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洗衣這檔事
做為一個賣衣服的老闆,其實最在意的,就是自己家衣服下水洗過後,還有沒有個「樣」,白話點說就是有無走針、縮水、褪色等等等
我其實是個很懶得整理衣服的人,就是我不是那種會認真把衣服拿出來燙到工整無痕的人,舉例來說好了,現在買寢具,盡量挑選可以直接洗脫烘材質,以前年輕時追求1000織高檔面料,現在走實用派,舒適無負擔寢具,像是帶有棉、亞麻混紡布料,是我最喜歡首選;想想同理可證,現在買廚具也是第一句話就問可否微波、烘烤、洗碗機可用嗎,哈!以前年輕時買碗盤最愛金邊雕花設計,殊不知無法微波外,更是洗碗機拒絕往來戶,想想過了一個年紀,最終還是回歸實用派吧,畢竟時間也是種成本,怎樣把家居生活品質提升到輕鬆自在好打理,似乎比較符合現在需求
同樣的,自己挑選衣服邏輯走向也是如此,我喜歡好質感無負擔面料,但是有時候美麗也是需要妥協的,如果衣服裡有絲或是無法水洗的材質,就只好勤勞點送乾洗或是用我的新歡LG電子衣櫃來「類乾洗」,關於這個新玩具,之後想花點時間來分享,因為疫情之下,我發現這衣櫃太實用了,目前是滿意度100分
至於大家很在意的,可以不要手洗嗎、可以洗衣機洗嗎、可以水洗嗎,因為這個問題牽涉到每個家庭洗衣機型號不同、構造不同,甚至每個國家有分軟水、硬水,在歐洲絲材質衣服有些人是直接水洗的,畢竟國外送乾洗成本高之外,乾洗店家選擇也不像在台灣如此方便
一台十萬塊洗衣機跟一台一萬塊洗衣機,兩者肯定功能性大不同吧;再來是手洗,我的手勁、媽媽手勁、阿嬤手勁or家裡傭人手勁,肯定也不一樣,我一定是那種沒力氣手洗完還濕答答那種,但我阿嬤就是力氣頗大,把衣服撚到乾再掛起來曬的,可是我家衣服很多極細面料材質,其實是禁不起奶奶大手勁這樣狂揉的
所以時常有客人會問,要怎麼打理買的衣服,我還是會建議照著洗標指示來遵行,但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個充滿實驗精神的人,我會把Dry Clean Only衣服拿來機洗,試試最後會變成什麼樣貌,順道測試自己引進這些品牌到底行不行,實驗後證明,還真的蠻行的,但這僅限於我個人實驗行為,不是很推薦大家跟我這樣做,因為每個人對於衣服維護度認知都不一樣
我說洗衣服講究起來真是門學問,每個人對於衣服挺度、平整度認知也不同,最近很常被客人問到:這衣服很好看、我很喜歡,但洗完會皺嗎,我不想燙衣服!哈,我說這問的實在太好,因為我也是不愛燙衣服的人,我知道有人連牛仔褲、T shirt、手帕都會燙整,但我真的無法,因此如果妳們平常看到我穿棉質襯衫,大多是水洗後沒燙整的樣貌,但我覺得也挺好的呀,還行吧,不會皺巴巴,自己走一種時髦隨性穿搭風格
目前我用洗衣機是Hitachi 風熨斗,可以洗脫烘,因爲台北時常下雨,有些衣服如果沒有大太陽曝曬,就會有異味,我很在意氣味,所以基本上家居服、或是underwear(bra除外)通常都是洗脫烘模式,其他無法烘的就會選擇洗衣機「高級服飾」模式加洗衣袋來洗脫,這個模式脫水時間較短,也比較柔和,對衣服比較不會有傷害,最近很多朋友跟我推薦LG洗衣機,妳們有人使用嗎,想聽聽大家對洗衣機分享
寫了這麼多,簡單想法是把自己洗衣服實驗多年經驗與大家分享,我知道還有許多比我更專業的朋友們對於洗衣服保養堅持,期待聽到妳們聲音,大家一起來讓生活更輕鬆吧
圖二為實驗教室裡,洗標嚴格禁止水洗的洋裝,我每次都水洗,到現在的樣貌
圖三為我大推LG電子衣櫃,之後再詳細介紹
可否證性舉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可能你以為的創業不是創業。
延續昨日探討直銷的話題,在社會薪資結構呈現極端M型社會的現在,富有階層的財富足以讓三代都花費不完,但勞動階層無論每日辛勤的工作,仍無法看見未來無法買車買房享受生活,也因此「創業」成了許多人追求的賺錢模式,但實際上許多人所做的創業並不是真的創業。
