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在《索羅斯談索羅斯》書中多次提到他的核心觀念:「我們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本身就存在缺陷。參與者的觀點和預期事物的實際狀況之間永遠存在落差。有時候落差小到可以忽略,但其他時候這個落差都大到足以成為決定事件走向的關鍵因子。歷史是由參與者的錯誤、偏見與錯覺所建構的。」
這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所謂自我認知的易謬性(fallibility) :「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又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所以對索羅斯而言,他不會堅持固定的投資方法、也不會固守舊有的想法,反而是從人們對世界和市場的錯誤認知裡面,看出時勢並且尋找潛在的機會,在趨勢發生反轉的時候從中得利。
除了把這個觀念用在投資上面,這個想法也可套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犯錯」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但是一旦你瞭解「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本身就充滿缺陷」這個觀念,你就會對「認清自己的錯誤」而感到驕傲。一旦我們意識到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必然存在缺陷,就不會因為犯錯而覺得丟臉,只有錯誤而不去修正才令人感到羞恥。
他認為「科學」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學就是相信自身易謬性的學問。如果科學理論就代表最終的真相,那就不必再進行任何測試了,但如此一來科學也將停止進步。人們在放棄達成不可能達成的完美之後,進步的道路就會出現。
因此,承認自身的認知有所缺陷、而且並不完美,乍聽之下是個缺點,但其實也是個優點,因為只有不完美的事物才可以獲得改善。接納我們自身的易謬性,才能看見永不止息的改善機會。
👇《索羅斯談索羅斯》從他的另類思考中學習這五件事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kylai 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这次的分享主题是【如何依据人性来建立或破坏习惯 ?】,大部分的内容和所提到的技巧源自于《原子习惯》这本书。 因为影片刚巧有提及到《21天培养习惯》这个理论,(申明:《原子习惯》没这个内容),所以我想把完整的资讯写在这里让大家参考和思考。 ▬▬▬▬▬▬▬▬▬▬▬▬▬▬▬▬▬▬▬▬▬▬ 《21天培养...
可得性偏見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
今早神父父打來一通電話,問神父莫德那有第二劑了,什麼時候可以幫他預約.
.
另一方面,看到某政論節目還在吵莫德那怎麼可以混打高端,第二劑在哪,實在是恍如置身在平行世界.
.
我覺得某政論節目最好搞清楚自己的議題走向,到底是反對莫德那混打高端,還是反對莫德那混打高端的實驗,如果是後者,那基本上就是在反科學.
.
國外進行混打實驗,無論是az混打bnt,或是bnt混打莫德那,或者先打莫德那然後混打az,這都是足夠幫助科學家了解疫苗的效能,不是說莫德那混打az,沒有這個需求,就沒有實驗的必要,只要實驗az混打莫德那就好了,或是你做了這個實驗,就是在鼓吹要打莫德那的人混打az,或者是實驗結果還沒出來,無論結果如何,一律不允許莫德那混打az,因為我們不想,因為az看起來是廉價的,這個實驗是在冒犯我們的感情,而不是看她的結果,中和抗體效價如何.
.
這個世界不是繞著莫粉,堅持非打莫德那不可的人旋轉的,或者是所謂深藍族群而旋轉,如果貴節目是為這些人服務,我建議最好做個加註,本節目在世界各國普遍缺乏疫苗的時候,以堅持非莫德那不打的人為優先,無論外在環境條件是如何,疫情是否嚴重,人們是否有足夠的保護力,曝露在風險之中,政府都有義務在短時間內去滿足每個挑選疫苗的人的慾望,不只要疫苗,而是要在特定時間內,提供大量、足夠、特定品牌的疫苗,不管疫苗廠商是否出現問題,他們能否供貨,不管是不是莫德那疫苗在日本出現鐵鏽,而需要重新審查,一律限時、大量,把疫苗端到我面前,像是在吃大餐.
.
這種節目的心態,簡單來說,就是傲客的心態.
.
無論是否要莫德那混打高端,進行莫德那混打高端的實驗,都是有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國外也會有人進行莫德那混打az的實驗,這是一個對照組,如果az混打莫德那,可以提高相當大的保護力,那麼,作為一個科學家,你就會去實驗莫德那混打az的情況又是如何.
.
