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成員不同,課程討論範圍與開外掛程度也不同,常常讓我覺得很有趣。
台灣學生一向對海頓較不熟悉,昨晚備課時順便翻了翻海頓的譜,覺得有趣極了(結果今天上課忘了講),不自覺心中大喊,#大家怎麼可以看不懂海頓~~ 海頓的幽默與樂趣難道在大家心裡只能成為「聽說」嗎?
你在求學時期,常被說 #古典彈的不像古典、#巴哈彈的不像巴哈、蕭邦很不蕭邦嗎?被教授說的當下,腦袋是否不自覺閃過「那...巴哈是怎樣」、「怎樣才叫做彈的像古典...?」
其實還是有許多眉角的☺️,今天在課間我們聊了點古典與巴洛克、浪漫樂派基本結構與聲響(觸鍵、踏板)上的主要差別,再談了莫札特與海頓的風格差異。
畢竟,要建立「辨別」能力,往往還是得來自於「比較」。
雖說海頓奏鳴曲有三冊,莫札特有兩冊,但台灣科班學生要彈到海頓的機會相對來說很少,以至於對海頓的認識不多;莫札特常常又是很小的時候彈,導致後來也忘了。雖然進國高中音樂班,大部分學校會要求第一年期末考自選曲必須為古典樂派,但多數人都彈貝多芬。
#海頓奏鳴曲前兩冊,其實非常、非常適合坊間小孩彈,從小奏鳴曲接到奏鳴曲,許多時候海頓奏鳴曲是適合承接的,尤其適合不愛練琴的小孩,因為曲子比較短。然而有個最大的問題是,老師必須要懂得講解,不然很容易陷入「#很無聊、#不知道在彈什麼」,以及平時是否幫學生建立「處理節奏」的習慣。
蕭邦莫札特相對「好像」比較簡單,比較讓人「有感」,其實是在於「旋律好跟」,例如蕭邦夜曲,其音色控制與藝術性其實難到爆炸,但因為本身旋律極其優美,所以不論彈奏者或聽者,往往只要跟著主旋律,其他就算亂彈,至少覺得(以為)自己聽的懂,畢竟有東西可跟;莫札特旋律線條長,相比於海頓,也顯得容易跟,彈奏者不見得是真的懂,但陶冶身心自我陶醉是沒問題的。
巴哈、海頓,及所有古典時期的慢板,多數人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還是來自於分句,傳統上無意識八分音符斷奏、沒分清楚句子節拍就彈裝飾音及所有連斷,這些都容易讓樂句七零八落,難以簡單陳述句子。
當然還有觸鍵上,音質必須整齊、平均、乾淨(蔡老師常講的:影響深遠轉手指😂),踏板的使用也需要非常小心,練習時不踩踏板也是必需的。
大家彈莫札特、貝多芬時,會聽哪個鋼琴家彈?(我的學生必聽Fazil Say的莫札特)
📍【培養愛樂者】📍
教學時通常會希望能培養學生認識鋼琴家,現在孩子資源多,上Youtube一搜即滿滿音樂可聽,但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即便聽過也忘了這人是誰,亦 #無法分辨誰是名家、#誰是路人甲。
通常我的方式是:要求學生練某首曲子時,在譜上空白處寫下聽的三位鋼琴家名字,並且勾出最喜歡誰彈的。然後我會告訴他,哪幾個名字你必須記住,哪幾個是路人甲我也沒聽過。
久而久之,他們會開始認識誰是席夫,誰是巴倫波因、誰是阿格麗希、誰是趙成珍,否則永遠會是「那個有點老老的頭禿禿的外國男的」。就算上一首曲子早就聽過同一鋼琴家彈的,也忘了,因為反正都是「外國男的」。
聽多了同一位鋼琴家彈,就會開始知道此鋼琴家的彈奏風格,從分辨風格中找到樂趣。
📍【莫札特奏鳴曲】📍
當學生練莫札特奏鳴曲時,我會建議他們去聽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隨便挑幾首聽,有可能看莫札特歌劇的話,也看一點。
我自己開始對莫札特有感,來自於在美國曼哈頓音樂院念書時,鋼琴作品研究的課間裡,老師口沫橫飛的講著莫札特協奏曲裡鋼琴與樂團間如何的對話,當時我覺得很新鮮、有趣極了,原來可以這樣看音樂!
