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來告訴堵藍粉專幾件事,堵藍小編看到這篇的話,48個小編記得都要通知一下,主要是講到PTT八卦板如何被拿來當作認知作戰的工具。
PTT八卦板有什麼價值? 2019/12/31凌晨兩點,nomorepipe帳號在八卦板發文爆料,武漢有不知名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症狀群聚情形,文章爆料還附帶中國論壇外流的一些醫療資料和文件,隨後在凌晨三點,疾管署醫師深夜逛八卦板看到這篇文,分享到疾管署群組,之後羅一鈞也查到武漢相關資料,凌晨~早上時間就拿來寫信寄給中國和WHO,告知情況的嚴重性。
最早有台灣人知道武漢肺炎,是因為八卦板有這個nomorepipe帳號發文吹哨爆料。
(備註: nomorepipe的真實身份是台中童綜合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呂謹亨的妹妹)
所以,八卦板的人氣、資訊流通程度、資訊受到重視的程度,是值得台灣人善用的。(近期熱度甚至達到久違的黃爆,也就是在線66000人),但既然有熱度就會有惡意人士利用,例如13年前被標註為不受歡迎人物的王浩宇(擁有多個帳號,最有名的ID是money001),他在各大看板、PTT線上聊天室都瘋狂貼他的ipobar廣告網址,百姓不堪其擾,經過檢舉讓他每個相同ip、相同行為的帳號都被退註砍除,現在就算看到取這些id也已經不是他本人了。
順帶一提PTT進入線上聊天室的時候,雖然要自己取一個暱稱,但id還是會顯示在暱稱後面,就算暱稱亂取也會抓到是哪個id亂鬧事,所以當時money001這個帳號在線上聊天室閒逛的時候反串亂講話說什麼「不懂為什麼台灣人喜歡民主」、甚至是「在美國買春」、「肛X小男童/比較緊所以很爽」這些言論都被記錄下來,就是money001這個帳號講的,帳號部又認證money001是王浩宇的帳號......嗯。
https://www.pttweb.cc/bbs/Gossiping/M.1615721992.A.A52
聊天室遭檢舉完整內容: https://www.ptt.cc/man/Violation/D467/D4A5/M.1323369658.A.851.html
帳號部公告不受歡迎使用者: https://pttweb.tw/s/12NiG
還有11年前被革除的法務部站長Saxon事件,當初是因為某個沒沒無聞的帳號-bennon發文說楊秋興在風災期間去跑選舉,結果是造謠,楊秋興也說要提告該名網友,但沒多久bennon的帳號就直接蒸發,再也找不到發文紀錄;經過其他使用者質疑,法務部釋疑說是因為分身/廣告等等因素而開罰砍除帳號,但根本沒有進行懲罰的紀錄,所以站務總監jzs出面調查系統紀錄,原來是bennon私底下向法務站長Saxon要求動用後台權限幫他改id,改完再馬上砍帳號,兩步驟刪除一切帳號蹤跡,後來還是有人循ip位址抓到ConocerTe這個帳號才知道的。後來站務總監jzs判定Saxon是濫用權限,直接拔除職位、凍結帳號功能。
然後原來Saxon就是前台大學生會長、民進黨高層人員王威中,另外bennon的ip位址和當時陳菊競選辦公室秘書高閔琳的PTT帳號bloodyjazz的ip相同,不過高說他不是bennon,可能只是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另外當時法務部幫Saxon出來發言說是懲罰而砍帳的ricecake(前台大學生會副會長王奕程)很倒楣只因為被Saxon委託發言釋疑,就背負一些群眾壓力而辭退法務部職位了;這是民進黨很久以前直接伸手進入PTT管理層濫權操弄選舉第一次被抓包的事實。
再來是楊蕙如最近親口承認的買網軍的事實(請記住楊蕙如還沒退黨),他僱員讓人上八卦板帶風向推爆一篇民進黨政客的文章,一個帳號都能在每分鐘重複登入登出推文三四次,然後10~15分鐘內推爆一篇文(以八卦板當時人氣來說,正常被推爆至少需要50分鐘以上),再截圖找楊蕙如領一萬元,哪來這麼多資金都還不清楚(楊蕙如說只是個人行為,沒有人提供資金)。
甚至當時有兩個帳號,分別叫做idcc和Max3,使用的ip位址都和楊蕙如常駐帳號slow相同,關西燕子風災、關西機場事件,有個Guruguru游姓大學生當時是遊客,他說大阪辦事處接電話的人員態度冷冰冰的,然後一個idcc帳號回應他文章大力表示贊同、甚至罵得更兇,說辦事處都是黨國餘孽、垃圾,最後辦事處的蘇啟誠處長自殺,有個Max3帳號跑出來肉搜說Guruguru是兇手,但經過我國監察院(2018小英執政)調查表示游姓大學生並沒有造謠,反而只是一個被媒體追殺的無辜者。
不過比較引起眾怒的是謝長廷「自稱」看過蘇啟誠的遺書,甚至說遺書內容是「處理國人滯留機場事件不當、遭受外界批評而感到痛苦」,但遺孀出來否認說「只有家屬看過遺書內容」,真實遺書內容是「完成上級交代之檢討報書後,開會之前一天,表明不想受到羞辱的遺言、不願因莫須有的罪責受到懲處調職記過」。也就是說謝長廷看起來根本就是想把自殺原因推給旅客抱怨辦事處,但遺孀說真實遺書內容是不想在開會時受到羞辱。
