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文研究是近幾年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透過文書、檔案的數位化,配合資料庫與關鍵字檢索,可以讓過去各種耗日費時的研究假設,以更快的速度進行驗證。台灣複雜的族群歷史關係,常常被隱藏在家族的故事背後。目前常用來挖掘家族故事的方法,依舊是調閱家族的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從家族內的故事、結合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最後配合一般數位資料庫或google檢索,或許就能將埋藏已久的歷史與故事挖掘出來,讓不為人知的過去再次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
「北投坪頂山上的老舅公們都長得很像原住民…」每次過年全家聚在一起談起家族往事時,大舅總會啜一口老人茶,眼神放遠,不忘一提。
但是,真的有嗎?大台北地區的原住民應該是平埔族(中國清朝政府泛稱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後來在日治時代被日本學者稱為凱達格蘭族。那麼,我們家族可能是屬於凱達格蘭族的哪個部落嗎?
自2008年起,我帶著種種疑問,在現代台北都會中,尋找失落的家族記憶。
我對照著戶籍資料裡的內容,外婆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的生母叫閩石廷。閩石廷的種族欄裡,本來寫著「福」,後來被塗改為「熟」。閩石廷的生父叫閩德和、生母叫潘熟,他們的種族欄也都被註記為「熟」。而潘熟的父母叫潘正房、丁密,其中丁密比較長壽,她的種族欄也註記為「熟」,而丁密的娘家居然就在北投。
實在太巧了,丁密應該沒想到,後來她的外曾孫女(我外婆),又嫁到了北投。就現代台北都市內的交通距離看起來,從松山到北投似乎還頗遙遠,但是根據我們家族的紀錄,十九世紀當時兩邊的平埔族部落仍在通婚。翻過大屯山就到的距離,顯然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根本就是去自家後院。戶政資料上,一群被家族遺忘百年的熟番祖先名字與通婚紀錄,都被清楚紀錄。
正在想可能查不出什麼東西時,咦?!輸入潘熟的爸爸-「潘正房」三個字,居然出現數筆資料!第一筆就是這份典藏於台灣國家數位檔案系統中的一份光緒十九年(1893)的古婚約書,我好奇地點開這份檔案一看,發現潘正房正是立約人。
這份書寫著百年偕慶、良辰完婚、洞房花酌、鄰趾呈祥(應為「麟」趾呈祥,喻子孫良善昌盛)、螽斯衍慶 (舊時用於祝頌子孫眾多)等文字敘述優美的婚約書內,載明著新人姓名、結婚日期、女方父母名字、男方叔叔的名字等,同時內容說明新娘是父親的獨生女、一家住在水邊等地理訊息等,所有資料都與我手邊已有的家族戶政紀錄吻合。
但是,裡面有個嚴重的問題,新娘的名字和戶籍資料不同!婚約書上的新娘,名字叫潘「贖涼」,而不是家族戶籍資料上記錄的潘「熟」。這是怎麼回事? 難道這麼巧,有兩個同齡的女孩,住在台北市內同一個地理區域、兩人的結婚年代、新郎的名字年齡、新娘親生父母姓名,都完全吻合?