易讀版: https://awater.tw/archives/701
攤開各式各樣的創業資訊,最吸引人的就是「不再領取死薪水」「從此脫離打工人生」「為自己未來努力」。
這些文字的願景,都在告訴所有懷抱創業夢的人,當了老闆你就不再需要受氣,你就可以成為對別人頤指氣使的人,並且你的每一分錢都是收在自己口袋,好像只要擁有「老闆」這個頭銜,社會上的每個人會對你極度客氣,甚至你能夠呼風喚雨,帶給自己家人優渥的物質生活。
「而這一切只會發生在戲劇之中。」
太多人對於創業的想像來自於戲劇,來自於對於老闆那種惡質的刻板印象。
「大家憎恨的從來不是特權,而是這世上的特權階級中沒有我」
而從退伍後就真的開始學習創業的我,即使時至今日早就超過十幾年,我還是只敢說我還在創業中瞎子摸象的階段。
創業的幾大要素
一、資金
首先創業資金占比的意義相當大,許多人創業的原因是因為沒錢,但很現實的說,有錢的人創業絕對擁有更高的成功機率,並不是有錢人特別突出,單純是創業的過程充滿著不斷試錯,而背後的資本足以支撐的犯錯本錢與次數。
那些用著借貸用著傾家蕩產的一切來創業的人,本質是個毫賭的賭客。
所以那些想要改變自己社會階級,嫌棄現在收入太低的人想跳脫出來創業,通常在第一關就會被淘汰。
二、人才
「人才可分為自己是否為人才,以及你是否能夠與人才合作。」
即使你是人才,你能做的事情就這麼多,且你一天就是24小時,不可能包辦所有的工作,這也是為何團隊組織非常重要,但如果你的團隊只是成為凝聚共識的基本,那你們通常除了共同喊口號外,大家仍然都在各自做各自的。
將人才放在適合的位置,每個人發揮其特長,價值才能發揮出來。
三、商品
公司的銷售商品為何?
你在市場上有怎樣的不可取代性,為何客戶不選別人要選你,最重要的是,你對於這個商品的理解程度有多少,參與投入程度又有多少?
如果這個商品不是你從頭到尾開發出來,拿著別人做好的成品來銷售,對我而言你就只是個「業務」,只是個「加盟商」,你離真正的創業還有很大的距離。
一個商品產生的研發成本 / 時間 / 團隊的消耗,你都沒有參與,對於市場定價的錨點,在溝通中如何接合產業鏈中的上下游,讓你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都是執行中珍貴的一切。
單純叫別人買單你的商品與服務,從來只是創業的冰山一角。
四、品牌
當別人對你從未知到已知,從信任到購買,每一個環節都是巨大且辛勞的鴻溝,而度過一關又一關後的你,才成就這個品牌的價值,品牌代表著是信任,代表著是品質,代表著對你的欣賞。
當聽到你的品牌能夠點頭,這一切才有意義。
這也是為何在市場上生存的品牌百百款,但始終有賺錢的都是那少數中的少數。
如果你拿著別人的品牌去銷售,最終也是為其作嫁而已,累積的不在自己公司不在自己身上,一切都是空談。
五、能力
創業最常見的盲點,就是認為自己很有專業能力,在某一項特長表現特別好後,就認為自己有創業的能力。
舉例而言:很多我身旁的朋友認為自己很會拍片 / 剪輯 / 接案,認為只要擁有一項的能力能脫穎而出,就擁有創業的本錢,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
當你開業後,如何有效的控管成本 / 建構公司體制 / 管理人才 / 建構商品與服務的不可取代性 / 學習行銷 / 銷售 / 售後服務等,每一項專業都是足以壓垮你的自信,但沒有一項是你身為一個老闆可以逃避的課題。
更別說設立公司時,你得要學習會計知識 / 成本控管 / 銷售模式的調整 / 稅率 等各式各樣的議題無法迴避。
即使你認為對於這一切都掌握的得心應手,你仍然有可能翻船。
