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河書店與 台灣同行者互助協會合作一系列「愛滋味」藥癮議題的社區講座 ,除了關懷愛滋、藥癮的議題,我們也將從「性」、「性別」的角度出發,想進一步探討性議題的各種面向。
性侵的議題,一直備受關注。我們除了探討典型與非典型的性侵議題之外,此次活動,我們把關注的視角挪移到「加害人」身上。
在許多性侵的相關案例中,許多「加害者」同時也成了「受害人」,這些人的生命因被控訴「性侵」,再也回不去原來的樣子,還有更極端的例子,被指控後不堪遭受污名毀了一生。
本次的主題:【那一天,我成了性侵者】
我們邀請到吳先生現身說法,娓娓道來被控性侵的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與談人:高旭寬(性別運動積極分子)
講座推書:
1、《流浪的月》
推書理由:此書榮獲本屋大賞TOP1,是一部相當耐讀且富有深度的作品,同時也發人省思自己是否曾在未確實了解真相的情況下,擅自為眼前的事實下註解,同時這樣的行為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此書已改編成電影,由廣瀨鈴及松坂桃李雙主演,並由『怒』的導演李相日擔任編劇及導演。預計將於8月上旬開始投入拍攝。
2、《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
本書的許多思考來自作者過去十多年來在倫敦波特曼治療中心的經驗,他以精神分析的移情與反移情原則為基礎,試圖為性侵害加害者的治療工作傳達一線希望:加害者並非天生使然,而是因為失落的童年、曾經是受害者的經驗而創造出來的。在臨床上,治療師必須承認加害者與受害者這雙重身分,同時並存於個案身上,透過探索加害者的行為所呈顯的意義,將可確保治療的終極目標。
■【活動資訊】:
「愛滋味」藥癮議題社區講座4
題目:那一天,我成了性侵者
主持人:梁秀眉
主講人:吳先生
與談人:高旭寬
日期:2021年9月18日(六)下午二點到五點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講座 (因應疫情,不開放現場,全程改線上講座)
電話:02-26256694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em86q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60的網紅HauMin皓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 Chapter A Day - 《重口味心理學》第二章:心理醫生不一定是心理最健康的人 往往可能病得比你我都重,為了自我醫治才學心理學的。 基於心理醫生也是普通人一個,所以心理治療的過程裡面也可能會出現‘反移情’的情況 這應該是醫生和患者最不希望發生的狀況。 #一天一章 第一章:這本書的口味到...
「反移情」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反移情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反移情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反移情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反移情 在 HauMin皓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反移情 在 [Talk] 真誠-移情(1) -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反移情 在 Let's Con-來諮商!,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反移情 在 【悠活-談心室】心理諮商—移情及反移情作用第130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反移情 在 #問題移情作用的問題 - 心理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反移情 在 反移情案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反移情 在 反移情案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反移情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工師與心理師的差別」老師我適合唸什麼?
因為在超級歪 SuperY 留言,有些對自己生涯迷惘的學弟妹跑來私訊我兩者的差別性。
首先,在大學我唸的科系是中山醫社會學暨社會工作系,畢業前于玥就知道我想唸心理諮商,所以沒有社工實習,就開始準備心理諮商研究所的考試。
(統計是我的痛點,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因此,我所知道的社工的工作內容不會比在職的社工們多(歡迎各位在苦海中的前輩們留言分享?),倘若在學校的學習還沒辦法讓你確認自己合適不合適走這行,可以想想看你在實習時的社工督導,他在職場上的樣態是不是你以後想成為的樣子?
