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蔡英文論文五大疑點,光提告無法釋疑
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近數月來受到質疑,連帶使她是否擁有博士學位也受到關注。一個總統是否擁有博士學位,原非檢驗其是否適任的重要判準,何況蔡英文已快完成一屆的總統任期。問題在,蔡英文曾在大學任教,又自誇其論文深受口試委員激賞,決定給她「一點五個」博士學位。在這種情況下,博士論文及學位的真偽,即關係她身為總統及教授的誠信甚鉅,沒有含糊以對的空間。
最近接連有兩名博士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當年的論文,一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台裔經濟系教授林環牆,一位是旅居牛津的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人均發現,蔡英文留存該校的論文有裝釘太新、缺頁、留有許多手改痕跡等不尋常情況,且借閱規定極為嚴苛,迥異於一般論文的公開透明。儘管蔡英文已對質疑此事的林環牆教授和台大教授賀德芬提出告訴,但論文疑雲越捲越大,已讓倫敦政經學院窮於解釋。蔡英文若無法一一澄清,將使民眾對其誠信留下問號。
綜括外界所提出的種種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五大疑點亟待釐清。第一,取得博士的期程奇短:根據蔡英文提供的學生紀錄,她於一九八○到八二年間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法學碩士;然後,自一九八二年到八四年短短兩年即取得該校博士學位,這較一般文法科系的博士修習年限短了許多,除非她念的不是正規學程。以馬英九為例,其哈佛博士學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比較像正常的修習年限。
第二,這本一度遍尋不獲的論文為何直至近期才補交: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目前存有的蔡英文博士論文,是今年六月廿八日提交,因此裝訂極新;且直到七月十三日,論文才進入該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可能的原因是,蔡英文博士論文「失蹤」的問題在今年六月遭獨派名嘴質疑,她因而緊急委人向校方提送論文;由於並非原件,才會每頁均殘留明顯的傳真或攝影之陰影,甚至第一章的五到十頁均告缺頁。
第三,何以指導教授的名字諱莫如深:蔡英文的指導教授之一為Micheal Elliott,另兩名指導者則因不明原因不准公開,這是極令人難以理解的事。Micheal Elliott畢業於牛津大學,有無博士學位不詳,但在倫敦政經學院任教期間也只是一名年僅卅多歲的講師,為何能在短短期間指導蔡英文寫完論文?尤其,在蔡英文畢業之同年,他即離開教職,到《經濟學人》雜誌去擔任新聞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二○一六年因病去世,無法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作證。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為何充滿手改痕跡並缺頁:博士論文通常有嚴格的內容及格式規範,且需呈交數份正式版本供校方及教授留存,否則不會被校方接受。但是,蔡英文新近提交給倫敦政經學院的論文,卻充滿手改痕跡、錯誤拼字及頁數缺損。難道說,當年通過口試後遲未交出的論文,在畢業卅五年後,仍未完成正式版本的校訂?
第五,蔡英文回國後先後在政大及東吳任教,兩校難道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影本:蔡英文返國後進入政大法律系任教六年,後轉任東吳大學,依理都應該要提交論文及畢業證書供校系審查。這兩校只要翻閱一下檔案庫,即不難找出其博士論文,供各界釋疑;但為何各方要千里迢迢赴英國尋找真相?此外,根據本報聯合知識庫的資料,蔡英文在一九八三年十月廿日刊在聯合報二版的《從我彩視機輸美談反傾銷稅》文章,署名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這比她正式取得博士又早了近半年。
以蔡政府「卡管」的標準,上述五大疑點,每一點都讓人疑惑不解。蔡英文的論文為何遲到卅五年才以奇怪的形式回到母校,台灣人民都想知道;試問,政大或東吳能代為釋疑嗎?
