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台北耳鼻喉科超音波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陳醫師診間小教室Part2-🔭🔭#頸部超音波👈👈👈
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 來看感冒的病患少了很多(戴口罩, 勤洗手, 不出入公共場所, 不僅僅可以避免武漢肺炎, 也可以避免傳染一般感冒喔❗️❗️❗️)
但是, 因為有喉嚨卡卡, 鼻過敏, 打鼾的病患還是很多喔❗️
50歲的楊大姐, 因為喉嚨卡卡與容易咳嗽已經有2年的時間,
她跑遍了各大醫院求診, 有的醫師跟她說是胃食道逆流, 有的醫師跟她說是鼻涕倒流, 也有的跟她說是過敏
胃藥, 過敏藥吃了一大堆, 狀況卻都時好時壞
看到後來, 楊大姐有點沮喪了,
後來, 她決定自己找資料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困擾她那麼久
偶然之間, 楊大姐看到了 #跨科會診終結胃食道逆流
由 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邀請我一起寫作的一本寫給有胃病的朋友看的書
裡面我負責的章節, 就是關於慢性咽喉炎的部分
看到裡面的症狀與自己的情況如出一轍
楊大姐把心一橫, 坐著高鐵跑來找我看診
在問診與理學檢查完後, 我發現, 楊大姐的鼻子跟咽喉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異常, 甚至脖子摸起來也沒有特別的腫塊, 只是覺得比較粗了些
我想了想, 還是幫她做了個 #頸部超音波(一般診所少有的配備, 可以即時的檢查頸部腫塊)
結果, 在楊小姐的甲狀腺位置看到一顆大約3公分的結節, 可能就是這一顆結節壓在楊小姐的氣管與食道前, 讓她總是感覺呼吸不順與吞嚥卡卡😫😫
楊小姐回台北後, 接受了甲狀腺的治療後, 果然, 那個掐住脖子的感覺也不藥而癒了😊😊😊
👏👏👏#耳鼻喉科診斷利器 #頸部超音波👏👏👏
脖子突然摸到腫塊怎麼辦?要繼續觀察嗎?還是要立刻去給醫師檢查?但是要跑大醫院又好麻煩😭😭
現在,只需要到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就可以囉!我們設有專業的頸部超音波,可以省去大醫院排隊的麻煩❗️❗️❗️
✨不用跑大醫院,診所就能給你最頂級的服務✨
陳醫師小講堂:一旦發現脖子上有腫塊,大家一定都很緊張😱😱😱 在還沒找醫師詳細檢查前,以下有幾個方法,可以先自己做觀察:
👉🏻腫塊特性:具有紅、腫、熱、痛、表面平滑、可滑動、與周邊組織不沾黏等特性的硬塊,偏向於良性;相對若較硬、無痛、邊緣不平整、無法移動、大於兩公分,年紀大於40歲,就一定要就醫來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喔❗️
#3月中有新書出版敬請期待
#台中耳鼻喉科
#西屯耳鼻喉科
#南屯耳鼻喉科
#台中耳鼻喉科診所推薦
#耳鼻喉科假日看診
#頸部腫塊
#頸部超音波檢查
#台中頸部超音波
台北耳鼻喉科超音波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新課程|2019 限定場】
✓ 你有自己的個案報告或醫學論文要投稿,想直接搞定圖片細節。
✓ 手上沒有論文在處理,但想先學習正確的影像處理方法,日後運用。
✓ 你常需要寫醫學領域的部落格,或相關衛教文,對於處理圖片一直很困擾,想學會一招,一勞永逸。
▋ 投稿經驗談
#圖片好到高分期刊也肯定
📍 高雄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吳靖農 醫師
➠ [快訊] 吳靖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鼻竇腎細胞樣腺癌罕見個案之經驗分享,獲 Head & Neck 刊登!
『我試著把要放上 case report 的圖片拿來修改......。將稿件整理好後,直接投到耳鼻喉頭頸外科最高分的雜誌 Head & Neck,過了一個多月的審稿後,非常幸運地得到「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的回覆,而在 reviewer 給的意見中,對於影像的處理極為讚賞。』
#圖片呈現是技術論文的重點
📍 台北榮總 心臟外科 陳沂名 醫師
➠ [快訊] 陳沂名醫師關於減少「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腦缺血風險之技術論文,獲 Annals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刊登!
『Surgical technique 文章篇幅限制極嚴,總字數通常少於 1500 字、有些期刊甚至規定不能超過 1000 字,因此一圖入魂相當重要。除了注意平常手術照片拍攝技術,手繪圖對於幫助理解更有畫龍點睛之效。』
#原來醫學影像可以這麼有質感
📍 林口長庚醫院 心臟外科 林俊佑 醫師
➠ [快訊] 林俊佑醫師關於葉克膜用於嚴重多重外傷之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從來不知道原來投稿的醫學影像,在經過不同處理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會是天差地遠。照著步驟操作,沒想到我也能做出有質感的圖片。若不是來參加課程,真的不知道要浪費多少時間研究,才可能達到接近這樣的水準。課後,我把這次上課學到的原則與技巧,盡可能的運用到最近投稿的文章上。真的非常高興論文順利的通過了。』
▋ 問:我們科的狀況很特殊,影像沒上 PACS,而是從機器直接翻拍出來的內視鏡影像,還有直接對著顯微鏡拍的病理圖,這些也可以嗎?
可以的,任何的數位圖片都可以處理,包括內視鏡、超音波、數位相機、手機所拍的。不管是器官、細胞、組織還是手術現場,只要拍攝清楚,沒有模糊晃動,畫素夠,都可以。
🔹圖與圖說工作坊
🔹【年度限定場】2019 / 08 / 31(六)
🔹【立刻搶一席】https://figure.innovarad.tw/event/
醫學影像投稿:讓審閱者沒得嫌,而且完全符合學術規範!
台北耳鼻喉科超音波 在 吳鎮宇親子耳鼻喉科診所's post - 頸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 的推薦與評價
頸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為評估頸部腫塊的利器頸部腫塊的原因多元,可能有甲狀腺腫、淋巴腺腫、唾腺腫或者是其他少見的腫塊,建議一律先由耳鼻喉頭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