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新冠疫情將改變我們的死亡觀嗎?恰好相反!—原載Guardian
* 眼下的大流行病是否會改變人類對待死亡的態度?大概不會。情況恰恰相反,新冠可能只會讓我們為保護人類生命而加倍用功。對新冠的最主流文化反應並非聽天由命,而是某種憤怒與希望的混合體。
*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人類在死亡面前只能乖乖就範。一直到現代晚期,多數宗教和意識形態不僅視死亡為我們無可逃避的命運,也視其為人一生意義的主要來源。關乎人類生存的許多最重要的事件,發生在你呼出最後一口氣之後。唯有此時,你才學到生命的真實奧秘;唯有此時,你才獲得了永恆的拯救,或蒙受恆久的詛咒。在一個沒有死亡的世界——也就沒有天堂、地獄或輪迴——諸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類的宗教將毫無意義。
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候,人類中最優秀的頭腦都致力於賦予死亡以意義,而無意戰勝它。
《吉加美士史詩》、俄爾甫斯和歐律狄刻的神話、聖經、《古蘭經》《吠陀經》以及其它各種數不清的聖書和寓言,無不耐心地向沮喪的人類解釋,稱我們的死乃是神的意旨,或是源自宇宙或大自然母親,我們最好懷著謙卑和感恩之心來領受這一規定。或許某一天,神會以某種宏大且形而上的姿態廢黜死亡,如基督的再臨。
但謀劃這等大災變,顯然超出了僅有血肉之軀的人類的能力範圍。
此後科學革命來臨。
在科學家看來,死亡不是什麼神聖意旨——它完全是個科學技術問題。人類死亡不是因為上帝要人死,而是因為某些技術性不足——心臟停止泵血、癌症毀掉了肝臟、病毒在肺部複製……為這些技術問題負責的又是什麼?其它的技術問題。心臟之所以停止,因為心肌供氧不足;癌細胞之所以擴散,是因為某些隨機的基因突變;病毒之所以進到我的肺部,因為公共汽車上有人打噴嚏。
這一切都不涉及任何形而上的宗教或是生命哲學成分。
此外,科學相信每個技術性問題一定有解決方案。我們不需要等待基督再臨克服死亡,靠一群實驗室的科學家就行了。
傳統上死亡是身著黑袍的牧師與神學家的專利,如今負責的則是穿白衣服的普通人。如果心臟一時不跳了,我們可以打強心針加以刺激,甚至移植一個新的心臟;如果癌細胞肆虐,我們可以靠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將之殺死;如果病毒在肺部擴散,我們可以用某些新藥予以抑制。
確實,眼下我們還無法解決所有的健康技術問題,但我們正在努力。人類中最優秀的頭腦不再為死亡的意義而殫精竭慮,我們更忙於延長生命。研究導致疾病和老年的微生物學、生理學和基因系統,以及開發新藥和革命性治療手段。
在延長生命的鬥爭中,人類取得了重大成功。
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人均壽命預期從不足40歲到72歲的飛躍,在某些發達國家更超過80歲。兒童逃離死神之手,尤其成功。
直到20世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會在成年前夭折,痢疾、麻疹和天花等兒童疾病,對年少者而言乃是家常便飯。
在17世紀的英格蘭,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50人活不過一歲,能活到15歲的僅有700人。如今,英國寶寶每千人活不過一歲的只有5人,能順利慶祝15歲生日的有993人。全球兒童死亡率已跌至不足5%。
人類捍衛和延長生命的努力如此成功,以至於我們的世界觀也發生了巨變。傳統宗教認為來生是意義的主要來源,18世紀以降的諸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女性主義等對來生則全無興趣。那些共產主義者、資本主義者和女性主義者,他們認為死後究竟會發生些什麼?在馬克思、亞當·史密斯或波娃的著作尋求,找不到答案。
現代意識形態,仍賦予死亡以核心地位的唯有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更具詩意與決絕性的那一面做出承諾,為國捐軀的人將永遠活在集體記憶中。
但這個承諾過於含混,許多民族主義者都難以釐清其內涵。你如何能真正「活在」記憶中?如果你已死,你如何知道人們有沒有記住你?伍迪·艾倫曾被人問起,他是否願意永遠活在影迷心中,艾倫答道:「我寧可活在自己的小房間。」
甚至於許多傳統宗教都改變了重點——它們不再突出來生上天堂之類的元素,轉而強調它們在此生能為你做些什麼。
眼下的大流行病是否會改變人類對待死亡的態度?
