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訪問】通識導賞:物理講師看《天能》 路蘭的逆行世界存在嗎?
感謝明報星期日副刊訪問🙇🏻♂️
成個訪問傾咗三個鐘,傾得好開心😆
//港大理學院助理講師、港台《五夜講場》「真係好科學」主持余海峯(David)這陣子常被朋友催促去看基斯杜化路蘭新戲《天能》,「叫我睇完解畀佢哋聽」。戲中羅拔柏迪臣飾演的Neil chok晒咁講時間如何逆行,咩逆熵,咩逆電子理論,聽David解畫後,理清一點點路蘭用科學概念施的戲法,看你會不會同意他的觀後感,「難明其實與物理學無關」?嗱,純學術討論,爛片好片不屬本文討論範圍,只能夠講科學有趣不輸電影,super。
熵是什麼?
將桌面一粒子彈吸上手掌,戲中科學家沒解釋太多未來科技如何做到「逆熵」,只說「不必試着明白,感受就可以了」。主角試了試,似懂非懂明白動作怪異倒帶,就是逆熵,即時間可以倒流。故事簡單而言就是未來的人想用逆熵在他們的「過去」毁滅世界,主角亦利用時光倒流阻止這個圖謀,而他回到過去的方法,是進入旋轉門逆轉時間方向,即像影片倒帶般,逐秒倒回某時間點行動,所以看到鳥倒後飛,也要戴口罩以免吸入逆流氧氣,再入旋轉門的話,就可把時間扭成順向,如常行動,從過去又逐秒回到現在。
停一停,在你的回憶按個pause。David說:「路蘭蠱惑地混淆了觀眾。」
定義時間的方法
物理上如何定義時間?熵是其中一個方法。「熵(entropy)是一個概念,即這個宇宙會愈來愈凌亂,熵代表有幾凌亂,就像我們面前的辦公桌,不執拾會愈來愈亂,而不會愈來愈整齊,有條法則是熵在封閉的系統不會減少,只會增加,所以物理學家說這是時間的箭頭。如我每隔一段時間為辦公桌拍一張照,即使沒表明時間,你也能排列到哪張是先哪張是後,愈亂就是愈後。」
才不是,你會說,我的桌子每天都很整齊。對,這個法則有個前提,是在封閉的系統裏才會愈來愈亂,一旦清潔阿姐開門執房,就是逆熵。難道阿姐已逆行時空?﹗宇宙冷笑一聲,當然不。「她收拾時也有消耗能量,呼吸、消化食物,會變熱能散失,熱能散失的熵(增)是多於收拾房間的熵(降),所以整體對於宇宙而言,熵仍是增加中。」
執房只是局部的逆熵,「生命亦是逆熵的最好證據,生命是高度複雜而有秩序的排列。有人會說達爾文是錯的,物種不會演化,因為生命突然存在,便違反熵增這個物理定律,這聽上去已不太合理,就如執房,以整個系統而言,熵的總和仍是增加,不會減少,如人死後化為塵土,熵亦會增多」。
熵值減少 時間可逆行?
