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的即興(一)」
一齣戲如果在這個週末要上演了,經常在星期一開始裝台,星期二演員上台適應,星期三把舞台、燈光、音樂等等技術點整合順走,星期四彩排,星期五觀眾進場進行首演。這就是劇場界俗稱的劇場週。演員們會從星期二開始,一直到星期天演完,都在俗稱「黑盒子」的劇院裡工作,暗無天日,經常一轉眼已經晚上卻渾然不知,以為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絢爛,如同台上的聚光燈餵養我們的慾望,想像就這麼可重複地,永恆放射劇組這群心靈的集體精神。有時候我們會在休息時間走出室內,因為在黑盒子的時光,不是現實的時空。一推開門,戶外的陽光和非空調的自然風湧入鼻息之際,我們演員就在這個時間,想想我們剛剛進行的戲碼情節,多麼濃粹,多麽震撼,多麼精緻,或是多麼奇怪,哪裡還不夠好,什麼是誇大,美學了嗎,徒勞無功的恐懼,自我感覺良好的蓄勢待發…..此時吹有自然風被市井氣味包裹的我們,仍把戲服認成是自己的真正膚色。戶外相對於劇院遮風避雨的室內,只是次要的背景,短暫的放鬆,重點還是台上,斤斤計較的時空技法。街頭即興表演就成了很特殊的經驗。
二十幾年來,我所學所做的是西方舞台劇為主,但大一時期竟然也參加過新竹玉米田劇團的《與東門神的對話》,在新竹市的做法是大小偶人溜冰鑼鼓遊街後,在東門城直接封街表演,而去湖口老街、南寮漁港、北埔義民廟、內灣國小操場這類場地時,是像工人一樣坐在卡車後面,迎著強大竹風,架起佈景,遊街么喝,聚眾開始演給鄉親看,關於新竹地區文化歷史與科技如何在新竹消長著。那是我這一生中,第一個環境劇場的演出;後來,大三參加汪其楣老師做的學製《海山傳說・環》,我們附帶去了些台北的高中和松江詩園等公共戶外場,甚至延伸到美國奧樂岡大學演出(當晚中場休息我與這群亞熱帶台灣學生還一起看到人生中第一場雪),身穿各族原住民服裝,講述神話和禁忌、傳說,跳起不同的舞蹈,節奏裡我也深信我就是原住民;在陳水扁做台北市長的任期內,捷運開通,當時我所就讀的北藝大和捷運公司合作,在中山站到北投站之間甚至台北車站內,進行街頭演出,有雜耍、踢踏舞、希臘悲劇服飾秀、布偶短劇,我則是小丑裝扮的默劇,體會了演員製造孤獨的風景與取悅人群的本質;921震災去日月潭附近的國小,一間間教室進行五分鐘的丑偶表演,我們認為至少給小朋友們一些安慰;踢踏舞可以接演選舉造勢場和商演,戶外演出給了戲劇學子一些零用錢和震撼教育;堯樂茶酒館、畢業後在松山機場、台南舊糖廠、早期華山烏梅酒廠,都做過戲劇、行為藝術或工作坊,了解了看與被看的學問,事件在景觀裡重建……,還記得一次颱風天在台中某個西餐廳裡,只有一兩位客人在吃飯,我們呈現一個身體聲音實驗劇,當時年紀小覺得荒謬至極還跟導演吵架……直到幾個月前《在棉花田的孤寂》於台北戲劇院與桃園展演中心戶外廣場,讓我重新反省與擁抱,其實所有的戶外街頭演出,訓練了表演者應該隨時決定,何時融入環境與觀眾互動,何時如同戴上耳機般隔絕人世:在這些不同傳統的黑盒子劇場中,因為來來去去的觀眾無從預期,多變的天候和空間歷史的重疊性,使得表演成為一種既放鬆又更需要表演內在精神力的實驗所。街上和劇場密閉黑盒子,對演員,似乎應該只是關門開門之間的事。
苗栗市三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在元宵節舞龍火旁龍的傳統,我親眼目睹2019二月十六日,一個小鄉鎮的十字路口,為了迎接中正路的一場嘉年華,開了小卡車車上放了十幾張塑膠板凳、婦人從巷口鑽出搬了諾大的A梯,一家四口用摩托車卡位,輪流去買麥當勞然後在路邊一根根薯條吃完,拖鞋家族攏進婚紗店二樓,沾沾自喜享用大櫥窗最佳視角而眾人仰頭稱羨,火消車上火警人員也駕好他的手機準備拍攝,一群孩子爬到環保車腳踩特瓶為了看熱鬧,人群縫後看不見表演的鄉下人忍不住一起呼喊『表演!表演!』,然後表演者對不起自己的藝術良心(或虛榮心)只好再表演一輪。除了抗議、攤販、酬神、謝民或聚眾而生的兒童劇、歌仔戲、布袋戲,媽祖遶境和苗栗火旁龍、宜蘭利澤偶戲節的遊街……,這些傳統宗教風俗外,還有哪個時刻、誰的需要,人們得以創作更多「當代生活」的嘉年華?而演員,又如何擁抱回饋庶民文化的放鬆下的活力? (原載於《文訊》402期)
