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善哥聊天室第31集,透過上週介紹地震與防震建築,大家是不是對你住的房子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了呢?今天我們一樣回到【建築殿堂】的專題,要來和大家介紹「建築史」。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高樓競賽」這個詞,就是在某一段時間,世界各地都不斷的有建商在突破天際線,希望用摩天大樓的高度來制霸世界,而台北101大樓也曾經獨佔鰲頭過,究竟這個百家爭鳴的高樓競賽時代,是起源於何時,現在結束了嗎?今天的節目都會帶大家一探究竟。
如果你也對今天的主題有興趣,歡迎按讚並分享出去,有什麼想法的話,請踴躍在底下留言讓我們知道,也邀請大家捐款給我們唷!
🥺我也想加入善科的LINE社群➡️ https://reurl.cc/j7Xq61
⚠️下週第32集的播出時間提前至12/29 (二) 20:00
⭐️本集節目資訊⭐️
主題:從垂直城市見證人類的進步——摩天大樓
播出時間:2020.12.24 星期四 20:00
主持人:張善政(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來賓:施植明(臺科大建築系系教授)
⭐️喜歡影片的話,歡迎贊助我們⭐️
銀行:台北富邦(012)建國分行
帳號:724120005896
戶名: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
詳細捐款資訊:www.sancode.org.tw/how_to_donate.php
若有捐款請與本會聯繫
⭐️了解善科更多⭐️
YouTube|善科教育基金會 SanCode Foundation
https://reurl.cc/exV1Xm
Instagram|san_code
www.instagram.com/san_code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年,政大校方礙於學校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長年不足,決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興建法學院,且於2015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與校外人士異議。 2015年11月二日,化南新村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的列冊追蹤名單,校方計畫因此擱置。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
台北科大建築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MIT Media Lab人工智慧台灣學子系列報導〜博士研究生林家樑:製作人李祈臻、記者彭智宏採訪報導
【MIT Media Lab最大特色就是鼓勵跨領域無框架的創新 逢甲建築畢業的林家樑目前在MIT Media Lab攻讀博士班 也是PEV自駕腳踏車計畫的規劃者 它結合Uber+ Youbike+ Self-driving 讓腳踏車自己開到使用者家門口 更可提供不方便騎乘的人自動駕駛功能 而建築專長的林家樑更讓自駕腳踏車 外觀美的像是一輛法國嬰兒車】
一個城市平均40%的土地,被車輛佔據,等於說將近半數空間,只為了停放這些交通工具,對寸土寸金的大都會來說根本違反使用效率。於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城市科學團隊(City Science),開發出一套軟體平台,要重新定義都會區的移動方式。
PEV的意義,就是說服別人改變交通方式,選擇比較環保的移動工具。科學家預測,未來城市的樣貌將是compact urban cell(小型都會聚落)的模式,包括走路、以及各式的共享交通工具,移動時間可能都在20分鐘內。因此未來運輸工具,要以每個district(區)之間短距、低速移動作為基礎,而這也就是PEV設計的起點。
「比如說一些車輛分享系統,對這種系統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你如何去把車子擺到正確的地方,讓使用者可以很快速的拿到車,現在hubway,現在在台北的hubway,他們是用卡車manually去用人工的方法去挪這些車,那我們覺得無人車的技術,是可以把他兩個結合在一起,那你就不需要去,你就可以把腳踏車當成像Uber一樣,把它叫過來,所以我們試著去做的是將Uber和YouBike兩個東西把它結合在一起。」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因為像腳踏車的話,現在已經有一些Bicycle pollution,像台北市的街頭有一些,有一些這個stationless的自行車分享系統,它就會到處亂停,那YouBike的話有時候車子會多、有時候車子會少,有時候我們去還車,他會沒有空位可以讓我們停車,那所以無人車進來的話是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那它就可以自己去找到下一個客人,或是它停車沒停好它可以自己自動歸位。」