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第一次黨代表選舉開始了,我將開始陸續介紹當時協助我競選,也等於補進民眾黨(我們納稅人的錢)政黨補助款的黨代表候選人。
台中市4 號 張仲翹,Joe是我的政見中提到音樂產業而支持我們,去年他從紐約回台灣貢獻所學,他是國際金融專家,他協助我們直播國際觀點和台中與紐約的空污議題。
ttps://https://bit.ly/37k98Ik
台中市4號 張仲翹
出生年月日
1982-01-18
性別
男
#學經歷
紐約聖約翰大學 企管碩士主修財務
中原大學 資訊工程學士輔系企業管理
台中弘文高中
台中立人國中
台中立人國小
#工作經歷
大地太陽能 創辦人
又村企管顧問公司 創辦人
微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 董事、副會長
美國就業輔導基金會 會長
美華環保協會 副會長
政黨參與經歷
2020立委選舉掃街、民眾黨國政班、民眾黨地方政治研習班
#參選理念與政見
一、 落實黨內民主化,使決策過程能更加公開透明且廣納各方意見,並建立地方至中央的溝通管道、研討會、座談會,使下情上達,上情也能下達的雙向溝通,強化與黨員與黨情的連結。
二、 強化人才培育,黨的組成是人與核心價值的合成,未來黨的人才必須能承領黨的使命與核心價值,方能符合並建立政黨形象,對外爭取認同和支持、對內整合不同意見。因此建構人才培育基地,培養中央、地方執政人才刻不容緩。尤其在主要都會更需要密集、大量的研習會,針對不同階段的黨員開設課程,孕育未來人才並同時招納新血;此外,也須建立黨員人才庫和課程追蹤機制,對接受過培訓或本身已有專業、專長的黨員重點培養、安排短、長期實習歷練和考核。
三、 空軍聲量在選戰中已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小黨資源稀少、起步不易,應整合現有網路、文宣戰力,避免在空戰上的重複投資、資源浪費;其次,統一分享輿情、情資、議題研究資源並在議題定調前能充分討論,使議題在發送上能盡量爭取最大公約數,求同存異。最後,提升危機處理能力,黨內必須有網路快速應變小組,在不實新聞或報導出現六小時內大量反制,一但反制時間超過六小時,網路謠言即成網路事實。
四、 財務管理公開透明,使用前申報、使用後核銷即時反映於財報之中,大額申報建議附上使用計畫、專人監督管理。地方請款經核銷也應即時撥款,避免地方代墊款未反應於財報當中。此外,健全小額募款機制,對募款人和募款規定、辦法、流程能有一統一的指導原則,對募款使用目的、對象(中央或地方)、時間,也應有相關的規定,使募款合法、合規、避免爭議,並能使募款專款專用,增加第一線募款人員對募款成效的誘因。
五、 積極參加地方事務、扎根有發展潛在黨員的基層組織、公益活動。小黨起步,萬事開頭難,必須把資源用在最有效益的地方。參與地方活動前可先評估活動參與人群、活動內容、活動曝光成效,派遣適合的成員在第一線主動爭取民眾的支持和加入。對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參與的黨友也能有追蹤和關心,針對反饋來修正之後活動服務的內容,並免黨力的浪費及重複無效資源投入。
六、強化政黨正常化與永續經營的決心。政黨一旦成立,就有一定的發展規則和政黨倫理。在長期發展上必須正面的面對這樣的事實,才能在長期累積凝聚更多的黨員和政黨力量。
張渝江 章魚哥 Eugene Chang
台大土木.法律雙學士碩士
芝加哥伊大財經MBA
土木技師,台中市土木技師公會副理事長
台大學術倫理課程 在 蔡壁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李眉蓁論文爆出抄襲爭議,我們應該要注意其中牽涉的學術倫理問題,畢竟學術研究者遵守學術倫理是最基本的道理,而論文的真偽不應淪為選舉口水戰,畢竟 #回歸對政策實質內容的討論與意見交換,才是選舉真正的意義。中山大學也在今天表示,這個案子將進入學術倫理審查機制,送交校外審查後若抄襲屬實,將撤銷李眉蓁的畢業資格和學位。我也在此呼籲,中山大學應該依法處理,並且能有公正、詳細的調查。
此外,去年總統大選至今,蔡英文總統那扇打不開的 #論文門,始終沒有讓人民知道事情真的全貌與真相。隨著選舉結束繼續關上門。
而陳其邁面對記者提問,卻僅回答「不清楚李眉蓁的論文」,表示不清楚她論文的來龍去脈,並未猛攻李眉蓁。
而在陳其邁時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曾經和疾管署、健保署、資安處、台大公衛學院等12名專家學者,共同用大數據作為方法論,研究「鑽石公主號防疫論文」,探討台灣如何運用大數據防範新冠肺炎,並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論文,最後發表於知名的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時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卻掛名第一作者,排名前三的作者都是中央官員,引發了違反學術倫理爭議,也有媒體稱為,這是「另類的學術詐欺」。
陳其邁掛名第一作者,完全就是一種 #權力的傲慢!他以行政院副院長的身份掛名第一作者,不只凸顯出整個學術界長久以來由政治人物掛名論文,就能坐享不對稱的學術地位的歪風,也和民進黨自我標榜的進步、改革形象完全背道而馳。
難道,#坐享其成、#秘密交易,就是民進黨的進步改革、台灣價值?我呼籲陳其邁應該向外界說明清楚自己在這份論文上盡了多少心力,才能掛上第一作者的頭銜,並向大家說明一下甚麼才是民進黨的 #進步改革、#台灣價值?
