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疫調是降級後關鍵 高雄+0疫情未擴大】
指揮中心記者會重點:
(公告:#727降級後高雄好過日防疫記者會整理將不再於每日下午2點即時發布,我們會繼續追蹤疫情狀況和高雄本土案例)
■今日本土24例,境外1例,新增2例死亡。
■新北市9例、臺北市7例、桃園3例、彰化2例、台中1例、苗栗1例、基隆1例。分佈縣市有增加。
■12例為居隔陽性(新北4,台北2),合計有17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性不明,3例疫調中。連續一週關聯性不明小於10例。
■5月11日至7月22日1431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54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6%。
■疫調輔助平台今天上線,提供跨區調閱,包含確診軌跡、熱區地圖、簡訊實聯制,查詢均有紀錄。希望可以幫助第一線人員(也讓疫調不力的一些地方政府加加油。)
■近來有些案例,都是去北部訪友,或北部友人跨區移動,為了讓降級後疫情不至於擴散,疫調非常重要。
■民俗調理業,包含整復推拿腳底按摩等項目,在防疫規定下開放,要戴口罩、面罩,手套(每次更換),並且要清消與保持社交距離,採預約制且人流要間隔管制,床與床之間要拉開2公尺,禁止在密閉空間服務。如果有確診病例或足跡都要有應變措施,立刻通報與暫停服務,確診需停業清消。
■開放內用要加強健康管理與衛生行為,吃飯不同桌之間要有1.5公尺間距,使用屏風隔板來增加物理障蔽,同桌也要有隔板,婚宴每個隔間最多50人用餐,同桌也要梅花座用隔板,並且禁止離開座位敬酒。
■托嬰中心防疫管理,接種疫苗要達8成,接種第一劑還沒滿14天要有3天內快篩,並且依警戒層級,進行分艙分流、分組課程、訪客管理、並暫停室外活動。疑似病例也要有通報、隔離、清消機制,確診後要停托清消,每天要傳送托嬰人數到地方主管單位。
■昨天打了25萬1942劑疫苗,涵蓋率26.05%,完整接種率0.97%,劑次人口比27.02%。
■#台北市長昨天造謠疫苗有20萬劑將要過期,實情是Moderna疫苗解凍後效期剩下28天,有三批會在8/6以前到期,但現在全國約剩7萬劑(並非台北就20萬),目前會一直督促地方做好規劃。針對在7/31以後還沒有預約的疫苗,中央會收回疫苗,並配發新效期的疫苗,來解決台北等地施打不力的情形。
Q&A
■學校教職員的疫苗會在開學前14天打完。
■台大醫師說隔板防範氣溶膠無效,當然通風越好越好,但最基本功防飛沫要做到。
■文化部戶外250人以下不用報備,此指引有經過指揮中心討論核准。
■潛水可以浮潛不行,會再跟觀光局討論,可能和有沒有水肺等裝備隔絕有關。水上活動起來可以用防水夾鏈袋放口罩,立刻使用。
■歐盟核准Moderna疫苗12-17歲使用,我們會由食藥署核准,會請廠商提供資料。
■境外移入BNT打完兩劑還是確診(突破感染),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保護力95%還是會有5%感染,只是幾乎不會重症),因此層層保護很重要,打完疫苗還是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且中視問的這案例根本還不算打完兩劑,第二劑只打了2天。
■國內打完兩劑14天還是感染的有5例,感染率0.004%。
■長照機構和醫院目前都不放鬆,還是不能會客。
■密室脫逃等業者要求開放,部長表示沒提到的行業,提出防疫計畫就能申請。(不可能叫指揮中心指引涵蓋所有行業)
■有醫師認為降到2.5級,是一種賭一把的心態(這什麼鳥問題?)部長:長期用高壓手段無法一直控制疫情,一定要適度放鬆,但目前不明感染源還有,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因此隨時要滾動檢討。世界各國疫情都是要在兩邊(經濟、防疫)取得平衡,一定要在疫情變化和社會需要間檢討。
■孕婦有零星確診案例,但沒有死亡案例。
■潛水有開,游泳池沒開,是因為游泳池還是比海域小很多,無法保持距離。
■台北市長說唐鳳系統不好用所以剩很多疫苗,部長回:他(柯)本來說有20萬,後來發現是1萬,不知道他說的是哪個?#唐鳳系統至少不會把數字弄到差20萬。
■取菜原則,不要交互使用器具,不要有飛沫噴濺,如果自助餐就是要拉出距離,有人幫忙夾等。
■記者問ACIP明天開會要關注哪些重點?部長:關注專家的共識(部長內心給記者白眼)。
■部長感謝診所醫師協助打疫苗,重點在趕快打而非口水謾罵。
台大 社會 課程地圖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際視角下的馬祖與台灣🌏
課程名稱:國際關係與公約
南亞技術學院 馬祖進修課程
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李問
這學期起,我開始在南竿教「國際關係與公約」課程。由於是通識課,內容以實際案例和外交實務經驗為主,再輔以少部分理論。希望透過實際案例講解,讓同學掌握對世界各國的基本知識,特別是東亞的區域安全。
馬祖地理環境特殊,位處國家邊境。雖然面積小,卻也是國家的門戶,在區域政治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因此,戰後不論是美軍顧問團或是日本的「白團」都有派人來馬祖,更不用說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有各方海上勢力在此交會。
小小的島嶼,因為各種歷史機緣,突然站上世界政治的斷層交界,躍上國際舞台。
第一堂課,我們練習世界地圖填空,也針對台灣和各個國家的直線距離進行練習。畢竟,學習看地圖是基本功!你,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嗎?