帶著疑惑,我立刻寫信聯絡館藏這份古婚約書的台大人類學系,也許研究學者們已經有了答案?為了要證明我可能是這份婚約書男女主角的直系後人,我把所有的戶籍資料全部掃描一併寄出。
沒多久,就收到台大人類學系助教的回函表示,讓這份古婚約書重見天日的史料專家胡家瑜教授,同意擇期讓我調閱這份應該是屬於我們家族的古文書。抑制不住興奮,和台大訂下日期後我立刻請假,當天直奔台大人類學系。
進入人類學系館典藏庫房辦公室時,胡教授特地從博物館庫房裡面幫我調出的古婚約書,已靜靜地躺在一張古樸的大木桌上。我倒抽一口氣,無法抑制全身顫抖地看著這份歷經一個多世紀,已褪成淡粉紅色的紅棉紙古物,被小心存放在專門保存紙類的無酸盒裡,雖然部分字跡已模糊,但是大部分的內容還是相當清楚。
胡教授告訴我,這份婚約書是台大一位已過世的歷史系教授,前中研院士-方豪神父的私人收藏。方教授從大陸來台之後,是第一位開始研究台灣史的外省籍歷史學家。這份古婚約書和其他多份凱達格蘭族的古文書,都是這位方教授到台灣之後收藏的。
不過,方神父過世後,這批文獻被送至台大圖書館,後來才輾轉進入人類學系館藏。古文書的資料一直靜靜地躺在庫房裡,直到胡教授學成歸國任教,才逐步將這批幾乎被遺忘的凱達格蘭古文書整理出來。
「這一份古婚約書從未公開展示過,目前也應該是凱達格蘭族存世的最後一份婚約書。」胡教授特別告訴我。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7070?fbclid=IwAR0Ix_z4MbKxBcKgmanBsvaEo6hV18rvKo9v7kVsv4mRtrKDeSLsmYTuR60
台大 人類學 博物館 館藏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些人的言論自由,比其他人更自由?--回應臺大聲明】
國立臺灣大學的官方臉書粉絲專頁於今日(1/2)發佈一則聲明(註1),指稱臺大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因2018年於臉書發表對於故宮的評論,近日遭到調查局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偵辦,是「侵害言論自由」,本會對於校方聲明無法認同,回應如下:
言論自由不應無限上綱、恣意解釋。若比對曾「自稱」中華民國外交官的蘇宏達教授的評論(註2、3)與當時其評論的對象、時任故宮院長陳其南教授的平面媒體專訪(註4),可見蘇教授對於陳教授的意見多有曲解,反覆以模糊曖昧的語彙「消滅故宮的文化大革命」稱之。此舉非但不是理性討論,經過影片傳播,造成大眾接受簡短片面的資訊而誤解,恐難以將言論自由保障做為其託詞。台大於本學期新成立法務處,發出的聲明卻明顯缺乏對法律內涵的理解和思考,本會建議台大校方,在公開發言前,應積極尋求專業的法律建議,而非憑空作文。
再者,台大校方對「言論自由」的關切標準令人困惑。時任故宮博物院長陳其南教授亦為本校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其專業受到扭曲時,卻不見台大校方對其聲譽受到無端攻擊的「高度關切」(註5);而關於台大校方罕見以公共平台表達嚴重關切的「侵害言論自由之行為」,也不見校方對於校史上血跡斑斑的過往以同樣標準面對。台大校方寫下「約談長達一小時」的嚴重性,然而過往爭取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多少台大師生,面臨的不只是約談一小時,而是慘遭退學、失去教職,甚至喪失性命。台大校方不曾以同樣「公開發佈聲明」的積極態度來進行任何回應與批判,甚至持續鞏固這套加害體制而不進行檢討。以陳文成事件為例,直至2019年12月29日發行史料彙編,才得以瞭解陳文成當年被警總約談「近12小時」,本會卻不見校方以如此迅速、強硬的聲明,維護本校校友;另外,即使已通過校務會議成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反觀蘇教授事件的聲明沒有經過任何決議),台大校方仍拒絕公開為廣場募款與發聲,不願「對人權受到侵害表達關切」,多重的標準,令人困惑是否「有些人的言論自由,比其他人更自由」。
本會呼籲國立臺灣大學校方應徹底檢討原發文內容、針對該文發表道歉聲明,並且充實對「言論自由」相關的法律、歷史知識,同時認真面對本校師生過往人權受到侵害的歷史,避免再次發出恣意貼標籤卻欠缺論述的聲明。
(圖片引用自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
註1:https://www.facebook.com/…/a.21752182842…/1333554506823505/…
註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zIKSPNPwk
註3: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32693
註4:https://ent.ltn.com.tw/amp/news/paper/1246517…