大概不會。情況恰恰相反,新冠可能只會讓我們為保護人類生命而加倍用功。對新冠的最主流文化反應並非聽天由命,而是某種憤怒與希望的混合體。
當流行病在諸如中世紀歐洲這樣的前現代社會爆發,人們當然是珍惜自己性命的,並且會為愛人之死倍感沮喪,但當時主流的文化反應是聽天由命。心理學家可能會稱其為「習慣性無助」。人們告訴自己這是上帝的意志——或者是對人類諸原罪的神聖報復。「上帝知道一切。我們這些惡人是罪有應得。你將會看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憂愁,好人自會在天堂里有好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尋醫問藥上。這場疾病乃是上帝降罰於我們,那些認為人類可以憑自身才能戰勝流行病的人,不過又在自己的諸多罪狀之上,再添了一宗自大之罪。我們之輩豈能阻撓上帝的安排?」
而如今人們的態度處於另一個極端。
每當有災禍奪走許多人的性命——火車事故、高樓火災甚至於颶風——我們都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場可防範的人為失誤,而非神聖的懲罰或無可逃避的自然災害。如果火車公司沒有削減安全預算,如果市政府施行了更可靠的防火規範,如果政府投放救災物資的速度能更快一點,那這些人的生命就可以被挽救了。在21世紀,大規模死亡自動成為了法律訴訟和調查的理由。
我們對待瘟疫的態度亦復如是。
儘管有一些宗教佈道者會把艾滋病視作上帝對同性戀人群的懲罰,現代社會把它當瘋言瘋語。如今,我們一般認為,艾滋病、伊博拉病毒、及新冠病毒流行的傳播源於一連串系統性失敗。我們假定人類有必要的知識和工具來遏制這類瘟疫,如果傳染病失控了,那是因為人類無能,而不是神的憤怒。
新冠疫情也當然不例外。這場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但譴責遊戲卻已然展開。
各國開始相互指責,有競爭關係的政客之間也相互敷衍塞責——責任就好比是一枚保險已被拉開的手榴彈。
憤怒之外,也有殷切的希望。
我們的英雄不是安葬死者以及讓災難變得合理的牧師,我們的英雄是救難的醫師護士,而我們的超級英雄則是實驗室裡的科學家。正如影迷明白蜘蛛俠和神奇女俠終將打敗壞人並拯救世界,我們也十分確信只消幾個月或者一年,實驗室的偉大人們將能拿出有效的新冠治療手段甚至於疫苗。屆時我們就能向可惡的新冠病毒證明,誰才是這顆星球上的頭等生物!
從白宮到華爾街再到義大利的陽台,每個人嘴邊都掛著同一個問題:「疫苗什麼時候就緒?」
這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而非有無。
等疫苗真正到位且流行病結束,人類在這場大流行疾病吸取的最主要教訓會是什麼呢?
