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晚上8點24分,中秋節前夕,月圓之夜;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梧州街口,艋舺夜市一隅。路口的頂級甜不辣隔壁,屋前有種植椰子樹的房舍,是完工於1950年的仁濟醫院(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舊院。(張哲生 攝)
台北仁濟院之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的窮民救治機構,其前身為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慈善機構。
1866年,設立保嬰局,一開始收容無辜女棄嬰,後改為恤救貧兒童。
1870年,設立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以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
1875年,設立回春院,主要收容救濟行旅病人。
1879年,設立養濟院,為賑濟鰥寡孤獨及殘廢無告之窮民。
1886年,設立同善堂,主要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之所。
1899年(日明治32年)5月3日,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於艋舺育嬰堂原址(今台北市廣州街243號),後因地方改制而更名為「台北仁濟院」,並在1904與1905年,分別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
台北仁濟院重要的史蹟文物「淡北育嬰堂碑」,是在1870年(清同治9年)時,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創設育嬰堂,收置棄嬰、孤兒及孤苦無依子女,故刻立碑文「艋舺新建育嬰堂碑記」以紀念其落成。後於1972年至1975年間,因興建仁濟醫院新大樓,「淡北育嬰堂碑」重新出土,於是,文獻會為重彰古蹟蕃衍文化,則於1975年撰立「淡水育嬰堂碑沿革記略」碑文以紀念之。目前上述這兩塊碑文被並列鑲嵌在仁濟醫院大門口西側的牆上。
台北仁濟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救濟機構。救濟、收容對象為當時廢疾、病傷、老衰、幼弱之人民。在台北、基隆、宜蘭、羅東設立診療所,實施定期巡迴施診並於交通不便地區委託當地醫師進行義診。並收容行旅病人、結核病患者,補助盲啞教育及窮苦民眾之育幼教育經費。
1922年,台北仁濟院搬遷至崛江町(今西園路),收養鰥寡孤獨及廢疾無告之貧民,並辦理施療及診療、地方巡迴義診、行旅病人及精神病患免費收容、盲啞生與兒童教育委託業務,和精神病療養所,為台灣地區最早之精神病院。並於基隆市、宜蘭市及羅東街分設診療所醫治偏遠地區的民眾,及設立台北收容所,施療收容精神病及結核病者。
1923年,台北仁濟院設立台北施醫所,並於今廣州街200號位址設立16床之木造平房病室、X光室及開刀房。
1937年,增設病房、X光室及開刀房,以綜合醫院形式提供醫療服務。
國民政府遷台後,1950年,台北仁濟院,台北仁濟院辦理法人登記,改名「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以「仁心濟世」為宗旨,仍戮力於醫療及社會福利。其設立之附設機構包括:附設仁濟醫院、附設仁濟安老所、附設新莊仁濟醫院,以延續清代以降之社會慈善救濟精神。
1950年,為推動仁濟醫院現代化,將廣州街200號原有木造建築進行拆除,改建為磚造二樓新廈,設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簡稱仁濟醫院),並於1951年1月落成啟用。
1955年,完成精神療養所擴建,並將精神療養更名為「附設仁濟療養院」。
1968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日本九州嬉野病院締盟姐妹醫院。
1969年,位於舊院東側的四層樓總院大樓落成。
1972年,為擴大醫療服務,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於舊院對面(廣州街243號、華西街口旁),興建地上11層、地下一層之醫療大樓,興建工程耗時5年完成。
1976,為擴增醫療服務與提高醫療水準,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私立台北醫學院(現台北醫學大學)簽定「醫療合作合約」。
1977年11月12日,坐落在舊院與總院大樓對面(廣州街243號)的新式仁濟醫院大樓正式啟用。
1983年,增設復建科。
1985年,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落成並正式啟用。
1987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台北護理師護士公會簽定「居家護理合約」,提供居家護理服務。
2002年,仁濟安老所改建完成,並擴大安養服務。
2005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及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與台大醫院訂定醫療合作協議。
2006年,台北仁濟院總院於現址進行仁濟醫院大樓整建。
2010年,仁濟醫院大樓整建完工。
2012年,成立台北仁濟院社區健康營造小組。
台北仁濟院自前身保嬰局創立(1866年)至今已有150年歷史,除秉持仁心濟世之精神外,並遠瞻未來,期能成為國內聲譽卓著之公益慈善團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Meck大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店名:明星西點麵包 電話:02 2331-7370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7號(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 往襄陽路走懷寧街 武昌街口左轉約6分鐘 城隍廟對面 ) 營業時間:am08:30 - pm20:30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storia1949/ 寺廟...
