踏進去。怎麼看待機會,才是領低薪與高薪的關鍵。
最後我想用這句話獻給你,唯有冒險才會創造生涯的分水嶺,引領你走向高峰或低谷,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說:
「職業生涯中,冒險是最棒的投資。」
有關生涯或薪水的關鍵性思維,改變你一生的走向,都在我300分鐘的線上課程「多職能收入養成攻略」,強力向你推荐,並且即可“免費”取得兩樣高價值贈品:
1. 洪雪珍老師實體講座門票乙張(實際售價990)
2. 客製化談薪議價手冊(售價300)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下方連結:
https://enstar.cc/ZHPw1
圖取材自:台中國際會議中心的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