最有可能的一點是我們需要在保護人類生命方面,進一步加大投資。我們需要更多的醫院、醫生和護士。我們需要準備更多的呼吸機、防護衣和試劑盒。我們需要在未知病原體的研究和新型療法的開發上投入更多資金。
我們不應再被打個猝不及防。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教訓走偏了,危機應當教會我們謙卑,我們不應對自己對抗自然之力的能耐太過自信。這些反對者當中有不少還沒走出中世紀思維,他們一方面宣揚謙卑,另一方面卻百分百堅信自己已經知道一切正確答案。
某些固執的人難以自圓其說——某牧師負責川普內閣每周的讀經活動,他甚至主張這次的流行病也是上帝在懲罰同性戀者。
但大部分傳統的衛道士,如今更加信任科學而非古老經典。
天主教會指示信徒遠離教堂。以色列關閉了各大猶太教堂。伊朗規勸人們不要前往清真寺。所有的宗教都暫停了公共祈禱儀式。這一切都是因為科學家在估算後,建議關閉這些神聖的場所。
當然,不是任何警告我們人類已陷入自負的人都夢想回到中世紀。甚至於科學家也會同意,我們應當抱持更加現實的預期,不要盲目相信醫生可以幫我們擋下一切威脅生命的禍害。
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雖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但個人仍需面對其自身的脆弱性。或許再過一至兩個世紀,科學就能無限延長人的生命,但目前而言仍無法實現。除了少數億萬富翁的寶寶,我們所有人如今仍會在某天死去,仍會失去摯愛之人。我們必須承認人生苦短。
許多個世紀以來,人們把宗教當成一種防範機制,相信自己將在來世得到永生。如今的人,視科學為另一種防範機制,相信醫生應該會拯救他們,自己永遠能安居於住所。對此我們需要維持一種均衡。我們既要相信科學應對流行病的能力,也要肩負起直面個體必死性及人生無常性的重擔。
眼下的危機可能確實會讓許多個體對人類生命及成就的短暫本質,有更強的體悟。但作為一個整體的現代文明,卻更可能朝著相反的方向用力,它體認到脆弱性之後的反應,將是構築更堅實的防線。我不覺得眼下的危機結束後,哲學院系的預算能有什麼顯著提升,但我敢說醫學院和健保體系的預算,一定會大漲一波。
這可能就是人之為人,所期待的最好結果。政府無論如何都不擅長哲學,那不是它們的領域。政府的重點理應是構築更優越的公衛體系,推動哲學思考屬於個體的抉擇。
醫生無法替我們洞悉存在的奧秘,但他們能為我們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對付這些難題。
如何利用好這部分時間,最終取決於我們。
本文原載於《衛報》,原標題為「Yuval Noah Harari: 'Will coronavirus change our attitudes to death? Quite the opposite'」。
古蘭經女性地位 在 伊斯坦堡情旅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結婚4週年!身為穆斯林的塞爾娶了幾位老婆?
⠀⠀⠀⠀⠀⠀⠀⠀⠀⠀⠀⠀
人家都說穆斯林可以有四個老婆,所以每當有人問萊拉:「塞爾有幾個老婆?」時,我都拿起我的右手數給對方看,回答他:
⠀⠀⠀⠀⠀⠀⠀⠀⠀⠀⠀⠀
「一個~」(手還比著孤伶伶的1🌝)
⠀⠀⠀⠀⠀⠀⠀⠀⠀⠀⠀⠀
此時對方通常會不甘心🤬的繼續問:「啊不是可以娶四個,怎麼會只有一個?」
⠀⠀⠀⠀⠀⠀⠀⠀⠀⠀⠀⠀
我的回答通常是一個很「官方」說法,那就是——土耳其一夫一妻制啦!🇹🇷🇹🇷
⠀⠀⠀⠀⠀⠀⠀⠀⠀⠀⠀⠀
第一,這樣回答可以省下後面很多問題,第二,要解釋一夫四妻制,老實說,不是每個人都聽的懂,更重要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聽的進去。
⠀⠀⠀⠀⠀⠀⠀⠀⠀⠀⠀⠀
然而~上次萊拉在介紹伊斯蘭金融那篇之後,深感我們的讀者都是具有足夠的好奇心、非常樂於學習和吸收新知識,交流起來也相當理性的優質讀者!😍
⠀⠀⠀⠀⠀⠀⠀⠀⠀⠀⠀⠀
所以~在我們結婚4週年這天,沒錯!是今天😊 萊拉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伊斯蘭教的一夫四妻制到底是什麼?它有什麼條件?它怎麼運作的?