台大醫院 西 址 建築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城內最豪華的建築─就在這個星期六】
週末還沒安排嗎?快來台北賓館,一個月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還不用擔心散步會被雨淋!這座建於日治時代、因為太過豪華遭到日本國內反彈的華美總督官邸,究竟有多華麗呢?
台北賓館的前身為台灣總督官邸。1899年起造之時,時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有意將它做為彰顯台灣總督權力的象徵,甚至不惜挪用其他工程餘款來興建。
今天,大門內依然保留了當時極為奢華的裝潢,大門外,西式庭園、日式庭園,細緻的融合協調景觀,都是值得訪客駐足的好地方。現在的台北賓館也專用來舉行國宴、招待外賓,可以說是整個台北城內最豪華的建築。
也許你經常路過這裡,但是不得其門而入。不妨跟著我們的導覽員,一同來造訪這座極為珍貴的台北賓館吧!然後,我們還會去拜訪台大人文醫學館,另一棟典雅的歐風建築內,瞭解台灣醫療發展的有趣故事。
活動網址|goo.gl/rzPE22
快速報名|goo.gl/ZbQQ6b
一起來散步🚶♂️🚶♂️🚶♂️
7/06(六)09:00-11:00《台北賓館與台大醫院舊館》
#一個月一次參訪豪宅的機會
7/13(六)10:00-12:00《從北門到西門:失落的台北城》
#新手入門一次搞懂什麼是台北城
7/20(六)10:00-12:00《台北車站與北三線:台灣現代交通的起點》
#聽一遍故事勝過忠孝西路走九遍
7/27(六)10:00-12:00《台北城老店鋪的那些二三事》
#老店蒐集癖與美食中毒症歡迎光臨
※自2018年起,台北賓館2樓不再開放團體入內導覽。因此2樓將以自由參觀的方式進行,1樓則仍然會進行導覽解說。
台大醫院 西 址 建築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城內最豪華的建築】
台北賓館,一個月只開放一次,是連許多台北人都還未必進去過的地方。這座建於日治時代、因為太過豪華遭到日本國內反彈的總督官邸,究竟有多華麗呢?
台北賓館的前身為台灣總督官邸。1899年起造之時,時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有意將它做為彰顯台灣總督權力的象徵,甚至不惜挪用其他工程餘款來興建。
今天,大門內依然保留了當時極為奢華的裝潢,大門外,西式庭園、日式庭園,細緻的融合協調景觀,都是值得訪客駐足的好地方。現在的台北賓館專用來舉行國宴、招待外賓,可以說是整個台北城內最豪華的建築。
也許你經常路過這裡,但是不得其門而入。不妨跟著我們,一同來造訪這座極為珍貴的台北賓館吧!然後,我們還會去拜訪台大人文醫學館,另一棟典雅的歐風建築內,瞭解台灣醫療發展的有趣故事。
更多老台北二三事,就在👇👇👇
活動網址|goo.gl/rzPE22
快速報名|goo.gl/ZbQQ6b
一起來散步🚶♀🚶♀🚶♀導覽場次|
6/01(六)09:00-11:00《台北賓館與台大醫院舊館》
6/01(六)10:00-12:00《台北大空襲》
6/08(六)10:00-12:00《從北門到西門:失落的台北城》
6/15(六)10:00-12:00《台北城南老事:城牆外的歲月流轉》
6/22(六)10:00-12:00《從北門到西門:失落的台北城》
6/29(六)10:00-12:00《台北車站與北三線:台灣現代交通的起點》
台大醫院 西 址 建築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店名:明星西點麵包