認識我的老朋友都知道,我的本業是導演,過去從事幕後工作十幾年,當時是面臨到與人創業結果公司被掏空六七百萬,當時經歷一個月的低潮期,最終決定將自己推到幕前東山再起,我從來就討厭露臉在螢光幕前,但不可否認的是成為幕前會擁有更多的機會與資源。
就如同呼應昨天所說的,如果今天真有這麼好賺,何必要與你分享這個機會,除非他賺錢的來源來自於你。
創業這條路上從來不容易,最廣為人知的就是90%的公司一年內會倒閉,剩下的公司中99%又將會在5年內倒閉,雖然這個數據最後被證實是錯的,但也足以說明多數人在創業的道路上是摔倒的。
每個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其實都從來不容易。
如果你問我自己適合不適合創業,應該先思考一下自己有怎樣的條件讓你足以支撐創業,我退伍後拿著身上僅存的10萬元,加上與家裡借貸的20萬,買了基礎的攝影器材就開始與夥伴合夥創立影像工作室,看起來成本很低,但如果我不是在世新廣電系累積四年,不是在大二就開始在外接案,不是住在家裡,不是遇到能夠一起打拼的夥伴。
任何一件事都足以讓我失敗。
我唯一慶幸的一件事情,就是會了很多事情後就能夠廣結善緣,在別人遇到協助時能夠提供資訊與資源,在我做幕後工作時扎扎實實的學會社群經營的方法,反而成了我因禍得福能夠走到現在的關鍵。
這條路,從來就不容易。
另外也謝謝大家關心,目前身體還是不適,但已經好很多了,而且我都沒有出門,味覺也都還在,所以應該不用擔心啦~
IG : Awater0911
專屬社團 -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可否證性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是小雛菊花藝學校的花藝師吳妮晏,今天有一些沉重的話想跟大家分享,文長,懇請大家有空的話,把文章看到最後,謝謝大家。
這一個月來,陸陸續續收到一些網友傳來的訊息,告訴我有一個粉絲專頁名為「 人人都可以是花藝師」在五月二十四日發了一篇文章,文章裡面使用了一張我的照片,是我的教學影片的截圖,雖然有打馬賽克,但許多人也都看的出來那個人就是我,當下有點傷心,也不理解發文者為什麼要這麼做,但由於知道此粉絲專頁是一位我很敬重的「花藝大師」所創立的,因此這些日子我選擇沉默,也尊重這位老師的發言,當作一切都沒有發生,即便每每有人傳訊息來告訴我時,我還是會很傷心。
這兩天突然又收到許多網友傳來的訊息了,認為這篇文章雖沒有指名道姓,但明確使用了我的照片,文章內容也用了不雅的字眼「高級的垃圾」,希望我能站出來,思考了兩天,我才會決定在深夜發這篇文章作為聲明。
「人人都是花藝師」這個粉絲頁,是由台灣花藝大師「吳尚洋」老師所創立的,在五月二十四日發的文章裡,放了一些新生代花藝師的作品(不是我的作品),並且在最後一張放了我的照片,文章大概是描述這些作品醜得沒下限,將美的花全部堆在一起變成一團高級的垃圾,並開放大家踴躍投稿曾經被嚇壞的行為和作品。
根據網友傳來的訊息,許多人認為這篇文章有誘導大家「那些老師口中的醜作品都是我的作品」之疑(雖然我並不認同那些作品都是醜作品),稍早有網友於底下發問,老師有解釋,之所以使用我的照片,是因為我在「花束包裝教學」那一集的影片所使用的包裝紙,為老師認為的「韓式包裝紙」,因此老師才會截圖我的照片,想要藉此對台灣花藝體系提出一個質疑(關於網紅、韓系花藝),老師也強調他針對的是「紙」,不是我,也承諾會盡快把我的照片撤下,很遺憾的,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了,截至我送出這篇文章,我的照片還在。
我想針對三個部分提供我的觀點給大家參考,「文章裡的花藝作品是否為醜作品」、「韓式花藝與其他花藝門派的風格」、「老師認為現今花藝圈的亂象」。
1. 文章裡的花藝作品是否為醜作品:
