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耶!!!!!!!真令人開心!!!!!!
金牌日文叫:金(きん)メダル
いくえ先生認真的來一下日文教學
請問:楊勇緯的排灣族、和郭婞淳的阿美族,日文是什麼?
(答案在文章裡)
而其實台灣原住民研究,和台灣原住民為何叫「原住民」,其實跟日本人有大大關係喔(這也是台日友好嗎??XD)
https://vocus.cc/article/60ffd69cfd89780001bf61db
同時也有1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埔#桃園陽光劇場#書法藝術館 桃園市長鄭文燦於2021年8月20日上午,前往大園區視察,桃園流行音樂露天劇場,新建工程竣工,這座劇場斥資6.32億元興建,採多元使用設計,適合舉辦演唱會、露營野餐、原民祭典、文創市集和露天電影等,可容納1.5萬人,現正式名為桃園陽光劇場,且文化局籌備的鐵玫瑰音樂...
原住民研究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水、動植物、農業、海洋 我們來一起對話吧🔹🔶
許多原住民族對於山、海洋、土地的知識對於環境的保育、維護、災害管理都是非常友善的對,環保意識一直抬頭,那我們該如何運用原住民的知識來環境治理,也讓我們居住的環境永續發展,快一起從臺灣這塊土地出發到全球來對話吧❤
☑️研討會主題|2020原住民知識、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 —從在地到全球的對話研討會
☑️研討會日期|2020.11.20(五)、2021.11.21(六)
☑️研討會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14WqVW
✨2020.11.20-專題演講一✨
09:00-09:50|報到
09:50-10:20|開幕致詞 目標說明
10:30-11:30|專題演講:Kaitaikitanga:履行我們的世代責任以保護我們的環境和社福祉
講者:Sandy Morrison 副教授/紐西蘭懷卡託大學毛利及原住民研究學院
主詞人:湯京平 特聘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11:30-12:20|午餐
12:20-12:50|影片:從菲律賓到臺灣,導演:Sayun Simung 臺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
👉🏽場次一:水資源知識與當代治裡
13:00-13:10|主詞人:楊昊 執行長/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13:10-13:30|發表人:Marlon Martin 執行長/菲律賓拯救伊富高梯田運動組織
13:30-13:50|發表人:日宏煜 副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13:50-14:10|發表人:Agung Wardana 助理教授/印尼日惹大學環境法律系
14:10-14:30|發表人:廖學誠 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4:30-14:50|場次一綜合討論
14:50-15:10|茶敘
👉🏽場次二:動植物資源知識與當代治裡
15:10-15:20|主持人:王雅萍 系主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15:20-15:40|發表人:Napoleon Taguiling 教授/菲律賓伊富高大學
15:40-16:00|發表人:Guy Charlton 副教授/澳洲新英格蘭大學
16:00-16:20|發表人:斐家騏 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16:20-16:40|發表人:藍姆路卡照 博士候選人/國立臺灣大學/青年管理組
16:40-17:00|場次二綜合討論
✨2020.11.21-專題演講二✨
08:30-09:00|報到
09:00-10:00|專題演講:東南亞地區知識生產與環境治理的挑戰
講者:Miriam Stark 教授/夏威夷大學瑪諾亞分校人類學系
主詞人:Courtney work 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10:00-10:20|茶敘
👉🏽場次三:農業資源知識與當代治裡
10:20-10:30|主詞人:楊淑媛 副研究員/中研院民族所
10:30-10:50|發表人:Stephen Acabado 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
10:50-11:10|發表人:Eulalie Dulnuan主任/菲律賓伊富高大學全球重要農業資產系統中心
11:10-11:30|發表人:Augusto V.de Viana 副教授/菲律賓聖多默大學
11:30-11:50|發表人:芭翁都宓 田埔合作社
11:50-12:10|場次三綜合討論
12:10-13:00|午餐
13:00-13:30|新書發表:TIDES OF EMPRIRE:Religion,development,and Environment in Cambodia Courtney Work 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場次四:海洋資源知識與當代治裡
13:30-13:40|主持人:郭佩宜 副研究員/中研院民族所
13:40-14:00|發表人:Francisco Datar 教授/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人類學院
14:00-14:20|發表人:董恩慈 董事長/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14:20-14:40|發表人:Aguilar Demesa Catherine 執行經理/Rare Philippines
14:40-15:00|發表人:伊麥.阿蹦 靜浦部落
15:00-15:20|場次四綜合討論
15:30-16:10|綜合座談
💡小提醒|因為疫情影響,國際學者將採線上視訊發表唷!
