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於空間、時間及人間的大師-陳其寬】
戰後第一代的建築師中,陳其寬有其獨特的姿態。
他出生在北京、去過印緬戰區擔任中美聯合遠征軍少校翻譯、在美國求學並任教過,但他成為建築大師的開端,是在這座小島。
他在東海十餘年的建築實踐,留下了「台灣最美的校園」,以及馳名國際的路思義教堂。
他的手筆在東海之外也隨處可見,在那「美援」多多的年代,許多大學的校園也是由他操刀,有著簡潔、雅致,卻合用耐用的特性。松山機場和台北車站等等公共建築,也體現了他如何巧妙融合古典中國和現代西方,且將每一個細節都照顧到,營造立體感十足的空間體驗。
在不算順遂的建築生涯後期,陳其寬重拾了他從幼年就已有造詣的書法與繪畫,且與張大千合稱「三百一大千,五百一個陳其寬。」是當代水墨大師。
陳其寬曾闡述:他不單從肉眼看宇宙,有所謂隨科學發達產生的「物眼」,以至於個人觀察體會的「意眼」。
而他留給台灣的建築作品,是能跨越時間、體現人間的空間贈禮,讓我們在他身影已遠的今日,還能體會何謂「陳其寬風格」。
一起去看看吧!
—城市中的建築深讀,七月系列活動—
07/06(六)19:00-21:00 講座|引西潤東的陳其寬|徐明松
詳細行程|https://ppt.cc/fGt4Ux
快速報名|http://bit.ly/2MLg4qX
07/07(日)09:30─17:00|陳其寬的建築美學-台北、林口到桃園|徐明松
詳細行程|https://ppt.cc/fhVpVx
快速報名|http://bit.ly/2MLg4qX
07/13(六)10:00-12:00、13:30-15:30(兩場內容相同)|丹下健三與聖心女中|徐明松
詳細行程|https://ppt.cc/f4P95x
快速報名|http://bit.ly/2MLg4qX
07/27(六)10:00─12:00 |永和的花園城市之夢|李思薇
詳細行程|https://ppt.cc/fjRyFx
快速報名|http://bit.ly/2MLg4qX
08/03(六)10:00─12:00|日治 VS 戰後教師宿舍--化南新村|孫啟榕
詳細行程|https://ppt.cc/fIg2Rx
快速報名|http://bit.ly/2MLg4qX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古典 美學 何謂 美 在 維若妮卡 Veronica Y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的四月底,在台北中山堂,音樂彈愛,也詮釋名畫中愛的故事...
今年四月底,在代言景上瀞開幕獨奏會,Veronica要再次以音樂彈出作曲家愛情的故事,不過都是全新的故事分享唷⋯⋯
所以現在除了練習週末的歐洲Folk Music還要練習好多浪漫派的作曲家愛的樂曲...😋😋Thanks for Music always keeps my Spring busy and romantic 😇💕
#一直還沒有收到景上瀞的獨奏會海報不知道是不是只能邀請他們的貴賓😅
#剩下幾天還是好好專注與小提琴即興民間音樂吧:http://www.accupass.com/go/europeanfolkmusic
<愛的禮讚 ˙維若妮卡>彈琴說畫音樂會
Veronica非常榮幸受邀台北中山堂八十週年慶系列活動,演出這場別出心裁的 '彈琴說畫' 盛大音樂會,是一場春天愛的獻禮!!我也將「以音樂做公益」的心意,呈現在入場方式裡了,入場請洽:http://www.accupass.com/go/veronica_romance
誠摯邀請你們,也歡迎大家分享,期待與你們在愛的音樂裡相會唷~
****************
(簡介:「愛的禮讚」是一場精心設計,結合名畫導聆與名曲演奏的別緻音樂會,特邀請知名旅歐鋼琴家:維若妮卡(Veronica),以其兼融藝術史專研與演奏家特色呈現,用「愛」為主題抒發,佐以獨到的美學直觀,將歷史名畫與古典名曲相互輝映連結,讓您用聽覺了解什麼是穆夏的蕾絲花邊、何謂克林姆的官能美感、羅丹與卡蜜兒的愛戀如何熱烈。精采、有趣、充滿想像,好聽又好看的唯美體驗。)
古典 美學 何謂 美 在 Jo's 九萬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高中必修程式設計?親愛的教育部,可以不要鬧了嗎?
我覺得國高中可以提供程式設計課程當然是件挺不錯的事,但必修?至少我知道我就是會恨死這堂課的人。會使用網際網路找資料、處理各種和資訊有關的事情在現代當然重要,但學習程式設計真的有必要嗎?以我個人來說,我平常有需要的,也就是做網站和google,而目前這些我也還沒需要別人幫忙。真的有其他需求(開發app?),我去找有此專長的人來合作就好了,這不就是「專業」的可貴之處嗎?
