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
中間那個是美國貨,左邊的是土耳其貨,右邊則是法國貨,共通點是漂亮,而且老派,當然這兩個因素彼此沒有必然的關聯。
書寫的字體也透露著同樣的條件,一個是英國流行起來的字體(上面),另一種則是有著德國血統(下方的小字)。這些字體的歷史都超過百年以上(德國的更老),可以說字比物老,比起老派來說更老的老,當然更美。
顯然依照常規來看,更老通常不一定更美,就像是老派不能等於漂亮,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張圖像的背後肯定在敘述著一個,值得我們去注意的一個違反經驗法則的故事,我認為跟時間有關,也跟人有關。
左側的咖啡壺跟左右側的芥末罐仍然是現下的日常生活商品,你也可以說這只是皮相上的老派,但是從功能與品質跟外觀的結合來看,是沒有人會質疑它們如此存在的合理性的,似乎再這麼繼續存在兩個世紀也沒什麼問題。
中間的秤則是會令人動搖意志的,事實是在現在的時代裡,已經不會再有強大的製造動能,去生產這些高品質極具美感但精準度不符合現代標準的秤,這個致命的危機,反而明確地指出,美麗是它們目前仍然存在的唯一理由。
至於那些沒幾個人認得的西洋書法,仍然莫名其妙地掛在許多的印刷品上的原因,就不能只是以它們是漂亮的這個理由來帶過。事實是這些字體早就應該在上上個世紀被印刷廠的油墨淹死,但事到如今印刷廠跟油墨却都已經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上,而我們仍有一群人,每天還在拿著沾水筆沾著墨水在手抄紙上寫字,為什麼?
看起來讓他們戰勝時間的是那一份古典深沉又值得玩味的美感,然而有一群穿越時代的人才是這件事情的主角,這些人透過不停止的揀選與呈現,在每一個世代不厭其煩地藉由為人類揀選事物來定義美,當然他們也創作,有意義的創作會挑戰並且重新賦予美新的樣貌。
每個世代的藝術家都在做這件事,對於任何一個最後會成為古典的來說,這都是一個龐大的篩選,而在歷代大師的品味的庇蔭下,我們漸漸有了點文明人的樣貌。
「印刷品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柳廣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請問印刷物定義? - 看板Pos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郵局寄印刷品的定義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郵局郵政全民開講| 這種東西能算印刷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郵務] 印刷品判定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郵務] 印刷品信封- 看板Pos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印刷品定義 在 [郵務] 筆記本算印刷品嗎? - Post | PTT Web 的評價
印刷品定義 在 柳廣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ay 2 笑什麼 你也是Sequential Art (上篇)
少時專心琢磨技藝,長大後發現創作者最需要克服的是既定認知、刻板印象。
_________________
在同一個媒介苦修打滾多時,自然而然會走出自己的軌道。但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地走在這條路軌上,就會只專注看著自己軌道的正前方,不經意放棄了觀看其他路軌的景色,甚至還以為那些景色根本沒什麼好看的。
我是個由漫畫出發了解藝術的人,所以今天容我從漫畫講起。
如 Day 1 所說,可能因為日本成長的緣故,自人生有記憶起,我就每天在看漫畫,尤其是少年Jump。隨著漸漸長大,我也變得喜歡解構集英社旗下的漫畫。什麼每頁平均5-7格分鏡、黑白色比例、玄幻打鬥漫畫的武器一定有劍、男女角色數目的比例等等。聽起來像是個專家。
那時全中大Fine Art Undergraduates只有我一個在畫漫畫,(江記黃照達等人都早就畢業了)心想,該沒什麼人challenge到我關於漫畫的認知吧。突然一句。
「喂,你覺得漫畫是什麼呀?」
聽起來多簡單的問題,我卻支吾以對地答辯著。
用「答辯」,是因為我發現自己不懂得回答,卻又不想被看穿。即使看著那提問者純粹出於好奇的誠懇臉色,那毫無敵意的請教,我還是選擇砌詞答辯。那刻即使真的成功說服了他,也讓我內心誤以為足夠堅牢的漫畫知識庫像國人玻璃心般輕聲敲碎。
隨著多年對漫畫漸漸深入的認知,鞏固下來的是對漫畫的既定認知。且這種既定認知在內心刻劃得愈深,就愈難以接受其他形式的漫畫,甚至拒絕理解,把不熟知的漫畫歸類為邪魔外道。
幸好我未算病入膏肓,仍能就自己對一種媒介輕妄、粗糙的觀念提出質疑。
然後我就認真地想「漫畫是什麼」。
我嘗試把視野拉遠來看。但一旦把視野拉寬,什麼影像藝術、動畫、舞蹈等等的,都映入視線。媽啊。我只是想思考漫畫是什麼。為什麼你們都走進來了?