📌課程規劃(共十八週)
一、課程介紹:地圖看世界、認識外交與國際關係
二、台美關係: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雷根六項保證、美國友台法案
三、東亞地緣政治:冷戰體系、美日同盟、後冷戰體系、印太戰略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歷史發展、外交機構、戰狼外交、一帶一路
五、海洋安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灰色地帶、海上民兵、中國海警法、海盜
六、亞洲導火線(一):南北韓、南海、釣魚台
七、亞洲導火線(二):蘇比克灣、中印邊界、克什米爾
八、國際組織:聯合國、歐盟、北約、東協、石油輸出國組織
九、期中考
十、國際經貿:戰後東亞經濟、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戰、貿易戰
十一、台灣軟實力:公益活動、醫療與技術協助、人權外交、公民及社會運動
十二、區域專題:東南亞、東協十國、新南向政策
十三、區域專題:邦交國(南太平洋、加勒比海)
十四、區域專題:中國少數民族與中亞(藏人、維吾爾、蒙古、滿州、哈薩克)
十五、當代戰爭與時事:亞美尼亞vs亞塞拜然、敘利亞、伊拉克
十六、國際視角下的金門與馬祖
十七、書本討論:《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易思安Ian Easton)
十八、期末考與討論
台大 社會 課程地圖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west-hanging-fruit/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顏擇雅寫《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的初衷:「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作者認為台灣的許多問題,都是能夠突破以及解決的。
作者描述台灣當前困境用的譬喻「最低的水果摘完」,指的是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成為產業中的「追隨者」,只要透過代工、製造和出口,就能用較低的門檻取得大量報酬。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世界競爭加劇,台灣已經「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接下來面臨的是「知識」和「取捨」問題。我們必須發揮智慧和創意去搭建更強而有力的工具,摘取果樹上更高的水果。
這本書透過分析和論述,回擊那些喜歡唱衰台灣的人。書中從年輕人開始分析,談到台灣與中國的比較,對教育制度的觀察,最後評論企業家應有的風範和態度。
【我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自己亦有感於「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但愧於對台灣的認識和國際觀察還不夠深入,以前對這種話題較常保持緘默的態度。
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彷彿開啟一扇「視野之窗」,從作者的視角切入,剖析近年來媒體如何「評論台灣」的相關話題。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不是如何逞口舌之快去反擊爭辯,而是大幅拓展了我的認知和理解,也開啟了我對諸多議題的興趣。
自從2019年初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延伸閱讀了許多相關議題的書目。以下是6個議題在書中的重點彙整,以及我透過延伸閱讀所學到的事情。
1.小確幸的詮釋
村上春樹在《尋找漩渦貓的方法》稱「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小確幸」。他天天秉持長跑、寫作、聽音樂、閱讀的規律生活。作者說這種小確幸與自律是互為表裡,藉由自律的生活達成高產出。
然而媒體扭曲了大眾最這個名詞的認知,變成「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成了買不起房、工作缺乏成就感的刻意追求」。自此,無論自己是否自律,只要能追求短暫的歡樂和消遣,就成了小確幸的代名詞。
我回顧《活出意義來》學到的詮釋「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悅」。以及從《跑出全世界的人》讀到Nike創辦人堅信「跑步」這件小事會讓世界更好的念頭,持續堅持而且從不退卻,打造出世上最大的運動用品企業。
2.喝咖啡可以投資自己?
許多年輕人困於低技能、低工資、沒前景的工作,其部分肇因來自於九○年代後的服務業的大舉擴張。「投資自己」成了媒體愛用的口號,許多企業家也常以此為題發表論述。
王品董座戴勝益在2013年中興大學畢業演講,勸年輕人如果1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這個主張擔心年輕人沒錢和同事喝咖啡,以至於沒辦法「投資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作者提醒這種喝咖啡累積人脈存摺的方式,有三個問題要注意:
浪費時間:社群媒體發達,過度在意同儕眼光,想做到人人喜歡。
搞錯對象:對象不該是同樣缺乏經驗和視野的同梯,而是上司或者資深前輩。
閱歷不深:需分辨出對方和你喝咖啡,是看中你的能力還是你所代表的公司。
跟同事喝咖啡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喝出什麼。是忙著抱怨老闆豬頭,還是視野上的切磋琢磨?
3.創業腦的好處
作者提到我們必須具備「創業腦」,隨時保有危機意識:「當所有雇主看不到你的價值時,你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價值嗎?」此外也要學會謙虛:「到底是你需要公司,還是公司需要你?」創業腦額外的好處還有擴大視野以及正向思考。
工作心態上的轉換,可以從「假如我來當老闆」的思考模式出發。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決定?如果我是老闆,就可以防範未然嗎?