台大經濟系教授關係圖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大研究:多元入學是否造成多錢入學】
這篇文章很精彩。政大經濟系、財政系教授發表在中研院經濟所的論文,以真實的數據探究多元入學是否等於多錢入學。政大連賢明教授提到除了政大的研究,其他好幾家的大學針對這問題的研究,以科學的數據觀察都看到同樣的現象: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政大團隊論文摘要:
「研究顯示多元入學管道的擴張對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生入學具正面影響,且有助於非明星高中學生入學。另外,非考試入學的高社經地位或家庭高中學生,入學學測成績並沒有較低,且反而不存在成績優惠。整理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政大學生越來越傾向高社經家庭或明星高中。」
制度好不好,都可以討論,但不是從自己的經驗想當然耳說哪個入學方式一定對窮孩子不利。學者們的研究論文以實際的數據做整體面的研究。讓數據講話,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政大學生越來越傾向高社經家庭或明星高中。
多元入學還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對多元入學制度覺得不夠好、如何做得更好,都是很棒的討論。多元入學的缺失、哪個大學科系做的不好、指考比例應該訂多少,這些都是很值得討論的議題。但希望論者不要一再地拿對窮孩子不利來合理化對制度的批評。因為這些研究顯示,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
(歡迎分享)
上篇有關多元入學的文章超乎想像的熱烈,打破我FB按讚的歷史記錄。對只知道悶頭做研究的我真有點驚訝,看起來台灣社會真的對大學入學制度有很多看法。
我也謝謝各位的指教(快兩百則留言),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回覆,僅講幾點回應。
第一,許多臉友從個人經驗出發,說明多元入學在公平面的問題。這些個人經驗我都尊重,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個人還是比較信賴整體數據。原因是檢討一個制度應從整體角度出發,而不是依賴個人經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所發展的個人經驗自然不同,整體數據相對比較客觀。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而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詳細的研究成果,各位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http://www3.nccu.edu.tw/~hmlien/publication/AEP442-3.pdf
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中山大學葉老師的以外),都僅能以學生家庭居住地來進行社經地位的推估,無法直接串連到學生的家庭所得或社經變數,直接討論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問題。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好好檢討,為什麼不能提出信服的證據,來降低廣大家長覺得「大家都在走後門」的擔憂。
第二,陳老師提到多元入學採用兩階段入學,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在第一階段入學,考試分發在第二階段入學,這兩階段入學會造成學生選擇上的差異。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應該不會影響入學公平性(學生家庭背景),而是影響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亦即多元入學所選擇學生是否合適? )。
有關效率性部分,外界也有許多誤解。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有關多元入學效率性部分,再找時間跟大家報告。
最後,個人要強調的是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政大高教團隊在過去五年間花了很多時間,針對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不同系所應該看哪些學科成績,如何篩選和設定倍率,以及多元入學的存廢等議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是希望透過數據降低許多家長不必要的擔憂。這個才是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台大經濟系教授關係圖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論 迎接APEC亞太數位願景時代的來臨
林建甫 發佈日期: 2018-10-26 08:10:00
隨著中美貿易戰不斷加碼,中美兩國的互動格外引人注目。即將於十一月十七至十八日召開的APEC領袖高峰會,雖然川普總統日前已宣佈不參加,但將由副總統彭斯出席,APEC峰會還是會很有看頭,成將為G20的「暖身賽」。
川普政府上台以來,強力扭轉全球貿易體系規則。這兩年美國參與APEC的訴求轉變成「公平貿易」。與過去的「自由貿易」極不相同,也與其他國家一貫的信仰相左,去年APEC領袖宣言因而一度難產。今年可能不可避免的將再度上演「多邊主義VS.單邊/雙邊主義」與「區域合作VS.個個擊破」的攻防戰。
觀察川普以「破壞式的創新」策略營造有利於美國再次偉大的經貿環境。首先美國退出重要的巨型區域貿易協定(RTAs),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協定(TTIP),另起新爐灶與韓國簽署修正協議,以及美墨加協定(USMCA)。現該新協定已讓川普獲得高度民調支持。因此估計它是未來與美國洽簽貿易協定的範例標準。未來美接著將廣邀歐盟、日本、英國等啟動貿易協定談判,簽署新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美國在USMCA協定中也祭出毒藥條款(第十:二十三條),意即USMCA任一成員國與「非市場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另外兩個國家可在6個月內退出並建立自己的雙邊貿易協議。經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證實該條款將成為達成新貿易協議的前提。美國此舉要鞏固簽署夥伴們的忠誠度,打擊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確保美國在國際上的利益,但卻破壞國際自由貿易的精神。
準此,其他APEC領袖應好好檢視WTO多邊貿易體系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提出有效具體的改革方案與願景來與川普的新協定抗衡。這有一定的難度。但令人欣慰的是「APEC後二○二○願景」(APEC post 2020 vision)的提出,已經帶來曙光 。
近期許多國際組織包括OECD、G20與WEF對於亞太地區提出看法:估計東協國家的中小企業若能擺脫各自為政,解決數位貿易壁壘,改善數位基礎建設,以單一區域共同成長,二○二五年將可提升GDP成長由兩千億美元至一兆美元的規模。
APEC後二○二○願景,指出未來亞太地區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即是數位科技引領下的產業轉型,以及外溢或擴大數位受惠部門的經濟規模擴張。APEC於去年首度將數位經濟納入優先議題,聚焦中小企業如何在數位時代強化競爭力與創新,並於領袖會議通過APEC網路與數位經濟路徑圖。今年呼應APEC主辦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構想,提出「掌握包容性機會,擁抱數位未來」,就是要延續這股動能,結合領袖們的智慧提出更多APEC數位經濟行動方案。例如,數位科技時代下考驗公共服務與法規體系的反應速度,新加坡的智慧國家計畫及我國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等都是模範。
今年我國領袖代表張忠謀先生將是掣劃亞太數位願景的最佳代言人。我們應強化「APEC後二○二○願景」讓APEC成為全球數位經濟治理平台,引導包容性數位成長以及強化數位韌性(digital resilience)與智識(literacy)。也讓APEC應成為包容性數位成長的示範區,藉由調和與一致性標準降低數位貿易障礙,讓數位貿易環境更加透明,降低中小企業的進入門檻。透過相關的數位智識之培訓幫助大眾或勞工獲得必要技能,掌握數位工作機會。讓APEC成為亞太地區跨越數位時代的指引,成為創新概念的育成產地。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