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鹽埕新青年
#誰說高雄又老又窮
#在地最實在的生活經驗
#wecare高雄
文/生根雄青Y
大約兩周前的週末,看完剛修復好開放的歷史建築——位於 #哈瑪星的貿易商大樓展覽,我散步到駁二,逛了一下市集和野餐活動,然後搭兩站輕軌到熱騰騰剛啟用不久的流行音樂中心三號展演空間SPERO高雄,觀看金音獎的Asia Rolling Music Festival表演。
港邊的風很舒服、夕陽很美,解除「限制」的 #高雄港,讓人感受到港口、海洋、水域、文化、生活,都觸手可及。在新的表演場館聽著喜歡的樂團與樂曲,我突然強烈感受到這個城市的變化,可以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有這樣悠閒但放鬆的週末,真的很令人感動。過去高雄人要看表演,常常必須北上,除了票錢外,還需要付出交通與時間成本,而慢慢增加的優秀新表演空間,除了能成為培育文化表演環境的沃土,也給了高雄人更多不需付出大量成本即可觀看優秀表演的機會。
當時我想,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讓這個城市更好,讓我們都可以在這個可愛的海洋城市繼續生活,卻沒想到接下來這段時間,那份因為城市進步帶來的感動,會一直受到選舉語言的攻擊。
「#高雄又老又窮」「#去流行音樂中心只是去借廁所的」等等荒腔走板的言論,每天發酵,「北漂」更是吵的如火如荼。似乎這個城市十分糟糕、頻臨死亡、沒有文化、這幾年的基礎建設也沒有任何意義。城市急需一個救世主,而唯一的解藥只有經濟發展。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唯一一段離開高雄,北上求學的那段日子,正好是我最強烈感受到高雄轉變的時期,也是後續一連串轉變的開端——高雄政黨輪替後的兩千年前後。
那幾年每次回到家鄉,都能強烈感受城市面貌的變化。從小住在愛河旁,過橋都要深呼吸憋氣快步通過,愛河兩旁疏於管理,治安死角令人不安,像現在這樣能看到風帆、觀光船悠閒行駛河面,好好散步於美麗河畔的風景,在過去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回到高雄的這些年,看著捷運、輕軌逐漸發展,與人為本的永續交通理念逐漸落實;駁二、衛武營、海洋音樂中心等表演藝文空間逐漸發展建設,我們開始有了休閒的空間,城市各處也可見國內外的觀光客的足跡;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開始受到修復與重視,城市的文化與回憶得以傳承;小時候因為港口封閉,僅能透過高牆一窺大船頂端的桅杆,到現在可以直接走在港邊,感受海風,看著大船入港,「港」與「市」的藩籬徹底打破,我們終能感受到自己身為海洋城市子民的實感,而不再覺得海港是如此封閉、受管制且遙不可及的存在。
這些都是我這十多年來看到的高雄轉變。
他正在逐漸轉變為帶有文化力、歷史人文底蘊、值得探索的城市,而不只是充滿灰色煙霧,支撐過去台灣經濟卻略顯黯淡的工業城市。
畢業後毅然決定返鄉工作,中間也曾幾度因為求職因素考慮北上,但終究還是不想離開。總想著,比起離開後被動等著別人創造回鄉的機會,是否有可能留在家鄉,即使力量十分微薄也好,能自己創造繼續在這個城市生活打拼的可能。
高雄並不是沒有工作機會,但過去的產業結構以及重北輕南的國家發展政策,使得這個工業城市轉型的道路更為艱辛。我認識很多在努力回家的人,而那些回不了家的,大多是因為產業在北部而不得不留在台北。每個月付佔了薪水三分之一的房租,存不了錢,甚至不敢太常回家,因爲根本沒錢回家。現在跟我說北漂,這難道全是高雄的錯嗎?
也曾問過外縣市的朋友未來考不考慮來高雄工作定居,她說她唯一擔心的就是空氣問題。空汙這件事難道也是高雄的錯嗎?
#城市的轉型,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那個台灣從一介東亞貧窮小島,躍升為世界二十五大經濟體的年代。高雄以她的美麗和健康為代價,讓她從北到南被石化、鋼鐵、電廠等重工業區包圍;讓她的河流失去生命;讓她的山頭光禿失去翠綠;讓孕育她的海洋被圍牆隔開,甚至連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變得污濁不堪。
你問,文化、藝術、教育、科技研發...?這些從來不是握有權力者,認為高雄值得享受的東西。
當重工業衰落了,當產業移動到其他勞力更廉價的地方時,總公司設在台北的企業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留下失業與污染給高雄人收拾殘局。
然而高雄人從來沒有甘於自己的命運的高雄人,高雄人從來沒有被打倒,在地的公民站出來要求更好的環境,站出來投身文化的涵養,站出來默默地找出產業的新出入,這是我們高雄,一個被人打擊、被人嫌棄的城市。
但我們咬著牙在心裡想著,有一天我們會做給你們看,不管是漂泊他方還是在地生根,熱愛高雄的高雄兒女們,這次要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
母親高雄正在轉變,我也一直在感受她一天比一天好。身為高雄兒女,我其實覺得很驕傲。這個對城市的認同與驕傲並不是源於他的經濟力多少、人口多少,而是源於這是個有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並逐漸朝向轉型的道路前進中,雖然艱難,但這是一條要靠大家一起走的路。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