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除了具備YouBike和Uber的便利性之外,為了同時具備電動和自動駕駛、且適合作為短程接駁的功能,因此把PEV設計成三輪電動單車。你可以當自行車來騎(留白一段)老人小孩或是行動不方便的人,也可以當作自動駕駛車來搭乘(留白一段),可行駛在指定的單車道上,同時前方配備有感應鏡頭,可以辨識周遭環境,而且這套軟體已經可以分類並追蹤移動物體的路徑,不管前方是卡車、行人、還是貓狗動物、或是靜止的物體,都具備高度的辨識準確度,一旦偵測有人在一定距離內,環繞PEV的LED會自動用不同顏色的燈號顯示,跟路上的紅綠燈一樣,紅燈表示前有障礙,綠燈表示可以繼續依照原設定路徑前進。而要尋求一個更有效率服務城市的方法,PEV不只要載人,還要能載貨。當你用app把PEV叫到面前來搭乘的時候,車籃子裡可能已經擺了幾件網購商品,要送到你目的地附近的買家手上。
他是林家樑,就是PEV的開發者,在媒體實驗室大家叫他Michael,資深的MIT人,如果在大樓裡看到一個人對著講中文的參訪團介紹Media Lab,十之八九就是他。乍看之下不像書呆子、也不像科技宅男,身上也沒有特別的科學家氣質,但他在MIT的尖端學術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年,而且從事的還真的是尖端技術。Michael是個道地的台灣人,從逢甲建築系畢業後,拿了工研院的獎學金來到Media Lab,從此跟這裡結下十年的緣分,修完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兩個碩士學程後,發現自己在建築設計之外,更喜歡機械設計、電子設計,於是Media Lab成了他的應許之地。念博士班過程中還一度休學回台灣開公司,2012年才被現在的老師Ken Larson找回去參與開發無人電動三輪車。問起Michael,明明光靠手上這套無人車解決方案,就可以去找大廠合作、甚至成立新創事業,為何還要留在學術機構,Michael直言"我不是來做產品的"。
「在MIT我們做研究,我們不做產品。做了研究之後,我們希望對社會有更多的impact,這些impact 其中open source是一個,可以提供一個,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全世界同樣在做這樣研究的人,所以PEV我們不把它當作一個產品,而是當成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基本上有硬體、軟體,那麼我們定義了這些規格之後,我們還是需要準備一些教材,我們希望把我們所學的去跟其他城市、其他國家甚至其他學術機構一起去分享。」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改變人類生活、拯救地球",似乎是MIT人的DNA,也造就Media Lab與產業界的特殊互惠關係。實驗室開發出的技術,若不能真正成為可以使用的產品,那科技就無法達到改善人類環境的目地。Media Lab九成經費靠企業贊助,開發技術也都多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軟體以及低成本素材為主,讓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研究結果。因此當Michael在與台灣產業界增加互動的時候,意外成為Media Lab與台灣技職教育學界最好的橋樑。
「當我2012年再回到MIT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希望跟台灣的產業界做一些連結,那我們比較不會是都待在實驗室天馬行空想自己的東西,到時候東西又做不出來,那所以去跟台灣產業做連結,做一些研究,那這中間很重要的是有台北科技大學的幫忙,台北科技大學就是很積極的跟MIT連絡,也牽了一個合作協議,那現在北科大有MIT在亞洲的第一個Spinoff的實驗室。」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林家樑。
說起來簡單的學術機構協議,其實裡面包含台灣很需要的科技人才培育,這些年來,Media Lab接受來自北科大的交換學生,在城市科學(City Science)團隊裡受訓,Michael說,他們不求一個高材生、也不一定要英文很好,但求有一顆可以接受挑戰的創意腦袋,最重要的是願意動手做。
正因為有幸在這種"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且跨領域的環境下做研究,Michael希望能分享給更多台灣學生。每年從台灣來的交換學生,從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甚至生活、語言、住宿、經費,都是Michael的"業務"範圍,因為只要把這些台灣交換學生訓練好了,這些種子學生才有機會改變台灣的科技競爭力。
台北科大建築系 在 建築大叔 Uncle Architectu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下星期六會在北科大演講, 没事可以來聽聽, 順便看看學生們的畢業設計, 對他們的一些支持!!!!!