而如果你有一支次蛋白單位的疫苗,而別人沒有,你不拿來進行相關實驗,那才奇怪,這不但是科學家的探究心,也是研發疫苗必然的過程,以先前四叉貓去驗抗體作為例子,許多人藉機說什麼驗出來的抗體低,高端第一劑等於沒用,這就挺白癡的,事實上,bnt第一劑也是如此,而國內驗中和抗體的機構只有一家,然後他們的實驗室人人搶著排隊去檢驗疫苗的各種可能性,一般人去診所驗抗體,每個人驗出來的抗體都是不同的,並無準確性,而實際上,所有疫苗大多數是以打兩劑以後的抗體為預設目標,所設計的實驗也多是如此.所謂「第一劑就有保護力」,也是科學家後來藉由其他實驗和觀察,得到的附加結果,是「多出來的」發現,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人「走在最前面」,各疫苗第一劑的保護力是多少,基本上沒有人知道.
.
可以這樣說嗎?因為你是某某疫苗,所以你沒有資格,你不能也不允許做第一劑保護力的研究和實驗?
.
換言之,如果你想知道某某疫苗混打某某疫苗是無用的,也依然需要實驗,沒有實驗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不會有可能性,任何國家有經濟實力或研發疫苗的能力,都會「走在世界前面」,因為走在前面,才看得遠,才能看到各種可能性.
.
現在的情況是,有些人壓根兒就不把台灣當成是國家,例如柯文哲,美國的次單位蛋白疫苗還沒上市,台灣怎麼可能呢?台灣不可能成功,所以台灣的疫苗連過eua都不行,也沒有研發的必要了;同理,台灣怎麼可能走在世界前面呢?你沒有那個資格,所以,各個國家再尋常也不過的混打實驗,就台灣沒資格做,你一做,就是要逼我們莫粉混打高端.
.
像這種基於對特定疫苗的偏見,所產生的不理性,我想只有台灣才會有,而且專門針對自己的國產疫苗,這也是長期以來操著「捧中貶台」的中華民國人的不正常心態,所造成的.
.
是一種傲慢,也是一種偏見.
.
我要你憑空生出一堆疫苗,來滿足我,然後將自己土生土長的疫苗,又給打壓殆盡,誠如同當初中華民國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一樣,我不需要你預防天花的技術,也不允許你醫界的菁英人才存在,我只要不斷的剝削你,提供我們反攻大陸的資源就好了.
.
做莫德那混打高端的實驗,是否等同於要逼人民混打高端?可以想見,這是不相干的謬誤,凡做個實驗就是要想像政治上結果就是如何,照這種民粹的想法,任何實驗都沒有進行的必要,任由中國來的病毒進行肆虐,而人們只能被動的等待其他國家現成的結果就好,這種蠹蟲似的想法,正是在妨礙人們得到拯救的元兇.
.
若政府為了這種民粹,強迫民間的機構禁止實驗,這才是為反對而反對,反對到把自己的腦給撥下來生吃一樣,光無腦都不足以形容之,因為害怕被逼迫,所以乾脆逼迫其他人,不能試圖進行任何讓人命獲得拯救的行動,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被害妄想,一邊指控獨裁一邊進行獨裁者的行為.
.
所以我說,該節目要紮稻草人來打,也要有個限度,疫苗都已經進來了,還打個不停,只能說,該節目像中天電視台一樣,是專門愚弄民眾的智商.
.
莫德那混打高端的實驗,有兩個好處,若能證明莫德那混打高端,有不錯的中和抗體,甚至等同於其他疫苗混打的結果,那麼,這就代表高端至少有一定的保護力,而非像是其他人所想的那樣,一點保護效果都沒有.
.
即使台灣不開放高端混打,其他國家也會對高端產生更大的興趣,若疫苗外銷到其他國家,在國外多數打了一劑的情況下,國外的人們也會試著用高端來進行混打用途,賦予高端更多的可能性,別忘了,次單位蛋白是相對安全的疫苗.
.
該節目荒謬的地方在於,黑完了高端混打以後,後續接著便聊起台北市的健康通行證,疫苗沒打兩劑就標註紅色,打兩劑疫苗就綠色,例如你憑這個綠燈,就能重新參加老人共餐.
.
這種更具有爭議的東西,侵犯市民隱私和自由的政策,節目下標居然是「出招!北市健康通行證,辨識接種完整度」、「超前中央!」,由國民黨的台北市議員進行推銷,說什麼中央同意的話,將來各縣市可能會比照辦理.
.
