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結束14+7的 #檢疫+#自主健康管理!!!
看著疫情中心每天下午的記者會...恩...我還在家裡沒被抓走,看來是一切大丈夫!
從上機前到檢疫結束,短短16天內一共戳了四次鼻子,特別是最後一次,讓我用親身體驗,#鼻孔跟喉嚨真的是連在一起的沒騙你。
慶祝結束自主健康管理,只好開一隻Opus One了!
剛開始接觸葡萄酒的前兩年,可能是歐洲No.1的心理作祟,雖然知道Opus One好像很猛很厲害,但心中並沒有甚麼好感,在這之前接觸過的加州酒大多都是濃醇香路線,跟我當年傲嬌的氣質不合。
這樣的刻板印象,直到2016年時才徹底改觀。
當時主要的任務,是到舊金山參加INFOCOM學術研討會,刻意提早買了機票,趁會議開始前走訪了一趟 Napa Valley。
由於時間緊急,並沒有特別預約,而是隨遇而安,能參訪的就參訪,不行的就看能不能討(買)杯酒喝。
Opus One 當天雖然無法參訪,但接待的小姐姐還是將我引導至他們的品飲室,並為我斟上了一杯2010年份的Opus One...
不知道是不是「普羅旺斯粉紅酒症候群」作祟,當天的酒特別美味,除了恰到好處的複雜莓果外,還夾雜著如薄荷雪茄般豐富的香氣。
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股...有如台灣最頂級高山茶才有,如果板栗那樣溫潤香甜的綠葉氣息,就像是清晨走在阿里山的茶園間,既驚豔,又令人流連忘返。
自此之後,我對新世界葡萄酒的最後一絲偏見終於被打破,也學會了在酒海面前抱持謙卑,並對那些世界知名的酒莊,保有深深的敬意。
#接下來就是等待女鵝出生了
#但是過分濃醇香的我還是不行
#USA #NapaValley
#VINOType #Tolerant
參加研討會的好處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自殺的人,絕對不能不認識這位自殺教父,今天我想介紹他,鶴見濟。
這個人不僅想死,而且還詳細研究怎麼死法,而且還把心得寫成了書,30年過去了,他卻還活得好好的,而且還挺滿意自己的生活。
當年他念的是日本的頂大:東大,早在大學時期即開始看精神科,診斷不詳。他想自殺的理由就不多說了,每個想自殺的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故事與理由,我想介紹的,是這個自殺教父的人生歷程。
在29歲那年,他出版了「完全自殺手冊」(1993),翌年台灣就翻譯出版,記得上市沒幾天變成禁書(全亞洲都禁),我手上這本是禁令發布前朋友快手快腳購得的,然後被我硬ㄠ來。
(多年以來,自殺界都會口耳相傳這本闇黑之書)
現在蝦皮賣4千多到一萬五,看書況而定。(天,我不賣~)
顧名思義,他很仔細分析許多自殺方式,吞藥,上吊,跳樓,撞車,瓦斯中毒,觸電投水自焚凍死……,像buffet一樣供人選擇,但他文末有提醒:
「我不是在闡述『大家都來自殺吧』這麼無聊的事,想活的話就要活得自在,想死的話也要死得自在,生命應該就是這麼一回事。」
他希望這本書創造出「萬不得已時也可以尋死」的選擇,希望自殺這件事至少可以拿出來思考,當成選擇之一,在封閉且走到末路的社會開闢一個通風口,讓空氣流通,讓生活容易些。
我同意。自殺不會因為避而不談而消失,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談。
(但就像吃buffet、吃了N頓吃到想吐一樣,當鉅細靡遺的研究各種死法,要單點或套餐,還無法拿捏怎麼死是最好的時候,大概也失去了尋死的胃口。)
*
他寫完此書仍舊活著。自殺手冊出版不到兩年,他就有新的體悟而寫下「完全人格改造」(1996)。
「本書是提供除了自殺以外,尚有其他方法可以快樂地生存的實用書」。
當時已經服用精神科藥物10多年,所以對於情緒穩定藥物如何能讓自己性格改變很有心得(他把服藥前後的不同解釋為性格改變,和心理學對性格的定義不同),吃什麼精神會變得提振,或者變得輕鬆等,幫助飽受精神折磨的人。
(他肯定藥物治療的好處)
除了藥物,他還親身參加所謂自我開發研討會與直銷活動。這些帶著某種秘密主義(關起門來好幾天不給外人看,學費還貴得要死)的活動,不斷洗腦,與莫名的高昂感,到現在仍舊繼續對心靈脆弱的人騙吃騙喝。
直銷屬性也是。當我看到「販賣員積極奔走於勸誘活動」這句話時笑了,這傢伙真的是個冷靜頑劣的反社會份子,把那些玩弄與操縱人心的把戲看透了。
人格當然能夠「改造」,所謂真實的自己根本不存在:
「如果認定自己『屬於OO性格的人』時,即把自己限制於OO性格中,彷彿為自己套上一副枷鎖……如果堅持認為『一切要回持原狀』的話,只會讓自己被枷鎖困得更深沉而已。」
他從原來很痛苦,浮浮沉沉,到藉由精神科藥物或其他洗腦活動,心理治療等,發現人是可以改造的,有時甚至覺得很充實。
除了上述兩本著作,鶴見濟還有「冷漠製造工廠」(1994),「關在籠子裡起舞」(1998),到「O日元生活」(2017),可惜的是除了「完全人格改造」外台灣皆無譯本。
53歲那年的鶴見濟,竟然開始教人如何省錢過生活,透過免費獲得、共享、撿拾的方式。
死,已經不再是他的選項了,現在的他對活著的各種生活方式有興趣,這個藉由拋棄金錢,回歸原始的的換物或撿拾方式,竟也讓他體驗到人情味,捨不得去死了。
*
你想死當然可以,沒人可以阻止你。