⠀⠀⠀⠀⠀⠀⠀⠀⠀⠀⠀⠀
萊拉相信,今天的介紹一定可以解開你對一夫四妻制的所有疑問哦!跟緊往下看囉💓👇🏻
⠀⠀⠀⠀⠀⠀⠀⠀⠀⠀⠀⠀
故事該從哪說起呢?從伊斯蘭教(西元622年)還沒出現的那個阿拉伯部落社會開始好了~ 👌🏻
⠀⠀⠀⠀⠀⠀⠀⠀⠀⠀⠀⠀
話說當時女人的地位真的很低很低,低到男人想要娶幾個都行,有沒有跟古代的中國很像?當然其中有幾個叫大小老婆aka正宮1號、2號以此類推,其他的都是妾呀小三情婦的,這下又把地位很低的女人分了幾個檔次,更慘的是男人還可以把女人當成商品做買賣⋯⋯😵
⠀⠀⠀⠀⠀⠀⠀⠀⠀⠀⠀⠀
不巧,當時根本是個亂世,戰爭個不停,男人出門打仗死了一大票,留下家裡一堆孤苦無依的妻妾小三情婦和他們的孩子。
⠀⠀⠀⠀⠀⠀⠀⠀⠀⠀⠀⠀
為了謀生,很多女人都因此變成了奴隸或娼妓!😕
⠀⠀⠀⠀⠀⠀⠀⠀⠀⠀⠀⠀
有天,終於有個號稱「女人的救星,男人的剋星」出現了~那就是現在大家都嫌它重男輕女的⋯⋯伊斯蘭教!!!🤓
⠀⠀⠀⠀⠀⠀⠀⠀⠀⠀⠀⠀
為什麼是女人的救星呢?因為呀~伊斯蘭教實行的是一夫四妻的「限妻制」!什麼?可以娶四個還叫限妻制啊?別急,我們先看《古蘭經》裡面怎麼說:
⠀⠀⠀⠀⠀⠀⠀⠀⠀⠀⠀⠀
⠀⠀⠀⠀⠀⠀⠀⠀⠀⠀⠀⠀
■ 一夫四妻制的真正意義
⠀⠀⠀⠀⠀⠀⠀⠀⠀⠀⠀⠀
「你們可以選擇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對待她們,那麼只可以各娶一妻。」
⠀⠀⠀⠀⠀⠀⠀⠀⠀⠀⠀⠀
翻成白話就是在告訴當時的男人們~
⠀⠀⠀⠀⠀⠀⠀⠀⠀⠀⠀⠀
「嘿!你們只能娶一個老婆哦!😉」👉🏻 解決男人娶多妻多妾的陋習,女人瞬間少了無數個勁敵。
⠀⠀⠀⠀⠀⠀⠀⠀⠀⠀⠀⠀
「想娶很多老婆?可以!只要你老婆同意,你有本事公平對待每一個(意思是買鑽戒不能只買一卡,要買四卡!!💍💍💍💍😂)你就能娶,但最多就另娶三個,不能再多!而且最好先娶有孩子的寡婦們⋯」
👉🏻 改善以往男人不需經女人同意就可再娶的習慣;女人不再有大小老婆、小三情婦之分,全部都平等叫作老婆,而且要公平對待不能將人打入冷宮;當然不能買賣,離婚也有嚴格規範。
👉🏻 解決了戰爭時代沒有謀生能力的寡婦淪為奴隸和妓女,造成孤兒滿街都是的社會問題。😌
⠀⠀⠀⠀⠀⠀⠀⠀⠀⠀⠀⠀
⠀⠀⠀⠀⠀⠀⠀⠀⠀⠀⠀⠀
看到這裡,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穿越時空聽見了那個年代的男人⋯⋯本來可以跟十幾二十個女人歡愉而且不用負責任,甚至還可以把她們賣掉賺一筆的男人,心中默默說著一句:「WTF...🤬🤬🤬」