剛好楊蕙如屬於謝長廷派系,他的帳號slow(以及帳號相同ip位址的idcc和Max3)就是這次事件中頻繁發文講解的關鍵角色,先有idcc文章怒罵辦事處是黨國餘孽、垃圾,Max3在蘇處長自殺後又假裝正義,肉搜到Guruguru身份,以抓兇手的名義指責,但Max3其實根本是和idcc使用相同的網路ip位址(難道是在家裡共享wifi打麻將嗎?),前腳先罵辦事處是垃圾、後腳再來抓出一個大學生遊客指責是兇手,加上謝長廷自稱看過遺書內容,想帶風向指責旅客罵辦事處才讓處長自殺,完全讓人覺得謝系的楊蕙如發文內容居心不良。
嚴肅話題講完,換一些有趣的話題好了,PTT八卦板現在罵民進黨,代表有中共人士入侵嗎? 事實上現在民進黨是完全執政,以前台灣還在國民黨完全執政的時候,八卦板是超多人罵國民黨、馬英九,風向超綠(所以才會有號召太陽花等作用),我可以來讓大家回憶一下當時板上是怎麼罵馬英九的(當時有逛板的人才會有印象):
1. 影射馬英九是雙性戀/同性戀,而且跟金小刀/巧克力有不正常的關係,然後嘲諷影射說馬英九「又有愛滋病、又有愛支病」(當時八卦板很多性器官的玩笑),另外提到器官玩笑,馬奶跟馬蛋照片都是一直被貼到他執政結束的。
2. 各種綽號,例如: 馬陰溝、馬鷹狗、馬英狗、馬芙丸、馬娘娘、馬狗、螞蝗、瑪瑙水母、馬則天、馬囧、馬桶(馬統),歡迎推文補充。
另外流行話題通通可以用來酸馬英九,舉例當年很紅的電影《露西》改圖變成《鹿茸》: https://imgur.com/8wwRvQ9
3. 馬賽傳奇,任何國軍戰機戰艦失事、風災、震災,或者外國跟馬英九握手過的人出事,甚至你家母雞不下蛋,通通都是因為馬英九帶賽造成的: https://disp.cc/b/163-8jpr
(但現在就算是民進黨黨部代表李義祥釀禍造成太魯閣失事,也不能酸蔡英文喔,覺青會說是包商的錯,交通部發包也沒有錯喔;以前則是任何大小事都能痛罵幹你娘垃圾政府)。
4. PTT八卦板以前推文很多說要開車撞死馬英九、爆破炸死馬英九......以及各種恐嚇發言說要殺掉馬英九的言論,當然實際上只是有人去丟鞋,以前馬英九也不太愛告人,很多人講完也都不用負責。
這樣看下來,2016分水嶺以前的PTT,簡直就像是鄭南榕追求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一樣,雖然超惡毒、超噁爛、臭不可聞、沒教養、沒禮貌,但就是不會限縮言論自由。』
Re: [爆卦] 只是堵藍評論林瑋豐 https://disp.cc/b/163-dAFY |爆卦原文 https://disp.cc/b/163-dADx
台大不需要覺青學生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台大不需要覺青學生會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美競爭方興未艾,台灣的最佳戰略是什麼?」
昨天晚間很高興接受東吳大學學生會及亞太青年協會 Asia Pacific Youth Association的邀請,參與「2020 美國總統大選後:兩岸與國際局勢變化座談會」分享自己對國際局勢的看法!
現場同學們給出五道富含現實意義的問題,虹安也和大家一起動腦來思考。
首先,1️⃣ #從外交國關角度來看北京的對美政策論述為何?
基本上,中共政權過去三十年的合法性基礎主要來自 #民族主義與經濟成長,無論是安撫對內民族主義的情緒或是對外爭取生存空間與科技發展,北京都必然需要對美國保持強硬。
不過,中國政府內部也是有鷹派、鴿派,或者說因為部門本位立場有所分歧。
舉例來說,中國軍方與安全部門的官員,就會比較反對採取任何可能被西方解讀為軟弱的妥協立場。
另一方則是主要關心經貿問題的技術官僚,如國務院,他們對於美國的打壓就會比較慎重因應,比如努力確保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以執行下去,讓貿易戰放緩。
然而隨著拜登政府即將上台,北京仍在觀察拜登與他的團隊將是否將承繼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方向及做法。
那麼,2️⃣ #拜登政府的對外政策是否會沿用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
目前美台學界與政策圈的主流意見認為,抗中、或者說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已經是美國跨黨派的共識,人民厭惡中國的情緒也是來到歷史新高的73%,特別是拜登與他的家族雖然有深厚的中國人脈與經驗,卻也因此被外界質疑與中國有利益糾葛,在以上這些原因之下,拜登可能也很難不展現出一個強硬的姿態,至少不敢示弱。
而拜登團隊有許多曾在歐巴馬政府任職,算是傳統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建制派,在外交政策執行的手法上應會注重 #多邊主義,拉攏國際盟友聯合抗中,不會有太出格的單邊制裁或直接手段。同時在氣候變遷、公共衛生、防止核擴散甚至處理區域危機如北韓、伊朗等問題上,拜登政府還是可能尋求與中國合作。對一些人來說這是軟弱的表現,但從拜登與建制派團隊的觀點,這可能才是能夠管控、不激化中美分歧的方式。
回到台灣最關心的問題,3️⃣ #兩岸關係會走向緩和還是更敵對?