在台灣,碩士、博士生畢業通常要寫符合標準的學術論文才能畢業,碩士在職專班、EMBA或是EBPA,如果是在職進修,並不是要走學術路線,論文可能不是絕對必要,不過學術路線的碩博士和升等當然就另當別論。放眼全世界的學術殿堂,從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開始,設計了許多的開放、線上課程,知識的汲取不僅變得更加便捷,而且亦趨扁平、普及化,這就是知識的普及應用,比文憑更重要的實踐。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學界或政界都不應該充斥論文或研究成果掛名的陋習,知識的生產不該是 #權貴的特權,知識的普遍性生產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意義。
台大學術倫理課程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課程說明│黃光國教授】
我從一九八○年代初期開始參加楊國樞教授所提倡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到一九九○年代中期,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發生路線之爭,才體會到科學哲學的重要性。科學的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精華,是他們建構知識的基礎,是從其文化內部產生出來的。在西方國家中,科學哲學和各門學科之發展,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門學科的發展,變成科學哲學反思想的題材;科學哲學的發展又能回過頭來,促進各門學科的發展。
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學者,對於諸如:邏輯實證論、邏輯經驗論、實在論、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之類的概念,若不是耳熟能詳,最起碼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然而,對於在台灣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學習者而言,諸如此類的概念,卻是一種異質文化的產品。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這些概念如果沒有系統性的認識,在閱讀西文書籍的時候,對於這些概念通常只會有「字典式的理解」或「望文生義的理解」。他們在作研究的時候,大多是在國外最新的期刊上找尋研究題目,沿用外國的理論模式,將外國的測量工具稍加修改,套用國外的研究典範,從事 「複製型」的研究。久而久之,台灣的學術研究便是呈現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特色,整個學術社群也顯得相當的缺乏創造力。
當年在黃俊傑教授主持的「通識教育委員會」上,我曾經數度建議:臺大是臺灣的龍頭大學,又是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學,應該開設「科學哲學」的課,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但台大哲學系移植西方既有的學術傳統,認為「科學哲學」就是「自然科學」的哲學,將之拆解成幾門課,當成一般課程在教;既不知道各種哲學主張之間的辯證性關係,更不懂得如何用它們來從事研究工作。
我建議幾次之後,發現毫無效果,最後只好自己披掛上陣,撰寫《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 2001)。 這本書剛出版時,很多人認為我是「撈過界」,修課的人也極其有限。後來修課的人越來越多,到我退休的前幾年,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初選,修畢的人也有七、八十人。
二○一五年,我從臺大退休後,受聘於高雄醫學大學,分別在南、北兩地組織研究團隊「思源學會」,鼓勵年輕教師及研究生深入思考並討論「中西會通」的相關議題。最近我綜合大家的討論,出版了一本書,題為《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全面回顧過去三十年間,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所出現過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該書的出版,更使我警覺到華人難以接受西方科學哲學的關鍵,在其文化形態的根本不同。因此決定重寫《社會科學的理路》,添加兩章,追溯西方科學哲學的文化根源,並釐清各種哲學思潮之間的辯證關係,於今(2018)年8月中,出版第四版的「思源版」。
最近,我綜合過去三十幾年的研究成果,撰寫了一本題為《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開展與完成》的書(黃光國 2018)。該書的主要論點為:儒家倫理是支撐華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transcendental formal structure),是華人與西方(或其他)社會根本的差異所在,它儲存在漢語系統裏,會彰顯在任何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互動的場合,是我們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機制」,也是我們在華人社會中從事道德教育的基本素材,然而,華人追求「內在超越」的文化傳統卻無法將它轉化成客觀的知識體系,我們必需借助西方的科學哲學,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才有可能說明清楚儒家倫理與道德的特色。
《內聖與外王》出版後,在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方面,未來我將輪流開設兩門課,玆將我開設這兩門課的規劃分述如下:
(一) 知識論與方法論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的「思源版」出版後,我將從今(2018) 年九月開學後,在台大重新開設「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課。該課程有為有志於以學術作為終生志業的研究生所設計,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對於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自然及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能夠獲致一種「相應的理解」,作為他將來從事研究工作的「背景領域」。
(二) 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
由於西方文化的「離根理性」(disengaged reason)走的是「外在超越」的途徑;而華人文化傳統,卻是走「內在超越」的道路。對華人研究生而言,最困難的是:如何以西方科學哲學的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說明自身的社會和文化。因此,在上完「科學哲學」的「知識論和方法論」之後,第二學期我將以《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和《內聖與外王》作為教科書,開設一門「跨領域」的課,題為「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供各不同大學的學生選修。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我們研究團隊中,理論建構工作績效良好的教授,大多是反覆修這兩門課,從「做中學」中揣摩出理論建構的訣竅。因此,我鼓勵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為終身志業的研究生,這兩門課不妨多聽幾次,並經常參加我們研究團隊舉辦的研討會。
對於志不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大學高年級學生,我也鼓勵他們選這兩門課,因為科學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菁華,而「本土社會科學理論的建構」則有助於學生瞭解自身的文化傳統。修習這兩門課可以讓同學們更加瞭解甚麼叫做「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