這種像是中共獨裁制度下的東西,你不會去懷疑是否有侵害人權,導致沒打疫苗的人,生活自由受到剝奪,反而去懷疑正常的疫苗實驗,是在逼迫人民施打高端.對這種不正常的政策,像是在推銷什麼偉大領袖的德政那樣自然,完全的接受,而不會有任何不良的想像,對於正常的民間實驗,就產生各種奇怪的聯想,這種雙重標準,實在令人無言.
.
前天,台民黨議員高虹安才在該節目夸夸其談,標題為「7月9日打莫德那族群等無第二劑,最快10月底有望混打高端?」,主持人問,「今天陳時中部長講說,對,現在專家已經在研議,很可能就是莫德那混打高端,像這樣的打法,你覺得一般打莫德那的民眾會怎樣?」,高虹安回答「....他們說,沒關係,你們有福了,打不到第二劑的,第二劑的可以混打高端,我們辦公室收到滿多的陳情,現在疫苗是患寡又患不均,患不均的時候大家就會去比較,為什麼第二類的疫苗可以第二劑比較快打到」,接著用輕佻的態度說,「今天陳時中又講了一個名言,不是他們比較先打到,只是他們打得比較早,但是打比較早也是指揮中心做的決策,在這個情況下,打了第一劑沒第二劑的民眾他們心裡會覺得難過,不是長幼有序嗎?為什麼第二劑不讓他們優先施打」、「莫德那是mrna疫苗,當時選擇打第一劑莫德那的人,他有很大的比例是對於其他疫苗『稍微』有點擔心,如果第二劑給他打高端,他可能以後罵你就是說,你就是挑疫苗,我不是沒給你疫苗,我疫苗都夠...我覺得民進黨政府也不能夠用一種好像是說疫苗都足夠,都是國人挑,我覺得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一直好像在打壓他們的選擇.」
.
我覺得這種假議題,可以不斷延伸/擴展,然後到達指控政敵在打壓人民的選擇,實在是滑坡謬誤與稻草人謬誤最佳的示範,特別是主持人與台民黨立委一唱一和,把不存在的事情說的跟真的一樣.
.
陳時中說的是「歡迎更多本土資料,並重申結果出爐後,都會由專家討論,再決定施打方式.」,而今天,108萬劑莫德那從美國運送而來,就算算上非莫德那不打的四百萬人,這些非必要的需求,這個數字已經滿足了四分之一人,並非杯水車薪,而10月底,不是混打高端,而是有4百多萬莫德那會繼續送抵台灣.
.
由此可知,從上面看的一連串莫德那混打高端的討論,幾乎都是建立在虛假的前提之上,居然,可以討論這麼久.莫德那開放登記,今年7月9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75歲以上的長者,可接種第二劑莫德那,就不存在什麼「7月9日打莫德那族群等無第二劑」的問題,更遑論10月叫他們去打高端,這用常識來想,即使高端混打實驗成功,也不可能會在10月馬上開打.
.
神父認為,作為一個政論節目,一個主持人,乃至於一個不分區的在野黨立委,真的不要再藉由疫苗炒作人民的恐慌,購買疫苗讓民眾施打,是一個嚴肅的國家防疫政策,他是有時序性的,在各國缺乏疫苗,疫苗廠開始出現良率問題的情況下,進來的,跟實際買的,是兩回事;買到的,就會進,不是像叫熊貓外送,今天買明天就到,每個國家都是有貨,才會分批,一批一批到送達目的地,今天到一些,明天到一些,這個月不能來,下個月就會進來,各國都是如此,人民耐心等待,政府努力催貨,遲早都會來的.而不是一群偽裝成知識份子的極端人士,把少數人的幻想當成多數人的普遍認知,把個人背離常識的認知,當作是一種事實來談,鑽時間的縫隙,這一秒沒看到疫苗,下一秒就在哭喊人民等不到疫苗,今天沒來,今天就炒作,然後明天就被打臉,被打臉了還不道歉,繼續羅織不存在的故事,國家疫苗政策不是這樣搞的,彷彿你沒有辦法馬上把所有疫苗都擺到我面前,堆積如山,我就可以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訴諸恐懼,要所有人接受自己錯誤的信念當作唯一的選擇,詛咒人們已經退無可退,只能跟從自己一起哭嚎,把日常變成災難,摧毀人們的信心,相信每一天都是世界末日.
.