兩岸關係受中美關係影響頗大,而美中關係的前景目前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但一個普遍的預設是可能走向和緩,且拜登看起來是要優先關注國內內政。包括重振經濟與應對疫情,可能沒有太多心力關注區域緊張情勢。
如果我們假設這個前提為真,那過去四年蔡政府依賴美國、「聯美抗中保台」的戰略可能因支撐力度減弱而難以持續。包括我們看到近期蔡英文總統、吳釗燮部長、邱義仁前秘書長的談話都開始展現出對中國大陸的善意與克制,包括說「願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促成有意義對話」、「不跟美國開展全面外交關係」、「瘋了才會搞台獨」等等,應都是在為僵局踩煞車、重新設定兩岸關係與美中台關係的平衡。
現況可能會從 #美中台三方關係 的大框架下朝向回到 #兩岸關係 的比重增加,台灣要有點單獨去面對中國大陸,那蔡政府可能就面臨必須要跟中國大陸對話甚至談判的壓力,這就考驗蔡政府的智慧。尤其接下來幾年對岸也要面臨很多時間表,包括中共建黨百年、習近平總書記可能要連任第三屆等等,有很多議程可能對兩岸關係造成一些壓力或影響,台灣還是要非常謹慎面對。
很多人在問,4️⃣ #拜登總統上任後會偏向中國而犧牲台灣嗎?
虹安覺得以美國在東亞與印太地區的戰略佈局來看,不可能有「犧牲台灣」這種選項,但確實很多人擔心歐巴馬時代的團隊上來會採取對中和緩的態度,那台灣的戰略重要性不變,但可能就會因此在政策層面上的關注度或露出程度有所降低。
歐巴馬時代的副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ian)目前已被提名為國家安全顧問,他與歐巴馬時代的前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曾在去年9/10月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合撰〈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一文探討對華政策,引起各方關注,當中也提到了對台灣的看法,可藉此文一探他們面對當前崛起的中國有何應對思考。
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他們認為「支持民主價值比反對中國政府更加重要。」、「華盛頓可以在政治領域中與中國建立最佳的共存條件,就是集中精力為自己提升這些(民主、人權)價值觀的吸引力,而不是在中美競爭的情況下得分。」由此看來, #價值觀外交 很可能成為拜登時代外交政策的重點。
談到台灣時,該文也認為,「台灣議題涉及高度的歷史與政治複雜性,各方不願單方面改變現狀的默認承諾也許是對大家最好的方法。」雖然認知到台灣是一個潛在的衝突爆發點,但該文也特別強調,「台灣同時也是美中關係史上最大的無人能及的成功,在中美複雜與靈活的競合中走向繁榮與民主化。」是中美可以共管分歧的外交實踐典範。
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拜登上台,大方向上將會是「back to normal」,回到一個「守規矩、按牌理出牌」的世界。
最後,5️⃣ #綜合以上現況台灣該如何因應?
虹安認為,台灣要認知到自己不是大國,卻也不一定是小國,而是有可以關鍵地位、有所作為的「#MiddlePower」,要累積自己的籌碼與重要性,包括持續發展先進科技、佈局次世代的經濟發展重點與技術,讓自己成為中國與美國之間不可或缺的第三者。
舉例來說,當年美國技術轉移半導體至台灣的台積電,今年已經超越英特爾(Intel)執世界牛耳,台灣也成功走向民主化,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自由政體與開放社會,這些經濟科技硬實力與政治制度及文化的軟實力,都是「put Taiwan on the map」的重要利基!
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外在情勢如何變化,只要持續累積軟硬實力以及靈活調整台灣在美中關係與世界地緣戰略中所扮演的角色,台灣不但有機會險中求生存,甚至可以成為改變局勢的支點。
「教育為百年大計,學生為國家之本」,很高興能和我在立法院的同事 #陳以信委員、#何志偉委員、#王婉諭委員 以及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包宗和老師、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左宜恩老師 還有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彭睿仁老師 三位學術涵養深厚的學者一起同台,和台灣未來的國際小尖兵們擦出思辨的花火!
希望我們帶來的多元觀點與各黨派、跨學政兩屆的政策走向分析能幫助台灣關心國際局勢的年輕人有更多反思,成為未來台灣年輕人採取行動、走向世界舞台的思想與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