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社會學大師 #傅柯(Michel Foucault)是最重要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他對權力、刑罰、規訓、生命政治的反思,主導了社會科學往後發展。近年,傅柯研究已經形成學派,甚至很多華文媒體都以科普形式,介紹傅柯理論,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他在 #北非 參與 #反殖運動 的經歷,如何改變其學術路。在混亂的世道中,正是時候重新理解傅柯。
詳細全文:
http://bit.ly/3l5OVwC
延伸專題:
【由爭取獨立到爭取「一國一制」:波多黎各的故事】
http://bit.ly/3hl17re
【波多黎各抗爭升級:人民會議】
http://bit.ly/2lIwfs6
【橄欖豐收,卻是壞事?】
http://bit.ly/3a0HhNJ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同時也有2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
「反殖運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城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反殖民與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起源」(字幕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高中歷史學測重點世界各地的反殖民運動v7465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高中歷史二戰後非洲獨立運動:反殖民運動3 v6849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反殖運動 在 高中歷史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反殖民運動4 v6850 - YouTube 的評價
反殖運動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羅永生今日星期日明報介紹了一本奇書:"Race War! White Supremacy and the Japanese Attack on the British Empire"。觀點非常刺激:
「筆者每次翻閱,都覺得毛骨悚然。反思起來,原因有二:其一是書裏面所提的世界各地有色人種、美國黑人等對日帝的崇拜,實在遠離當代華人的自我理解。(例如,試問有多少「中國人」可以接受在中國「東三省」「境內」發生的日俄戰爭,竟是世界反殖運動啟蒙的起點?)既是因為當代中國人的「反日」民族中心史觀,無論左右,都刻意把具有世界意義的種族議題遮蔽,也是由於港式自由主義對非漢種族(由南亞裔到維吾爾)處境的長期冷漠,使不少人都失去了對種族問題的敏感度。
「其二是當年日本以挑戰白人優越的霸權地位,企圖充當亞洲的「另類強權」,又以贏取「種族戰爭」勝利的方式,吸引大量有色人種的支持者。今日中共推出「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以為「創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書、以「中國模式」改造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云云,在多大程度上,是隨日本過去的軌迹,走同一的路?」
反殖運動 在 城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壹週城寨》烽火暴大(劉細良)
我在「暴大」渡過了七年光陰,記憶中只有歡笑,因為那是青春好日子。三十年前我們一班手足在本部烽火台,將市民送來的物資分發送去北京天安門廣場,那裡東北角有香港學生的營區,三十年後,自己站在救傷站旁邊的小山坡上,一邊躱避催淚彈一邊做直播。在二號橋防線上,學生躱在木製盾牌後,伺機向前擲出汽油彈,但大家武器水平實在太懸殊,每五秒一發槍聲,一輪之後,就見受傷學生抬出,救傷大叫讓開,送到網球場旁的臨時戰地醫院。然後另一批年輕人上前。一般人遇到警方自六月十二日以來最大武力鎮壓,早已嚇得瑟縮一角不敢站直身子,但暴大不愧是暴大,底子夠硬。
文化手段
英治八十年代中文大學被認為是次級大學,港大才是人們眼中的精英大學,那時候政務官以出身港大的多,傳媒則以中大人居多,所以當九七後由中大歷史系畢業生李明逵當上警務處長,傳媒才大書特書,今天崇基社工系畢業的鄧炳強很快成為第二個中大人當處長。有人認為港大近建制,訓練官員,就如日本的東京大學,為官廳提供人材,而中大反建制,訓練出來社工、老師、記者也是這取向,就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在殖民地年代辦一所標榜華人教育的大學,本身就是很吊詭的事,因為這先天就注定具有反建制的傾向,難道英人儍瓜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吧,訓練反殖「暴徒」。其實,中大的誕生是顯現了英人高超的管治能力,英人在亞洲管理有兩個類似的地方,海峽殖民地及香港,中共借華文教育在海外搞反殖民族主義,新加坡的華文學校及南洋大學學生成為反殖運動分子,新加坡南洋大學最後被政府「整治」,成為南洋理工,放棄華文教育。至於香港成立這所華人大學,骨幹是由新亞及崇基兩書院組成,他們代表的是中國近代化努力的延續。新亞書院的錢穆、唐君毅等人是民國時代的文化精英,希望為中華文明現代化找尋出路,對蘇俄一套階級鬥爭歷史觀深痛惡絶,至於崇基,則代表近代基督教文明在中國的傳播,中共四九年建政後,兩者均不可能存在,香港,成為了避秦之地。新亞書院在桂林街辦學,國際級歷史學家余英時是桂林街時代的學生。
暴大之根
五十年代來港出任政治顧問的麥理浩認為,大量內地難民湧入,如果沒有教育制度去吸納,他們容易變成共產黨民族主義動員對象,影響香港穩定。崇基的西方宗教文化及新亞的傳統復興精神,本身已經與共產主義不相容,英人培植,是有其深遽的歷史視野。他們不是害怕有一日政權被中大人「顛覆」,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他們可以「顛覆」中國大陸。盧吉總督創辦港大,是在二十世紀初思考中港關係,希望為中國培訓具西方工業文明價值的技術官僚。到了世紀中六十年代,中共已閉關鎖國,中文大學的角色,是培養兼具東西方核心價值的現代華人。
如果一個認識,並認同中大價值的人,是沒有理由不反共,因為今天香港受盡折磨,是源於中共反西方核心價值,迫香港人接受「中國模式」的惡果。中大人離開大學之後,平常日子為口奔馳,甚麼大學理念書院價值早就忘了,但當香港陷入空前危機,中文大學被鎮暴警察圍攻,一整天狂轟催淚彈時,大家又再次同大學connect起來。星期二晚當沈祖堯離開二號橋之後,形勢緩和下來,我沿路下山,看見長長一條人鏈將車站物資送上前線,見到不同時期畢業的中大人,大家打過招呼,說起當下心情,他們只是輕輕一句:「點都要返嚟睇吓」,沒有慷慨激昂的保衛中大口號。第二晚,氣氛較平靜,我坐在大學運動場跑道休息,聽抗爭者討論應否堅守二號橋,草地上的年輕人以擲水樽為樂,然後有同學大叫:「有校巴」,我正準備起身坐校車回崇基,旁邊同學很興奮地說:「校巴係學生揸㗎」,自己頓時猶豫起來,他見勢色不對,補充說:「OK喎,冇問題」。