電話:02 2331-7370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7號(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 往襄陽路走懷寧街 武昌街口左轉約6分鐘 城隍廟對面 )
營業時間:am08:30 - pm20:30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storia1949/
寺廟名:臺灣省城隍廟
電話:02 2361-5080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14號(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襄陽路往武昌街一段方向約6分鐘 城中市場旁)
官網:http://www.citygod.tw/
關於:
臺灣省城隍廟原址位於巡撫衙門後面南側,格局輝煌,與石城同建。日治時期與巡撫衙門同時拆毀。現今建築規模主要為自民國34 年起陸續增建的。增建後的省城隍廟和原有傳統寺廟建築形式與佈局有所改變,是成為一座二層樓,而細細觀察其建築外形與細部裝飾,仍處處保有傳統宮殿式建築的規矩式樣。 寺廟建築外型呈左右對稱的布局,自入口牌樓起,進入正門,經前埕、拜殿至正殿等,主建物正安排於一條中軸線上,主建左右兩邊的護龍(廂房),配置為服務臺、辦公室、餐廳、教室等,其順序是依傳統建築的格局而配置,是講究尊卑次序、有主有從的。 信徒的參拜、法會的儀式等主要活動區域設於一樓,例如拜殿、正殿、香爐、服務臺、洗手間等。二樓設有大雄寶殿、董監事會議室與餐廳等,成為儒釋道融合的寺廟形式。 不同於傳統稍具規模的寺廟建築者,省城隍廟由於腹地面積不足,沒設三川殿,而呈平面單殿式布局,信徒直接由一個正門進入,沒有左門入還是右門入的困擾,但是在前往二樓的方向時,信徒便會發現只有龍邊可以上下樓梯,而虎邊的樓梯是無法通的,合乎城隍廟虎門是給陰魂的出入口,平時是關閉的。 由正門進廟,走入前埕映入眼簾的是拜殿,拜殿或稱拜亭,最前端設有大香爐(天公爐),大香爐之後依序為大供桌(外供桌)、香爐(城隍爐)、供桌(內供桌)等,供桌底下供虎爺。 而在正門入口西方處設有一座半露天的大洞窟,窟內安置觀音坐像一尊,在觀音菩薩前有一尊拜觀音的善財童子,成為省城隍廟的一大特色。而在洞窟觀音與護龍辦公室之間,則安置了一座大形的金爐,磚砌六角形建築,頂為重簷鑽尖式,上覆金黃色琉璃瓦,六條垂脊均作弧形起翹,脊上飾騰龍,栩栩如生,鑽尖頂上置葫蘆形的煙囪,整個金爐亭高與觀音洞窟齊,是為祭祀法會焚燒金紙的所在。 一樓平面圖: 1. 牌樓。 2. 圍牆、主入口:廟前方左右兩側築紅色圍牆,牆頂黃色琉璃瓦,牆前築矮灌木,以隔絕內外。圍牆正中開門,是主要出入口。 3. 洞窟內大觀音菩薩坐像。 4. 金爐亭。 5. 拜殿:拜殿亦稱拜亭,設供桌及香爐,供桌分外供桌及內供桌,桌下供奉虎爺,香爐亦是內、外各一個,外 香爐即天公爐,金銅打造,圓形大爐,爐耳外張,爐腳架高底座,爐唇立支柱,上架圓形鑽尖頂。 6. 七爺、八爺:七爺位於正殿外左側,八爺位於正殿外右側。 7. 正殿:主殿神龕(不開放信眾入內)。 8. 護龍:左護龍闢為服務辦公處,右護龍則沒開口或開窗。 9. 洗手間:位於右護龍外側 二樓平面圖: 左護龍服務辦公處旁的樓梯,可通二樓。二樓主室為大雄寶殿,正中主桌供奉三寶佛,大雄寶殿前並設有課誦桌椅。二樓左護龍為會議室,右護龍為餐廳。臺灣省城隍廟的設備功能完善並齊全。
#Meck大叔#明星西點麵包#臺灣省城隍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fPFJAIzJ6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