我對此題的延伸閱讀是《獲利時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兩本書,進一步理解如何拆解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創造自己和團隊的價值。我從這兩本書裡也學到一個重要觀念「夢幻工作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詳細心得寫在另一篇〈商業模式圖:用一張圖「翻轉」人生和職場的標準答案〉。
4.公投、國族、民粹
書中引述柴契爾夫人「公投是煽動家與獨裁者的工具」,以及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直接名主一定會戕害少數權益,造成社會撕裂」,對應到台灣2018公民投票的結果,真是讓人心有戚戚焉。作者提倡代議制度,好處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值得深思。
作者也提到人民選擇認同國族的原因,是因為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普世價值,無法憑個人實現,只能加入集體追求。但國族主義訴求的血統論述很難追本溯源,因此往往需要神話來撐腰,中國清末突然冒出「炎黃子孫」就是一例。
身邊亦有長輩對於炎黃子孫抱持強烈的認同情感。從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和《槍炮、病菌與鋼鐵》看來,這恰好是對於「神話故事」和「真實現況」理解的差異,也讓我認識到,為何人們有自我認知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兩種傾向的差異存在。
對於民粹,作者給出一個有趣的定義:「有什麼老百姓支持的政策,是菁英不喜歡的,菁英就說是民粹」。批評者往往不解是對方到底是哪裡不理性。人民應該要求這種批評者講出理由,否則就只是「我是菁英,我不喜歡」而已。
作者評論政治的這篇文章〈質疑韓粉的素質,其實忽略了民主真諦〉,讓我反省自己對於時事的評判態度,這篇文也值得不同陣營支持者細細閱讀。
延伸閱讀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理解為何「比起灰色地帶,人們傾向非黑即白,總是用過度自信去支持過度簡化的信念」,並學習運用邏輯去濾除雜訊和避開偏誤陷阱。
5.談教育與線上課程
作者批評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謬論「再怎麼先進,也只能六成人口唸大學」,這種對教育的說法不是指辦學水準,而是用人類平均智力水平來定義。這完全是搞錯教育水平的因果關係,一國所需的教育水平並不是看人民會念書的程度,而是經濟複雜程度。
另外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批評矛頭指向台大寡佔太多資源。作者提到教育券的想法:學生人人一張,選哪個校系,經費就去哪裡。刺激院校無論公私立,都更重視學生權利。
課程線上化帶來的好處是,讓高等教育突破生產力瓶頸,解除時間、地點、服務人次的限制。大學很難靠「教學品質」招徠學生,最大原因是教學品質很難評比,但線上課程會改變這一切。
舉桑德爾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義〉線上課程為例,課程跟哈佛簽約,保證給的成績經得起檢核。此課程熱門的程度,也奠定了哈佛大學在線上課程的權威地位。目前台灣主事者大多煩惱少子化的招生危機,壓縮教育大海嘯(線上課程)來襲的黃金應變期。
我延伸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學習如何將正義與平等的議題,回歸到自我的道德省思。我也理解到從「福祉、自由、美德」不同角度出發,對於同一個政策或議題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也因此接受「正義不是絕對」的多元概念。
6.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歷史目的無非是希望能「鑑往知來」,知名創投家彼得·提爾說:「我最愛讀古人寫的有關歷史的書」。他尤其喜歡古人預測錯誤的歷史書籍,藉由如何預測錯誤,精進自己預測的能力。做出準確的創投判斷需要歷史知識,複雜思考,不停發問。
書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點,英文「History」語源「historein」在希臘文的本意就是發問。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將作品取為《發問》,此字才轉借為歷史之義。歷史的原意是一門探問推理之學。
歷史之於投資理財的應用,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這句「唯有了解過去,才能坦然面對市場中令人難受的低靡熊市,以及在萬里無雲的高漲牛市中還能保持冷靜」。
歷史雖然不見得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它所訓練的複雜思考,卻有助於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變局。只要有興趣探索未來,歷史就是一門值得終身學習的學問。
延伸閱讀彼得·提爾的《從0到1》學到「失敗的公司是因為無法跳脫競爭:沒做出差異化」。也從《未來地圖》體認到「不懂歷史的人,無法解析現況,更無法預測未來」。
【後記:關於作者】
稍微研究作者 顏擇雅,她創立雅言文化這間一人出版公司,每年只出版一本她精挑細選的英文讀物。我印象深刻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竟是她出版的,以前倒沒特別注意過。
我折服於她流暢的文字、引經據典且論述有條,加上她對於時事的洞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因此也追蹤了她的Facebook頁面,從此被圈粉。
她不時會在頁面上評論時事,以及推薦經典讀物,更有趣的是她會張貼「異溫層」的資訊來源,推薦讀者主動去閱讀並接受刺激。這就是《知識的假象》中提到「 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的實際典範。
台大 社會 課程地圖 在 台大社會- |快報!新版課程地圖即將上線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NTU Sociology 2015 leavers is a private group. Join the group to view this content. About this group. . Private. Only members can see who's in the group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