「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的推薦目錄: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搖搖晃晃的海角天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桃園】越夜越美麗原民景觀音樂餐館爽嗑整隻手工悶雞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七分醉原住民主題音樂餐廳-神仙谷店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原住民特色餐廳台東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原住民特色餐廳台東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台東駐唱餐廳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台東駐唱餐廳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台東駐唱餐廳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 美食小記者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台東駐唱餐廳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 美食小記者 的評價
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段影片剪輯了我在國家圖書館覓得的七段「大同水上樂園」新聞影片,包括:
1972.8.4 大同水上樂園開幕
1972.8.13 水上救生表演
1972.10.8 大同水上樂園僑胞園遊會
1972.10.25 大同水上樂園的兒童世界遊樂場開幕
1972.12.30 水上腳踏車比賽
1973.12.29 觀光局及大同育樂公司招待孤兒遊水上樂園
1980.7.13 大同水上樂園雙圈螺旋飛車啟用
影片開頭為網友陳致學提供的1972年8月3日《自立晚報》頭版刊登之大同水上樂園開幕廣告。
1972年8月4日開幕的「大同水上樂園」,由大同育樂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釗炳所創辦,為台灣第一座主題樂園,號稱「第一樂園」,位於當時的台北縣板橋市江翠地區(舊地名為港仔嘴),西起雙十路、文聖街,東迄懷德街,南到萬板大橋引道,北達大同街,面積廣達3.1公頃,是全台灣第一個24小時開放溫水游泳池的遊樂場所。
入口處的「大同水上樂園」牌匾由前立法院長倪文亞題字。開幕時,園區內有桃花池、滑水板、人工溪流、兒童池和餐飲部。除了主園區(前樂園)外,還設有「第二樂園」(後樂園)。
1972年10月25日,園區內的「兒童世界遊樂場」啓用,裡頭建置了歡樂神龍、潛水艇、太空列車、月球飛盤等遊樂設施。
根據1973年2月1日《經濟日報》第7版之報導,當時大同水上樂園的營業時間為上午八時到晚間八時,票價為:全票十六元、半票十二元、兒童票八元。不過,想入園遊玩除了需購買門票,第一樂園內的每項設施還要另外收費(需購代幣),據悉當年營運的第一個月就已經把成本賺回來了!至於第二樂園的設施則是免費使用的,因此偶爾會有兒童闖越第二樂園後面的欄桿缺口,甚至直接從正門的旋轉門進入,前往第二樂園遊玩。