註5:蘇宏達教授批評的對象陳其南教授為本校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其長年固定於人類學系開授文化史、文化政策與博物館學相關課程。由陳其南教授該篇遭受攻擊的專訪可以看出,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之陳其南教授多基於其文化政策與博物館學的專業擘劃對故宮此等國家級博物館的發展走向。陳其南教授因具備相當充足的文化史專業知識,了解故宮博物館的館藏之豐富,不只收藏「中原中心」的中國文化展品,更收藏眾多亞洲歷史中因為宗教傳播、貿易、政治等因素而進入中原地區的展覽品,故以「東方」作為新展館命名的選項。然而,校方卻忽視陳其南教授的學術專業受到攻擊,一味將蘇宏達教授因發表非屬言論自由範疇的言論而將負起的法律責任,定調為「侵害言論自由」,對陳其南教授而言並不公平。
台大 人類學 博物館 館藏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以台大學生會聲明為主,校方聲明可以忽略。
【有些人的言論自由,比其他人更自由?--回應臺大聲明】
國立臺灣大學的官方臉書粉絲專頁於今日(1/2)發佈一則聲明(註1),指稱臺大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因2018年於臉書發表對於故宮的評論,近日遭到調查局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偵辦,是「侵害言論自由」,本會對於校方聲明無法認同,回應如下:
言論自由不應無限上綱、恣意解釋。若比對曾「自稱」中華民國外交官的蘇宏達教授的評論(註2、3)與當時其評論的對象、時任故宮院長陳其南教授的平面媒體專訪(註4),可見蘇教授對於陳教授的意見多有曲解,反覆以模糊曖昧的語彙「消滅故宮的文化大革命」稱之。此舉非但不是理性討論,經過影片傳播,造成大眾接受簡短片面的資訊而誤解,恐難以將言論自由保障做為其託詞。台大於本學期新成立法務處,發出的聲明卻明顯缺乏對法律內涵的理解和思考,本會建議台大校方,在公開發言前,應積極尋求專業的法律建議,而非憑空作文。
再者,台大校方對「言論自由」的關切標準令人困惑。時任故宮博物院長陳其南教授亦為本校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其專業受到扭曲時,卻不見台大校方對其聲譽受到無端攻擊的「高度關切」(註5);而關於台大校方罕見以公共平台表達嚴重關切的「侵害言論自由之行為」,也不見校方對於校史上血跡斑斑的過往以同樣標準面對。台大校方寫下「約談長達一小時」的嚴重性,然而過往爭取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多少台大師生,面臨的不只是約談一小時,而是慘遭退學、失去教職,甚至喪失性命。台大校方不曾以同樣「公開發佈聲明」的積極態度來進行任何回應與批判,甚至持續鞏固這套加害體制而不進行檢討。以陳文成事件為例,直至2019年12月29日發行史料彙編,才得以瞭解陳文成當年被警總約談「近12小時」,本會卻不見校方以如此迅速、強硬的聲明,維護本校校友;另外,即使已通過校務會議成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反觀蘇教授事件的聲明沒有經過任何決議),台大校方仍拒絕公開為廣場募款與發聲,不願「對人權受到侵害表達關切」,多重的標準,令人困惑是否「有些人的言論自由,比其他人更自由」。
本會呼籲國立臺灣大學校方應徹底檢討原發文內容、針對該文發表道歉聲明,並且充實對「言論自由」相關的法律、歷史知識,同時認真面對本校師生過往人權受到侵害的歷史,避免再次發出恣意貼標籤卻欠缺論述的聲明。
(圖片引用自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
註1:https://www.facebook.com/…/a.21752182842…/1333554506823505/…
註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zIKSPNPwk
註3: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32693
註4:https://ent.ltn.com.tw/amp/news/paper/1246517…
註5:蘇宏達教授批評的對象陳其南教授為本校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其長年固定於人類學系開授文化史、文化政策與博物館學相關課程。由陳其南教授該篇遭受攻擊的專訪可以看出,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之陳其南教授多基於其文化政策與博物館學的專業擘劃對故宮此等國家級博物館的發展走向。陳其南教授因具備相當充足的文化史專業知識,了解故宮博物館的館藏之豐富,不只收藏「中原中心」的中國文化展品,更收藏眾多亞洲歷史中因為宗教傳播、貿易、政治等因素而進入中原地區的展覽品,故以「東方」作為新展館命名的選項。然而,校方卻忽視陳其南教授的學術專業受到攻擊,一味將蘇宏達教授因發表非屬言論自由範疇的言論而將負起的法律責任,定調為「侵害言論自由」,對陳其南教授而言並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