⠀⠀⠀⠀⠀⠀⠀⠀⠀⠀⠀⠀
沒錯,當時一大堆男人都對著這個新興宗教罵了髒話,唯獨宣揚伊斯蘭理念的那位男人,默默的扛下了這一切💪🏻,並且推廣這樣的理念。
⠀⠀⠀⠀⠀⠀⠀⠀⠀⠀⠀⠀
⠀⠀⠀⠀⠀⠀⠀⠀⠀⠀⠀⠀
■ 先知穆罕默德的12位妻子
⠀⠀⠀⠀⠀⠀⠀⠀⠀⠀⠀⠀
十二位??收集十二生肖?看到這一定有很多人有疑問,剛才不是說最多四個,怎麼先知自己娶了十二個?🤪
⠀⠀⠀⠀⠀⠀⠀⠀⠀⠀⠀⠀
其實,先知的第一個老婆是一位富孀,以前結過兩次婚,大他15歲,很多有權勢的人想跟她結婚她都拒絕💔 和穆罕默德的這段婚姻還是她求婚的,原因是她看他一表人才,後來在兩人互有好感之下,在穆罕默德25歲、她40歲那年結了婚。
⠀⠀⠀⠀⠀⠀⠀⠀⠀⠀⠀⠀
和這個老婆度過了25年「我的心裡只有妳沒有她🥰」的幸福一妻生活後(別忘了,當時其他男人都至少有十妻),老婆在65歲時過世。
⠀⠀⠀⠀⠀⠀⠀⠀⠀⠀⠀⠀
50歲的穆罕默德本以為會這樣孤單過下去,沒想到有天睡覺時天使加百列拿著一個女孩的肖像來到了他的夢中,說:「娶她,她是你的妻子!」
⠀⠀⠀⠀⠀⠀⠀⠀⠀⠀⠀⠀
就這樣,穆罕默德娶了年紀比他小43歲,後來爭議很大的聖妻阿伊莎。訂下婚約時阿伊莎6歲,此時的穆罕默德角色比較像爸爸,陪她玩陪她成長,一直到9歲時阿伊莎生理上成為女人後,他們才同住。
⠀⠀⠀⠀⠀⠀⠀⠀⠀⠀⠀⠀
本來聽到這裡,萊拉也和大家一樣憤慨😤,根本戀童癖嘛!藉口!藉口!可是又提醒自己,應該要把自己放在古代時空的那個價值觀視角來繼續研究這件事,畢竟當時的人認為娶幼妻並無不妥,我們台灣也是到20世紀上才結束所謂的童養媳、嫁給年紀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等觀念⋯⋯
⠀⠀⠀⠀⠀⠀⠀⠀⠀⠀⠀⠀
於是,萊拉把聖妻阿伊莎結婚前後還有她的生平研究一次⋯⋯我開始相信這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這部分歡迎大家跟萊拉討論,但是我想把它獨立出來,未來用最詳細的方式跟大家介紹,也歡迎大家先找書、資料來讀😊
⠀⠀⠀⠀⠀⠀⠀⠀⠀⠀⠀⠀
簡單來說,我對阿伊莎十分景仰!🥺❤️ 她絕對是伊斯蘭歷史中,最值得關注探討的一位女性!
⠀⠀⠀⠀⠀⠀⠀⠀⠀⠀⠀⠀
那穆罕默德的其他十位妻子呢?全部都是寡婦!!!😢 為什麼要娶她們呢?因為當時寡婦的社會地位很低,事業有成、還有個宗教理念正在推行的穆罕默德想藉著娶寡婦,使那些荒淫的男人改邪歸正,除了達到照顧社會弱勢的正面意義,也無形中提升了寡婦的社會地位!