大同水上樂園的遊樂設施種類眾多,除了一般遊樂園常見的設施(例如旋轉木馬、咖啡杯、雲霄飛車、摩天輪)外,還有許多與玩水有關的設施(例如人造海浪、高空滑水道、漂飄河),而這正是所謂「水上樂園」的最大賣點。茲將園內設施詳列如下:
餐廳(餐飲部):為三層樓的建築,一樓的樓頂建有觀景平台,三樓的樓頂矗立一個大型的三腳鐵塔,上有「大同水上樂園」文字招牌。裡頭販售的食物包括裹粉的熱狗。
高空單軌電車(小火車)
太空飛鼠:單人座軌道遊樂設施。
歡樂神龍(歡樂飛龍):列車軌道遊樂設施。行經路線為爬升到頂後「繞半圈 就是第一個俯衝 起來後 再繞半圈 就是第二個俯衝 起來後 再繞半圈 接連兩個小波浪俯衝後 繞半圈進站」。
雲霄飛車:此為全台第一個具有360度旋轉雲霄飛車的樂園,乘客乘坐經過兩次360度轉圈時,會被噴泉的水噴到。
(原子)潛水艇/水晶宮/海底奇觀:是在水中順著軌道走的藍色潛水艇造型列車,並非真的潛入水裡,車身有玻璃窗供乘客觀看不甚清楚的水中景觀。
萬人游泳池/人造海浪/大潮波游泳池:這是園區內最大的游泳池,泳池單側高台上設有噴泉,噴出的水沿著斜坡急洩而下成為瀑布,底下以機械造浪,側邊有一圓形噴水台。
高空滑水道
漂漂河/人造溪流:套上游泳圈後順流而下。
飛天椅:用鍊條懸掛,進行離心旋轉的椅子,類似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的「輻射鞦韆」。
水上飛舟/衝衝飛船:坐小艇爬升至高處沿水道衝下去,類似六福村的「火山歷險」。
太空飛象
旋轉木馬
太空列車/月球飛盤/旋轉椅:座位沿著圓圈排列,軸心偏斜旋轉,中心為一個繪有世界地圖的地球模型。
咖啡杯
龍舟:類似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的「龍舟」。
海盜船:當年號稱是耗資千萬的全國第一座海盜船
(百尺)觀覽車/摩天輪:讓遊客在江子翠居高臨下,俯視大台北全景。
碰碰車:四輪機動車
三輪機動車
水上自行車
千里駒
聊齋屋(鬼屋)
蠟像館
陳列室
跳跳床
山地文化村:原住民歌舞表演
可惜的是,大同水上樂園終因不堪競爭、設施老舊與管理問題,加上幅員受制、土地開發利益更大,以及政府興建萬板大橋的需求,故於1992年10月12日結束營業,不過園內的游泳池在園區歇業關閉後仍有短暫營業。
2003年,大同水上樂園土地完全為板橋市公所徵收,前樂園部份成為萬板大橋板橋端引道,後樂園(第二樂園)則闢建成「音樂公園」,公園裡的音樂台就在昔日樂園滑水道的位置,而昔日樂園大門售票口的位置則是在目前萬板大橋與雙十路交會處。
同場加映:1980年拍攝的大同水上樂園
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videos/339462267492660/
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搖搖晃晃的海角天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散步兼放空,雪梨6小時慢活》
提到雪梨達令港(Darling harbour),多數人聯想到的應該是觀光名勝吧。沒錯,雪梨政府花大錢花了很長時間打造這套觀光發展計畫,從舉世聞名的歌劇院一路穿越辦公高樓林立的雪梨曼哈頓Martin Place,連接政府機關重鎮及國際觀光飯店一級戰區的Wynyard,一路到雪梨最繁華的內陸港Darling Harbour。
這兩年,這個長期開發計畫已經看到開花等待結果階段。達令港前段出海口,雪梨大橋以南,中央商業區西北部的Barangaroo,是早年原住民捕魚盤居的區域,現在也是這個為期十多年大計畫的開發重點。為什麼要聊這些歷史?其實,如果時間夠,這整個大區非常合適安排半日行,體驗澳洲生活至上的慢活步調。
Long stay雪梨超過15趟,我仍然熱愛這個走走停停的半日計畫。趁台灣的炎夏到雪梨避暑,趁冬天晴空萬里的平日,摸到中午過後從中央車站出發,穿過中國城,散步路過Darling Quarter,溜班買咖啡曬太陽的上班族、遛小孩的爸媽、等待偷食的懶惰海鷗、人造沙堆及各式水流造景,形成了都市綠洲模樣。Darling Quarter另一側是現代主義設計感強烈的ICC (雪梨會議展覽中心),很難想像它1988年就落成,早年突兀、現在卻是達令港重要地標。上回路過,竟然還看到費玉清告別演唱會的廣告,雪梨的華人市場很驚人。