[演講預告]
題目:一種敘述建築的方法
簡介:一個建築人在找尋「建築」的一段過程,從大學畢業談起到現在九年時間中,經過研究所與事務所上班的過程外,大部分在業餘時間中如何利用漫畫作為媒介討論建築的一段旅程。
時間:2014/06/21 14:00
地點:台北科大設計館853演講廳
講者介紹
講者:何庭峰 (建築大叔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UncleArchitecture)
現職
===================================
何庭峰建築研究室
求學經歷
===================================
2005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
2007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2011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都市設計碩士
工作經歷
===================================
2007-2009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09-2010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11-2013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13-2014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北科大建築系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近年,政大校方礙於學校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長年不足,決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興建法學院,且於2015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與校外人士異議。
2015年11月二日,化南新村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的列冊追蹤名單,校方計畫因此擱置。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大租約短期之住戶,舊居已全數遷離。
法定聚落建築群登錄:於2018年一月二十三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102次文資審議大會,文資委員無異議通過決議將政大化南新村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是指定範圍與保存方式,則留待下次文資審議會再作討論。政大總務處表示尊重決議,且若全區保留或無法興建法學院,原址也會以教育目的作最有效利用。
臺北市文化局於2018年三月三十日召開第104次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暨文化景觀審議會,政大代表與當地里民代表各陳述意見,委員會最後則宣布化南新村全區保留。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去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政大不服,以行政程序瑕疵為由,向市府提出訴願並成功翻案,化南新村目前身分為暫定古蹟;不過,5/24上午重啟文資會勘,居民提出疑義,政大要求撤銷文資身份的理由之一竟引用到舊的文資法。
這已是文化局、政大、社區代表化南萬新願景團隊,第三度至化南新村會勘,受邀參加的文資委員也都是去年曾出席的老面孔,對化南新村的文資價值都有所了解。
室內討論過程氣氛和平,政大派總務處秘書和承辦人作代表,僅表示政大會提供書面意見給局裡頭,還是多聽聽社區代表的發言,一併帶回,強調只是來聆聽,其餘完全沒有提到政大的訴求。
化南萬新願景團隊則把握機會,針對訴願書整理出3項政大撤銷文資的理由一一作出回應。訴願書中,政大對文化局文資審議會議紀錄出席委員人數和表決程序有疑義,認為不應將乙區空地(現為化南新村停車場)劃入聚落建築群中,和文化局未在登錄前對化南新村具體提出維管措施和指定登陸範圍影響、財務規劃等。
化南團隊強調,政大的撤銷理由引用到錯誤的法條,文資法106年修法,修法前,登錄文資前需做財務規劃,修法後這項規定已被刪除,政大不慎引用到舊法。
他們也認為,關於停車場的空地,翻查地籍圖發現,此地和建築是同一筆地號,且經口述歷史調查,該處早期是農地,居民會種茭白筍、抓蟬,直到民國96至98年間才改為停車場,屬於居民共同記憶,是不可或缺的一塊,仍堅持要全區保留。
有文資委員在席間提到個人看法,指出政大確實引用條文不太正確,而過去的確有些資料不足,或發現引用條文錯誤卻沒適時糾正,因此要再重新審議程序。
文化局今日派文資科長王秉五作代表,他表示,委員閉門討論時,主要針對訴願意見釐清、討論、交換意見,有討論到停車場空地是否有必要登錄文資,會遵照當時的歷史紋理和社區關聯性作價值判斷,全案要等送進文資會大會上才作決議。(維基百科 聯合新聞網)
台北科大建築系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化南畢製場】
化南新村又看到學子拍攝及收集資料的身影。
她們想以化南村的素材,來做畢業製作。
聽到她們說,
「化南新村,真的好美!」
「你就把化南巷弄當作香榭大道走就對了!」
也很愛化南的小編真的好開心。
不只是附近的政大、中國科大,還有遠來的中華科大建築系,也都以化南為畢業製作標的。
不管是素材,還是空間,化南新村快成為北臺灣大專院校最火紅的畢展製作地了。
化南搖曳的綠樹與微風,對了,還有很難不聞到的桂花香,似乎都在表達對青年學子的歡迎之意:)
化南新村真美喔:)
台北科大建築系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同學詹翠珊、曾于珊畢業製作 藝南忘:化南新村改建再利用) #中國科大建築系51屆畢業作品 指導老師:胡聰寶建築師 化南南保存運動四年來,來訪問過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 同學很多,大多數要我們提供資料以便寫學校的報告 或是論文,也有些就是單純好奇來聊聊化南議題。但 能持續兩三年的關注的,最後都會有令人驚艷的成 果,比方說發展成為畢業製作,這些例子去年有政大 傳播學院的BB團隊,今年有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的詹 翠珊與曾于珊同學。 兩位同學安安靜靜的,幾次訪問時都是準備充足,該 讀的背景資料、該想像的建築樣貌,想來都已經在心 中過了一遍。每次見面都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我猜兩 位同學跟化南團隊的人一樣,也是被住過老靈魂的那 種,因此有畢業製作上的解說文字: 「 憶化南、南忘故人;藝舊村,難忘新村。 穿越了喧囂擾壤的馬路、高樓,和灰白相間的水泥城
忽然, 我們走進了安靜的巷弄裡,這個看似平凡不過的社
區, 但醒目的紅磚和鮮綠的樹交錯著光影,晃進眼中, 仿佛越深入巷弄內,時光就越倒流.........」 今天,他們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在中國科大第51屆的校 外成果展中,在松菸的展區,跟所有中科大建築系的 畢製作品一起閃閃發光。 兩位同學的作品對化南基地充滿無限想像,而且毫不 畏懼對它展現更多開創的可能。(資料來源 化南新村 是家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