⠀⠀⠀⠀⠀⠀⠀⠀⠀⠀⠀⠀
⠀⠀⠀⠀⠀⠀⠀⠀⠀⠀⠀⠀
聽完,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就是一個勵志向善的故事?😂 伊斯蘭教主張娶一妻啦,但戰亂那種非常時期可以這樣的名義來照顧弱勢女性,絕對不是你們想歪的那種一夫「多妻」制~🤪
⠀⠀⠀⠀⠀⠀⠀⠀⠀⠀⠀⠀
背後的意義更接近 #有能力者就有更大的責任 💪🏻💪🏻💪🏻,並非我們在現代社會上常看見的⋯⋯有能力者就有更多的享樂!😆
⠀⠀⠀⠀⠀⠀⠀⠀⠀⠀⠀⠀
當然有人說現代女性不需要人照顧,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確實是如此,而且這樣很好!不過伊斯蘭教一直都是以「最壞的情況」來為社會做打算,才會有這樣的考量哦!☺️
⠀⠀⠀⠀⠀⠀⠀⠀⠀⠀⠀⠀
看完你對伊斯蘭教的一夫四妻制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呢?在留言中告訴萊拉😇👇🏻也歡迎大家分享~讓你的親友們知道這個被誤解超久的冷知識吧!💞
⠀⠀⠀⠀⠀⠀⠀⠀⠀⠀⠀⠀
萊拉其實偷偷問過塞爾:「如果你能娶四妻,會不會想娶啊?」我本來期待聽到的是「我只愛妳」那種答案,沒想到他回答⋯⋯
⠀⠀⠀⠀⠀⠀⠀⠀⠀⠀⠀⠀
「四個妳?我又不是瘋了!一個就夠麻⋯煩⋯⋯咳⋯咳。」😏
⠀⠀⠀⠀⠀⠀⠀⠀⠀⠀⠀⠀
也對,按照伊斯蘭的遊戲規則,沒有那種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東西,你只會有讓你想擺脫的四個正宮😂 偷不來的情況下,不僅要有四卡鑽戒(房呀車呀全都得變4倍),一下子還多了三個人在管你,你還得為她們四個做牛做馬,日子絕對沒那麼好過⋯⋯
⠀⠀⠀⠀⠀⠀⠀⠀⠀⠀⠀⠀
因此,外子宣告他能力不足,目前只娶一妻,暫時無法為社會做出多偉大的貢獻,請有能力者先往巨坑裡跳吧~🥳👍🏻
⠀⠀⠀⠀⠀⠀⠀⠀⠀⠀⠀⠀
- - -
⠀⠀⠀⠀⠀⠀⠀⠀⠀⠀⠀⠀
閱讀更多文章:https://leylajhang.com/
訂閱我的頻道:https://reurl.cc/mn9YG7
古蘭經女性地位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圖:來自網路.Mona Haydar:「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近來印度發生大規模示威,起因於國會通過公民法修正草案,允許2015年前因為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三國逃來的難民可獲得公民身分,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祆教和天主教徒等,唯獨排除穆斯林,引發爭議,連番示威已造成多人喪生.
在台灣,藍營不斷以各種言詞貶低女性候選人,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連蔡英文是「衰尾查某」這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直令人搖頭!
這讓愛蹭時事梗的阿任想來分享一個以音樂為宣揚政治訴求的故事,這位音樂人不僅是個女性,而且還是個穆斯林唷!
標題:《Mona Haydar,揮舞頭巾唱自由的饒舌女歌手》
注意到Mona Haydar這位多重身分的女歌手,可說一場純粹的偶然,Youtube 突然跳出一則影音《Barbarian》,我好奇點進去一看,很是困惑,為什麼一個在美國長大的敘利亞裔女子會高唱著:「We them barbarians, Beautiful and scaring them.」?什麼Barbarian?柏柏爾人嗎?MV影像還很摩洛哥,咦?難不成敘利亞也有柏柏爾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美國長大的敘利亞小孩〉
Mona Haydar是一位年輕耀眼的美國饒舌歌手、詩人與女性主義運動者.
她來自一個敘利亞裔家庭,在她出生前,父母舉家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1988年,她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爾後隨父母移民美國,與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在密西根州Flint長大,
當他們一家剛搬來密西根州的Flint,整個小鎮除了他們家,只有另外兩個阿拉伯家庭,在一個由黑人、白人和少數阿拉伯人包圍的城市中長大,讓她承受了許多白人對穆斯林的歧視、偏見與嘲諷,對她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下,Mona Haydar開始創作詩歌,這是她思考方式的一種,十歲時,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創作詩.十四歲時,開始在Flint露天市集表演詩歌,黑人女性帶領她以自己的聲音來反對白人至上和西方文化,啟發她後來以說唱藝術為自我表達工具.上了大學,在教授鼓勵下,到全國各地公開演出.