「因為你剛才在想『漫畫是有序的圖像排列』啊」。
錄像 動畫 舞蹈 etc has joined the chat。
「我也是有序的圖像排列。」
「我們也是。」
「那我們都是漫畫囉?」
「不是吧。」
「為什麼不是?」
「那你們是何時開始出現分野的啊?」
「圖像排列的邏輯、媒介、方法。」
我嘗試扒開來看它們之間出現分區的界線。但發現界線很糢糊,糢糊得像是形容顏色的詞語,什麼「藍綠色」、「綠藍色」、「青色」、「鴨綠色」、「青玉色」、「綠松色」、「碧綠色」。但後者要定義區別,其實可以用光波長、Hex Color Code等賦予每個詞彙絕對且可量化的定義。可是,藝術媒介又可以嗎?或許硬要在藝術形式上找出絕對量化的定義並不可行,但透過思考媒介間微妙的區別及共享之處,就能更理解自己處理不同媒介時,腦袋究竟出現過怎樣的思維轉換。
於是,媒介之間的糢糊界線、未明之處,變成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也開始在這些地方鑽起牛角尖,用另一種心態重新畫起漫畫來,還把一批Copic Marker,G筆頭擺進蘋果迷你倉封印起來(說起來,有人想要嗎?可dm我,還有很多哦)。
如果真的深究這道問題,需要大量實驗及閱讀經驗。於是就傾家蕩產買起書來。還記得,第一年受邀參展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時,我花了10000多元港幣買了一個行李箱份量的書。因為那時覺得當地的書,錯過就沒了,因為我活在被港漫、英雄美漫、日漫當道的香港,生怕回來後就再也找不到這些書。所以當時的想法就是有殺錯無放過,要買下一眼間看不透是什麼東西的書,回港再慢慢研究。
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將介紹我自己在一些作品的嘗試,以及不同藝術家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
此Post第2、3、4張:Cube Escape Paradox (柳廣成)
_________________
我在腦海內的漫畫VS動畫之思辯:Frame Rate vs Panel
年少時買過漫畫化的寵物小精靈劇場版:《超夢夢的逆襲》、《利基亞爆誕》、《結晶塔的帝王》、《穿梭時空的相遇》。發現內文都是電影動畫幀格的截圖,排列成漫畫形式印作紙本漫畫書。後來我在想一個顯而易見但卻耐人尋味的問題:
是否把上述電影的Frame Rate 調至平均On 90(不是粗口哦),就看起來像漫畫了?
(得出on 90的根據:90分鐘電影有129,600幀(24FPS),用一頁漫畫平均7 Panel,一本書200頁的算法來算,129,600/(7x200)≈90)
影片需要高frame rate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讓圖像連續變化、運動(播放)的速度而導致肉眼的視覺殘象產生的錯覺,而誤以為圖畫或物體(畫面)正在活動。漫畫的Panel間的提示因不需要考慮殘象運動錯覺的事實,令腦袋足以腦補Panel間的缺失即可。
自4年前畫起動畫後,我就在想如何把畫作的frame rate變得尷尬,慢得既不像動畫,快得又不像漫畫。於是在此書,就試試看了。動畫裏上一個幀格映入你的眼球後,就是下一個幀格的事了。上一幀格消失,下一幀格出現,如此輪替。但漫畫就是要所有畫面乖乖地印在紙上讓人一覽無遺。那不如讓onion skin更透徹些、延伸得更遠些幀格,全畫出來好了?(哈哈,literally OnionGhost)
在我這次作品上,我覺得漫畫可以玩的是發生於頁面上的圖像排列,不是輪流替換單一幀格畫面。但又可以應用在處理動畫會思考的事。
這時你可能會說,漫畫就非得是平面紙本不可了?
