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部署,不能暴虎馮河
經過半年的籌劃,我們選定了汽車與電子兩大產業共構的供應鏈深化,發現營收100大中,日本37家、中國33家,台灣有14家,韓國是11家,其餘東協、南亞有5家。我們明白,將來的上游零件供應商會來自東北亞,但必須對接東協、南亞在地的伙伴。
年初在檢視工作時,明確的掌握了英文網站因為中美關係生變、供應鏈重組,以及台灣半導體業風生水起,閱讀量大增,付費的會員也大幅成長。黃逸平、蘇育正兩位副總鼓吹我們進行一個從東北亞延伸到東協、南亞的供應鏈研究計畫。
超前部署,要市場資訊、經營策略與行動力來支持。中文的這篇文章由主編林昭儀操刀。她比我幸福,還在唸台大國企所博士班,其實我覺得這是個好題目。昭儀:繼續深化研究,西方的媒體、研究機構也不一定有我們的地位與環境可以這麼做,台灣躬逢其盛,怎可妄自菲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大 國企 博士班 在 杜震華粉絲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今天下午2點半開始,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參加了「于宗先院士追思會」,2百位經濟學界人士齊聚一堂,追思懷念這位台灣經濟學界空前絕後的學者。包括一堆中研院院士、大學校長、部會首長、學界先進、後輩學生,不分顏色、齊聚一堂來追思他對國家、社會、學界的貢獻,可說創了經濟學界的紀錄。往後,大概也沒人可以超越了!
于宗先院士,和孫震教授(前台大校長)同為山東平度人,1930年出生於一個貧農的家庭,兩人一同當流亡學生到了台灣,1952年一起考進台大經濟系。在1966年,從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立刻返國服務,是當年第一位擁有美國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服務的愛國青年。
返國後,于先生隔年就代理中研院經濟所所務。由於積極任事,在劉大中院士(康乃爾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指導下,負責建立一套台灣「總體經濟預測模型」,開創了台灣經濟預測的先河。接著和台大經濟系合作,籌設台大經濟系博士班。由於熱心推動國內和國際間的學術互動,並積極和政府進行政策研究互動,中研院經濟所員額從10多人迅速增加到60人,成為中研院人文社會領域的第一大所。
1980年因為前一年中美斷交,政府決定設立一個研究大陸經濟和經濟政策的機構,時任中研院經濟所所長的于先生,被要求協助蔣碩傑院士籌設「中華經濟研究院」,但他要求政府兩個條件:一、人事獨立;二、研究獨立。1981年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1990年接任院長。他讓中華經濟研究院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經濟政策研究重鎮。1996年退休之後仍然研究著述不斷,謝絕了多項企業界擔任董事長或顧問之延攬-和今日學界或政界退休人士相比,真可謂學界之奇葩。
今天上台追思的前台大校長孫震和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院士都高度尊崇于先生,認為于先生在1970到1980年代,開創了台灣經濟學界最輝煌的時代,不僅和國際學術界廣泛接觸,也讓政府高度重視經濟學界的建言。言下之意,也隱約表達了對近來政府不重視學界意見的無奈,而這也是于院士在日薄西山前深深的遺憾。
孫震前校長特別推崇于院士的道德,雖然中華經濟研究院為財團法人,待遇優於中央研究院,但他在籌備期間不支取中華待遇,仍領取中研院較低待遇;另承諾中研院和台大,人員由國外延攬,絕不趁便從這兩個機構挖角;需要出國時自己找費用,不用中華經費。孫校長認為,在推動台灣經濟學界往前邁進這件事上,于院士當居首功!他也特別提到,于先生和幾位學界先進同去和李國鼎部長開會建言,李國鼎從會議室出去一下,回來後告訴于先生:「剛才您的建議,我已經處理了!」這難道不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
我是在1987年10月撰寫博士論文時,回國到于院士仍然擔任所長的中研院經濟所擔任助理研究員。記得當時國際研討會頗多,而每次開會,出席費就有2千元可以領取,還會有一個精美的公事包收納論文,參加者都心情愉悅地參與盛會。而目前不僅沒有出席費可領,連耗時閱讀、評論論文,也只有30年來分文未漲的2千元評論費,更別說吃個便當也不能超過80元一個,國家對學術界的態度真是日益澆薄-領導人大概自認為就是專家,不再需要這些窮教授學者的建言矣。
而我,則是終身感念這位平易近人、毫無官架、提攜後進、戮力從公、認真負責、毫無私慾的學界導師。他退休後,我到過他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和中國企業研究所的辦公室看過他幾次,大家相談甚歡。但今天,台灣學界真的損失了一位國寶。
面對哲人遠去,逐漸紛擾爭奪的經濟學界,不知有幾人可以無愧?