第二,現實層面,由於心理師是醫事人員,依照心理師法規定將需要一整年可能無給薪的全職實習,而且一年只有一次國考的機會才「有可能」拿到執照。
一般正職是走進學校、學諮工作,少部分會走進醫療院所,也有社區諮商所全職與政府方案合作,這是確保每個月固定薪水的職位。
行動心理師則如我,每天看天(?)吃飯,但穩定不穩定就看個人如何經營,每個月的薪水不算固定,如果未來申請房貸會滿不利的(關於這件事我有千萬篇的血淚文)
倘若對於心理師這行業仍感興趣的話,而你仍是學生的話,請務必善用學校的諮商輔導中心,在那裡有心理師可以讓你諮商或是協助你做性向測驗,也可以在裡面當志工,感受一下裡頭的氛圍跟生態。
倘若你已經不是學生,歡迎來找于玥預約諮詢,或洽慢慢心理諮商空間 我們實習心理師很需要晤談時數。
#社工師 #心理師
第三,在網路上有一些關於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徵人文,不妨加入相關的論壇與社團,看看裡面的工作內容與薪資,是不是你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理解目前職缺是否僧多粥少。
最後,不論是社會工作師或是諮商心理師都是助人工作者,對於這份職業多少有些嚮往才想走進這個行業。
在面對未知的職涯環境,能夠引領自己、支持自己、穩住腳步的典範跟督導是很重要的,但典範不能只有一位(且看這些年有多少心理學界與社工師界的大師…)
畢竟我們難免會對權威有很多投射與期待,只是對方所經歷過的時代與背景、家庭脈絡、甚或資源與苦難都不一樣,倘若彼此的人性觀能夠有所共鳴是幸運,但若是對對方期待太深,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走向過度依賴與傾斜的狀態,那麼一旦對方的回應跟狀態不是我們所預期時,我們就會不知所措。嚴重的話甚至會否定了這個行業與其生態,但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迷惘。
不論是社工師或是心理師都是一個人,自然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及限制。然而,走在這條路上,就必須要不斷整理自己的生命與自我照顧,才較有能量照顧手上的個案,也得以盡量避免反移情。
在我就讀研究所時很慶幸遇見丁原郁教授的指導,許玉容督導的支持,馨慧學姐敘事治療的引領;研究所之後,翁令珍老師的督導空間與夥伴們也給我很大的支持,以及美國 NCGR 占星研究協會 台灣分會同時也帶給我學習占星知識的資源,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也謝謝陪著我去跳榮格心理學那無底洞深淵。
#古典占星 #敘事治療 #榮格心理學 #人際歷程取向
走在這條路上可以一起互相支持與陪伴(ㄐㄧㄤˇㄍㄢˋㄏㄨㄚˋ)的夥伴是很重要的,我的大學與研究所同學也有幾位要好的可以互吐苦水。
倘若學弟妹仍對自己的生涯感到迷惘,可以參考我以前的說書影片:成為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影片連結放留言)
若有先進或同學們願意分享(或ㄑㄩㄢˋㄊㄨㄟˋ)也歡迎留言。
(圖片為我家黑糖)
反移情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身為老師,我所能給出的,都是生命所經驗過的】
榮格用共時性來形容「有意義的巧合」,最近幾個線上催眠服務,都好有共時性,當我在催眠師訓練課程裡談完自殺評估,沒幾天立刻就接了具有自殺風險的個案,當我回應了新手催眠師的表現焦慮,忽然就來了個表示自己「沒有改變」的個案,當我正督導著心理師的反移情議題,結果就來了個勾起我反移情的個案......
每次在催眠當下我意識到這份「共時性」的時候,都忍不住想要吐嘈宇宙:「這是故意來檢核我是否言行一致,對吧!」很慶幸的是,我當下回應給個案的話語,差不多就是我回饋學生們的句子,這讓我偷偷鬆了口氣:「我所說的,就是我所做的,我所做的,正是我所說的」
【老師傳遞的不只是知識,而是道路】
前陣子幾個朋友聊起了線上教學的經驗,有人提到如果知識這麼容易從網路上取得,甚至還免費(最近有很多因為疫情興起的免費課程),那還有誰願意花錢來上課,甚至是參加實體課程。
我每隔一陣子就會回頭來檢視自己身為「老師」的角色定位,早期我也認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識與技巧傳授給學生,後來自己跟隨著幾位老師學習,我發現「生命經驗」的傳遞,是埋藏在課程內容之下,真正可以打動人心的地方。
