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情結》自序
[拆除情感地雷,重整一個完整的自己]
在我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職涯過程,我會遇見帶有各式各樣生活問題的人,來到我面前,尋求我的專業協助;有的是情感及伴侶關係的問題,有的是自我情緒調節和社會生活適應的問題,也有原生家庭衝突或童年經驗創傷等問題。
不論是哪樣的心理困擾及生活適應問題,若是當事人不坐在「受害者」的位置,正視自己人生的困難或問題是自己需要面對的責任,願意從自我的內在心理 狀態調整,重新解構、鬆動及移動自己的習性模式,再教育自我、充權和賦能, 那麼在混亂失序過後的重建,及重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既安穩又彈性的內在力量, 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若是當事人不論尋求了多少協助的對象,或是進行了多久的諮商次,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和模式,不斷地反芻著某種負面思維和怨恨情緒, 以及重複著一而再、再而三述說同樣的「可惡的他人」及「可憐又不幸的自己」的情節,那麼,他的心理獲得的協助性將會相當有限,更不用論及到治癒心理的各項運作功能,以及協調出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有新的和諧和平衡。
最主要有這樣情況的當事人,都有著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的某種「情結」,在支配著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所有感覺。甚至他們很難跳出自身以外回看見自己,發現 自己習以為常的反應,就是:「不斷怪罪」、「逃避」,並「推開自我責任」。
無論是一個身體疾病的人,或是一個有心理疾病(障礙困擾)的人,無法意識到對自身的生命有維護及關照的責任時,他便無法將自己視為一個有能力接受幫助(醫療)的人,從過程中妥善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照顧,並協同外在的協助資源,支持和促進自己接受及面對一系列的療癒或重建歷程。
也就是說,他必須啟動內在的自我功能,一同參與自己的調整或治癒計畫, 無論是自己的理性或感性功能,都要能夠發揮,進而思考分析及探索覺察目前自己的處境、情勢、問題來源、問題癥結,還有因應的策略及多元方法,然後加以意識、釐清、直接理解這些強烈情感的影響。
在臨床分析上,「情結」多屬於自我分裂的產物,從完整合一的人格被分離出來;因著情感創傷、心靈巨大痛苦、價值 觀及文化道德衝突,或對某種補償的渴望等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
因此,「受害者情結」效應會是全面性的,即是只要某種人際互動情境發 生,人無法再理性的表現自己,而進入一種強烈的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例如強 烈的愛恨)狀態時,這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讓個體無意識的以受害者角色和一 套相應的情緒、信念及行為作為呈現。
若是以生活現象觀察,則會發現此人難以 有意識的自控,只要不感到滿足及稱心如意,即衝動地以各種怪罪和指責面對周 圍人際互動,而他的主體會呈現出弱小無助貌,卻帶有強烈的恨意和怨懟,以可 能積極也可能消極的攻擊方式,情緒失控的對周遭或特定對象,加以指責控訴, 接著各種不理性充滿情緒謾罵的字眼也會隨之上場。
當情結俘虜、綁架了自我,也就等同被情結所支配了,個體是無法具有完整 的自我人格,於是導致自我情緒和行為的失控,卻不知自己是怎麼了。
若從其反應觀察其心靈,便能感知某些人格碎片,凍結在某個過往時空,或掉入某個情緒,無法跟隨著個體的統整而一同成長、合一。雖然個體可能很不喜歡這樣的 自己,也很厭惡讓人際關係總是經歷某種相似的爆發情節,自己卻總覺得不知為 何,當然也就不得其解。
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童年,也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生,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 同的情結,存在於我們未覺察的心靈死角,需要我們去意識、去面對。
榮格曾 說:「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而人若要探究自己的心靈本質、觸及深 層的無意識,那麼,「情結」的了解及調節,就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從意識層重新了解及覺察自己
#是否受「受害者情結」綁架及拘禁了人生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長成完整獨一無二的自己
————————————————————
#6/22 預購開跑🏃 #6/29 全面上市🎉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電子書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受害者情結》作者自序
[拆除情感地雷,重整一個完整的自己]
在我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職涯過程,我會遇見帶有各式各樣生活問題的人,來到我面前,尋求我的專業協助;有的是情感及伴侶關係的問題,有的是自我情緒調節和社會生活適應的問題,也有原生家庭衝突或童年經驗創傷等問題。
不論是哪樣的心理困擾及生活適應問題,若是當事人不坐在「受害者」的位置,正視自己人生的困難或問題是自己需要面對的責任,願意從自我的內在心理狀態調整,重新解構、鬆動及移動自己的習性模式,再教育自我、充權和賦能, 那麼在混亂失序過後的重建,及重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既安穩又彈性的內在力量, 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若是當事人不論尋求了多少協助的對象,或是進行了多久的諮商次數,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和模式,不斷地反芻著某種負面思維和怨恨情緒, 以及重複著一而再、再而三述說同樣的「可惡的他人」及「可憐又不幸的自己」的情節,那麼,他的心理獲得的協助性將會相當有限,更不用論及到治癒心理的各項運作功能,以及協調出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有新的和諧和平衡。
