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全球學生的真實歷險記》
「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力與義務,它讓年幼的生命,在建構知識體系中茁壯身心,也在生命的發展中,擁有選擇的權力。「上學」猶如年輕孩子的生命禮物,也是他們單純生活的重心所在。
然而,「上學」這項重要任務,在某些國家與地區,它未必普及、也未必輕鬆容易。例如在巴基斯坦,家庭不一定願意送女孩就學;在巴拿馬,父母需要划獨木舟送孩子到遠方的寄宿家庭;在烏克蘭的頓涅茨克,小孩得憂心途中遭炮火轟擊;在尼泊爾的圖姆卡,學會拉縄索橋渡河是到達學校的前提。路程遙遠耗費體力、路況危險而一路心驚,是這些孩子赴學共同的挑戰。
《世界的孩子上學去》以大家熟悉的上學為題,但是將我們的目光由習以為常的社會文化,挪移至與我們大不相同的風土民情。承如英文版本書名-Adventures To School,形容上學為「冒險旅程」,一語雙關的,是對知識追求的探詢,也是抵達校門前,克服困境與體力負擔的冒險。在小孩單純的日常活動中,上學是主要的生活重心,也是彼此之間容易有共鳴的話題,如此一來,閱讀便有了切身感觸。在其中,我們可以感受自己行使受教權的便利,以及故事裡,孩子依然願意為學習長途跋涉的意志。
「孩子如何上學」猶如是理解世界的一個起點。我們在特殊的交通方式中,可以深入探究原因,它與地理環境有關、與政經條件有關,也關乎一國之氣候與基礎建設。作者在書中也周到地介紹了各國的基本概況,讓我們由世界的孩子如何上學,對他國的文化歷史有了關心與研究的契機。
有一類作品,將大世界帶到眼前、將跨文化鍵入我們的思想參照,於範疇的寬闊、於細節的縝密,同時在思慮中增添理解人我差異的柔軟。《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就是這麼一部作品,讓我們透過閱讀,行腳到遠方陌生的文化領域。
*
《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全球學生的真實歷險記》
作者/Baptiste Paul, Miranda Paul
繪者/Isabel Muñoz
譯者/劉亞菲
聯經出版社
受教權學習權差異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知道嗎?我們的特教法,至今已經十年多沒有修法了。
雖然在 2009 年的特教法修法中,盡可能試圖保障特殊生的受教權,但是,十幾年過去後,特教法需與時俱進的面向也逐一顯現,我們更時常收到不同的反映,一再凸顯特教生在學習時遇到的困境。
最近這幾年,發生部分學校以沒有特殊資源為由,拒絕障礙學生入學,或者因為學校無法積極提供特教資源,讓家長及學生最後只好另外尋找其他學校就學;此外,目前各縣市特教資源中心的專業人員多從其它學校商調而來,或增設巡迴班來爭取人力,但是從他校商調特教教師至中心後,原服務學校的人力缺口如何補齊,更是長期以來的困境。
種種問題都顯示了,台灣的特殊教育發展,真的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今天下午,我邀請了同樣關心特教議題的 立法委員林奕華、黃國書 、邱臣遠及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一起召開「特殊教育政策及修法公聽會」,希望能讓特殊學生適性教育的權利,能獲得更完善的保障!
我認為,教育部在研修相關法規及政策上,應該更積極協助地方教育局處理此問題,避免影響原校學生的受教權益,此外,教育部雖定期補助地方政府身心障礙教育經費,但是,若要讓特教資源中心發展為「專業支援」的角色,那中央補助的經費結構,也應該有所調整,以穩定比例支撐中心發展出特教專業幕僚的空間。
在今天的公聽會中,廖子齊議員也和我們分享,她認為如今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更重視融合的精神,希望讓各年齡的特教生能夠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在同樣的環境學習、互動與成長,因為離開了學校,特教生的孩子仍要學習融入社會,社會也需要接納擁抱這些孩子。然而,目前的特教政策對於許多仍在普通班就讀,但接受特殊教育支援的教學環境,其實還缺乏對於普通班教師的支持,對於未必俱備特教專業知能的普通班老師其實無論在教學和班級經營上都會是挑戰和負擔。
特教法有提供身心障礙生就讀普通班時得酌減班級總人數,以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協助;但其他對教學現場的支援則仍很缺乏,特別是對於「非山非市」資源有限的小校,能給教師的支援更加稀少,希望中央也能夠更重視普通班教師端的支持。
除此之外,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也指出,中央目前對於特殊教育政策的規劃及發展,往往流於反應式地解決問題,例如特教心評人員、學前幼教教師加註特教專長等政策,形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顯示 2012 年教育部組織改造後,缺乏長期規劃全國特教工作之中央單位,政策與實務脫軌,亦缺乏整體支援各地方政府的系統,僅聚焦於經費補助與評鑑,缺乏評估不同縣市發展特殊教育之差異需求,未真正以特教學生此權利主體設想,著實令人憂心。
智障者家長總會常務理事陳誠亮表示,針對巡迴輔導教師服務人力比,建議能有合理的標準,並以入班協助為原則,且聘用足額師資以保障學生就學權益,陳誠亮強調,未來《特殊教育法》的修法,應明確規範特殊教育中心的人員編制及運作方式,避免以老師兼任為之。再者,專業團隊入校的服務提供方式,亦應以支援教師且需合作為原則,不宜採將學生抽離的方式提供教學輔導,才能協助教師真正了解學生需求,共同擬定合宜的教學輔導策略。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教委員會主委楊逸飛則認為,目前學前階段巡迴輔導的師資代課比例極高,且多數為三招之後不具教師證的代理教師,而正式的學前巡迴輔導老師齊流動率亦高,導致現行鑑定安置專業人力嚴重不足,影響鑑定安置品質;相關輔導與資源配置亦難以有效運用。楊逸飛認為,中央除應健全巡迴輔導教師職場待遇之外,亦應嚴格控管學前巡迴輔導正式缺額比例,使正式教師至少應達八成以上,提高學前巡迴輔導師資穩定性與留任率。
感謝今日各位先進、一線人員們,在即將開學的忙碌時刻仍願意撥空出席,在公聽會上分享的許多意見,未來我們也將提出特教法修法版本。
給特教孩子們更好的支持,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共同目標!