然而到了這一兩年,我驚覺「老師」可以做、應該做的,可能不只是如此,技巧不會,可以教,生命經驗的困頓,可以陪,然而有時候學生會不小心在自己的道路上迷失了,這時候我不只是陪伴,在適當的時機裡,或許還需要點出他的狀況,甚至更深一層來說,學生很容易在我的影響之下,潛移默化我的信念。
如果用我的語言來說,學生將會在我的陪伴之下,走出自己的道路,而在過程裡,支持、指引、教導、共學......都是我需要做的。
【我對自己的生命清楚了,才真的有能力陪伴他人走自己的路】
我知道很多人會認為,學生應該要保有自主學習跟自我判斷的能力,然而我認為是個非常理想化,甚至有點不負責任的說法!當然對於一些人來說,行走「江湖」多年,確實在療癒這件事情上有著充分的判斷力,然而對於很多剛入門,或還在發展的療癒者來說,他的起點就是從楷模來的,當有人稱呼我為「老師」,這就是我的責任。
我願意真誠的說,這個信念反映出我對自己的嚴苛,事實上不一定每個被稱為「老師」的人都這樣想,這也不必然是所有被稱為「老師」的人需要擁有的信念,然而每個學生都是個珍貴的存有,我不過度誇大幻想自己全能的影響力,卻也始終不願低估自己說出來的話,會對學生帶來多少影響。
師生之間,始終是生命陪伴生命的旅程,既然有緣相會,便需要好好守護著願意跟隨我的人,這是我慢慢長出來的看見,我也將「教學」當成個人生命的修練場,當我對生命整理得越來越清澈,也就越來越有能力陪伴學生長出自己,因為我所能夠在課堂上呈現的,只有我親身經驗且已經走過的生命風景。
我很感謝這麼多年來,稱呼我為「老師」的人,每個學生都像是我的一面鏡子,協助我整合更完整的生命樣貌。
#今天不是教師節但忽然很有感觸
反移情 在 HauMin皓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 Chapter A Day - 《重口味心理學》第二章:心理醫生不一定是心理最健康的人
往往可能病得比你我都重,為了自我醫治才學心理學的。
基於心理醫生也是普通人一個,所以心理治療的過程裡面也可能會出現‘反移情’的情況
這應該是醫生和患者最不希望發生的狀況。
#一天一章
第一章:這本書的口味到底多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FPpkWidhE&t=193s
第二章:心理醫生也是心理的病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XAWD9-lyI
第三章:夢裡隱藏的線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0VdqaFIESM
第四章:我們是記憶偉大的編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38bmoHkNM&t=51s
第五章:你看到紅色 我看是橘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Uf5Vvcs_M&t=5s
FB:
http://facebook.com/DJHaumin
http://facebook.com/hauhauminmin
IG:
http://instagram.com/haumin
#psychology #book #chapter #read #說書 #書 #重口味心理學 #心理學 #章節 #MinIntoPsychology
反移情 在 Let's Con-來諮商!,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移情、反移情沒有一定的相對關係或是先後順序,也不是案主移情,心理師做出反應就稱為反移情。 3. 不是心理師對案主有情緒,都叫反移情。 如同上一篇所說 ... ... <看更多>
反移情 在 [Talk] 真誠-移情(1) -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既然上次c大說想看,我就不要臉的放上來好了XD
因為余德慧那篇文章借人了 就先來改這篇
目前還沒有改完 先放上移情部分 晚點再放上真誠部分
然後才是本土心理學那篇的(下)
這篇不向本土心理學的讀書會一樣 沒有引述什麼想法
大概通篇都是由我自己的感想所寫成的 若有缺失請不令指教~~
網誌好讀版 https://yuwei1116.pixnet.net/blog/post/132988600
...............................................