如此,「子彈回頭,人倒轉行,物理上冇話唔得,局部的熵降低,整個宇宙熵增加都沒有問題」。局部逆熵,不代表時間逆行。但如果整個宇宙熵值減少呢?時間理論上便會逆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科學家確曾為此很苦惱。「宇宙大爆炸的理論說宇宙是無中生有,本身連時間空間都不存在,是突然出現的。科學家曾以為宇宙膨脹會減慢,最後會倒過來塌縮,像氣球不吹就會變小。膨脹時東西愈來愈分散,熵便愈來愈高;宇宙收縮,東西會聚集,熵愈來愈低,如果以熵定義時間,就是在未來某一刻,時間會倒轉方向走。」不過科學家後來發現,宇宙膨脹是加速的,永遠不會返轉頭。
終極武器:反物質炸彈
戲中角色Neil隨口提及一堆物理學名詞,睿智說完Richard Feynman的逆電子理論,又說正反電子相撞會導致「湮滅」(annihilation),實際上是兩種概念。先來點科學ABC:物質由各種元素構成,元素的最基本單位是原子,原子由更基本的粒子組成,即中子、質子、電子。中子與質子組成原子核, 電子則圍繞原子核,形成原子。
逆電子理論描述的是「一粒電子順時間向前行,就等於一粒反電子逆時間向後行」。而湮滅就如其名,「一粒正常的粒子,跟反粒子接觸時會湮滅,變成能量」。但要搞清楚,湮滅所形容的與時間逆行無關,「它是講順行的電子與反電子接觸。而我們的世界沒有逆行的反電子,因為這不是路蘭世界」。
電影內常常提及「鈈」與核武,如果要比較毁滅世界的威力,David說,若利用湮滅製造反物質炸彈,「會勁過所有炸彈,包括核彈、氫彈」。正所謂「核爆都唔割」,核彈被視為終極武器,原理是靠核分裂(nuclear fission)產生能量,「將原子分裂後,原子本身一些質量會不見了,碎片加起來會比原本輕,不見了的質量會變成能量,原子彈就靠這些能量造成爆炸」。而另一種威力強勁的氫彈,則相反靠核融合(nuclear fusion)過程中散失的質量取得能量,即前者是分,後者為合。
核分裂要用比鐵更重的元素,核武國常因各自收起幾多鈾起爭端,鈾與鈈都是會被用作製造核武的元素,「二戰掉在日本的兩個核彈,廣島的用鈾,長崎的用鈈」。至於核融合要用比鐵輕的元素,「宇宙有七成以上元素是氫,地球上最多氫是大海」,因此氫就被用來製核融合彈。
製造反物質彈可行嗎?
但核分裂彈,鈾的原子分裂過程只有0.1%質量轉為能量;氫核融合亦有0.7%。如果是湮滅呢?100%。「湮滅可提取的能量是100%,因為兩粒粒子完全消失,即所有質量消失。」
在現實世界,我們與萬物都由正常粒子組成,反粒子並不存在,但有科學家製造過。那豈不是很危險?另一電影《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裏湯漢斯救世界,就是制止那一小瓶反物質碰到正常物質,保護梵蒂岡不被炸掉,「反物質不能碰到容器(正常物質)本身,要用磁場定在中間,所以湯漢斯要在容器無電之前找到它,在天空爆炸」。現實中科學家成功製造過反氫原子(由反電子+反質子組成,氫是最輕元素,沒有中子)及在實驗中發現過反氦核,但反粒子碰到空氣(正常粒子組成)都會湮滅,所以要製造殺傷力大的「反物質彈」,在研究如何砌出質量夠大的反物質前,先要解決儲存問題,「人類的科技還不足以抽出所有空氣造成真空」。有沒有國家在研究,就不得而知了。
祖父悖論
假如時光倒流,過去可被改變?
這個悖論好簡單,假設人類真的有時光機,我回去殺了祖父,我便不會存在,那麼又如何會有去殺祖父的我?「科學家爭論已久,如果人類科技夠進步,是否可以發明時光機?」不止祖父悖論,還有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如果真有時光機,為何我們沒見到在時間旅行的人?」David笑言:「至少我一定會回到過去搞搞震,也有陰謀論說是美國政府掩藏這些人,乜都係話美國政府。」
《天能》裏的金句,What's happened, happened,妄圖改變過去是不可能的,這也有科學家猜想過,如物理學家諾維科夫提出的自洽性原則(Novikov self-consistency principle):「發明時光機之後,如何避免祖父悖論?其中一個想法跟路蘭說的一致,設想這個宇宙有安全機制,令已發生的事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你拿刀想插阿爺也會突然跣倒。」。但這樣想,除了殺阿爺,你甚至不能回到過去踩碎一塊落葉,每一件已發生的事都不能改變的話,即時光機亦是不可能出現的東西。「如果時空旅行可以存在,而宇宙有機制保護阿爺,這機制亦會同時否定時空旅行的存在。」另外又有另一套講法,「如果允許時光機出現,是像隨意門可以行入去的話,科學家計算出可以開到這個洞,但開的時間非常短,沒可能穿過」。再來一個比較不犯駁的科幻電影路數,便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平行時空了,每改變一個決定,都分裂出另一個時空,回過去殺阿爺會分裂出一個沒有「我」的時空,但與本身那個「我」身處的已非同一時空。
相對論、量子力學 界線在哪裏?