當前線的人忙著救火,尋找水源的時候,後頭的人卻不斷地添柴火,燒房子來取暖,say,「因為大家心中都結凍了,人們感到寒冷阿,為什麼你都感覺不到」.
.
無知,不是一種力量,而是一種罪.
.
明明是無知的,卻假裝自己有知,前來妖惑眾人,只能說,是罪上加罪.
.
醒醒吧,不要在文明國家之中,當一個落後粗鄙的反對者,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要求別人也像他們那樣無知的活著,不只可悲,而且可惡,brother.
.
.
【贊助神父的菸 矯正中華巨嬰】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可得性偏見例子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端網絡觀察 :娘娘專訪護家盟,真的打破了同溫層嗎?】
在台發展的知名泰國youtuber「#Alizabeth娘娘」,近日「娘娘研究室」訪問反同團體護家盟秘書長 #張守一 引發議論。該企劃原先希望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給予機會傾聽同溫層之外的聲音,更清楚不同立場的論述,不料引來「#幫護家盟洗白」、「#賺流量」等抨擊聲浪。對此,娘娘回覆道:「若以流量為考量,用仇恨言論營造出血流成河的場面,實在太容易。我的宗旨是,不清楚反對的聲音,怎麼會知道正在對抗什麼?」
🔥 #影片引爆點在哪?
影片中受訪者張守一詳述護家盟的成立緣由,其中不斷地強調「維護家庭的價值」、「男女有別」,並拿亞馬遜原始部落的例子來強化「一夫一妻的婚姻定義」。影片中,娘娘跳脫過往批判模式的人設,僅是順著張的說法,不斷往下丟拋疑問。影片一出,隨即引來不少網民的聲浪。
🔥 #是聆聽還是說教?
不少網民對影片的宗旨表示認同,「打破同溫層的影片還是很必要的」、「我聽不太懂........但我覺得娘娘做這個影片的出發點非常有意義」。同時也有人認為影片通篇都是來賓以一個「衛道人士」的姿態,來單方面訴說,「一個公開的平台發布這樣的影片,沒有任何立場的交鋒、沒有對話、沒有質疑,只是任由張先生一個人持續發表謬論,對不起的除了是你的觀眾之外,也沒有做到Interview應有的基本功夫,或許頻道的主事者應該想想這系列的設定與媒體的公共性的問題」。
同時,也有有論者表示贊同讓所有聲音浮上檯面,但該影片癥結在於:「護家盟在影片中完全沒有提到組織過去作為前後矛盾,甚至公開的誤導言論及針對特定族群的迫害,這並不是一個健康而有效的雙向對談」、「面對這種言論,連個白眼都沒翻一下,跟著鬼打牆問一些不太犀利的問題,無助於澄清,先不說有什麼反駁的義務了。」還有網友表示該影片非常不符合娘娘平時犀利的風格:「我覺得你的影片找誰合拍都可以,但你應該要比照辦理,用罵台灣食物的氣勢去罵對方才對啊!!!你這時候到底在peace什麼啊?」
作家 #謝金魚 則認為,「可惜的是,以跨性別者、有邏輯又好笑的娘娘,在張守一的胡說八道只有溫柔地請他補充、完善他說的話,如此而已?」
🔥 #同溫層之外的聲音該不該被聽見?
有論者認為公眾人士,應該有篩選誰站在麥克風前的權利,「不要讓錯誤資訊蔓延及誤導是媒體識讀的基礎」。作家 #李屏瑤 也表示,「充滿歧視跟偏見的言論,沒有被聆聽的必要,更何況沒多久前的台灣才充斥這樣的言論。」
也有網民認為大眾並非不了解異溫層的論述,相反的是已經太過了解,而不應該讓渡給歧視言論空間,「言論自由的限度,就是在歧視之外的空間受到保障,而不是給你空間去發表歧視的立場!」、「讓暴力結構優位者在弱勢群體的平台上恣意發表踐踏弱勢群體的言論不叫做跨出同溫層,叫做自討苦吃、自取其辱。」
🔥 #同溫層是用來捅破還是增厚?