我認為美醜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審美觀可能因為成長背景、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唐朝的人喜歡楊貴妃這樣豐腴類型的女生,但漢朝喜歡的則是趙飛燕那樣纖細的女生;或是亞洲人會覺得范冰冰這樣濃眉大眼的女生很漂亮,歐美人可能會喜歡花木蘭類型的女生,眼睛細細小小的,我相信這樣的舉例大家應該都能理解,被老師放上粉絲頁的作品,都是來自新生代花藝師的作品,他們的美醜,市場機制自然會篩選,既然他們能在市場上留下來,也各自有擁護者,我相信也是有很多人是喜歡他們的作品的。
另外在留言部分,老師清楚明確的點名了兩家花店,分別是「火山」與「opm」,老師認為他口中的這些醜作品充其量只是把花當媒材的隨意創作,對於真的穩紮穩打的專業花藝師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挑戰與諷刺。
我認為以老師的身分和地位,此言論對於台灣花藝產業並不會帶來良善的影響,只會引導崇拜老師的人來效法這樣的審美觀,並讓老師的擁護者一味的霸凌被老師指名的花店,嘲笑他們的作品,甚至可能造成對立與仇恨,這個社會的「惡意」已經很多了!
還記得吳尚洋老師曾在華視的節目「點燈」裡談到:
「我們不是影印機,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你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人文狀態之下成長的,那你為什麼要為了去讓一個普世價值而去決定你未來的人生,而且我覺得,為什麼你人本來生來就是不同的個體,你被規定變成這個樣子,那是不快樂的!而且有好多好多我身邊的好多同學,我覺得他們也很有才華,可是他們一直被規定,你所謂的任何人事時地物都要有一個標準答案,那變成每一個人都像影印機一樣。」
我非常認同老師當時節目中提到的論點,但再回到老師現在的行為,是不是不符合老師心目中的「美」,就應該被拿出來發文公開評論為「醜作品」與「高級垃圾」呢?如果這些作品真的有哪個地方需要改進,用「具體」的建議取代「批判性」的字眼會不會對花藝產業比較有幫助呢?例如:花型有什麼問題?色彩搭配有什麼問題?選材哪裡有問題?
再者,直接點名那兩家花店,是否影響了店家商譽?在台灣的花藝產業生存真的不容易,如果無法互相幫助,一起進步,讓台灣的花藝產業有更好的發展,至少不要互相傷害。
2. 韓式花藝與其他花藝門派的風格:
韓系花藝近幾年在亞洲盛行,之所以會盛行,也取決於市場的喜好,如果多數人是不喜歡的,那這個風格不會在近幾年崛起。
關於「風格」,以下是我的觀點:
在我的頻道下方經常會收到觀眾留言「請問這個作品是池坊還是歐式呢?」,其中一則觀眾的留言,也有看到了吳尚洋老師於底下回覆我的觀眾,並引起了一番筆戰,細節大家可以直接到這個連結了解(https://youtu.be/KWA7jWcwxhE)。
我們不可否認現今花藝領域有許多經典的流派,如德國花藝、荷蘭花藝、池坊、草月流、小原流等,這些流派都蘊藏了許多前人歸納與傳承的花藝知識與技巧,也富含花藝歷史的脈絡與時代意義,對於現今花藝發展有著不可抹滅的重要性。
但如果花藝一定要被歸納「你是什麼風格」、「他是什麼風格」、「哪個作品是德國花藝」、「哪個作品是池坊」、「哪個是韓式花藝」,那麼上述我們所提及的花藝流派創始人,在他們當時時空背景所處的朝代,他們算是什麼風格呢?他們所屬的流派與風格是經過幾百年、幾千年被後人流傳與歸納的,如果我們承認他們是一個流派的開拓者,那我們這個年代是否也能擁有和開創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流派讓後人統整與傳承呢?