話說回頭,逆電子理論不是說同一粒電子順時向前行,同時就會有反電子逆時向後行?電影彷彿將這個情况放大,放在人身上,拍成主角逆時會見到人倒後行的畫面。不過這種「粒子如何,人也必如何」的聯想,科學上其實未解決。這又回到物理學的千古難題,宏觀描述宇宙運行的相對論與微觀粒子特性的量子力學,至今未有人想到兩者如何能夠相容結合。東西有多細才夠微觀,可用量子力學解釋?多大就會跌入相對論的範疇?沒人知道界線劃在哪,如果說有條明確界線也很奇怪,合理設想應是量子力學的效應會逐漸過度至相對論的世界,反之亦然,但說到底,兩者如何相接還是未解得通的問題。
科學未解的難題,正給予路蘭想像空間創作逆行世界,不過David說,「在我們這樣的大尺度,量子效應不存在,因為每粒粒子有量子效應,加在一起會平均了,數學上計得到平均後便沒有量子效應」。科學家仍在繼續研究多「小」才進入量子力學的世界,「有研究量子論的科學家做實驗,將粒子愈砌愈大粒,看什麼時候才沒有量子效應,發現以60個碳原子砌出來的『足球』(Fullerene)都有量子效應」。
電影有無破綻?
David走出戲院,花了些時間想把情節想通,「複雜是因為戲拍得緊湊,剪接多,沒時間讓人細想。車戰那場很複雜很多人,會去想誰向前誰向後,但物理真係唔關事。好多觀眾看科幻電影覺得自己看不明白,以為是不明白科學,其實明物理都不明齣戲」。例如「未來」的主角倒帶退到過去,駛另一架車至車戰現場,反車、起火,主角被救回後,可入旋轉門再把自己的時間扭回順行,但車的殘骸沒人處理,是否一直留到原地,留到馬路都未起好的過去?「這是不是一個bug呢?」但他好像無意為此「燒腦」,反而滿懷興致與記者研究Inception結局那個陀螺,「有篇文話陀螺其實唔係男主角個圖騰,是他老婆的,他的圖騰是戒指﹗」「吓真係?」「你記唔記得老婆在夢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文內容﹕坊間「一月效應」完全版 / 何月最多見高低位 新的一年代表新的開始,大家都很想知道是年有何投資機會、高位和低位會在何時及那一個位置出現。坊間許多分析員及評論員已為恆生指數「把脈」,預測本年的走勢,更有知名評論員大膽預測恆指將升至"X"萬點。我們認為世界上並沒有水晶球,能夠作出分毫不差的預...
反之亦然相反詞 在 呂名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去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喔喔喔喔,這次坐在比較後面,加上我散光我其實看不到人臉,即使如此,好多台詞和場面還是都會讓我起雞皮疙瘩!!!好多地方是真的壓不下心裡湧上來、與角色同理的共感。
最棒的是觀眾參與的部分,真的好~~~刺激喔!當題目出現在手機上時,我一直想著到底我會做的「真正」的決定是什麼?
是那種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正確決定?
還是順從慾望和直覺的人性選擇(根本獸性吧)?
看著倒數鐘一秒一秒地過,我發現我不得不逼自己做決定,更可怕的是往前排望去,也有許多人在猶豫不決。
第一次投票沒有過半,所以劇情隨機,
第二次投票時,我突然覺得,即使做出違心之論又如何?這不是心裡測驗或一言堂,是投票,我不應該照我慾望所指去投,而是「我希望有怎樣的未來」去投才對,這樣即使結果不符我所選,另一方也會知道,有另一群人是持相反意見的,反之亦然。
我沒想過觀眾參與度是這麼的高,某種程度來說,大家(至少我週邊觀眾)真的被抓得死死的,非常入戲,當然我自己也是啦,是真的沒想到自己會這麼投入!
除了一切技術和編導外,當然還是因為有一台優秀的演員!演完謝幕真的是想把我自己的手拍爛!因為每個人都好棒好優秀,每分鐘都活在台上的世界裡。真好!
很多人我都不認識,但台大幫
郭耀仁的表演課棧學長不需要我捧,已是神級演繹,表演境界已經到了我忘記學長是我學長的地步!