對此,娘娘在fb貼文上寫道「待在同溫層確實很安逸,但也令人憂心」,也引來不少人抨擊。
台灣女性主義者周芷萱:「公投有將近七百萬人不同意同性婚姻,我每天走出門路上都是非同溫層,對很多人來說要始終活在同溫層的世界還需要很多努力才可以做到。該被打破同溫層的是社會主流不是性少數吧,是在開什麼玩笑。」
亦有不少網友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只看到那些消化過的語言的人,居然好意思叫人家去了解非同溫層」、「其實多數同志(包括我本人)都有不少被反同人士羞辱的經驗,實在滿羨慕他能有這麼奢侈的憂心」。
作家 #朱家安 也表示,「當一個人建議你『走出同溫層』,有時候是因為他:1)不知道你做過哪些努力。2)不需要在此議題上走出同溫層,因此也不知道自己在建議別人迎向怎樣的處境。3)不知道你有多常被人建議走出同溫層。
有網民認為,「同溫層、舒適圈就是自己與相同理念的人共同辛苦打造出來的家園,你絕對有必要待著好好守護,不讓外人隨意進來破壞」。
端傳媒曾在創立初期就持續報導台灣LGBTQ運動,針對台灣同婚法案相關內容亦有大量採訪和報導,當中包括反同、挺同雙方對於法案的看法,早期更多反同婚的理由做了事實核查,歡迎點擊閱讀瞭解:https://bit.ly/3mUGkQi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新開端 #輿論 #熱點 #LGBTQ
可得性偏見例子 在 Skylai 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这次的分享主题是【如何依据人性来建立或破坏习惯 ?】,大部分的内容和所提到的技巧源自于《原子习惯》这本书。
因为影片刚巧有提及到《21天培养习惯》这个理论,(申明:《原子习惯》没这个内容),所以我想把完整的资讯写在这里让大家参考和思考。
▬▬▬▬▬▬▬▬▬▬▬▬▬▬▬▬▬▬▬▬▬▬
《21天培养习惯》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
DR.Maxwell在1950年代是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在他过往的手术生涯中,他注意到了患者的一个异常的现象,就是整容后的人,需要最少21天才能习惯自己的新面孔。
同样地,做了截肢手术的人最少也需要21天才能消除幻肢的体验。幻肢的意思就是截肢的患者,他被截肢的部分比如左手来说已经是没有了,但是他还是会觉得他的左手还在,而且还会有痛、痒、麻痹等的感觉出现。
后来,DR.Maxwell就把患者这种习惯变化的现象,记录在他写的一本书《心里控制术》(Psycho-Cybernetics),也发表了他对行为改变的其他看法,这本书也一炮而红。
但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不少激励讲师或学者、专家,就开始拿他这个【习惯变化现象】的故事来讲,甚至扭曲了它的概念,最后形成了【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的神话。
为什么《21天》这个神话会传播到那么厉害?
这个就好像一些直销组织,要招入新会员加入的时候,会说的鸟话。
你只需要幸苦3到5年,你就可以拥有丰厚的收入和自由的生活。
那他为什么不跟你讲10年,因为10年太久,讲了出来后不够吸引力。
跟你讲一、两年就可以做到的话,你又未必信,所以3到5年就刚刚好,听起来比较逻辑、好像比较有可能做到,而且可以让你有机会改变你的人生的开始,听起来就比较吸引人。
所以这个《21天养成习惯》的神话,从60年代开始到今天为止,还是会被许多激励讲师或作者引用,然后在没有过滤的情况下,就把它传播出去给大众。
好了,我们再细心地想想,把一个【幻肢消失需要用到的时间】来转化成【建立习惯需要用到时间】,这个论点的逻辑性到底在哪里,到底这个说法成不成立?
这里我就丢一个问题给大家做延展性地思考和分析。
如果我要你培养两个习惯,一个是晚上睡觉前一个小时不能滑手机,一个是每天早上用手机看5分钟新闻,你觉得哪个比较容易做到?
好了,如果你真的持续这样做了21天,那你有没有信心过了21天后,在你接下来的1年,真的能做到睡觉前一个小时不滑手机和每天早上用手机看5分钟新闻?
我敢保证后者,大部的人比较有机会做得到,但如果是前者的话,90%的年轻人都会失败。
那这两个习惯同样都是用了21天,但为什么成功率会有那么大分别?
因为这是取决于该行为的难度。
在这个网络时代,要一个习惯滑手机的人每天抽5分钟阅读新闻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你要他每天睡前一个小时不滑手机,那就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而且这行为的难度还会因人而异。
比如说要培养这两个习惯的对象一个是30岁以下,一个是50岁以上,我敢肯定50岁的成功率一定比30岁的人来的高。
那克服难度就是和意志力有关!
