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衝突難免,怎樣不跟老爸老媽鬧翻?

有個朋友是二代,學養俱優,雖然掛名公司負責人,但並沒有實權,實權在他那位老早宣稱自己「退休了,都交給兒子」的爸爸手上,握得牢牢的,包括公司決策和帳本。念完MBA的他想要變革,讓公司和工廠合乎現代化管理規則,老爸總是把他擋得死死的。甚至不惜在老臣面前,批評他還未成氣候。
又有位當老師的友人,兒子大學畢業後到網路新媒體工作,他老批評兒子不務正業,要兒子去考公務員。多念了幾句,兒子非常有氣節,搬出家去。
雖然說現在上一代已經比以前開明多了,但是新舊衝突層出不窮。這次的疫情,雖然肯定是不祥黑天鵝,可也為某些想創新的第二代幫了大忙……不少傳統商店或餐廳,第二代想要做網路行銷,上一代一直掣肘,疫情之後,實體店沒有客人,線上生意反而大好,才讓上一代轉向,願意對下一代的新想法投入資金。
上一代放手和下一代接棒是一門很重要的家庭、職場課題。
上一代受囿於過去經驗,對於未來的確沒有下一代那麼有想像力,常常也不承認自己是在故步自封,只感覺小孩無知,不認為自己頑固。面對新舊衝突如何不鬧翻?上一代很難自我改變,但下一代可以有技巧。不久前我看了琳賽.吉普森的書《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橡實文化),教下一代如何「接受父母有如此感受的權利,但堅決留住自我的目標」的解決技巧:
不須滿足父母情緒,避免激辯、適時喊停
一,你不須為滿足父母情緒需求,把大部分的人生花在他們身上。
二,避免正面交鋒,避免激辯,保持冷處理,不要甚至直接回答:我現在沒辦法回應。
三,改聊別的話題,表示對他們其實很關心,他們也許只是想受到重視,才為反對而反對。
四,對於喜歡主宰或羞辱人的上一代,保持距離。如果你感覺自己被耗盡或困住,找法溜。就像那部日劇說的: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五,如果上一代老是哪壼不開提哪壼,那麼走吧,喊停,尿遁,雖然不太有禮貌,但上一代會因而節制些。
呵呵,早點有人告訴這些解決要點就好了。我們年少時都曾經跟父母搞得很僵過,不是嗎?都是為你好,但都沒有處理的技巧,不是為了順他們把自己扭曲了,就是為了逆他們而鬧翻,搞得不如不見。
時代改變,疫情後三個月的變化又超過過去30年。上一代的反省是必要的,最好的箴言是:他只是想法不同,並無意忤逆!如果你不懂,那就少管!不然你就去搞懂!人生過了一半之後,我盡量避免自己說的話中,有:「現在的年輕人啊……」這樣的感嘆。
因為,這句話隱含著一種優越感,而且意味著新舊衝突、二代鴻溝,他們在那頭,而我們就在了頑固老人的這頭!
#原刊載於遠見雜誌2021年6月號
《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能力》
文字版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反省是必要的」的推薦目錄:
反省是必要的 在 Alisa的豐饒角:用塔羅寫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舊文重發
「罪惡感與自責其實也是一種對自身力量的高估。」
——《靈魂的出生前計畫》
有時災難來到我們身邊,造成了不幸與遺憾。我們常常在想,如果我當時多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是否就可以阻止悲劇發生?他人的痛苦是否源自於我不夠努力,做得不夠好?
自我覺察、反省是必要的,卻不該無限上綱,把他人對自己生命的責任全都一肩擔起。
愧疚的念頭往往是一種自我膨脹的意識,也是忽視他人自主性與選擇權的表現。
而不願意原諒自己的心念,無形中也牽引著彼此,不僅於事無補,也造成彼此的負擔。
悲劇與不幸背後往往隱藏著生命的課題,也許是靈魂早就計畫好的挑戰,歷經淬煉後方能展翅高飛,人生的視野將更寬闊,同時帶來療癒的喜悅與擴展。
因此,別再用沉重的愧疚與自責拖垮自己也束縛他人,解開意識的綑綁與執著,才能讓彼此自由。
#Alisa的豐饒角 #塔羅 #占卜 #催眠 #水晶 #療癒 #靈性 #脈輪 #魔法
反省是必要的 在 薛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發文已獲得本人同意】
「我高中時代被排擠過,雖然上了大學、但我還是很怕交朋友,我是不是不正常?」
*
前幾天收到這樣的私訊,我想論述一下我對「霸凌(排擠也是霸凌的一種)」的看法。
我的大學時代,系上同學都從各個縣市來,基本上很少人會特地去細講自己的國高中時代,也不會過問其他同學的過去。
但令我驚訝的是:不少活得很和平,甚至是備受愛戴的人,在夜深人靜、幾罐啤酒下肚後,跟我說過:「我上大學前被欺負過」。
甚至連出了社會,也聽過令人尊敬的前輩講他剛出社會時,被同事處處針對不得不離職的事情。
然後,這些人在我眼中,完全沒有「刻板印象中會被霸凌的特質」,甚至可以說他們活得充實而快樂。
那時我就得出一個結論:
「其實有過這種不愉快經驗的人比想像中多,只是大部分人都選擇藏起來不說」
*
我有位個性大方的女性友人,他國中時代曾經被霸凌過。原因是:同學認為他長得漂亮,愛故意勾引男生。
他被霸凌的契機是「長得漂亮,又剛好遇到性格扭曲的同儕」。就這樣。你覺得他衰嗎?我是覺得非常衰。在這個例子,我得到了另外兩個結論:
「霸凌這件事情,是需要契機的,而契機跟你這個人是好是壞,沒有直接關係」
「一生沒有被欺負過的人,是運氣非常好的罕見的人」
*
「如果你被霸凌,你應該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會被霸凌」
這是我常聽到「運氣很好沒被欺負過的人」會講的話,我個人的感想是:「自我反省是必要的,但它不應該跟『被霸凌』這件事連結」。
如果因為「被霸凌」而「自我反省」,不就是代表間接認同「自己有錯,才會被欺負」嗎?