吳定謙 Wu Ting-Chien學長不需要我評論,下半場開頭一進來我就就跟著心酸,嗚嗚嗚。
Finn 黃士勛負責帶給觀眾席的我恐懼的角色(哈哈哈哈哈)最後一幕的時候那個spotlight,也是揪心到不行。
還有最小的劉桓,桓桓根本舞台蛟龍,悠遊自在地在各種角色中穿梭啊~
我們家李劭婕 Clara Lee就不用說了~就是只有優秀嘛~~~
其他人我雖然不認識(或不熟),但是真心的大聲為你們喝采!!!好棒啊~~~~~~~
最後要提的就是這場的特別來賓王婉諭委員,她一上台我就哭了(自己覺得自己很白癡),後來場上繼續演出的過程中,我都一直想到她的身影,一想到就痛。謝謝她。
喜歡致凱最後說的:你自以為是的正義,可能會變成他人的地獄。
謝謝故事工廠,又推出好戲一齣!!!
#我們與惡的距離
#故事工廠
#城市舞台
#剛剛地獄打成碧玉
#Bjork
反之亦然相反詞 在 Amanda飨生活 in A sty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 style。享❤️的生活。愛工作態度]
你必須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
文:Peter F. Drucker | 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注:本文是《哈佛商業評論》自1922年創刊以來,重印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一。」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機會: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麼不管你從何處起步,你都可以沿著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登上事業的頂峰。但前提是,你必須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知道何時改變發展道路,並在可能長達50年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努力、乾出實績。
要做好這些事情,首先要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自己是怎樣學習新知識和與別人共事的,並且還明白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自己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貢獻。因為只有當所有工作都從自己的長處著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爾不群。
我的長處是什麼?
比起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以前的人沒有什麼必要去瞭解自己的長處,因為一個人的出身就決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職業。但是,現在人們有了選擇。我們需要知己所長,才能知己所屬。
要發現自己的長處,唯一途徑就是回饋分析法。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持之以恆地運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可能兩三年),發現自己的長處。同時也能發現,哪些事情讓你的長處無法發揮出來,哪些方面自己則完全不擅長。
根據回饋分析的啓示,需要在幾方面採取行動。
首先最重要的是,專注於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
其次,加強你的長處。回饋分析會迅速地顯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學習新技能。它還將顯示你在知識上的差距——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彌補。
第三,發現任何由於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見和無知,並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術業有專攻的人,往往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不屑一顧,或者認為聰明的頭腦就可取代知識。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
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時是怎樣把事情給做成的。同一個人的長處一樣,一個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獨一無二的,它可以略微有所調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變——當然也不會輕易改變。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讀者型(習慣閱讀信息)還是聽者型(習慣聽取信息)的人。絕大多數人都沒意識到這種分別,這對自己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擔任歐洲盟軍最高統帥時,一直是新聞媒體的寵兒。不管記者提出什麼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十年後,他當上了總統,但當年對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記者卻公開瞧不起他。他們抱怨說,他從不正面回答問題,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著其他事情。
艾森豪威爾顯然不知道自己屬於讀者型,而不是聽者型。當他擔任歐洲盟軍最高統帥時,他的助手會確保媒體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在記者招待會開始前半小時以書面形式提交。這樣,他就完全掌握了記者提出的問題。而當他就任總統時,他甚至連記者們在問些什麼都沒聽清過。
幾年後,林登·約翰遜把自己的總統職位也給搞砸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聽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約翰·肯尼迪是個讀者型的人,蒐羅了一些出色的筆桿子當其助手。約翰遜上任後留下了這些人,可是他根本看不懂這些筆桿子寫的東西。
沒有幾個聽者型的人可以通過努力變成合格的讀者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試圖從聽者型轉為讀者型的人會遭受林登·約翰遜的命運,而試圖從讀者型轉為聽者型的人會遭受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命運。他們都不可能發揮才幹或取得成就。
我如何學習?
所有的學校都遵循這樣的辦學思路:只有一種正確的學習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從。但是,對學習方式跟別人不大一樣的學生來說,被迫按學校教的方式來學習就是地獄。實際上,學習大概有六七種不同的方式。
有人靠寫來學習,有人在實幹中學習,還有些人以詳盡的筆記來學習。例如,貝多芬留下了許多隨筆小抄,然而他作曲時從來不看。當被問及他為什麼還要用筆記下來時,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馬上寫下來的話,我很快就會忘得一乾二淨。如果我把它們寫到小本子上,我就永遠不會忘記了,也用不著再看一眼。」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認識當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樣學習的。當被問到:「你怎麼學習?」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但是當問到:「你根據這個認識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嗎?」沒有幾個人回答「是」。
我們必須明確對自己的認知:我是在壓力下表現出色,還是適應一種按部就班、可預測的工作環境?我是更適合當決策者,還是作為顧問?