在ICC前的草皮吹風聽音樂,港區東側河岸線一路綿延到Barangaroo區,這條達令港高樓天際線近在咫尺,在澳式豔陽藍天底下,真漂亮。沿著天際線往北,會在兩棟大樓間發現一個造型奇特的三層黑色半球形建築,像翻轉的水母、也像飛碟降落達令港,唐突又吸引人。
我非常熱愛這棟2018年才開幕的Barangaroo House,有輕食、餐廳、酒吧,各具特色,還有得天獨厚的達令港180度景觀。雖然價位屬於五星飯店等級,不過相較之下更具設計感,三不五時還會推出結合原住民風情的特色餐飲。下午三點過後,精心打扮的雪梨人開始群聚,美酒小食,欣賞海天一色等待黃昏,頗像空降雪梨外星族,有種飄飄不實際的美好。
趁著太陽下山前,繼續往北,路過雪梨天文台、穿過小而美的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挑好位置等待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的黃昏與日落。穿上早備妥的禦寒衣物,徜徉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吹海風看日落喝一杯,無價。
最終,在夜空星辰底下結束了讓大腦休息的六小時。這條順時鐘散步路線,其實走一圈不到兩小時;不過,慢活的特色,就是三不五時停下來喝杯咖啡、喝杯比氣泡水還便宜的澳洲白酒,是我最懷念的生活步調。
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雪梨的Light Rail路面輕軌L2,L3路線相繼營運,打通了縱貫市中心的任督二脈,可以從西南區一路北上直達雪梨歌劇院;下回搭配Light Rail,來個大雪梨10小時慢活之旅好了。
https://www.instagram.com/horace_hoho/
到IG看更多搖搖晃晃的海角天涯
#搖搖晃晃的海角天涯
#旅行 #旅遊 #一個人旅行 #輕旅行 #微旅行 #瞬間 #永恆 #風景 #雪梨環形碼頭 #咖啡館 #咖啡浪潮 #咖啡 #喝咖啡 #手沖咖啡 #美食 #閱讀 #日常 #現實 #回憶 #人生就像巧克力 #特色咖啡館 #澳洲 #雪梨 #輕軌 #達令港 #Barangaroo #雪梨歌劇院 #雪梨港灣大橋 #worldpeace
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七分醉原住民主題音樂餐廳-神仙谷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七分醉原住民主題音樂餐廳-神仙谷店, Miaoli. 1793 likes · 2617 were here. 七分醉,位於苗栗南庄神仙谷,是由在地原住民操刀的各式道地部落風味合. ... <看更多>
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原住民特色餐廳台東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台東美食)原始部落台東超人氣原民餐廳烤雞、烤魚好好吃菜單、營業時間分享... 文章標籤. 台東景觀餐廳推薦台東原住民餐廳推薦台東特色餐廳推薦 ... 雲棧部落音樂餐廳- ... ... <看更多>
原住民 景觀 音樂餐廳 在 【桃園】越夜越美麗原民景觀音樂餐館爽嗑整隻手工悶雞 的推薦與評價
歌手現場演唱!「原民風餐館」爽嗑整隻手工悶雞,米酒燉鴨吸滿滿精華超濃郁店家資訊 https://supertaste.tvbs.com.tw/food/337607只有這裡看得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