我可以舉其他國家的例子來做比較,要教育部參考、向他們看齊,但我覺得那在現階段是暫時沒有幫助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在比例上,就是比較不重視在人文藝術領域上有長處的學生,而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去選擇那些所謂「有出路」(白話就是有錢賺或是公家鐵飯碗)的科系,好好向錢看的功利主義。
我不是說錢不重要,但真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會基本程式設計嗎?為什麼不能讓有理工專長的學生去專心選修這門課就好了呢?喔對我忘了我們是團體主義,我們是電子科技產業大國,除了培養更多工程師,其他的事情通通都可以放一邊去~
但就是這種態度,才會讓我們的社會極度不平衡,人文藝術領域的人大都得不到合理的報酬,但這完全是另一個話題。
楊照先生曾在著作《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中提到:『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值得思索,其中一個原因是:古典音樂比所有其他音樂都要來得複雜。那麼複雜的和聲、結構、曲式、配器、變化,一直逗引著我們精煉自己的耳朵去聽得更多更仔細。到了一個階段,聽音樂的人會恍然領悟,這樣的音樂,不能光是只靠耳朵來聽,一定要動用大腦思考上的協助。
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值得思索,另一個原因是:幾百年來,西方建立了以思索角度看待這些音樂作品的習慣與傳統,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紀錄。這些紀錄不是外於音樂的東西,而是在時間中早已和音樂纏捲混同了。這些紀錄一方面提醒我們在音樂中聽甚麼、聽到甚麼;另一方面又將音樂從單純的聽覺擴張出去,和生活、文化的其他面向進行有趣、豐富的連結。』
這些年來我一直不斷和很多家長強調,學習古典音樂可以培養的,不只是會一樣樂器而已。學音樂培養的是專注力、分析的能力、還有鑑賞、與生活及文化連結的能力。邏輯不是只有靠數字才能訓練,因為音樂裡面也含括了數字!更重要的是,只要持之以恆的付出時間、懂得用頭腦有效率練琴(分析),就會看到成果。
「聰明的努力」(不是沒頭沒腦)並且有恆心,就會有收穫是音樂教我最重要的事。而音樂本身也是和許多事情相通的,至於怎麼個通法,明天下午可以來聽我的講座(偷打廣告,訊息在文章下方。)
抱怨歸抱怨,面對這樣可怕的教改,我們還是要有個solution。以前我在美國的高中也有電腦資訊類的必修課程,只有一個學期,課就叫做computer science。但其實我們內容只是在教網路怎麼運作(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到底上了什麼我根本也忘了。)如果真的對程式設計有興趣的,學校還是有程式設計課,但那必須要自己和該門課程的老師請願,由他許可簽名才能修課。畢竟身為老師(我是老師我懂),如果要教根本沒有興趣的學生,也是一種變相的折磨。
那在台灣要怎麼做到這件事呢?以下是自己瞎講,但我覺得不是不可行:
以台灣目前的體制來說,要讓學生可以自己安排上課時間、選擇想修的課應該還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讓每個學生在校內都有合適的輔導老師。這個輔導老師可以是任何老師,甚至是行政人員,目標是協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專長和興趣。當然老師們基本上要有正確的觀念,何謂「正確觀念」,可以參考我前幾篇文章。但簡單來說,就是要拜託老師們不要再說出:你成績很好應該要去念醫科唸電機唸法律這種可怕的話。
然後,再把必修的科目(國文、英文、數學、歷史、自然)集中在一週的其中幾天,其他時間學校可以請老師教授更專業的科目,像是程式設計、建築美學(畢竟遍佈全台灣的鐵皮屋和那座藍色的玻璃鞋教堂也是很可怕的東西)、音樂賞析、犯罪科學、心理學、海洋生態、機械設計 ... 甚至可以和職校合作!(以上只是舉例,也許大家可以一起brainstorm。)音樂美術也應該要是必修,但這年頭大家都會在外面上課,學生程度不一,學校也應該要有各種不同的音樂美術課程,讓學生可以選擇有興趣的課。
如果讓學生可以上自己有興趣的項目,這樣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會更有方向,才不會考完試看著分數亂填。畢竟我們應該是要培養出更多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而不是一群很會考試的機器啊!
有點太憤怒了,但對這篇文章發表意見是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討論,我們需要的是solution!面對台灣失敗的教育體制,我們不能冷眼旁觀,更不能繼續讓教育部胡搞瞎搞。
___
4月16日(明天)我和國中同窗好友秋憶將在台北一起舉辦一場音樂講座《想音樂|想旅行:從台上到台下》。我們都是在台灣音樂班體制內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孩子,卻不約而同地選擇離開。她完成大學後去了倫敦,目前在台灣從事藝術行政工作。不管你是對我們的行業有所好奇,或是目前在體制內正在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又或者你想要重新觸碰塵封已久的樂器 ... 都歡迎你來聽聽我們的分享。我們會從各種不同角度切入,並含括了在台灣和國外的各種觀察和思考,當然也會有音樂可以聽囉~至於詳細內容是什麼,就明天見吧! :)
*講座內容細節(臉書按參加提醒自己)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69997956586671/
*記得到活動網頁登記名字,確保名額!>> http://www.accupass.com/go/90000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