一些人作為團隊成員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單獨工作最出色。一些人當教練和導師特別有天賦,另一些人卻沒能力做導師。明確自我,才能更好地與人合作,同時在學習中明確方向。
不管怎麼樣,不要試圖改變自我,因為這樣不大可能成功。但是,應該努力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要進行自我管理,最後不得不問的問題是: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道德准則對每一個人都一樣。要對一個人的道德進行測試,方法很簡單。我把它稱為「鏡子測試」。
20世紀初,德國駐英國大使是當時在倫敦所有大國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
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辭職,不願主持外交使團為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舉行的晚宴。這位國王是一個臭名昭著的色鬼,並且明確表示他想出席什麼樣的晚宴。據有關報道,這位德國大使曾說:「我不想早晨刮臉時在鏡子里看到一個皮條客。」
這就是鏡子測試。我們所尊從的倫理道德要求你問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鏡子里想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一個組織或一種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為,在另一個組織或另一種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尤其對於一個組織的價值體系來說。
組織和人一樣,也有價值觀。為了在組織中取得成效,個人的價值觀必須與這個組織的價值觀相容。兩者的價值觀不一定要相同,但是必須相近到足以共存。不然,這個人在組織中不僅會感到沮喪,而且做不出成績。
一個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長處很少發生衝突,相反,兩者能產生互補。但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有時會與他的長處發生衝突。一個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好、相當成功的事情——可能與其價值體系不吻合。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所做的工作似乎並不值得貢獻畢生的精力(甚至沒必要貢獻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請允許我插入一段個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價值觀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間做出選擇。20世紀30年代中期,我還是一個年輕人,在倫敦做投資銀行業務,工作非常出色。
這項工作顯然能發揮我的長處。然而,我並不認為自己擔任資產管理人是在做貢獻。我認識到,我所重視的是對人的研究。我認為,一生忙於賺錢、死了成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沒有任何意義。當時我沒有錢,也沒有任何就業前景。儘管當時大蕭條仍在持續,我還是辭去了工作。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換言之,價值觀是並且應該是最終的試金石。
我屬於何處?
少數人很早就知道他們屬於何處。比如,數學家、音樂家和廚師,通常在四五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成為數學家、音樂家和廚師了。物理學家通常在十幾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但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很有天賦的人,至少要過了二十五六歲才知道他們將身屬何處。然而,到這個時候,他們應該知道上面所談的三個問題的答案:我的長處是什麼?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隨後,他們就能夠並且應該決定自己該向何處投入精力。
或者,他們應該能夠決定自己不屬於何處。已經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乾不好的人,應該學會拒絕在一個大公司中任職。已經知道自己不適合擔任決策者的人,應該學會拒絕做決策工作。巴頓將軍(他自己大概永遠不知道這一點)本來應該學會拒絕擔任獨立總指揮的。
成功的事業不是預先規劃的,而是在人們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和價值觀後,準備把握機遇時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屬於何處,可使一個勤奮、有能力但原本表現平平的普通人,變成出類拔萃的工作者。
我該做出什麼貢獻?
綜觀人類的發展史,絕大多數人永遠都不需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該做出什麼貢獻?
因為他們該做出什麼貢獻是由別人告知的,以前的人大多都處於從屬地位,別人吩咐他們做什麼,就做什麼,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那時湧現出的知識工作者(即所謂的「組織人」, organization man)還指望公司的人事部為他們做職業規劃。
隨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就再沒有人想讓別人來安排自己的職業生涯了。年輕的男男女女開始提出這個問題:我想做什麼?而他們所聽到的答案就是「你們自行其是吧」。但是,這種回答同「組織人」聽命公司的做法一樣錯誤。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貢獻、實現抱負、取得成功的人,一般連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做不到。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走回頭路,讓別人來吩咐、安排自己要幹什麼。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他們還不得不提出一個以前從來沒有提出過的問題:我的貢獻應該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必須考慮三個不同的因素:當前形勢的要求是什麼?鑒於我的長處、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價值觀,我怎樣才能對需要完成的任務做出最大貢獻?最後,必須取得什麼結果才能產生重要影響?