甚至可以粗暴地說,這個行為會合理化「自己被霸凌」這件事,進而讓受傷的自己變得更渺小。
沒有人有資格去惡待你。
*
對於這種問題,我實在很難給什麼有建設性的建議,但我覺得:
有著不愉快的過去,並不代表你這個人很差;有著不愉快的過去,並不代表你做錯了什麼。
就算你真的認為自己有什麼可以更好的地方,人每天都在改變、甚至可以說每一秒都在改變,人體的細胞每七年就會整個更新一輪,你並不會停留在那個「你覺得不夠好的自己」。
你可能懷抱著不安,如履薄冰地生活著;但你沒注意到:世界上充斥的是和你一樣,用面具藏住不安的人。
你的夜晚尚未迎來拂曉,你還沒能掙脫抓住你腳踝的怪物,但是:你絕對有資格被愛、被安全感所包覆;你總有一天會擺脫在深夜獨自哭泣的日子,懷抱著溫暖的心安穩入眠。
你將會被陽光所照耀,或是成為別人的一絲微光。
反省是必要的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反省是必要的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高金素梅2021.07.16
「正直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親綠的媒體用這句話用得大義凜然,再加上媒體還註明:這句話,出自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一本小說《瘟疫》,這樣一來,好像這個金句的「政治正確」含金量就更高了,好像只要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成了正直的代言人,他批判的所有人就都成了不正直的惡棍。
這句有關「正直」的金句,真的是卡謬的小說中的原意嗎?
在疫情爆發,分流上班,不得不深居簡出的這段日子裡,我重讀了卡謬的《瘟疫》。現在看到有媒體將這一部深刻的著作,消費到只剩下一句政治金句,來為民進黨防疫不力找藉口,搶功勞充英雄,我真的覺得這完全違反了卡謬這部創作的根本精神,這部小說裡所有的情節,從來不是在歌頌政府如何優秀地防疫,而是疫區的人民在政府不聞不問後,如何抗疫自救的過程。這部小說裡從來沒有提到疫區的人民氣質有多好,反而描寫了疫區人民不斷和疫情搏鬥的失敗和堅持。這部小說民進黨應該要邊讀邊反省自己的防疫過錯才是,拿來自我膨脹和吹噓,是對卡謬最嚴重的汙衊!
阿爾貝‧卡謬是法國人,在二戰時期,投入了法國反納粹的抵抗運動,是新聞記者、作家和哲學家,1957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瘟疫》這部小說是他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一個海邊城市奧蘭構思創作的,這部小說在1947年出版。這本書裡所說的瘟疫就是鼠疫,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里厄的醫生。那個金句的情節發生在小說第二部的最後,當里厄醫生和防疫衛生志願隊的秘書塔魯去飯店和記者朗貝爾見面的時候。那個金句中被說成是「正直」的字眼,其實依照法文的原意,主要指的是「誠實」的意思。這句話是里厄醫生在回答記者朗貝爾的詢問時,說出來的一句話。記者朗貝爾其實對於防疫衛生志願隊這個主意並不欣賞,他認為這是在搞英雄主義,但里厄醫生回答他說:「我也有必要告訴您,這一切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問題。這個概念可能會引人發笑,但是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只能是誠實。」 記者朗貝爾問里厄醫生,你說的誠實是甚麼意思,醫生回答說:「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反省是必要的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日常生活很多不必要的事
都是自己搞出來的
反省一下自己的思維模組🤦♂️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dearmarc1122@gmail.com
為了48元浪費48分鐘
流汗淋雨的自己
希望我能將這經驗銘記在心
更正!
扣掉騎ubike的10元
為了38元浪費48分鐘
蠢!!!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foodpanda #胖老爹 #自取悲劇
反省是必要的 在 柯文哲- 【一個更好的台北– 自我反省】 李登輝前總統告誡我要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個更好的台北– 自我反省】 李登輝前總統告誡我要「謙卑、冷靜、忍耐」,實在一針見血,過去一年我犯下的錯誤,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直白、衝動的個性,還有傲慢的 ... ... <看更多>
反省是必要的 在 【自我反省】 是心靈成長的必要條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