移情:
移情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東西,先前已有寫過一些感想,但自己所寫過的東西到後
來也忘了,之後對相同的內容又有一種新的體悟,回過頭來看發現自己早已寫下,因此或
說是將已淡忘的想法重新回溫。也有可能是那是錯的,所以我後來不那麼想了,但是同樣
的生命情境又再出現,相同的想法也就重新浮現,但到底如何才是對的,誰知道呢?套句
心理師說過的話,該出現的東西總會在適當的時機出現。
在諮商關係進展到某種程度,而有停頓的時候,這樣的文章思緒,或能改善某些東西
才是。
下面是之前寫過的有關移情的東西,我是以個案的立場去寫的,現在再回過頭
來看,移情成分仍濃厚,而後面會在補充之後的新想法。
{ 若不談論移情的專門定義,而只從自身對移情之體會去做詮釋,我想對我會比較容易
。先就對移情的理解講起,對我來說,移情的特色在於它是虛擬而出的情感,也就是說,
這樣的情感只限於在諮商室成立關係,也比較適合在諮商室出現,它是一種營造而出的、
變化性高的獨特情感,營造而出的即虛擬,至於變化性高的,我比較不那麼認為移情是對
父母關係的延續,而認為移情的功能在於移案主所欠缺之情感,使得案主相信自己被關心
、被愛,諮商師在情感上給予支持,讓案主在諮商室中,甚至諮商以外的時間得以在情感
上得到足夠的支持,進而成長。
然而這種情感終究是虛擬的,它會遇到的問題很多,譬如諮商師對案主的反移情,與
案主對諮商師的移情成份是不相同的,導致在諮商上產生謬誤。又或著因案主在諮商過程
中的移情,讓案主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喜悅,進而對諮商師的移情加劇,也會成為一個問題
。
而移情有時也會造成諮商的侷限,原因大抵在於當諮商師與案主都習慣於某種已成固
定套式的諮商模式。我曾經思考過,是否移情的產生,一部份來自喜歡自己? 所以在面
對這種投射的理解時 感到愉悅而滿足,但當案主已習慣這種滿足感,對於某些想法的表
達反而造成阻礙,因為那樣的表達,在想像中的諮商過程是不適合被說出的,會破壞那樣
的滿足感。
事實上我發現還有很多問題不清楚,或是不願意面對,因此以上所寫只是我對移情認
知中的一個面向,偏向於從功利的目的去觀察,然而我相信這樣的感情絕對不只在諮商室
才允許存在,又或著說移情是能夠昇華的,當諮商關係進展到某種程度以後,或許在諮商
時所產生的感情不僅僅用移情就能概括,同時我相信諮商是充滿彈性的,而不是將諮商時
所產生的感情通通歸類在這一範疇。而礙於尚未充分自覺與了解,大概只能敘述到此。 }
一.移情起源
現在我再說清楚一些,較簡略說便是移情是可廣義來說的,舉個例子,希臘時期許
多哲學家都將肉體視為禁錮靈魂的刑具,莊子也有類似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都認為人的
精神(也就是靈魂)要從身體超脫而出,成就永恆的快樂(喜樂),我想也許在某種程度上,
人都在追求這種永恆性,然而人畢竟不是全能,因此或許有時會將情感寄託在自我認為全
能的人物上,如神靈,如偶像崇拜,我認為這便是種廣義的移情,也就是不完美的人有「
完美」的概念,於是將精神寄託於這樣的概念上,以求自我更加完整。
或是以一般生活中的關係而非心理治療關係言,如我幼年時對某些關係的期待也會轉
嫁到現在其他人際關係上面,這都是廣義的移情。
而狹義的移情是說治療關係中所產生的感情,之前的文章我自認為不應該將所有感情毫
不考慮地通通掃進移情中,但現在發覺,在寫那些東西的時候,我依然受到移情的影響,
因此那些並不見得是正確的,在心理治療關係中,我們會將自己在其他人際關係中所缺少
的部分寄託在與心理師的關係中,換句話說,案主在以往的生活上,在哪個部分沒有得到
滿足,這部分的需求就會被反應在與心理師的關係中,譬如長期缺乏母愛的孩子到了諮商
關係中,便會將對心理師產生母親般的感情,這便是移情 ,甚至可以說心理師在某種程
度上代替了上帝的工作,而值得一提的是,移情通常是複雜的,人們在生活中沒有不滿足
的部分是多的,但這也就是現實,而且有時某些細小的部分連自己也沒有察覺,因此移情
在案主沒有充分自覺以前,是很難被表達的。當人們將這些需求交予神時,神是全能的所
以沒有界線,但心理師也是人,因此雖然心理師部分代替了上帝接受案主的情感寄託,可
是他終究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有界限的產生,而移情與界限的交互,我想便是我所說的「
諮商幻覺」的起因。
二.諮商幻覺
若只就較屬事實方面而言,移情關係所造成的某些現象現在會被我自己稱為諮商
幻覺。如前述,在諮商發生時,若案主(即個案,但我個人偏好用來訪者或案主、當事人
,較為中性)的確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被在乎的,並且隨著諮商進行時,心理師有時會
用諮商技巧再讓案主重回某些以前的困境,那些困境是案主在以往尚沒能力處理及意識
問題時所產生的,面對這些支持與困境,案主會產生一種對心理師的感情,這種感情中的
各項成分每個案主不盡相同,因為較需要朋友支持的案主可能就會對諮商師產生較多朋友
般的感情等等,也就是常常是在生活中缺乏什麼感情,便會在諮商關係中對心理師的感情
反映出來,這便是移情,不光是對其他人際關係好的期待,有時也會對這些關係有憤怒,
失望等等,即是正面移情與反面移情。
而隨著移情的產生,案主會發現一個現象,為何結束會談後這樣的關心便消失了,
好像是幻覺呢?