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2011年,Mona Haydar離開美國,前往敘利亞大馬士革的Jami'Abu-Noor學習,敘利亞衝突爆發後,她無法繼續研讀伊斯蘭相關課程,便返回Flint。
2012年,Mona Haydar一位密友自殺,對她的生活造成極大衝擊與改變.
2015年,她聯繫了當地藝術家Tunde Olaniran,邀請他一同創作,是而有了讓她一曲成名的《Hijabi》.
2017年,Mona Haydar發表首支歌曲「Hijabi」(Wrap My Hijabi),一砲而紅,正式開啟她的職業歌手生涯,網路觀看次數高達數百萬,被Billboard列為該年度最佳廿首抗議歌曲之一,與前廿五名女權國歌之一。
二、〈饒舌音樂、宗教與政治〉
Mona Haydar是一位特殊的抗議歌手,身分多重:女性、阿拉伯人、穆斯林、頭巾、女權主義者、母親、抗議份子、詩人和說唱歌手,音樂作品廣泛觸及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對自我、文化和宗教的熱愛與認同,然而她的政治訴求往往比音樂藝術吸引更多關注.
饒舌音樂是Flint的流行文化,甚至可以說是Flint的官方語言,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從小跟著所有姊妹們一起聽饒舌,塑造她理解世界的方式,並用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進行解放,帶來和平,或是受壓迫者用以向統治者說實話的工具,用來為自己的權利與信仰而戰,因人民是有力量的,只要能正確使用溝通工具,便能以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
Mona Haydar將饒舌音樂視為戰鬥武器,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的社會權利,曾加入美國印地安人蘇族抗議在他們祖先土地上修建石油管道的活動,對她來說,生態保育與拒絕大眾消費同是她穆斯林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頭巾裡的自由〉
對Mona Haydar來說,饒舌音樂是節奏,也是詩歌,從小在禁止音樂的環境裡長大的,在台上面對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女性演唱時,大聲宣告:「這首歌唱的不是頭巾,而是自由!」
在《Hijabi》一曲的視頻裡,Mona Haydar身懷六甲,頭上包裹頭巾,一身虔誠的穆斯林婦女打扮,周遭圍繞著多元多樣的女性,有別於一般饒舌音樂的意象.
在Flint的成長過程裡,Mona Haydar常因戴頭巾而受到男性言語騷擾或是諷刺,Mona Haydar將這經驗寫進音樂裡,除了提倡佩戴頭巾的訊息,譴責世俗對頭巾的偏見,也描繪了穆斯林婦女的生活樂趣,她認為穆斯林婦女可以是抵抗性的政治武器,即便在受壓迫且自由被剝奪的生活裡,都可以活出開心快樂,這是對不公不義最大的反叛武器,更是純粹的自由.
《Hijabi》歌詞裡一段:
« So even if you hate it
I still wrap my hijab
Wrap my hijab »
Mona Haydar說:「我決定揮舞我的頭巾,作為自由的象徵.」
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X9O_kVPeo
四、〈野蠻與去殖民化〉
《Barbarian》發表於2018年,靈感來源即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一詞.
歌詞裡提到文化佔有、對東方傳統的鄙夷,以及西方價值如何壟斷審美標準,「非白人」往往就被視為不光榮、野蠻、骯髒與不文明,而這世界將這樣的謊言奉為真理.可說是一首揭露西方文化霸權如何以社會壓力來定義「文明」及審美標準,並譴責種族中心主義.
這首歌的創作源頭來自於Mona Haydar的摩洛哥經驗.