舉兩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莫札特和貝多芬當年還活著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古典音樂」、「浪漫時期古典音樂家」嗎?依常理來說,
他們的音樂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樂,經過後來的統整、歸納與傳承,成了我們現在所知的古典音樂。
「池坊」在16世紀的室町時代,池坊專應確立了花道的哲理,《專應口傳》集結了池坊哲學理念的大成,但在這之前,頂法寺的住持為六角堂插供佛花時,他已經認為自己的供佛花為「池坊」花道了嗎?
如果上述的論點成立,為什麼有自己想法的藝術家不能以自己的邏輯、喜好,去慢慢建立自己的風格與教學系統?藝術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所謂風格都是經由後人彙整與定義的,藝術家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突破自我,如果一個人的風格慢慢成型,有人學習、傳承,就將成為一個流派。
因此,當今流行的「韓式花藝」,以及老師口中的「醜作品」,這一代的我們,沒有人能保證它們是否會成為後人所流傳的花藝流派。
吳尚洋老師經常在節目中鼓勵藝術與創作,不要被普世價值所侷限,一方面卻經常在自己的個人臉書與老師所成立粉絲專頁來批判「他認為醜」的作品,卻又無法「客觀公正」的談論作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建議,甚至經常在留言進行嘲笑、沒有建設性的調侃,這跟老師在節目上(華視頻道的「點燈」節目)時所提倡的論點「應該發揮自己、不要被主流價值框限與規範、不要當影印機印出來的東西」,背道而馳。
還記得節目中,老師談論「自己以前如何被霸凌」,遺憾的是,下了節目後的今天,老師已成為台灣鼎鼎大名的花藝大師,老師確實以實力證明了自己,或許老師再也不會被世人嘲笑和霸凌了,但身為在台灣花藝圈有極大影響力的老師,時不時的拿著他的「美學價值」,去框限、嘲諷、批判其他新生代花藝師,這是讓我非常不能理解的。
還記得四月七日,老師曾在自己的個人臉書中發文,針對「花翁」一詞進行講解,當時看了老師的講解也覺得老師講得很好,讓大家更了解花藝的歷史,但其中內文提到「玫瑰花掰開、鬱金香要掰開,所有能掰開的花都不放過,怎麼你們就不能乖乖地用那些盛開的花就好嗎?自然開放的不是比較美嗎?還是都要像你們動了手腳的臉龐一樣,刻意的人為才叫美。」
近來,許多新生代花藝師會將鬱金香和玫瑰花手動開花,其目的是為了增加花朵的層次感,讓作品中有含苞的、微開的、盛開的,象徵花朵不同的生命週期,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一樣回到市場喜好,如果不是因為有很多人喜歡,這樣的手動開花方式也不會廣為流傳。
但因為老師的影響力,使得部分新生代花藝師因在作品裡為花朵做了手動開花,被老師的追隨者進行人身攻擊,攻擊那些花藝師的花跟臉一樣假,都是人工的,如果這不是霸凌,那什麼才是霸凌呢?