在諮商歷程中,案主也許會覺得在會談宣布結束時,心理師對自己的關心好像突然收縮
不見,一直到下次的會談繼續開始,案主會對於此感到疑惑與焦慮,因為感受到的關心是
真的,但是這樣的消失也是真的,這種感覺像是幻覺般。
在我們社會的文化裡,一般的關係當中,我們常是可以主動親近這種關係的,例如喜歡
某位老師,可以在老師非上課的時間和老師多加接近,變成亦師亦友的關係等等,但在諮
商關係中,是很忌諱多重關係的,為了保護雙方,諮商關係很重視界線的存在,而這樣的
界線會令案主感到不適應,大抵便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對此案主產生疑惑,並且也害怕心理師對案主的關心有可能隨時消失而感到焦慮,所
以在需要更穩固與心理師的關係下,通常案主也會選擇主動接近心理師,這也是為什麼案
主會盡量做自己覺得心理師眼中的「好個案」,或者認為,假使心理師真正關心自己,為
何還要收費等等,希望自己在心理師心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才不可取代、足夠穩固。
同時案主也有可能將日常其他人際關係的經營方式使用在諮商關係中,例如希望可以
和心理師更加親近等,但通常這樣的方式會超越諮商界線而不被心理師所允許,因此在一
開始並不能很好的解決諮商幻覺的困擾。
對於這樣的方式再舉例,便如試圖掌握心理師的一切,以及打破諮商界線等,除此尚有
其他許多方式,不過目的都是為了更穩定關係,拿到其他社會關係來類推,並不是難以理
解的。
若就心理師角度而言,心理師在某種程度上希望做到的是餅乾盒一般,每個盒子放著
不同的案主,在固定時間才將盒子打開,整理完後再放回去。不過對於案主來說,自己的
生命歷程是不斷成長的,並不會有像是餅乾盒的情況,這便是治療關係中比較尷尬的情況
,所以也是為何案主有時會希望能與心理師有更進一步的關係,為的是在心理師中的份量
更重一些,而不僅僅是工作,而這樣想法的動機有很多,如為了不被拋棄,或者想被更重
視等等。
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像餅乾盒般,是因為事實上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必須有足夠的
空間與時間抽離出個案的世界,否則會與個案共同陷溺其中,且心理師要有能力思考與整
理個案的東西,即在陪伴個案一起分擔他(她)的痛苦時,仍要能幫助個案整理這些思緒,
讓個案意識到問題並處理,這才是對於個案較好的作法,而且也是對雙方的保護,避免個
案一直沉浸在潛意識中,避免心理師失去專業與助人的初衷,也是 「諮商幻覺 」產生的
來源之一。
除了空間與時間的需要,還有雙重關係的問題,治療關係為了保護雙方,並不希望除
了治療關係以外雙方仍有其他關係,認為這樣會阻礙治療關係的進展,使得心理師無法在
某種程度下超然於事外,造成心理師對個案狀況的誤判,早在佛洛伊德的年代雙重關係就
引發出一些問題,所以後來有避免雙重關係這樣的說法,因此這樣的關心,倒不如稱為被
動關心,只存於諮商關係中,為的是保護雙方,如果來訪者與心理師在諮商關係以外發展
出其他關係,如金錢抑或是性關係,在心理學理論中來說是不好的,對雙方都有害,這也
或許能夠稍微解釋這種 「諮商幻覺 」。-以上部分內容為心理師和我說明的原因
此外,雖移情與反移情皆會產生,但很難說兩者對這段移情關係的觀點是相同的,也
許案主將心理師視為父母親,心理師卻將案主視為朋友也不一定(當然這種情形也不只在
治療關係中才有,如你(妳)對某位朋友推心置腹,朋友卻視你為敝屣般),也就是說無論
心理師真正關心案主,或在心理師來說案主與自己只具有治療關係,於理於情心理師皆不
會在會談時間之外再去主動關心案主。所以那樣的關心通常只發生於會談中,我猜想心理
師在其他時間應該會避免案主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可能。
三.其他舉例
以下我將解釋我所前面所提到過的三點。
在「好個案 」的部分我想到的是<AI人工智慧>的相關內容,主角大衛是名機