🎬 公聽會完整直播:https://reurl.cc/j8xg3p
受教權學習權差異 在 繪本,生活練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譯作|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全球學生的真實歷險記
和聯經出版社合作翻譯的《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全球學生的真實歷險記》今天上市了!
過去,我一直很喜歡聯經【大視界】系列的繪本作品,包括《越過喜馬拉雅山》、《小維京人》、《陸地的秘密》,在一本書當中,以一個國家為主題,在故事裡帶入文化、歷史與經濟活動。除此之外,聯經近期的【世界的市場】系列也同樣值得收藏,目前已出版以台北南門市場為主題的《一家人的南門市場》、介紹斯洛伐克市集的《斯洛伐克百年老市集》,以及日本著名的京都錦市場《錦小路的京市場》。透過市場這個民生生活場域,認識各國物產、文化與生活,豐富小小讀者探索世界的視野。(書目置於留言處)
《世界的孩子上學去》也是一個傳遞各國文化為要旨的作品,並且以「上學」這項孩子熟悉的任務為核心,透過交通工具的不同、路途難易的差別,除了能一探各國之間的地理、經濟環境的異同,也可察覺各國孩子對於求學的動機。和【大視界】與【世界的市場】系列繪本一樣,在我心中都是引領孩子將目光與胸懷拉向遠方的作品。
很開心為此書作翻譯,推薦給大家。
*
【導讀】
「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力與義務,它讓年幼的生命,在建構知識體系中茁壯身心,也在生命的發展中,擁有選擇的權力。「上學」猶如年輕孩子的生命禮物,也是他們單純生活的重心所在。
然而,「上學」這項重要任務,在某些國家與地區,它未必普及、也未必輕鬆容易。例如在巴基斯坦,家庭不一定願意送女孩就學;在巴拿馬,父母需要划獨木舟送孩子到遠方的寄宿家庭;在烏克蘭的頓涅茨克,小孩得憂心途中遭炮火轟擊;在尼泊爾的圖姆卡,學會拉縄索橋渡河是到達學校的前提。路程遙遠耗費體力、路況危險而一路心驚,是這些孩子赴學共同的挑戰。
《世界的孩子上學去》以大家熟悉的上學為題,但是將我們的目光由習以為常的社會文化,挪移至與我們大不相同的風土民情。承如英文版本書名-Adventures To School,形容上學為「冒險旅程」,一語雙關的,是對知識追求的探詢,也是抵達校門前,克服困境與體力負擔的冒險。在小孩單純的日常活動中,上學是主要的生活重心,也是彼此之間容易有共鳴的話題,如此一來,閱讀便有了切身感觸。在其中,我們可以感受自己行使受教權的便利,以及故事裡,孩子依然願意為學習長途跋涉的意志。
「孩子如何上學」猶如是理解世界的一個起點。我們在特殊的交通方式中,可以深入探究原因,它與地理環境有關、與政經條件有關,也關乎一國之氣候與基礎建設。作者在書中也周到地介紹了各國的基本概況,讓我們由世界的孩子如何上學,對他國的文化歷史有了關心與研究的契機。
有一類作品,將大世界帶到眼前、將跨文化鍵入我們的思想參照,於範疇的寬闊、於細節的縝密,同時在思慮中增添理解人我差異的柔軟。《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就是這麼一部作品,讓我們透過閱讀,行腳到遠方陌生的文化領域。
*
《世界的孩子上學去:全球學生的真實歷險記》
作者/Baptiste Paul, Miranda Paul
繪者/Isabel Muñoz
譯者/劉亞菲
聯經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