把眼光放得太遠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別有效。一般來說,一項計劃的時間跨度如果超過了 18個月,就很難做到明確和具體。因此,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應該提出的問題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將在今後一年半內見效的結果?如何取得這樣的結果?
回答這個問題時必須對幾個方面進行權衡。首先,這些結果應該是比較難實現的——用當前的一個時髦詞說,就是要有「張力」 (stretching)。但是,這些結果也應該是能力所及的。設定一個不能實現的目標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實現的目標,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簡直就是愚蠢。
其次,這些結果應該富有意義,要能夠產生一定影響。最後,結果應該明顯可見,如果可能的話,還應當能夠衡量。確定了要實現的結果之後,接著就可以制訂行動方針:做什麼,從何處著手,如何開始,目標是什麼,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如何對人際關係負責?
除了少數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和運動員,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單槍匹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組織成員還是個體職業者,大多數人都要與別人進行合作,並且是有效的合作。
首先是要接受別人是和你一樣的個體這個事實。他們會執意展現自己作為人的個性。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須知道共事者的特徵。這個道理聽起來讓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會去注意。
一個習慣於寫報告的人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他的老闆是一個讀者型的人,即使下一個老闆是個聽者型,他也會繼續寫著那些報告。這位老闆因此認為這個員工愚蠢、無能、懶惰。但如果這個員工事先研究過新老闆的情況,並分析過這位老闆的工作方式,這種情況本來可以避免。
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訣。每個人都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工作。提高效率的第一個秘訣是瞭解跟你合作的人,以利用他們的長處、工作方式和價值觀。
人際關係責任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溝通責任。大部分衝突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他們又是採取怎樣的工作方式,專注於做出什麼樣的貢獻以及期望得到怎樣的結果。而不瞭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去問。
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不一定要彼此喜歡對方,但一定要彼此瞭解。
自我管理中面臨的挑戰看上去比較明顯,其答案也不言自明。但是,自我管理需要個人做出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歷史上每一個社會,甚至是個人主義傾向最強的社會,都認為兩件事情理所當然:第一,組織比員工更長壽;第二,大多數人從不挪地方。
如今,情況恰恰相反。工作者的壽命超過了組織壽命,而且他們來去自如。於是,人們對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類事務中掀起了一場革命。
如何管理後半生?
當多數人的工作是體力勞動時,你不必為自己的後半生擔心。然而,現在的多數工作都是知識工作,而知識工作者在乾了40年後,仍能發揮余熱,他們只是有些厭倦。
我們聽到了許多有關經理人中年危機的談論,「厭倦」這個詞在其中頻頻出現。45歲時,多數經理人的職業生涯達到了頂峰,他們已經得心應手。
但是他們學不到新東西,也沒有什麼新貢獻,從工作中得不到挑戰,因而也談不上滿足感。然而,在他們面前,還有20到25年的職業道路要走。這就是為什麼經理人在進行自我管理後,越來越多地開始發展第二職業的原因。
發展第二職業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完全投身於新工作。這常常只需要從一種組織轉到另一種組織。
還有許多人在第一份職業中取得的成功有限,於是改行從事第二職業。這樣的人有很多技能,他們也知道該如何工作。而且,他們需要一個社群——因為孩子已長大單飛,剩下一座空屋。他們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挑戰。
為後半生做準備的第二種方式是,發展一個平行的職業。許多人的第一職業十分成功,他們還會繼續從事原有工作,或全職或兼職,甚至只是當顧問。但是,除此之外,他們會開創一項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營利機構,每周佔用10個小時。
最後一種方法是社會創業。社會創業者通常是在第一職業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這種工作對他們已經不再有挑戰性。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雖然繼續做著原來的工作,但在這份工作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同時開創了另一項事業,通常是非營利性活動。
管理好自己後半生的人可能總是少數。多數人可能「一乾到底」,數著年頭一年一年過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這些少數人,這些把漫長的工作壽命看做是自己和社會之機會的男男女女,才會成為領袖和模範。