器人,他深信購買他的父母(主要是母親)是因為他不是真人所以才不如親生兒子般喜歡他
,於是他竭盡一切努力希望變成真人,目的就是為了讓媽媽像喜歡親生兒子一樣喜歡他,
故事到了後頭,他發現還有其他 「大衛 」後,他攻擊了在他面前的機器人,他說自己是
獨一無二的大衛,他才是大衛,其他機器人不能再分享母親的愛,已經有了亨利與馬丁(
父親與親生兒子)了。
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覺?無論對於心理師或個案來說。先不去分析幽微的 「機器
人 」人性,我想說的是,在諮商關係中案主常努力做一個 「好個案 」,是為了要讓心
理師再喜歡自己一點,好再給予自己多一點關注,尤其是對於一個在生活中沒有其他支持
的案主來說,這樣的行為會更加明顯。
而關於掌握心理師一切的部分,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我曾在高三有類似強迫結案的
經驗,在之後是有恢復諮商關係,但也因為這樣我對於心理師會存有某種焦慮,害怕她會
再突然消失,所以我會希望能掌握她的其他部分,以確定她是不會消失的,並加深穩定感
,在到現在有兩次心理師疏忽的情況,也對我造成了恐慌,以及某次暫停一個月的焦慮,
都是害怕再有心理師突然消失不見,自己被拋棄的情形重演,雖然掌握了不見得不會被拋
棄,但對我總是比較好的。
再來是關於界線的部分,對於案主來說,打破這些界線會使得案主有自己是比較特別
的感覺,讓案主認為自己與心理師的關係是更穩固的。
曾有某案主問過心理師,對於他來說,觀察案主是不是像在觀察培養皿上的細菌,心理
師回答他是很真心的想了解案主,案主則認為這是 「個案式理解 」
案主認為,可以在心理治療情境裡揣摩各種關係,但這都不是任何關係,就算說是真心
也對案主沒有說服力,當案主說希望和心理師成為朋友時,想當然爾心理師拒絕了,於是
案主認為,光一個朋友都當不成的事實擺在眼前,這是哪門子誰屈從誰的人際關係,而又
該拿多少錢來買這些人工同理、人造的溫暖,該拿多少錢嫖心理師?
在上述三種舉例裡,案主的目的最終是要在與心理師的關係有所進展,案主是極其希
望心理師將這段關係放在心上的,甚至可以這麼說,假使案主與心理師的關係在某種程度
上是不可取代的、獨一無二的,這樣的關係才足夠穩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案主會質疑心
理治療付費這件事,因為金錢關係是很容易被取代的。
四.治療關係
心理師這份工作太過於特殊,以至於我們無法以一般的職業道德意識去衡量心理師的
工作立場(讓我們再次詛咒試圖修改考試門檻的外行立委們),通常我們對於一般職業上,
視工作為工作者與工作狂並沒有明顯的價值差異,對我們說,別人是工作狂與否並沒有太
大的差異,除非你是既得利益者,例如以醫病關係來說,看病的病人會希望醫生多挪出時
間多看幾位病人,自己好得到看病的機會,但是醫生有沒有把某病人放在心上有時對病人
來說,這樣的欲望並不是很明顯,但在心理治療上,這樣特殊的關係裡,案主是非常希望
自己在心理師的心中是佔有一席之位的,在一般社會關係中,想被重視的欲望在這裡更加
被放大,甚至我認為諮商關係是介於人際關係與職業關係的,這也造就了這樣特殊的關係
更加特殊,也由此可見在案主心中諮商關係是相當重要的,以至於會試圖穩固或著加深這
段關係。
當然無論如何討論,都還是取決於雙方如何看待這段關係,醫病關係?共同成長?或
是其他立場等等,但總之我想重點在雙方的共識,這相當需要雙方都是真誠且能夠表達的
,所以接下來會討論關於真誠的一些想法與問題。
此外,我對雙重關係是也有所想法的,我所就讀的大學算是在相當偏僻的地方,平常
大家吃飯的範圍都在一條街上,常在街上遇到系上的老師,這時的老師通常已經不是老師
的身分了,而是父親、丈夫,抑或是其他角色,然而我們和老師的關係有改變嗎?應該是
沒有的,我在想也許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多重關係的說法,人與人只有一種關係,而這種
關係有許多不同的性質,也就是我與某人的關係可以是有長幼的性質、朋友的性質等等,
