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使用住宅9.96%創新「低」?內政部先把資料補齊吧!
根據主計總處歷次的10年空屋普查,從2000、2010到2020年,空閒住宅數從123萬上升到155萬再到了 #歷史新高的166萬,相當於在台灣每 6 戶就有 1 戶的空閒住宅。
雖然今年空屋率從2010年的19.3%降為18.5%,是普查以來首次下降。但是,人口增加的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空屋率仍然高達17.6%、17.5%及19.8%。
儘管空屋數量越來越多,內政部的可能成交指數(國泰建設)卻從67.76一路成長到95.26,再來到今年的127.3;591新建案Q2統計及國泰房地產指數Q2皆顯示,全台房價與上季相比微漲2%。六都除台中市,可能成交價均較上一季微幅成長0.18%到2.19%不等,新竹縣市則達5.07%。
如此怪異的現象,台灣民眾感受甚深,早已見怪不怪。
然而,內政部在9月13日大張旗鼓發布最新「低度使用住宅」統計結果,聲稱台灣空屋率創下 #史上新低的9.96%。
我就要請問內政部,「低度使用住宅」占比為9.96%,與普查結果的18.5%相差近一倍,到底哪一個數字才是對的?實際上,8月26日,內政部在我們召開的協調會上這樣說:
「內政部使用的是地政及建物登記資料,而登記移轉統計資料無法呈現建物實際使用情形,所以 #從未搜集過非自住統計資料;由於空屋的定義不明確,有統計上的困難,#低度用電也未必是空屋。」
既然內政部從來沒蒐集過非自住統計資料,低度用電也未必是空屋,那低度使用住宅低於10%,有什麼好高興的?
喜孜孜的內政部,有多麼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民苦痛,可想而知。
好吧,就算不談內政部在協調會上及新聞稿上的立場矛盾,台灣的空屋率確實首次下降到10%以下,難道9.96%很低嗎?
在一般已開發國家,為維持住宅市場運作,#自然空屋率為5%以下。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資料,紐約2011年的空屋率是3.12%,倫敦2012年的空屋率是3.9%。9.96%到底算不算低,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因此,今天上午,我和王婉諭委員、OURs 都市改革組織彭揚凱秘書長,一起召開「房價越漲囤房越多?說好的居住正義在哪裡?正視問題,提出對策!」記者會,提出三點訴求:
1⃣#公開更完整的資料、釐清囤房全貌:公開超過五年餘屋數及非自住家戶歸戶歷史資料都應公開上網,並定期更新持有十戶以上之個人及家戶所擁有之房屋總數相關資料。
2⃣立法部門盡速 #排審囤房稅法案:立法院已有多個囤房稅相關法案,應盡速排審。
3⃣行政部門應積極回應問題、#研擬院版法案:行政機關都應積極回應創歷史新高的166萬戶空屋,以及大量非自住房集中化的現象,並盡速研擬院版囤房稅法案。
我也要奉勸內政部,好好把空餘屋的統計做好、公開出來之後,再來討論囤房現象到底嚴不嚴重,好過拿出一個自己都不承認的數據,要台灣民眾相信「囤房問題有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的網紅蔡旺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計處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資訊的開放,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現代人最常觸及的平台,政府因應潮流,推出各種網路服務與E化平台,以期與民眾建立起密切的聯繫,然而有些舉措卻有華而不實的問題,嚴重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 台南市主計處推動資料視覺化的系統建置,將自108年起重要議題的...
台中市囤房稅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8月23日上午隨同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曾銘宗、林德福、賴士葆與張其祿等委員前往財政部考察「打炒房措施執行成效」。
我明確指出,105年蔡英文總統提出「房市三箭全面改革房屋持有稅」的訴求,提出「調高持有稅」、「發展租屋市場」、「推動社會住宅」,但如今檢視起來,卻是房價屢創新高,是否說明了當前的財稅改革無效?
根據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顯示,全國住宅價格季指數(105年為100),在105年第二季為100.76,而到最新的110年第一季為止已經上升至110.61。其中,全國數值普遍上揚,增幅前三名的,分別為台南市(119.73)、台中市(115.13)、桃園市(111.42),相較之下雙北增幅均低於全國。此點現象與報導顯示房價暴漲,從蛋黃區擴散至蛋白區,不謀而合。
此外,蔡英文總統主張的讓人民負擔的起的住宅,根據內政部110年第1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成果顯示,至今全國房價所得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年所得中位數)為9.13倍,就是不吃不喝9年多才能買得起中等價位的房子,雙北更是遙不可及。
原本廣受在野黨、民間團體,還有未入朝當官的花敬群教授最支持的囤房稅,硬是被財政部蘇建榮部長大手擋下,那麼蔡政府是否還有其他替代方案,或是說明了蔡政府只是騙票?對於炒房擴散至蛋白區的情況,政府有無具體對策?此外還有太多應該解決之處,是蔡政府未能落實的,也不怪乎政府打房口號越響,房價越高的詭異局勢出現。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面對這些質疑,財政部直說房價改善需要政策多元介入,也說社會住宅的興建常受地方抗拒;我除了希望政府能夠以更積極的財稅制度導正臺灣畸形的房地產炒作,最後賴士葆委員更直接打臉財政部,從新加坡的經驗來看,財稅是最有效的措施,顯然面對這些問題蔡總統,實不為也,非不能也。
台中市囤房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朝野囤房稅的關鍵差異:差別稅率
去年初民眾黨率先提出居住正義的修法提案,儘管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我們還是頂著鋼盔向前衝。去年底三讀通過實價登錄2.0,上週三讀通過房地合一稅2.0,這週四的財政委員會終於要討論囤房稅,處理高房價卻又高空屋率的矛盾。
去年我在財委會質詢最多的題目就是囤房稅,蘇建榮部長總是把責任推給地方政府,說各縣市都可以自訂稅率。實際上,只有台北、宜蘭、連江,三個縣市實施有差別稅率的囤房稅,其他縣市幾乎都是法定下限1.5%的單一稅率。
蘇貞昌和蘇建榮都拒絕提出囤房稅版本,執政黨個別委員的版本,只是把目前的大稅率區間上限提高,各在野黨的版本都有差別稅率,這就是朝野的關鍵差異。
很明顯只調高上限沒有用,只是打假球,應該由立法院制定累進稅率的區間。
蘇建榮部長也說過:稅率稅基都要考量,我更要強調「中央訂稅率,地方定稅基」。財政部應該提出「差別稅率」,全國一致實施,不能說做不做是地方政府的責任!
