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顏-台南/安平49人文餐館
數百年來,安平留下許多歷史記憶,
一首傳唱多年的「安平追想曲」讓這片土地增添幾分淒美,
也透過洋行、古堡一窺當時政局及經濟發展。
曾經風光的市街隨著安平港淤積逐漸蕭條,
獨留巷弄裡民宅、劍獅回憶往昔。
這幾年日益蓬勃的觀光發展雖然活絡老街卻漸失原味,
如今透過重視在地文化價值的團隊進駐,
修復閒置老宅作為餐飲、藝文場所,
讓遊客有機會重新找回那段寶貴的時光。
穿越錯綜的磚石步道,安平路上新舊交錯的建築,
以崗石、馬賽克與洗石子等飾材拼湊出幾十年來流行的風格,
一座佔地百坪的庭院式洋樓份外搶眼。
這座建築建於1953年,曾是安平張氏家族祖厝,
創建人張天補先生以製鐵起家,
胼手胝足興建雙層洋樓為年邁母親打造舒適的居住空間,
俐落的線條與樸素的抿石子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洋樓之一。
張宅縱使壯觀依舊但閒置多時已不復當年榮華,
幾經奔走,在獲得數位共同持有人首肯之下,
2012年由永康電子業老闆購得。
易主後屋主委任吳經理規劃經營,
建築上延續張宅所留下的歷史記憶,
將老宅打造成推動安平文創的藝術空間。
店名「安平49人文餐館」既為地址也隱含著人情味,
反過來閱讀諧音為「就是平安」,
傳承張天補期盼闔家平安的願望,
也祝福著每一位賓客,展現南部人樸實的溫暖。
誠如多數老屋,
看似堅固的外表下可能蘊藏著接踵而至的問題,
為了規劃為餐飲空間,修繕時如何提升環境衛生尤其重要。
一樓原為達發鐵工廠工作區,
從事安平港區舊船零件拆解與日本會社榨糖機具製造,
充滿鐵鏽污漬的環境經過整頓,
壁面與窗戶清洗後刷上明亮的色調,
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鋪上耐磨抗污的大理石,
再點亮幾盞牛奶燈,營造溫馨的氣氛。
通往後側的開口本較低窄,
或許是順應當年慣用的建築尺度也可能隱含風水考量,
但作為消費性場所實在不利通行,
幾經思慮吳經理決定擴大開口,
延續壁面元素以磨石子打造出新的門框,
讓道道繁複的工序重現逐漸失傳的裝修工藝。
角落裡透著午後斜陽的樓梯旁,
一道由二樓舊門改造而成的屏風,區隔出重視隱私的廁所,
四周井然有序的石灰牆印花是台灣尚無壁紙年代下的產物,
裝飾性的壓紋耗資費時,據聞此處圖騰多樣,
若非豪門大戶並不易見,
應證了鄉里間形容此處為「洋樓豪宅」的說法。
登上二樓前我們發現到樓梯上幾處填補的痕跡,
扶手也似乎略有違和,
吳經理便娓娓道來這段故事:
「現任屋主購屋後對於屋內傢俱、物品完整保留,
也希望張家人能夠取回留念,豈料竊賊趁著這段空窗期入侵,
不僅搬光傢俱也將鑄鐵扶手鋸斷偷走,
為了避免安全疑慮才安裝上新製的扶手。」
步上二樓,寬闊的長型空間本為住居空間,
從牆面與地板的痕跡可以看出舊隔間的位置。
如今裸露的日式桁木構架屋頂下曾經釘上一層天花板,
在這層木板守護下竊賊並未發現這批珍貴的檜木料,
因此得以保留;
整修時為了令空間感更為寬廣,
並展現出老建築精湛的工法將其拆除。
打通後的二樓作為藝文展覽空間使用,
考量到多樣化使用機能,空間不再附加裝修,
僅於地上以傳統磨石子工法填補,
再擺上幾張簡易長桌、折疊椅供其使用。
經營團隊除了修繕建築本體,也重新打理庭院,
輕倚窗邊則是閱覽庭園景緻的最佳角度,
透過或新或舊的玻璃光線折射,
窗外的芒果與桑樹姿態隨之起舞。
庭院既為用餐區的延伸,也像是安平人共同的大客廳,
安平49樂與街坊鄰居共享樹下的悠閒氛圍,
也時常舉辦講座活動,
下回來到台南別忘了前往串串門子,走進老洋樓認識安平。
地址:台南市安平區安平路49號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