起初Mona Haydar一家前來Marrakech探親、度假,卻因此而常住下來,偶然得知北非原住民柏柏爾(Berbers)一詞來自於拉丁語barbari,意即「野蠻人」(Barbarian),大感震驚!是而創作了這首曲子,試圖翻轉「野蠻人」的含意,進行語言去殖民化,鼓勵少數族裔婦女擺脫這個詞帶來的污名。
沙文主義與父權制往往伴隨對女性身體各種形式的暴力,在敘利亞文化,擁有櫻桃小嘴與白皙皮膚才是美女,偏偏Mona Haydar嘴唇厚又大,時常被嘲笑,然而豐滿厚唇卻符合西方審美標準,被視為性感象徵,藉由歌曲,Mona Haydar想說的是,所有的容貌都可以被接受,不應該用任何標準強加在我們的身體上。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DQ5REWCu0
五、〈阿任感想:明顯的矛盾但可並存〉
不可諱言,伊斯蘭給大多數人感受是父權至上且壓抑女性的宗教,有人問Mona Haydar,為什麼能夠同時成為穆斯林與女性主義者?Mona Haydar回答,對她來說,成為穆斯林,等同成為女權主義者,所以她甚至不用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即便外界未必認同,她仍不改立場,她認為女權主義給了她自由,然而是她的宗教首先賦予她同時成為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
這部分,我倒還真的沒有被她說服,朕資質駑鈍,實在無法領悟這箇中道理啊!
畢竟現實就是在推進女性地位提升與性別平等的各項改革時,伊斯蘭保守份子往往是最大阻礙之一,歷來所有修法都不得不面對伊斯蘭教義與古蘭經文的詮釋問題,對我來說,那當中的複雜、艱難與細緻度,完全不是一句:「我的宗教賦予我同時當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就可以輕易帶過去.
我並沒有細究她每首作品,僅就個人粗淺感受,她的確是成功地讓饒舌音樂成為抗議工具,且運用得非常好,說出許多穆斯林女性的內心話,也激勵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許多社會議題.
雖然她提出戴頭巾的自由,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宣揚去殖民等,但她使用的音樂來自美國,她的肢體語言也相當美式,我相信如果不是她在美國出生長大,享有美國的自由民主,以及創作的自由,或許她也沒有以美國流行音樂的形式來捍衛自己宗教的可能性空間.
摩洛哥媒體對她頗多讚揚,除了她的才華與優秀表現,我想主要原因同樣在於她夠「政治正確」吧,以最流行的美國饒舌音樂來捍衛伊斯蘭,宣揚戴頭巾的自由,甚至要去殖民化,挑戰西方價值,翻轉《Barbarian》一詞的含意,這一切,全都很討人喜歡呀!
相反地,若她高唱:「燒掉頭巾!解放吧!」恐怕會被視為褻瀆宗教,得到的回應便不會是肯定了.
關於音樂本身,嗯哼,啊偶素老倫家,這種少年郎的饒舌音樂,啊偶素金地聽不慣啦!
但我真心覺得她是個非常有趣且特別的音樂創作者,認同她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做為發聲與戰鬥的方式,試圖打破舊有窠臼,讓人自由.
無論是早早便不戴頭巾的摩洛哥婦運先驅Malika El Fassi,抑或揮舞頭巾,高喊自由的Mona Haydar,對我來說,重點是,戴頭巾與否,須是出自女性的自主性決定,無須他人說嘴.
末了,《Barbarian》的MV蠻有趣的,一種很摩洛哥,很Marrakech的風情,無論意象、物件、顏色或氛圍,尤其那種女人群聚在一起的畫面,很在地也很有趣.
台灣不時有人高唱:「政治歸政治,XX歸XX.」
但事實不斷證明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這世界上有許多創作者,恰恰是將藝術形式作為發聲與抗爭的工具.
我很喜歡Mona Haydar說的一句話:「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將這句話送給所有在生活大小壓迫中,戮力求生,努力活出一己幸福的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古蘭經女性地位 在 的教義來釐清伊斯蘭的婦女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讀書會╳ #文本導讀】 『 淺論林長寬:〈女人形塑伊斯蘭——論穆斯林女權與女性 ... 其中,#伊斯蘭社會 中的婦女地位作為學界的重要議題,《古蘭經》和聖訓的教義也 ... ... <看更多>
古蘭經女性地位 在 袁腾飞聊伊朗女孩儿被打死:女性地位低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袁腾飞聊伊朗女孩儿被打死: 女性地位 低下,是 古兰经 里钦定的?#lifeano漫聊 220923. 218K views · 4 months ago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