3. 關於花藝門檻變低
吳尚洋老師在那一篇貼文下方的留言提到,「韓式花藝只有拿整個花藝歷史的一部分出來講,花藝門檻變低,對於穩扎穩打的花藝師不公平。」
關於這個論點我想提供兩個部份給大家參考:
(一)今天任何一個花藝師在這龐大的歷史洪流中,每個人都只是花藝歷史的一部份,「池坊」是一部份,「德國花藝」是一部份,「韓式花藝」也只是一部分,更明確的說,吳尚洋老師、作品被老師評論為醜作品的新生代花藝師、或是所有喜歡花藝的愛好者,也只都是一部份,每個人一生的時間有限、資質不同,各自專精的領域也不會一樣,沒有一個人全知全能能夠代表「花藝」,當我們自己認為「別人只是講一部份時」,很多時候我們也無法代表全部。
回到我被吳尚洋老師截圖的那張圖片,那一集的主題是簡易花束包裝教學,內容是分享如何使用一款包裝紙來包裝花束,目的是讓一般民眾沒有辦法像花店一樣買齊各式各樣的包裝紙,一樣可以用影片提供的方式來為自己的花束進行包裝,頻道一直在更新內容,每個禮拜的主題不同,花藝的歷史洪流中許多技術、知識不是不會或是不講,而是一部影片大約15-30分鐘,要一次講完花藝歷史上所有蘊含的花藝知識與技術,相信任何一個老師都無法做到的,所以頻道會慢慢一集一集分成數個單元來分享,文章底下的留言串,有網友提出使用我的照片跟老師想針對的台灣花藝產業現象有何關聯時,吳尚洋老師用韓式花藝、網紅花藝作為一個切入點,因此放入了我的照片來代表韓式花束,因為影片中我選用了防水包裝紙,此包裝紙在花市資材行的名稱為「韓素紙」,表示是對「紙」不對「人」,如果大家有機會走一趟台北花市的花藝資材行,要買到「非」防水的包裝紙其實還有點難度,該說我選錯包裝紙,所以被截圖來做為韓式花束的箭靶嗎?
如果真的對韓式花束包裝有研究的人,可能一眼就能確定,那一集影片的教學並不是韓式花束包裝,術業有專攻,或許吳尚洋老師可能不太了解什麼是韓式花束包裝,才會將我的包裝手法歸納為韓式包裝,不是使用防水材質的包裝紙就等於韓式包裝。
在這花藝的歷史洪流中,有人選擇守護過去的歷史,盡力做好傳承的任務,當然也有人選擇開發新的歷史,不能說誰對誰錯,因為過去的歷史在當時也曾經是創新的產物。
(二)吳尚洋老師認為目前台灣花藝產業亂象導致花藝的門檻低,上過幾堂課就能成為花藝師,對於穩紮穩打在這條路的人不公平。
這個論點我暫時持保留態度,但今天問題出在「吳尚洋老師打了這些文字,卻放我的照片」,我認為這樣的文字意圖就不是那麼單純了!因為我並不是只上過幾門課就出來開業的花藝師(關於我的花藝學習歷程,有興趣了解可以到我的花藝頻道查詢,每一部影片下方的文字描述都有提到,這部分我就不詳述了)而我的YouTube 觀眾有沒有人因為看了我的幾集影片就出來自稱為花藝師或出來開花店呢?這我不能保證,如同沒有人能保證有沒有人看了吳尚洋老師網路上的影片,或是單堂實體課就出來當老師的,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吳尚洋老師不截圖自己在網路上的授課影片來做作為代表呢?(卻選擇我的?)
另外,我認為花藝門檻變低,照理來說,市場越來越大,應該會吸引更多同好投入,花藝用具、花藝大師課、花藝相關產業、活動、競賽也會更加盛行。
以棒球、籃球、圍棋、書法、街舞、熱音樂團、料理、烘焙或是電競來舉例,請問一個行業門檻非常高,高到離一般民眾太遠,那麼今天要怎麼說服大家來學習或是投入這個領域呢?
任何一個領域都像一座金字塔,不能只存在高端玩家,要供應整個產業鏈,一定要有中間和低端玩家,這樣一來,辦球賽才有看得懂的球迷,辦音樂會才會有聽得懂聽眾購票入場,支撐一個棒球員或是球隊、或是一個電競選手,台灣需要多少球迷、電玩愛好者呢?
同理,支撐一個花藝師或是花藝老師,需要多少花藝興趣的愛好者?
如果今天全台灣的人都不懂花、不喜歡花、不認識花、不具備花藝基本常識,每個人都覺得花藝的門檻很高,也沒有人願意出來推廣,舉辦活動、成立頻道、構思方案,人們連不新鮮的花材都無法辨別,要如何懂得欣賞專業花藝師的藝術作品?如何願意購票去欣賞國際花藝大賽?