最主要有這樣情況的當事人,都有著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的某種「情結」,在支配著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所有感覺。甚至他們很難跳出自身以外回看見自己,發現自己習以為常的反應,就是:「不斷怪罪」、「逃避」,並「推開自我責任」。
無論是一個身體疾病的人,或是一個有心理疾患(障礙困擾)的人,無法意識到對自身的生命有維護及關照的責任時,他便無法將自己視為一個有能力接受幫助(醫療)的人,從過程中妥善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照顧,並協同外在的協助資源,支持和促進自己接受及面對一系列的療癒或重建歷程。
也就是說,他必須啟動內在的自我功能,一同參與自己的調整或治癒計畫, 無論是自己的理性或感性功能,都要能夠發揮,進而思考分析及探索覺察目前自己的處境、情勢、問題來源、問題癥結,還有因應的策略及多元方法,然後加以意識、釐清、理解這種強烈情感影響。
在臨床分析上,「情結」多屬於自我分裂的產物,從完整合一的人格被分離出來;因著情感創傷、心靈巨大痛苦、價值 觀及文化道德衝突,或對某種補償的渴望等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
因此,「受害者情結」效應會是全面性的,即是只要某種人際互動情境發生,人無法再理性的表現自己,而進入一種強烈的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例如強烈的愛恨)狀態時,這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讓個體無意識的以受害者角色和一 套相應的情緒、信念及行為作為呈現。
若是以生活現象觀察,則會發現此人難以 有意識的自控,只要不感到滿足及稱心如意,即衝動地以各種怪罪和指責面對周 圍人際互動,而他的主體會呈現出弱小無助貌,卻帶有強烈的恨意和怨懟,以可 能積極也可能消極的攻擊方式,情緒失控的對周遭或特定對象,加以指責控訴, 接著各種不理性充滿情緒謾罵的字眼也會隨之上場。
當情結俘虜、綁架了自我,也就等同被情結所支配了,個體是無法具有完整 的自我人格,於是導致自我情緒和行為的失控,卻不知自己是怎麼了。
若從其反應觀察其心靈,便能感知某些人格碎片,凍結在某個過往時空,或掉入某個情緒,無法跟隨著個體的統整而一同成長、合一。雖然個體可能很不喜歡這樣的 自己,也很厭惡讓人際關係總是經歷某種相似的爆發情節,自己卻總覺得不知為何,當然也就不得其解。
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童年,也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生,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 同的情結,存在於我們未覺察的心靈死角,需要我們去意識、去面對。榮格曾說:「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而人若要探究自己的心靈本質、觸及深 層的無意識,那麼,「情結」的了解及調節,就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那為什麼要以一本書來談「受害者情結」的效應呢?
那是因為我認為在華人社會,無論男女,都十分易見這樣的情結出現,不論個體是否已經能意識到。這種「受害者情結」之於我們的文化,應該已代代相傳好幾代,許多時候我們可以 看見上上代、上一代,乃至我們下一代,都受著這種情結支配和控制,像是若不坐上受害者、成為受害者,我們就無法為自己不甘心的命運和遭遇申冤,也無法藉由控訴,要別人為我負責、提供我滿足和所需要的關愛來服侍我,並以自己為法律中心,認為這世界都應該照著我的法律運作。
雖說這是個體無意識的反應和作為,可能為個體帶來某種「不用承擔」、 「不用面對事實」的好處,但若個體始終無法意識到,那麼就無法透過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溝通和協商,有所調整或重新安置我們的內在機制或模式,也就會錯過調節那些因為「受害者情結」所引發的諸多人際問題、情緒和行為失控問題, 還有來得及終止家庭創傷經驗的代代複製。
不論是意識自己的情結,還是透過他人身上意識他人的情結,唯有我們對「情結」的發生和存在有所覺察,讓無意識的衝動及充滿強烈情緒黏著的情結,可以緩緩的解開及鬆脫,才有可能讓那含含糊糊弄不清的情感地雷,不再反覆引爆,把 自己轟得粉身碎骨,也不再把他人炸得四分五裂。
如此,我們才有機會重整一個 完整、和諧的自己,擁有健康的自我,也擁有健康人際關係的權利。
《受害者情結》06/22 預購全面啟動
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書訊參考 傳送門: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電子書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要習慣受傷,這是一個很壞的習慣!!
你知道嗎?如果你習慣受傷,你就會反覆的受傷,反覆的無力,反覆的無助,反覆的覺得被壓迫⋯
卻從來沒有負擔起保護自己的責任,長期漠視自己會受傷的事實,並且不成為一個值得自己信任的人。
-
讀墨電子書《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文摘
https://news.readmoo.com/2018/12/05/bad-habit/
-
紙本書購書入口:
博客來 http://bit.ly/2DM22QM
誠 品 http://bit.ly/2FtR9EJ
金石堂 http://bit.ly/2OVHLte
圓神書活網 http://tiny.cc/su-healing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電子書 在 2020.07.02【蘇絢慧直播講堂】新書導讀《受害者情結》 的推薦與評價
本影片為蘇絢慧老師導讀最新作品《受害者情結》(平安文化),也和你一起談談「受害者情結」的構成和心理特徵,同時解說我們能如何為 自己 解開, ... ... <看更多>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電子書 在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全台書店電子書平台熱銷中蘇絢慧老師 ...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書店電子書平台熱銷中蘇絢慧老師《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x 忘形流簡報感謝張忘形老師製作分享! 善良的你是否常常覺得「人生好難」、「做人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