圖片來源🙏🏽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與永續發展科研中心CTPILS
更多資訊🌐#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與永續發展科研中心CTPILS|https://tinyurl.com/y3jglt8o
#原住民知識 #環境治理 #永續發展
#Ingay資訊分享 #活動 篇
ℹ️臉書搜尋「活動」,可以快速找到Ingay與團隊為大家整理的全國活動資訊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原住民研究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身處在後解構、去殖民的全球化時代,過去曾經發生過的文化建構、脈絡化、去脈絡化最後到再脈絡化的意義生產過程,曾經讓我們以為這個過程是類似線性進行的時間軸。不過,某些恢復傳統或重新回復某個場域的脈絡化使用功能,則開始挑戰我們對於文化現象中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看法。當一個場域或現象已經經過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過程,而成為混合了多種文化價值的體現時,我們如何像操作電腦一樣,按下某些按鍵然後將混合的文化現象瞬間回復成前一個狀態呢?例如台灣西拉雅原住民研究中,潘英海老師提出著名的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的概念,西拉雅人與漢人的互動是長時間歷史情境下逐漸產生的文化現象,西拉雅文化與漢人文化接觸後,已經產生了一個新的、混合式的文化。有可能為了某些理由而將這些過去的歷史因素與漢人文化「完全」排除出西拉雅文化之中嗎?這樣的話,就會面對哪些文化元素「是」西拉雅,哪些「不夠」西拉雅的問題。最近,土耳其將某幾個過去曾為基督教場域,之後成為清真寺,後來改為博物館的場域,重新改制回復為清真寺,並讓民眾進行伊斯蘭教宗教活動。這個話題也會跟西拉雅的例子類似,要如何排除博物館的成分,忽略基督教的歷史,然後成為一個「單純」的清真寺呢?這值得我們關注後續的發展與討論,因為在台灣也曾經因為討論中正紀念堂的重新定義與運用而引起軒然大波,透過關注土耳其的例子,我們或許也可以重新思考如果是台灣的話,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
土耳其艾爾段總統(Erdogan)昨(21)日發布一項法令,宣布同意將卡利耶博物館(Kariye Camii Museum)改為清真寺,讓還沒從聖索菲亞大教堂事件回神過來的相關國家與宗教團體感到錯愕。
位於伊斯坦堡(Istanbul)的卡利耶博物館也曾是基督教聖域,前身為柯拉教堂(Church of Holy Savior in Chora),內部擁有被認為是拜占庭藝術傑作的馬賽克磚與壁畫等。15世紀鄂圖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一度作為清真寺使用。直到1945年,由當時土耳其政府宣布改為卡利耶博物館。
只是,到了2020年的今日,該博物館再度回歸了宗教用途。
一些外交與國際關係學者認為,艾爾段總統接連的動作明確地反映了他意識形態、政治與文化統一的野心。
不過,儘管許多非伊斯蘭教的國家在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的事件中表達了口頭抗議,然而,考量經濟貿易等相關國家利益,後續多選擇以「包容」平息,沒有更進一步的譴責行動。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TheMuseumBarAndCultureBlah/posts/336190727761159
原住民研究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青埔#桃園陽光劇場#書法藝術館
桃園市長鄭文燦於2021年8月20日上午,前往大園區視察,桃園流行音樂露天劇場,新建工程竣工,這座劇場斥資6.32億元興建,採多元使用設計,適合舉辦演唱會、露營野餐、原民祭典、文創市集和露天電影等,可容納1.5萬人,現正式名為桃園陽光劇場,且文化局籌備的鐵玫瑰音樂節,也將12月耶誕節移師此處,舉辦開幕啟用音樂會。
所以我們可見先前原本位於原住民基金會永久會址,堆積的兩層樓高的土方,已經快要移除完畢,而國際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新建工程,目前工程進度已達百分之17,預計2022年9月完工。
書法藝術館的大園尖山遺址展示區,則有可能近期會先行啟用,至於大家關心的青園國小進度,則是固定式圍牆快要搭建完畢,部分雜樹正進行砍除工作中。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山水畫家的藝術」頻道推薦播放清單:
梁震明水墨作品賞析: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9nXm38PQcabEIbffxyp-h
梁震明水墨創作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TfktfF0G6o3zCLipJvc-n
水墨藝術材料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s1alttOymTOkXl3IhRW04
紓壓療癒輕音樂空拍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rrHknKxWuwRy8UIh6EnUQ
台灣海景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471Ieo4YaalS5yvbDAIyu
4K畫質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72YQD4vgRR9NaI-brI-4Q
桃園青埔特區記錄: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SI3tWDXsgQUuzgKzRSGxY
新北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fbQybqr__G4cLGrtVugsl
桃園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weKa4jfWGZW39J9ASipD7
新竹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k7e3AvAuU6IWQsbvn49e6
宜蘭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nNCun9gC5UM3In0ztXDG_
#DJI #dronefootage #dronevideo #dronephotography #dronestagram #drones #fpv #djiglobal #photography #pro #aerialphotography #dronepilot #travel #nature #dronefly #fpvfreestyle #quadcopter #dronevideo
原住民研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原住民研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