很好的提問。所以,下一個。
_________________
此Post第5、6、7張:Here(Richard Mcguire)
_________________
要在電子熒幕介紹這本書的魅力,恐怕有點難。因為Here作出的嘗試,是有意圖地讓漫畫書作為立體、具厚度的印刷品,如何藉其物理性與內文的空間感巧妙呼應。但它不是pop up立體書,因為它還是以完全平面的紙本製作而成,圖像的解讀仍然依賴平面紙張的表達。我說的立體,意思是指作者賦予書本在釘裝上的立體空間意義,令書本的釘裝不流於紙本書籍純粹的物理特徵。
Here是左揭書,封面是從外界視覺看到的屋子窗口,封底則同樣是從外界視覺看到的牆壁。內頁則是由屋內視覺向外看的景象。亦即,內頁左頁一定是向窗戶外看的,右頁一定是向牆壁看的。以90度角翻閱,就會構成封面、封底是屋外空間,內頁則是屋內空間。Here這本書的原則,就是空間上的視點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Here內文近300頁,透過漫畫鏡框再加標明的年份,由固定的視覺,持續變化的時間,交代這一空間發生過的人和事。
內文最初較在想像範圍內,就是屋內在數十年間換過不同的租客,有過長期租客,看著家人數目多了起來。還有數頁這樣的場景:在相隔甚遠的時間說過的各種話語,硬被漫畫的分鏡力量截下來,放在同一畫面。彼此間的語句本應毫無關聯,但卻因為漫畫的力量而被安排在同一空間重遇,使得兩者間的話語像在交談般。
後來,時間的尺度開始拉闊。時間延伸至房屋仍未被蓋起來的時代,剛好有個獵人經過,他射出的箭,剛好擦過漫畫內永恆不變的視點;還有城市化的經過、築屋的過程、工人等,都被這絕對不變的視點映下來。漫畫中後段還來到未來的時光、以及遙遠的過去:地球剛誕生,仍無大氣層之際,漫天星星、隕石的場景。
_________________
我發現自己寫太長了。要分兩天寫。明天會進入動畫世界多一點。
另外,介紹多點在漫畫媒介的既定語言、概念上大作發揮的藝術家及作品,可以google,還可以上網買買他們的書看:
(此Post第8、9、10張)
榮念曾 天天向上
Tobias Schalken Balthazar
Chris Ware (我推薦他所有書,算是Infographic x comics的始祖)
_________________
老實說,愈是探索,就愈不知道漫畫是什麼。但我樂在其中,如Day 1 所說,這並不是一種迷失的狀態,而是令我雀躍的事情。就像研究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般,發現在宏觀世界行得通的物理定律,在微觀世界卻莫明其妙地一一被推翻否定。量子力學像是有意識般地對你說,「再想清楚才嘗試定義『規則』吧。」
漫畫的全貌是什麼,就算是手塚治虫,我也不覺得他會知道。他也只是漫畫作為藝術形式的始祖發現者。像是物理學的…愛因斯坦吧。愛因斯坦發現了很多事,卻也帶著對量子力學的種種不解,歸入塵土了。不是他們渺小,而是世界太宏大了。
漫畫的世界還有什麼未被發現,其實真的還有很多人不想停留在已知的既定形式,貫徹實驗精神,務實地用創作探索著。就算眾人不一定關心,作品不一定出名。
動畫也是吧。
隨著在藝術的造藝及年齡的增長,就更得提醒自己要謙卑。
謙卑不是說在公眾形象上盡量以禮待人、說話盡量客氣謙遜,而是指對藝術保持謙卑。才能看得更清,藝術史的接龍遊戲才能玩得下去。於我而言,藝術是一種思考訓練,要對自己的創作時刻保持質疑,不能只苦修技藝,被自己畫作的視覺之美矇騙。
我覺得對藝術形式愈是Judgemental的人,他們對藝術媒介的既定認知就愈深,就愈需要否定,以捍衛他們內心對於藝術媒介片面的認知。因為如我經歷般,這種認知好歹也是用歲月建構出來的,就算被據理力爭地挑戰了,也會害怕信念失守,於是需要死守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才不會令長年建構出的自我搖搖欲墜。
Artist Statement 常見的語句「向____提出挑戰」雖有被濫用之嫌,但考慮適當的Context,其實本身的說法並沒有錯。
挑戰的就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作品會證明某些認知是過時的,此時我們就得承認這些認知已不合時宜。而這種不合時宜,與今期流行什麼東西無大關聯,因其否定來自創作上實驗結果的推敲。經不起推敲的觀念就捨棄吧。若此觀念出自你心,就更需要虛心捨棄。
打了四小時字,發現打子4000字,見諒lol
下篇明天出!再會!
#onionghost #onionghosthk #動畫 #動畫推薦 #插畫 #illustration #animation #illustrationartists #animator #happynewyear #newyear #drawing #art #artist #pencil #comic #manga #bd #bandedessinee #柳廣成
印刷品定義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開本篇)】全文請見 Matters >> https://pse.is/TVN44
對書的外觀結構有初步的認知後,接著就是將目光轉向「書的內部」。但在前文並未提及,卻是構成一本書最基礎的思考:這本書有多大?