今天令鎮暴警察怒不可遏的黑社工、黑記者、黑教師,其實,很多都是暴大畢業生,我們相信一個現代的華人文明,不是如此。這不是什麼中學通識教育、大學教育失敗,也不是什麼人心未回歸,而是大家早已經各走各路,只不過三十年前,1989年在烽火台搬物資,準備出發去北京天安門的自己,並不知道。
反殖運動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反殖運動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原住民族抵抗日》
~高金素梅 2021.07.31 原住民族日前夕
2006年,行政院將八月一日訂為原住民族日。訂在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4年八月一日,國民大會通過了修憲增修條文,將原來的「山胞」正名為「原住民」。1997年再度修改為「原住民族」。
前總統陳水扁2006年宣布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將8 月1 日訂為原住民族日,是因為我們深刻體會到原住民族正名對我們國家正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把原住民正名說成是為了國家的「正常發展」,洩漏出殖民的同化野心!原住民為自己正名,為什麼一定要為所謂的國家「正常發展」服務?原住民族難道不能擁有自我認同的自然主權嗎?
廿一世紀以來,許多國家都推動了原住民族紀念日的正名運動,雖然這些正名名稱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歷史議題,那就是殖民者對原住民族所犯下的滅絕罪行。我認為這才是原住民族正名潮流的核心,這應該是每年在紀念和慶祝原住民族日的時候,時時刻刻要反省的,否則再多的儀式和慶典,都無助於我們民族尊嚴的確立。沒有清算殖民歷史罪行的政治道歉,是沒有辦法實現民族和解的!
1910年日本殖民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五年理蕃計畫,這是滅絕台灣原住民族的血戰!我們的先祖前輩,為了民族存亡,和日本殖民者拚搏,最終讓佐久間左馬太在1914年6月26日這一天,重傷落馬!這是我們原住民族抵抗侵略的集體記憶,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原住民族的抵抗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UPpmPpJZyA/hqdefault.jpg)
反殖運動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高金素梅2021.07.16
「正直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親綠的媒體用這句話用得大義凜然,再加上媒體還註明:這句話,出自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一本小說《瘟疫》,這樣一來,好像這個金句的「政治正確」含金量就更高了,好像只要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成了正直的代言人,他批判的所有人就都成了不正直的惡棍。
這句有關「正直」的金句,真的是卡謬的小說中的原意嗎?
在疫情爆發,分流上班,不得不深居簡出的這段日子裡,我重讀了卡謬的《瘟疫》。現在看到有媒體將這一部深刻的著作,消費到只剩下一句政治金句,來為民進黨防疫不力找藉口,搶功勞充英雄,我真的覺得這完全違反了卡謬這部創作的根本精神,這部小說裡所有的情節,從來不是在歌頌政府如何優秀地防疫,而是疫區的人民在政府不聞不問後,如何抗疫自救的過程。這部小說裡從來沒有提到疫區的人民氣質有多好,反而描寫了疫區人民不斷和疫情搏鬥的失敗和堅持。這部小說民進黨應該要邊讀邊反省自己的防疫過錯才是,拿來自我膨脹和吹噓,是對卡謬最嚴重的汙衊!
阿爾貝‧卡謬是法國人,在二戰時期,投入了法國反納粹的抵抗運動,是新聞記者、作家和哲學家,1957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瘟疫》這部小說是他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一個海邊城市奧蘭構思創作的,這部小說在1947年出版。這本書裡所說的瘟疫就是鼠疫,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里厄的醫生。那個金句的情節發生在小說第二部的最後,當里厄醫生和防疫衛生志願隊的秘書塔魯去飯店和記者朗貝爾見面的時候。那個金句中被說成是「正直」的字眼,其實依照法文的原意,主要指的是「誠實」的意思。這句話是里厄醫生在回答記者朗貝爾的詢問時,說出來的一句話。記者朗貝爾其實對於防疫衛生志願隊這個主意並不欣賞,他認為這是在搞英雄主義,但里厄醫生回答他說:「我也有必要告訴您,這一切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問題。這個概念可能會引人發笑,但是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只能是誠實。」 記者朗貝爾問里厄醫生,你說的誠實是甚麼意思,醫生回答說:「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xMpnSPfOYI/hqdefault.jpg)
反殖運動 在 高中歷史學測重點世界各地的反殖民運動v7465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v7465學測重點世界各地的 反殖民運動 _11401. ... 高中歷史學測重點世界各地的 反殖民運動 v7465. 763 views · 4 years ago ...more ... ... <看更多>
反殖運動 在 高中歷史二戰後非洲獨立運動:反殖民運動3 v6849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v6849二戰後非洲獨立運動: 反殖民運動 3_2870. ... <看更多>
反殖運動 在 反殖民與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起源」(字幕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00:00 許瑞浩副館長開場02:43 演講開始21:36 日治時期總督府理蕃統治與臺灣原住民的原住民化38:55 威爾遜時刻的臺灣 反殖民運動 與原住民的交會1:19:03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