台大 國企 博士班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施振榮Stan哥 vs 青年藝術家 二代激盪火花
無齡生活館「覓・無齡」首創藝企共創 著眼銀光經濟新商機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退而不休,繼續在他的藝文第二人生展現創意,為協助台灣企業以無齡心態掌握銀光經濟產業的新商機,特別力邀青年藝術家「藝企共創」,希望為產業界找到切入銀光經濟的創新模式。
「2019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10/31-11/3即將在高雄展覽館登場,由於台灣已邁向高齡社會,銀光經濟崛起,為掌握市場新機會,今年特別在展覽中首創設立「無齡生活館」同時舉辦國際論壇,並邀請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智榮基金會,聯手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來演繹及展示無齡生活。
施振榮表示,智榮基金會是此次主題館的共同主辦單位,因此希望發揮創意,首度嘗試在傳統的商業性展覽中,引進藝文元素,希望借重年輕藝術家的創新與創意,藉此串連藝文元素與產業發展,希望為產業界引進新的活力,以創新的藝企共創合作來推動產業發展新格局。
他並指出,隨著台灣及世界各國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銀光經濟可以帶動及發展的新產業相信將會陸續崛起,只要能夠掌握年長者的需求,進一步開發出新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台灣長者的在地需求,待做出示範,還有機會進一步國際化。
此次「覓・無齡」共同策展人李竺姮表示,銀光經濟是否崛起,就看兩股力量覺醒的速度。第一股力量來自市場,中高齡人群面對老的觀念要改變,以前求生存,現在要懂生活,重建過日子的意識,練習無齡生活。
第二股力量則來自產業,企業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創造,希望能為整體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讓社會能永續發展,而非只滿足企業自身,長期支援人們實踐無齡生活所需。希望這兩股力量能實質交會,因而誕生「無齡生活館:覓・無齡」。
此次「無齡生活館」中,特別集結了五位年輕藝術家攜手為好老樂活努力的企業,包括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與智榮基金會,以五幅互動式的藝術作品,一同演繹無齡生活的呼吸與感觸,希望觀者感受無齡意志的衝擊、更鼓勵民眾走出展區之後,開始實踐自己獨一無二的無齡生活。
參與藝企共創的藝術家崔綵珊表示,對於「覓・無齡」的想法初衷,期待的是「希望以後也會有人這樣對我」,於是創作成了我的溝通媒介。處於青年輩的我們,其實正在尋求某種「密合」的方式,來試圖與上一代好好溝通,跨越隔閡,順便提醒自己,未來二十年後的狀態。
她並指出,如何轉化企業的理念讓其成為一種對「無齡」的想像,相信此次參與合作的每位藝術家都用上了屬於自我內在的故事或是冀望。於是當我們在談「覓 ・無齡」的「覓」時,回到最初的初心來看,不過就是在百態人生中,嘗試尋覓著屬於自己的「圓滿狀態」。
另一位以施振榮Stan哥為藝術創作主題的藝術家李杰恩則表示,「無齡」可以解釋為不再受到時間的限制,專注於感知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以這個理念去思考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將無齡傳達出來?我想到手。手是人類意志的延伸,也會刻畫下時間的痕跡。
李杰恩挑選了三個實踐無齡生活的長輩的手,其中一位就是手勢比“YA"的施振榮Stan哥。他表示,Stan哥對於台灣無齡發展的投入,以及對於社會更美好的精神意念沒有被各種殘缺的社會機制所打敗依舊樂觀衝撞體制,Stan哥的手是做為知識份子之手。我們可以看到時間在他的手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他比出的手勢則是對於無齡的生活態度,也是做為人類對意志延伸的超越。
第五屆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的主題館—「覓・無齡」以多面向的無齡生活,呈現身心靈循序漸進的四大新生活規律:兼顧內外健康的「健美」、因財務安定與環境安全雙全帶來的「身心安頓」、在社交人際與家庭關係皆找到平衡的「自由連結」、與能以無畏之姿擺脫年齡包袱的「無齡意志」,透過藝術、企業、生活三者結合的跨界思維,傳遞無齡生活的美好與多元可能。
⭐️共同策展人李竺姮
目前為智榮基金會副執行長,奧沃市場趨勢顧問首席研究員。台大國企所博士班、政大企研所碩士,並曾任職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所副所長、TNS Taiwan 研究副總監;從事消費者研究廿年,擅長質性研究與消費心理。卅歲時發現人原來很有趣,從此走出純數字分析,不只關注華人圈,也深入新南向市場與當地受訪者聊生活,探究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與社會需求脈絡。
⭐️藝術家崔綵珊
1982年生於台灣,高師大跨藝所畢業,國藝會共融計畫專案補助「延、鹽」計畫主持人。擁有四分之一的阿美族原住民血統,作品擅長取材周邊環境的自然音、對話、音樂與故事轉化成創作元素,常用行為、音樂、舞蹈、或吟唱等展現作品。主要創作媒材為紅毛線,除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外,更有切割空間與時間的意涵在。
⭐️藝術家李杰恩
1989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專長複合媒材裝置。歷來作品生活觀察為切面,以日常的感知經驗轉化為藝術作品。2012獲新北市美展複合媒材類優選;2017桃源創作獎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