不過,與其說老師講的內容有趣極了,不如說我記得的是老師口沫橫飛講述的畫面、是老師對音樂的熱情。因為老師課堂上講什麼我早忘了,但老師敘述音樂的模樣我印象深刻。🥰
對古典音樂不熟的人來說,協奏曲是一個非常好入門的形式。希望學生接觸歌劇,是因為莫札特的音樂往往脫離不了戲劇,歌劇性格在鋼琴作品裡出現很正常,只將莫札特與「甜美,恬靜」畫上等號,稍嫌狹隘。
至於海頓,我的啟發也來自於幾個故事,有機會再說更多,我的專輯裡可是有收錄一首海頓呢~😎(竊笑)
/
🌟如果想follow蔡老師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chuan18/
#教師研習 #古典專題 #古典觸鍵與聲音 #莫札特奏鳴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680的網紅Flute 長笛亮晶晶,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笛#長笛教學 本演奏出處為婚禮宴會長笛曲集(古典樂篇) Satie(1866~1925)在法國諾曼地誕生,享年59歲。 創作以鋼琴曲為主,其旋律簡單但富有濃厚的神祕感,屬於極簡主義派。 與他同時期的,有極富盛名的印象樂派德布西、拉威爾, 但由於Satie的奇妙個性使然,其作品在當時並未引起廣大的...
印象樂派時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吉他風景線」6/13 星期天
經典名盤 Master in the Studio《 Spain:From Milán to Turina 從米蘭到杜利納 》
西班牙音樂在十九世紀後半受到浪漫樂派影響而引發國民樂派的興起,以推廣西班牙傳統民間音樂為理念,融合印象主義、新古典主義等創作技法,包括阿爾貝尼士、葛拉納多斯、法雅等作曲家,一系列的器樂與管弦樂團作品成為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西班牙音樂。而撥弦樂器早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就已發展蓬勃,不但路易斯.米蘭在1536年出版了音樂史上第一部比維拉琴教材,影響後世深遠的Rasgueado吉他掃弦技巧也可追溯至巴洛克時期的西班牙吉他音樂。
吉他名家哈勒斯 Franz Halász 在2020年出版的獨奏專輯《Spain》,收錄樂曲從文藝復興時期到二十世紀,包括米蘭的多首巴望舞曲、雷西諾.賽因斯.德拉馬薩的電影音樂、多洛巴的《西班牙城堡組曲》選粹,也錄製了杜利納的D小調吉他奏鳴曲,特別的是他所彈奏的是根據手稿重新校訂的版本,與大師賽哥維亞編訂版相較呈現了許多不同的細節。哈勒斯的深厚演奏功力加上充滿情感的詮釋,帶領聽眾再一次感受西班牙音樂的魅力。
愛樂平台 經典節目
隨選隨聽 無遠弗屆! 🎧
【吉他風景線】🎸
§ 主持人: 蘇孟風 (Meng-Feng Su)
§ 播出時間:每週日 19:00 ~ 20:00
§ 播出頻率:台北 FM99.7📱
「樂 997」全球跨時空同步放送!http://hyperurl.co/prtapp
印象樂派時期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曾經,20元法郎上的著名人物有誰? 法國音樂大師德布西158歲生日!🎉 】
大家在學法文、去法國生活或旅遊的過程中,可能多多少少會接觸一些法國的音樂、法國的作曲家。有些朋友學了法文之後,會慢慢去了解法國的藝術、音樂,嘗試在法國欣賞當地的音樂演出,也有些朋友是為了到法國進修音樂,而開始了法文的學習之路。
在158年前的8月22日,一位重量級的音樂家,誕生在法國巴黎東邊的 Saint-Germain-en-Laye。我們常常可以在電影、電視的配樂聽到他的音樂,而且,他也是「唯一」曾經出現在法國鈔票上的音樂家。法國在改用「歐元」之前,使用的貨幣是「法郎」,鈔票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因此,鈔票上的設計會放上具有代表性的「國家象徵」。而這位音樂家的照片,之所以被放在「法郎」上,就是因為他為法國開啟了「印象樂派」,是法國人非常重視的人物。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猜到了,這位紙鈔上的音樂家就是「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昨天剛好是他158歲生日,他的事蹟又再次被提出來讓大家懷念,我覺得他的個性非常法國,他所做的事情也很有意義,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給大家。不過我個人對於古典音樂不太熟悉,因此也希望對音樂有興趣,或是音樂人朋友能夠再多補充給大家一些資訊!