如果接觸花藝的門檻低了,那麼花農開心,花市攤商開心,花店開心,花藝資材行開心,花藝教室的老師開心,穩紮穩打並且持續進步的花藝老師也會有學生願意付費進修,停滯不前的老師、沒良心的花店,也能因為國人花藝水平提升,無法再繼續誤人子弟,或是販賣花況極差的花卉。
有危機意識、怕被學生超越的老師,也會繼續往上進修,要求自己提高程度,如果因為學生學兩三堂課就出來自稱花藝師,並且也真的搶走了你穩紮穩打數十年而招生來的學生們,比起檢討這些進行市場推廣的人,應該要檢討自己的數十年專業為什麼會被只學兩三堂課的人輕鬆取代,是別人太有天份?還是自己沒有持續進步?還是自己的審美觀已經被市場淘汰?
一名有持續精進自己的花藝知識與技術的花藝老師,以及只上過兩三堂課就出來當老師和開花店的人,後者教個幾堂課,久了自然沒內容再傳授給學生,而前者因為有持續提升自己,他永遠有教授不完的內容,這樣一來,具備專業的老師自然禁得起時間與歲月的考驗,也沒有不公平的問題,因為市場自然會淘汰不適任的人。
另外,我還想對於這些日子聽到的一些「關於我」的聲音,做一些說明:
Q:為什麼會想要錄製花藝教學影片?
A:去年中旬,我因為一場嚴重疾病,與死神擦肩而過,苟且活了下來之後,因為不太清楚自己還能活多久,也不知道自己待在彰化教課還能教多久,一堂課8-10人這樣教,如果想要讓自己的教學系統推廣出去,在Youtube上面提供教學應該會是推廣效率最快的方式,假設接下來的日子還是不幸走了,那些在網路上的影片也能為自己的人生留下走過的痕跡,即使有一天這些影片沒有人要看了,當我的親友想念我的時候,或許這些影片也能讓他們觀看,所以我的頻道不只有花藝教學,也有一些我自己寫的歌,寫給家人、寫給我的寵物、寫給這個世界,這些都是我想要「留下」的。
Q:把花藝教學影片放在Youtube讓大家免費學習,會導致許多想學花藝的學生不願意踏入實體花藝教室。
A:在我個人學習花藝的歷程裡,意識到學習花藝需要花費大筆的金錢,不是每一位喜歡花藝的人都能負擔的起昂貴的學費,也不是每一位喜歡花藝的人都想成為花藝師,如果能做些什麼讓更多人喜歡花藝、接觸花藝、學習花藝、養成買花習慣,讓花藝不再只有特殊節日才會想起,而是平易近人的走進你我的生活,進而活絡台灣花藝產業,應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認為網路教學跟實體教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網路教學是老師單方面的給予教學內容,實體教學的優勢在於,學生如果實作上有任何問題,老師可以即時提供指導,或是學生發問時,老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因應學生的問題進行更多的教學和講解,這邊我簡單舉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運動課程都採取線上教學,重訓教練課、瑜珈課、舞蹈課等,我個人也因此上了線上的重訓教練課,上了幾堂課的心得,就是隔著電腦學習,即便教練示範的動作我都看懂了,看實際上我的肌肉使用是否正確、硬舉和深蹲的姿勢是否正確,教練是無法像往常面對面教學一樣的指導我,因此實體花藝教室是有必要存在的。
因此我即使在Youtube頻道提供花藝教學,我個人的實體花藝教室的學生也不會因此認為以後在網路上學就好,而拒絕走進花藝教室學習,因為對於學生來說,付費獲得老師親自指導仍具有不可取代性。
最後,謝謝大家的耐心的閱讀完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無意冒犯任何人,只是針對近期發生的事情提供我個人的觀點與說明,花藝應該是很美好的事情,衷心的祝福大家,無論是學習花藝、養成花藝興趣,還是教授花藝,都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沒有謾罵、仇恨與對立。
小雛菊花藝學校 吳妮晏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