另一方面,地方也要同步調整稅基,也就是房屋評定現值要調整到接近市價的水準。目前台北市的評定現值就達到市價的98%,是全台最接近現實的,去年9月台中市卻反向大幅調降評定現值。要達到租稅的公平正義原則,不應該房價明明很高,政府卻用打折的房價來課稅。
囤房稅是蔡英文政見的房市三支箭之一,行政院不做,那就立法院來做!
蔡英文對不起年輕人,我們來處理年輕人最痛苦的高房價問題。
台中市囤房稅 在 蔡旺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計處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資訊的開放,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現代人最常觸及的平台,政府因應潮流,推出各種網路服務與E化平台,以期與民眾建立起密切的聯繫,然而有些舉措卻有華而不實的問題,嚴重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
台南市主計處推動資料視覺化的系統建置,將自108年起重要議題的統計資料,繪製成多元主題之互動式視覺化圖表,並設立查詢專區,目前共有8大類15小類27個頁面的互動式視覺化圖表,希望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艱澀的統計數據,了解市府的業務內容。立意雖好,但市議員蔡旺詮卻指出其中弊端,蔡旺詮發現,六都當中,台北市、新北市與台中市的主計處網站也有推行資料視覺化的業務,且都在搜尋引擎上可以輕易發現,點擊直接即可瀏覽,唯有台南市,點擊之後會連到台南市主計處的官網,並經過五次點擊、跳轉頁面最後連到另一個網站,才能瀏覽台南市的視覺化資料,整個過程步驟繁瑣且無明確指示,一般民眾在使用上極其不便,沒有概念的人甚至完全找不到,與其他縣市形成強烈對比。
蔡旺詮表示,台南市的視覺化資料內容建置完善,種類齊全且分類清晰,比許多縣市都設計的還要優良,也肯定主計處在資料建置上的努力。然而這麼好的成果居然把它「藏起來」,要讓民眾像「尋寶」般的才能找到,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蔡旺詮也建議,主計處若有任何技術上的問題,應該與市府的技術團隊進行合作探討,E化平台的設置是為了方便民眾,唯有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設計,才不會失其美意,徒存形式。
財稅局
在28日的質詢報告中,市議員蔡旺詮對囤房稅議題提出討論,現行的房屋稅條例中指出,非自住房屋的稅率為1.5%至3.6%,持有房屋越多則課稅越重。所以一般民眾認為囤房稅,讓手持多屋的投資客增加他們的持有成本,可以降低他們的囤房意願,藉此讓房市熱度降溫,達到房價下降,照顧想要買屋的年輕族群。這種說法不但一般人都能理解,也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同。
然而根據財政部所公布的資料,囤房稅目前台北、宜蘭課到最高的3.6%,反觀台南市還維持在1.5%,所以在台南囤房的成本是偏低的,然而這只是其一。
蔡旺詮又繼續指出,除了囤房稅外,計算持有稅標準的「稅基」,也是問題之一。房屋標準單價就是稅基的計算要素之一,根據財政部109年公布的
「各地方政府最近一次房屋標準單價調整參據及情形彙整表」,六都的房屋標準單價平均調幅中,台北為114%,新北為80%,桃園為60%,台中為60%,高雄為81%,而台南則是最低的58%。低房屋標準單價計算出低稅基,低稅基又導致低稅率,加上1.5%的低囤房稅等諸多因素,台南儼然成為囤房炒房的「好所在」。蔡旺詮呼籲,財稅局應當及早規劃,並參考其他縣市的案例,以維護台南的居住公平。
此外,蔡旺詮也對台南的自籌財源比例提出質疑,透過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台南的自籌財源比率歷年來在六都中都是墊底的,同時對中央補助的依存度也是最高的,如果未來中央政府縮減補助的話,那台南該如何自處?蔡旺詮也肯定財稅局在開源節流上的努力,但也不該沾沾自喜,也呼籲應該要善用這一次的台積效應,吸引更多人移居台南工作,提供優惠政策給相關產業,以期爭取更多的稅收,補足台南在自籌財源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