👉🏽不甩德國主流樂派,致力於「用音樂說法文」« parler français en musique »
雖然法國巴黎一直是歐洲藝術發展的重鎮,但在19世紀時期,整個歐洲音樂界,皆以「德國音樂」為首。因為那是「浪漫樂派」的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貝多芬、李斯特、蕭邦等音樂家,尤其,在德布西的年代,巴黎音樂圈人人推崇歌劇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華格納正是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歌劇聞名,像是《漂泊的荷蘭人》等等。(朋友們!如果有華格納的粉絲,再麻煩幫我補充你們喜歡的作品)
但是!德布西很不合傳統,或是可以說,他叛逆得很「法式」。
雖然身邊的人總是在談德國音樂,但德布西憧憬著「法國自己的音樂」,他對於什麼風格、類型的音樂適合法國,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而且,認為德國的音樂,尤其是當時主流的浪漫樂派,並不適合放在法國。因此他拒絕德國主流的音樂。德布西創作初期的作品,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德》 « Pelléas et Mélisande »,被視為法國音樂對於德國音樂的回應。
德布西不喜歡當時西方古典音樂的「規定」,不喜歡作曲還要照著前人的規矩走。根據他德布西寫下的評論,他認為音樂的固定格式很沒意思,樂句一再「反覆」(反覆是指「一樣的旋律,一再出現在一部作品中」),只會顯得愈來愈無聊。
德布西不甩德國主流的音樂風格,把全新的音樂視野帶進了法國。他用自己「身為法國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樣的音樂適合帶給法國人欣賞?因此,法國人給他的音樂很高的評價,認為德布西不只做音樂,更是「用音樂說法文」。
他創作了很多創新的音樂作品,並且愈來愈具有影響力,帶領西方音樂的發展「走入下一個階段」—法國的印象樂派。
👉🏽 德布西被奉為音樂界的「莫內」
喜歡藝術的朋友,應該都聽過印象派畫家「莫內」 « Claude Monet » ,他也是一位法國人。
很多人一提到「法國」,就會想到「印象派」的藝術作品,而莫內就是19世紀「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著重「光影」的變化,在藝術畫作中加入了更多「忠於光線」的細節,是在法國發展出來的重要藝術流派。
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印象派」的概念放到「音樂」上,在音樂創作中加入更多「自然」的細節。而這正是德布西的風格。
雖然德布西覺得自己的音樂是屬於「德布西派」,而不屬於任何音樂派別(是不是很法國?),但是因為他的音樂非常「如詩如畫」« pittoresque »,充滿了「自然」的元素,人們認為這種風格跟印象派藝術家「莫內」很相似。有點把印象派「畫作」的創作手法,融入到「音樂」上創作的概念。因此,後世視他為「印象派」音樂的開創者。
如果朋友們對於印象派的音樂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看德布西的大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這部作品對於「夢境」,做出「忠於自然」的音樂詮釋,對於19世紀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劃時代的影響,被視為西方音樂從「浪漫主義」走進「印象主義」的關鍵。我在看完這些資料後,再回頭聽這首曲子,就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德布西除了是音樂家之外,還是一位作家。他曾寫下很多文章,捍衛法國的傳統,反對德國主流音樂,被認為是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因為德布西的寫作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再加上他的音樂具有「反華格納」風格(剛剛提到華格納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所以,在二戰期間,法國跟德國開戰時,法國政府還曾經以德布西作為「反德國」的精神典範,用他的故事來激勵法國士兵的愛國精神。可見他對於法國的音樂發展的貢獻,已經擴展到政治、社會的層面,進而成為法國人永遠的精神象徵。
朋友們!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對德布西有新的認識了呢?你們喜歡德布西的音樂嗎?說起法國音樂,你們還會想到誰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這邊也特別邀請音樂專業的朋友們和我們一起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法國音樂
#德布西
#印象派
印象樂派時期 在 Flute 長笛亮晶晶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長笛#長笛教學
本演奏出處為婚禮宴會長笛曲集(古典樂篇)
Satie(1866~1925)在法國諾曼地誕生,享年59歲。
創作以鋼琴曲為主,其旋律簡單但富有濃厚的神祕感,屬於極簡主義派。
與他同時期的,有極富盛名的印象樂派德布西、拉威爾,
但由於Satie的奇妙個性使然,其作品在當時並未引起廣大的風潮。
目前尚有空堂,歡迎私訊聯絡,有樂器上的問題,也有代購服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