那单纯靠意志力培养的习惯是不会长久的,特别是你对那个行为没有兴趣,又或者那个行为对你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举个例子,已故篮球员Kobe Bryant 能够做到每天5点起来跑步,绝对不是单单靠意志力和纪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热爱运动啊。
一个习惯在蓝球场跑动的人,而且也是职业篮球员,每天凌晨起来跑步,你觉得难度会大吗?
而且他内心总是渴望着,体能上能够比其他篮球员更加有优势,那每天跑步对他来说自然就不是太大的问题。
所以说要培养长期的习惯,绝对不是单纯靠个人意志力,人是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是在意志力满满的状态下生活。
而且人类是有惰性的,惰性就是人的本性,所以要培养一个长期的习惯,它的方向就是在于要如何驾驭你的惰性。
▬▬▬▬▬▬▬▬▬▬▬▬▬▬▬▬▬▬▬▬▬▬
申明:直播分享并非是完整《原子习惯》的所有内容,我只是分享了一些要点做为引导,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建议购买阅读完整资讯。
▬▬▬▬▬▬▬▬▬▬▬▬▬▬▬▬▬▬▬▬▬▬
推薦影片: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上做更好的選擇? | 【4個步驟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 《零偏見決斷法》說書 | 閱讀報告#1| Skylai Tv
https://youtu.be/ZN8OiSunQOY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kylaitv
Email: laikinming010@gmail.com
溫馨提示:
不要只看說書影片,鼓勵大家閱讀此書以獲得完整的資訊。
可得性偏見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可得性偏見例子 在 閱部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要聊這個主題呢?
因為我最近看到一篇國外的跟人類行為有關期刊看到說到,在同樣憤怒狀態下,男性與女性受重視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線上陪審團的實驗,讓受試者以為他是真的以陪審團的身分在參與一場線上法庭審判,所有陪審員都是按照劇本演出,有一位陪審員會堅持的說出反對意見,當電腦替這位魁儡陪審員冠上男性名稱時,受試者受到動搖的比例竟然有顯著的提高,若是女性名稱卻相反。受試者卻更願意相信陪審團的初步裁決,也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
我們過去的歷史常會用「歇斯底里」這個詞將女性病態化,把女性任何形式的憤怒都視為不理性的行為。這種女性的歧視,是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的,它經常會無意識地展現出來,人們也完全不覺得自己帶有偏見。
所以想透過街訪來看看一般人是不是也是會有這種想法,結果也蠻令人難過的,希望這世界可以用更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情緒化 #街訪 #發脾氣 #刻板印象
刀刀的解憂信箱✉️: [email protected]
成為大會員:https://youtube.com/閱部客/join 🙇🏻🙇🏻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
:::::::👊上一集!:::::::
《腦力全開》
https://youtu.be/bDghAfzfQYE
:::::::👊【更多影片】:::::::
閱說書▊https://goo.gl/28WFVy
學習的知識▊https://goo.gl/hnGHH1
心理學的知識▊https://goo.gl/PsWGn9
大學系列▊https://goo.gl/PrHMMM
徵求BOOK們一起讓閲部客更好,徵求翻譯者!!!
▶️翻譯閲部客:https://goo.gl/NP1hKi
:::::::👊【關於我們】:::::::
我們是閱部客
我們關注「人生x學習」,並樂於分享知識、傳遞價值,
希望讓生活更聰明、生命更精彩!
閱部客靈魂人物:水丰刀
喜歡書、喜歡玩遊戲、喜歡有趣的學習
快來''訂閱''不要錯過我們每日最新內容唷!!!!
👇你今天''閱''了嗎? 👆
訂閱我們►►https://goo.gl/crn2yo
特別感謝以下成為會員的朋友►►https://goo.gl/pZfqoW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goo.gl/DM279v
Instagram
https://goo.gl/8W3K2S
Youtube
https://goo.gl/xDvL6R
Twitter
https://goo.gl/wYJoZU
B站
https://goo.gl/MaZ6iw
微博
https://goo.gl/ehj6gh
知乎
https://goo.gl/Gy3B2q
::::::👊【業務合作】:::::::
請聯絡信箱
yuubuke@gmail.com
可得性偏見例子 在 消費心理學”現狀偏見” - Domyweb多米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Domyweb商學】-消費心理學”現狀偏見” 你是政府,每次遷拆時都很頭疼,用戶們提出的賠償要求,總是遠遠高於房子 ... 回到剛剛的例子,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用戶搬遷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