若幸運沒死成的話,就會愈活愈好了。鶴見濟這位資深自殺專家已經活給你看了,你還不信﹖
因為當時已經在谷底了啊,有比谷底更底的地方嗎,應該沒有了。
前提是,你得保住這條命才有機會。
#鶴見濟
#完全自殺手冊
參加研討會的好處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半熟倫敦 #EP13 #遠端時代
#聯合副刊專欄 #TheEraofRemoteWorking
每天早上從床走幾步進入工作區,打開電腦收信回信,檢查教授是否已上傳提前錄製好的課程影片,接著閱讀昨日還沒讀完的線上文獻檔案,開始準備一整天的遠端會議或課程──這是我過去快一年來的日常,疫情愈嚴重的地方,遠端時代就愈加速來臨,對現在的我而言,過往正常的生活已經遙遠地恍如隔世。
2020年晚秋抵達倫敦,正巧趕上疫情爆發潮前夕,還沒來得及體驗多少正常社交生活,很快地就面臨第二波和第三波封城,僅剛來的數月有實體授課,其餘時間被迫轉為線上課程。不只是課程,系所說明會和同學之間首次見面的自我介紹都在網路上進行,起初對於視訊系統的不熟練,包含舉手發言、報告分享和分組討論等瑣碎需求全都轉為線上,同學忘記關麥克風或發言時忘了打開的情況時有所見,自己也發生過幾次忘了關麥的糗事,但隨著大家對系統的熟悉度愈來愈高,也愈加習慣這樣的模式。
遠端會議的好處是節省時間,以往早上九點的課得提早一個多小時起床,快速梳洗後風塵僕僕搭公車至學校,如今可能只需提前半小時洗漱整裝,一打開電腦便可上課,時間安排變得彈性許多,也節省了通勤的交通費用。然而變得方便也意味著打亂公私場域的界線,這也是為什麼我總習慣在上工或上課前維持一些儀式,例如固定時間起床,絕對會更換正式服裝,並且最好與床保持距離,除了讓自己能更快速進入狀況,也有助於心理上從居家模式轉換成工作模式。
疫情下的科技取代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少了和同學面對面對談的機會,少了下課後一起去酒吧續攤的樂趣,確實有遺憾,不過也因此發現些趣味,例如看見同學們在遍布世界各地的餐廳、車裡或各種想像不到的地方視訊連線,或是工作時看見同事在家裡較為休閒自在的樣貌,也顯得可愛許多。雖然親身體驗被剝奪,但正因遠端科技,我能和不在本地的教授們交流談話,能在家裡參加遠在美國或德國的影展或學術研討會,這些都是本來難以實現的事。
我仍懷念那個面對面的時代,當人們相處時會有化學作用發生,那是視訊終究無法替代的,但同時我也無法想像回到疫情前的世界,遠端一旦成為人們熟悉的習慣,它就已經是種選擇,提早懂得如何應用不是件壞事──不斷學習,不斷適應,這就是我們都得面臨的世界。
網頁版:https://reurl.cc/xGZRNz
#MediumWellLondon #30MAY2021
參加研討會的好處 在 因為太像鬧劇所以我很認真的在注意它的發展。 挪威為了以後 ... 的推薦與評價
挪威為了以後的世代還可以享受石油為國家所帶來的好處, 把所有石油賺來的錢放在石油基金Oljefondet, ... 至於招待的疑慮,這些檯面上的參與者說他們去參加研討會, ... <看更多>
參加研討會的好處 在 Webinar 知多少?在YouTube 舉辦線上研討會的經驗分享 的推薦與評價
... 可以用來直播線上研討會。而HENNGE Webinar 是選擇了YouTube 這個平台,主要是因為以下好處:. 方便參與:只需要開啟瀏覽器、點擊連結即可參加, ... ... <看更多>
參加研討會的好處 在 [心得] 參加研討會的必要性? -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一個想法,跟各位博士生討論。
我的系上有一筆錢可以給博士生參加研討會,但是我老闆說他只會允許我參加頂級研討會
才能動用,其他研討會他不排斥我參加,但是要自己解決一切開銷。
能夠參加頂級研討會,應該要到我的博士最後一年才有希望。之前我曾經得到幾次研討會
的acceptance,但是礙於自己出錢的負擔實在太大而雙雙放棄。
(這裡講的都是國際研討會,由於我不在臺灣,台灣的也算是「國際研討會」。)
由於三番兩次因為沒錢而無法前往,我現在對於投稿研討會的興趣越來越低。我想起之前
在中研院認識的幾個教授,他們都很少參加研討會,但是國際期刊還是狂發。而就算能夠
被頂級研討會接受,最後檢視我戰力的標準還是在期刊。
撇除研討會就是可以跟學術同行交流,順便旅遊還有見朋友(我都會跟它校朋友計畫一起
用研討會名義在某地見面),其實我感覺研討會的效用不大,能寫出好的期刊就自然有人
會找上你(我出國後才知道許多大人物你可以直接打他/她的辦公室電話聊天,比寫信還
方便。我就有這樣直接要論文,順便認識一下XD)。
我當然承認研討會的實質意義在於推銷自己,還有尋找簡介的合作夥伴(我才知道一些跨
國合作計畫都是在研討會談出來的),但是我這一枚小小研究生,似乎期刊論文還是最要
緊的事情…。
大家,怎麼看待研討會的去或不去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0.56.218.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457082045.A.16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