這樣的想法我想可以避免掉所謂多重關係的複雜性,倘若把關係視為固定單純的,則在雙
重關係上會有矛盾的現象發生,假設我與某人有老師和朋友的兩種關係,在有時立場上,
我們對老師和朋友的概念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會互相衝突,然而事實上的確有亦師亦友的
關係存在,所以沒有什麼單純的一種關係,應是關係中帶有不同的性質,我想這樣是比較
合理的,與其說雙重 「關係 」,倒不如說是多種 「性質 」。
除此,最近想到的一個想法,但是尚未被驗證,因此不一定是正確的。
諮商過程中,心理師陪著案主一起解決案主遇到的問題,案主便尚會對心理師產生一
種情感上的依賴,是移情的成分之一。我在想依賴的原因是否因為個案對心理師依賴可以
巧妙迴避掉責任或是其他負擔的問題,也就是說有許多事情再當個案無法自我覺察及自我
負責的時候,可以將責任轉移到心理師身上,有一點小孩對父母或是其他下對上的關係,
這樣就避免掉一些負擔,而同時這樣的意識建立以後,會使得個案感到不需負擔一些事物
的滿足,也就再加深了移情的程度。
我一開始原本是想依賴性的移情產生是因為個案的迴避負擔的欲望(當然這種欲望
不是有意識的行為),但後來在思考源流以後,我在想也許是跟治療師的 「態度 」有關
,也就是心理治療的性質像是原本就是治療師在幫助個案成長,治療師的行為看起來也的
確像是在 「關心 」個案,也許是因為職業上的工作方式與職責,但個案 的確也有被關
心、在乎的感覺,而產生對治療師本人的移情(寫到這裡我又察覺到對於治療關係的思考
,是故意負面的,以讓自己更獨立些),並且會產生個案將負擔轉移的現象(中間過程有點
不清楚),而造成依賴,但是這種依賴成立的 「責任 」究竟因歸屬於個案還是治療師呢?
五.結語
當然,做為一位案主,如硬要說是受移情影響,我還是會希望這樣的感情絕對不只在諮
商室才允許存在,這樣的感情不是在打開餅乾盒時才突然有的,我當然希望心理師是主動
關心我的,而不侷限在會談時間中,如此以告訴自己這段關係並不是由金錢所建立起的關
係,並且能夠相信自己感受到感情是真的,而不是 「諮商幻覺 」,抑或是我努力做一個
「好個案 」讓心理師喜歡,就好像努力做好學生好小孩討老師父母歡心一樣,渴望多被
關注。
又或著說移情是能夠昇華的,當諮商關係進展到某種程度以後,或許在諮商時所產
生的感情不僅僅用移情就能概括,同時我相信諮商是充滿彈性的,而不是將諮商時所產生
的感情通通歸類在這一範疇,但這是否是正確的,也許在往後諮商理論更進步有其他新的
說法也不無可能,現下我還是盡量,或說故意用一種很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強調雙方的對
立,一種殘酷的自我抵抗。
而人最終是不可能永遠依賴於另一人的, 「留下來或著我跟你走」這句話只在電影裡
出現過,那時不完美的人對於完美的寄託,在現實,人的成長是由自己決定的,其他人只
能幫助你或是為你加油打氣。心理師曾和我說過: 「我不能跟著你一起成長」,在當時
我其實是很激動的,但這樣的機動並不是難過或是沮喪,而是像突然捅破的紙窗,猛然見
得月色那樣,一種突然看見真實的震撼,除此當然還是會有失落與難過,但通常在夢想幻
滅,認清事實後,這種感覺是常有的。她也和我說我會遇到一個成長步調與我一致的伴,
那才是我真正要找的 「伴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29.205
我的意思大概是說,案主在以往的生活上,在哪個部分沒有得到滿足,這部分的需
球就會被反應在與心理師的關係中。 感謝你~ 我再把它改得清楚一些~~
哈哈 謝謝你~~
已做修改!
※ 編輯: writer1116 來自: 114.24.26.216 (06/27 23:47)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有說過,當你真心希望得到某件東西時,全宇宙
都會幫助你完成
※ 編輯: writer1116 來自: 114.24.25.82 (06/28 08: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