書的尺寸一般是用「開本」來敘述。
而所謂的開,指的就是印書用紙「摺」的次數,譬如說「全開」指的是印書用紙的全紙尺寸、「對開」(半開)指的是對摺一次、「4開」對摺兩次、「8開」對摺三次⋯⋯然而基於選用的紙張不同,其開數對應的尺寸也就不同。
常見的紙張尺寸系統有:A版、B版、四六版、菊版,也就容易造成「你講的32開跟我講的32開到底是不是同尺寸」的困擾。
因此M編在與設計師與印刷廠溝通時,一定會附上公制的裁切後尺寸數字,以避免混淆與誤會。
📖【開本】:描述書裁切後的內頁尺寸。其中精裝書書封因多出3mm的飄口,相同開本的成書尺寸會略大於經三面裁切的平裝書。書的開本決定了書的 #閱讀版面大小、#攜帶性、#閱讀空間 以及 #收納方式。
從印刷的角度來說,不同的全紙尺寸與開數,規範出無數尺寸,以配合各式各樣的印刷品。但從出版編輯的角度來說,只需要知道市面流通的主流尺寸與應用的體裁。在臺灣,常見的書籍「開本」如下:
📓〖文庫本〗:10.5cm×14.8cm,A版中的A6尺寸、菊版中的菊32開。從日本流行到台灣的裝訂尺寸,可以對應西方「平裝本」的概念,用於重新發行或普及已出版之書籍。過去專指小型、廉價的經典著作普及版,如今則廣泛指涉便宜、便於攜帶,並且以大量發行為目的之小型書本。
📔〖32開〗:13cm×19cm,B版中的B6尺寸、四六版中的32開。略大於文庫本,常用於文學屬性的書籍,如散文、詩集等。與文庫本同樣擁有頁數不多、便於攜帶的特性。
📒〖25開〗:14.8cm×21cm,A版中的A5尺寸、菊版中的菊16開。臺灣印刷界習慣稱菊16開為「25開」、菊32開為「50開」,以便和四六版中的16開、32開區分。25開為臺灣最常見的書籍開本,且各種厚度皆有;不管是文學小說、散文、商管、心理學、社科史哲等書,都經常選用25開本。
📕〖18開』:17cm×23cm,將四六版以3開法摺出18開的尺寸。略大於通行的25開,通常用於圖文並茂的工具書、旅遊書,或為了縮減頁數時選用的開本。
📗〖16開〗:19cm×26cm,B版中的B5尺寸、四六版中的16開。圖書的開本來到16開後,就已非常不便於攜帶,對閱讀與收藏空間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為工具書、圖錄等書選用,以表現圖片張力與細節。
📘〖8開〗:26cm×37.5m,B版中的B4尺寸、四六版中的8開。通常作為圖鑑、史料圖錄、繪本所使用的大開本。
📙〖特殊開本〗:如正方形開本、作者指定的特殊尺寸等。配合書的主題、內容,可以嘗試不同的實驗性製本,但因為多半需要經過特別的裁切,會有浪費紙張、成本較高的缺點。
*因為臺灣各家印刷廠對全紙的裁切尺寸與對四六版的定義略有差異,因此實際的開本與印刷用紙尺寸最好還是洽詢配合的印刷廠與紙廠。
全文 Matters>> https://pse.is/TVN44
by #M編
------
為了檢視與再次提醒自己投身編輯與出版工作以來的所學與感受,開始了「編輯的事說來話長」寫作計畫。(https://matters.news/@Morphy)在Matters發表的文章中,會盡量整理出完整的編輯與出版工作流程,以實務的「#編輯術」精神,提供有志者參考。這些僅是一介菜鳥編輯的工作筆記,但期待以這些基礎的工作常識,讓所有編輯台上的出版人們,可以走得更久、更遠。 #和我一起成為編輯吧 #M編的出版鍊成陣
印刷品定義 在 郵局寄印刷品的定義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這樣一來, 印刷品的定義就大大的放寬了~~ 其實印刷品和非印刷品郵資差異並不大, 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 郵局也可以考慮修正, 不然為什麼不一樣的信件內容一樣都是印出來 ... ... <看更多>
印刷品定義 在 郵局郵政全民開講| 這種東西能算印刷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定義 :. 凡以紙張、或其他印刷材料用印刷方法印製之文字、圖畫等,供閱覽而不具通信性質之文件,除另有規定外,可按印刷物交付郵資,印刷物本件或封面上註記有各種文字符號 ... ... <看更多>
印刷品定義 在 請問印刷物定義? - 看板Pos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發現郵局的所謂規章定義根本很模糊,都是後線主觀認定的,這樣前台到底該怎麼做?
(已經多次被退回請寄件人補郵資了)
最近碰到一個客人要交寄郵件,是以一個大信封,裡面裝了一疊邀請卡,邀請卡每件都有
信封,上面皆有收件人;但此件大信封只是寄給一個人。經理表示此件不能做印刷物,要
做信函交寄,想請問是否如此?
如果以這樣論斷,信封上有收件人都稱為有特定對象,不能做印刷物,那除了喜帖、訃聞
、DM之外,就沒有所謂的印刷物了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3.255.17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ost/M.1531875221.A.C72.html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