管理好後半生有一個先決條件:你必須早在你進入後半生之前就開始行動。
同樣,我認識的所有社會創業者,都是早在他們原有的事業達到頂峰之前就開始從事他們的第二事業。
發展第二興趣(而且是趁早發展)還有一個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長時間都不遭遇嚴重挫折。
在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里,擁有各種選擇變得越來越重要。從歷史上來看,卻沒有「成功」一說。絕大多數人只期望堅守「適當的位置」。唯一的流動性是向下的流動性。然而,在知識社會里,我們期望每一個人都能取得成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對許多人來說,能避免失敗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會有失敗。
因此,有一個能夠讓人們做出貢獻、發揮影響力或成為「大人物」的領域,這不僅對個人十分重要,對個人的家庭也同樣重要。這意味著人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有機會成為領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領域——可能是第二份職業,也可能是平行的職業或社會創業。
自我管理中面臨的挑戰看上去比較明顯,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個人,尤其是知識工作者,做出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實際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個知識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要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
#才華本身毫無用處在實踐中滿腹經綸
反之亦然相反詞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文內容﹕坊間「一月效應」完全版 / 何月最多見高低位
新的一年代表新的開始,大家都很想知道是年有何投資機會、高位和低位會在何時及那一個位置出現。坊間許多分析員及評論員已為恆生指數「把脈」,預測本年的走勢,更有知名評論員大膽預測恆指將升至"X"萬點。我們認為世界上並沒有水晶球,能夠作出分毫不差的預言。不過,我們可以從趨勢中找出大市的去向,作好部署。本集街頭智慧將為大家帶來恆指完整版的一月效應和每年高低位的數據。
- 坊間「一月效應」完全版
每年一月,很多人都提及到一月效應,我們早前亦有於專題分析應用提及過,詳情可回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IekWWzeu0 。其中,坊間的一月效應大多是指,一月份的走勢將影響全年的表現,如一月份能錄得升幅,全年將會走高﹔反之亦然。在數據上,坊間流傳的美股85年以來,有72%成功,這是一個不錯的命中率。可是,數據理應是不求人的。我們從彭博中找尋數據,結果如下﹕
指數 丨 美國標普500指數 丨 香港恆生指數
時間 丨 76年 丨 47年
命中次數 丨 60 丨 29
命中率 丨 78.95% 丨 61.7%
由此可見,一月效應較多於美國出現。由標普增加至500隻成份股起計,76年來依然有近8成的成功率﹔相反香港的命中只有6成,參考性雖然較遜,不過依然超過一半的命中率,可作參考之用。
- 何月最多見高低位
不少的評論員都喜歡以「先高後低」或是「先低後高」等詞語來形容市況的走勢,亦有人會搶先預測在何月,指數將會見高低位。而在歷史的統計中,每年出現高位次數最多的那一個月份是....
指數 丨 美國標普500指數 丨香港恆生指數
時間 丨 76年 丨 47年
出現高位次數最多之月份 丨12月 丨 12月
次數 丨 22 丨 15
機會率 丨36.67% 丨31.91%
指數 丨 美國標普500指數 丨 香港恆生指數
時間 丨 76年 丨 47年
出現高位次數最多之月份 丨 1月 丨 1月
次數 丨 22 丨 14
機會率 丨 36.67% 丨 29.79%
無獨有偶,不論美國或是香港都多於1月就出現全年之低位﹔到12月時將會見全年之高位。即是大家如在本月買入資產,到12月時沽出,將有3成的機會勝出。我們再嘗試找出數據,發現原來在歷史中,兩個指數於上半年出現低位的機會大約有6成﹔下半年出現高位更達7成機會,即是一整年的走趨大多是先低後高。大家不坊在上半年儲好彈藥,以技術分析找出買入點,到下半年沽出,勝算將大大增加。
撰文:施宏毅
======================
1) 本月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新我要做富翁 試堂分享會 (香港站)▶ https://money-tab.info/mts-trial?yt=1
贏在美股試堂分享會(Online)▶ https://money-tab.info/ussjac?yt=1
Jasper 期滙商品分享講座+試堂▶ https://money-tab.info/comjasp?yt=1
Eric Sir期指策略分享講座+試堂▶ https://money-tab.info/futeric?yt=1
King Sir 樓市講座▶ https://money-tab.info/proking?yt=1
齒輪理論 入門班/初班▶ https://edu.money-tab.com/m0m1-reg-c?m0m1=yt
其他活動▶ https://money-tab.info/activity?yt=1
2) 我要做股神APP下載:
iOS▶ https://bit.ly/moneytabapp_i
Android▶ https://bit.ly/moneytabapp_a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我要做富翁?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nTmxLJVOO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