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陸續在立法院接待了許多從美國、日本以及亞洲地區回到台灣的僑胞、台商朋友,看到大家臉上帶著笑容,憑藉勤奮與勇氣在世界各地創造出非凡的成就,同時也不忘時時關心著台灣的未來發展,內心真的非常的感動。
最近聯合國公布2018「全球最幸福指數」,台灣整體名次從33名上升至26名,其中在亞洲地區更是名列第一,而年初美國「自由之家」公布的自由度報告中,台灣的自由度指數也高達93分,排名亞洲第2。這些數據不禁讓人聯想到,古希臘思想家修昔底德的名言:「幸福的秘訣是自由,而自由的秘訣是勇氣」。
如今,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台商僑胞,以及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都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們要懷抱更大的勇氣與希望,團結努力共同打拚,為國家創造一個更幸福的未來。
古希臘思想家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困難的事是認識自己
如果要在股票市場認識自己,學費繳不完
人生十二問
一、最困難的事。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難,認識自己的不足更難。
二、貴重的財物。
畢阿斯出生於古希臘普里埃耶城。一次,當普里埃耶城遭到圍攻,居民們紛紛帶上自己最貴重的財物四散奔逃時,只有畢阿斯一個人兩手空空。居民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離開,他回答說:“因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是的,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
三、快樂的工作。
有人問畢阿斯:“什麼樣的工作最能讓人快樂?”畢阿斯回答:“賺錢的工作。”這是一句大實話,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才能更好地生活。
四、安全的船。
有人問古希臘思想家阿那哈斯:“什麼樣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說:“那些離開了大海的船。”不走路,才不會摔倒;不航行,才沒有危險。但船離開了大海,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五、永恆的道德。
有人問雅典的執政官梭倫:“為什麼作惡的人往往富裕,而善良的人卻往往貧窮?”梭倫回答:“我們不願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恆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道德是永恆的,財富是暫時的。靠作惡致富的人,內心肯定會非常空虛,而且富裕也絕不會長久。
六、理想的家。
有人問古希臘的庇塔烏斯:“最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庇塔烏斯回答:“既沒有什麼奢侈品,也不缺少必需品。”這個回答很理智,也很聰明。奢侈品是給別人看的,必需品是給自己用的,打腫臉充胖子的人,永遠也成不了“胖子”。
七、健康的意義。
有人問赫拉克利特身體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無法表露,文化就無法施展,力量就無法戰鬥,知識就無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快樂,因疾病而枯萎。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八、流動的河流。
有人問赫拉克利特:“過去的事情能否更改?”赫拉克利特回答:“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流水會變,落花會變,時間會變。環境會變,什麼都會變,什麼都不能重複。
九、不同的城市。
有人問柏拉圖:“一個貧窮的國家為什麼也有富人?”柏拉圖回答:“如果你把一個國家當做一個純粹的國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兩座城市:即富人的城市和窮人的城市。”城市是富人的城市,也是窮人的城市。而且無論什麼時候,窮人都會多於富人。 (人生感悟www.lz13.cn)所以城市的領導者在作決策的時候,一定要首先想到窮人。
十、活著的意義。
一個滿臉愁苦的病人問安提豐:“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安提豐說:“我至今也沒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著就是為了追求,為了探討,為了知道自己還不知道的事情。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十一、吃飯的區別。
有人問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亞里士多德回答:“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庸人享口福之樂,哲人享智慧之樂;庸人享物質之樂,哲人享精神之樂。
十二、道歉的好處。
有人問政治家塞涅卡:“道歉有什麼好處?”塞涅卡回答:“道歉既不傷害道歉者,也不傷害接受道歉的人。”道歉是一種美德,不僅能化解很多矛盾,而且會給自己及對方帶來輕鬆和快樂。
古希臘思想家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影院充滿喪屍片,令人相信它總有一天成真,甚至我們都希望它能成真。難道我們渴望進入絕望的世界嗎?
不,我們渴望的是破壞社會原有的秩序,推倒世界原有的根基。片中無政府主義的主角們在荒廢的超市和便利店找食物,很多人都嚮往這種自主,厭惡社會契約,隱喻了對世界的控訴,控訴一個社會發展至頂端,會對後來報到的年輕市民不公平,因為既得利益者佔據了他們的存在空間。亦如尼采所講,他要重估世上所有價值。用海德格的詞彙,就是去根基。
然而,今天的解放者可能淪為明天的暴君,新奠基到後來可能再度阻礙人們建立屬我的根基。所以,海德格主張「無根基」該為萬有的根基,轉而研究存在史。
存在本身沒有歷史,但每個世代的人類都對存在各有不同看法,從文義復興到浪漫主義,再由存在主義到後現代,前人的根基建立後來者,後浪也推前浪開啟新的朝代,構成一整條「存在的發展線」。由古希臘思想家在「存在的無蔽境」發現新鮮的真理,到形與理,到心與物,到虛無與懷疑,到現在我們對科技的倚賴……人不斷根基上建起新的根基,以為可以獲取更多的意義和價值,但站在高塔之顛,感到的卻是孤高,陷入意義失落。
人,作為存在的中心,而且以「一切盡在掌握」作為發展的目的,不斷開採卻不顧後果,像一個科學家想完全了解海中有多少生物及其品類,就將全部都打撈上岸那樣,知得愈多亦謀殺愈多。竭澤而漁是現代社會過分強調技術與存在目的之寫照,海德格從老莊思想領悟到,現代人的困境是離道統愈來愈遠。
除了技術,當今的價值已所剩無幾,極端的自我主義侵佔全球,要麼沉溺在享樂和假樂觀,要麼在悲觀中看不見未來,意義追尋之路彷彿來到了死衚衕。不過,在世界的小角落,仍有些人未放棄發現生活的意義,一小撮又一小撮的小眾相濡以沬,暗地裡為人類文明尋出路。
把握「技術」使人貴為「多知者」,代價卻是跟「神聖者」愈走愈遠,而海德格眼中後者的喪失代表人類最終家園的喪失。「藝術」作為拯救者,雖然本質上與技術一樣去揭示存在,但藝術貴在「無用」,發揮了無用之用,讓人脫離「為了甚麼」的框架,讓事物揭示自身的存在,讓人重新憶起人和世界的偶遇,繼而放下手上的斧頭,學會重新欣賞森林之美。
他非常強調「讓」,甚麼是讓?讓就是同時介入和不介入,同時有關又無關,人「讓」自然而然。其實不需要人「讓」,大自然依然會照着原有的方向發育,但這個「讓」提供了一個場域,讓人和自然可以並存,而「存在」正正是這個「讓」,讓我們得以體驗生命,思考與世界的關係,發現真理。發現真理的前提,是保守真理維持在未發現的狀態,像保育亞馬遜雨林那樣,人不應過分採伐林木,在存在的森羅裡,人亦不應過分採伐道理和意義。
藝術是一套「讓」的哲學,既能解開真理又能讓真理復於蔽,科學則追求不斷解蔽,至死方休。現代人信仰「追尋的哲學」,不斷開闢,結果處處碰壁。他不了解世上還有「讓的哲學」,不知道有些東西在放棄追尋之後才會遇上。
這就是現象學「存而不論」的極致,可是我為了讓你們知道,又不得不去談論,構成了弔詭。我還是留一點餘地,讓你自行發現存在的廣袤吧。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現已接受網購,歡迎洽訂,亦請期待下一本《捉姦》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