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的血腸料理吃過嗎
老爹老早就交代幫他預約打疫苗,前幾日北市府公布第一波施打年齡是85以上,只好和今年芳齡73的老爹講:
「你太年輕了,再等等。」這把年紀能有青春無敵感,也是不錯滴!
二級前去台東採訪專題,卯起來訪雖然辛苦,沒想到卻成為宅家期間能靜心寫的留稿,幸好以前在做月刊雜誌時就有備稿以防台數增減的習慣啊…
✅妮姐新文:達魯瑪克部落的南島風味 血腸與香料鹽🔜 https://reurl.cc/YOdQ00
花開正茂的白雞油樹下,大家都稱呼她莉莉姐的溫秀琴正忙著做煙燻香腸,以及血腸,血腸是魯凱族很重要的傳統美食,族裡每逢節慶的日子都會殺豬來慶祝,豬肉分送給親友,新鮮的豬血也不會浪費,加進芋頭粉、韭菜和魯凱族特製的香料鹽,灌進洗乾淨的豬腸裡,成為血腸。
血腸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其實許多國家的傳統飲食文化裡都有血腸的影子,像是韓國傳統市場裡常見到賣血腸的小攤,將豬血、冬粉做為內餡的血腸有種濃厚的內臟味,就連嗜食內臟料理的我都覺得味道重了些,據說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像是蒙古則是用羊血、白麵與蔥花來做血腸。
多年前在英國愛丁堡旅行時,曾吃過傳統的蘇格蘭式早餐,盤上那一大塊黑黑糊糊,稱為「黑布丁」的玩意是歐洲血腸料理的代表,舉凡豬血、牛血、肥豬肉或鴨肉都能成為黑布丁的組成食材,英國紳士們佐以一杯紅茶品嚐,吃得可香了。
#魯凱族的鹽巴來自森林植物
#血腸料理你吃過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都市底層》、遭受政治傷害者的《白色檔案》、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工殤顯影》等等,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 於台東土坂村所拍攝的系列,係是何經泰未曾曝光的全新創作。他打造暗房車,在排灣族5年祭期間拍攝該部落貴族階...
台東文化月刊 在 玉子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世界動物日,一起來關心台灣野豬吧】
歐亞野豬(Sus scrofa)是在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之一,從東南亞往北延伸到中國、南日本,而向西則分布到印度、歐洲,以及非洲北端。今天是世界動物日,討論這位分布很廣的豬豬,也算是夠「世界」了吧!相較於我們常聽到的幾種明星動物,野豬似乎比較少人關注,因此這一天,我們就選擇牠來認識吧。
雖然說歐亞野豬 (Sus scrofa)的分布很廣,但是根據各地歐亞野豬的頭骨形狀、體型、身體比例,以及毛色等形態特徵,目前至少可以分為15個以上的亞種,台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便是其中一員,屬於台灣的特有亞種。而其他亞種,還有包含華南野豬、日本野豬,以及家豬等許許多多的成員。
吳幸如於2013年《科學發展》〈野生動物保育:臺灣野豬的現況與保育〉一文中說明道,台灣飼養的黑家豬是源自於早期從中國引進的歐亞野豬華南亞種。這些華南野豬在台灣經過馴化之後,才成了後來的黑家豬。又,根據吳立越和吳幸如在2019年刊登於《台灣林業雙月刊》〈野豬危害防治方法回顧〉一文得知,畜產市場上常見的幾個家豬選育品系,諸如「盤克夏」、「約克夏」、「杜洛克」、「梅山」等許多品系,都屬於家豬(Sus scrofa domesticus)這個歐亞野豬的亞種。啊…聽起來好混亂,明明是同一個物種,居然出現了這麼多元的型態,好震驚又好有趣,對吧?
總而言之,不管是台灣野豬、華南野豬,還是家豬等等,都屬於同一個物種的不同亞種。也正因為這些豬豬們親緣關係接近,因此當不同亞種有混養或逃逸的情形,就會導致各個亞種基因混雜的狀況產生。比如說,我們俗稱的「山豬」既可能是台灣野豬,也可能是野化的家豬,或甚至是兩者的雜交種。
基因汙染的情形,也發生在蘭嶼小耳豬身上。蘭嶼小耳豬之所以特別,在於牠60萬年前就率先拓殖台灣,相較於目前在台灣分布最廣的台灣野豬,整整早了41萬年。蘭嶼小耳豬可說是非常珍貴的豬豬,其先前只分布於蘭嶼,但隨著外來豬種的引入,現今蘭嶼已經幾乎看不到純正的蘭嶼小耳豬了。(只能在台大動科系,或是台東種畜繁殖場看到了)
說到這裡,便會了解到各地豬豬保種的重要性,即便同屬於歐亞野豬,但是不同亞種之間已經逐漸分化,進而更加適應不同的氣候與環境。有形的特質包含體態與毛色,無形的特質則包含產子數與抗病性等等。不同亞種之間多樣化的性狀如果沒有被特意保留下來,那麼在我們反應過來的時候,這些特點可能已經隨著基因交流而逐漸消失,真的非常惋惜。
參考文獻:
吳幸如,2013。野生動物保育:臺灣野豬的現況與保育。科學發展,491期,12 ~ 18頁
吳立越,吳幸如,2019。人與豬的千年戰爭—野豬危害防治方法回顧。台灣林業雙月刊,第45卷,第三期,15~20頁
朱有田,2009。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野猪遺傳親緣、外來猪種基因滲入與馴養狩獵文化之調查計畫。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台東文化月刊 在 溫士凱 Danny W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哥在 講客廣播電臺 主持的「#世界異家來作客 」節目,星期六晚上23:00pm 在FM 105.9 頻道, 今天在我們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的【 #精彩生活客 】單元,我們要帶大家到我的家鄉「#新竹 」,不過,並不是大家已經熟悉的在地人的客家重鎮新竹,而是邀請到知名雜誌「 #行遍天下 」月刊的總編輯 陳玲玲 到節目中,和大家聊聊雜誌總編輯眼中的「 #新竹精彩新視界 」!
【播出時間】
全台收聽頻率如下:
FM105.9 台北 新北 基隆 高雄 屏東
FM105.7 桃園 新竹
FM101.5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FM104.3 雲林 嘉義 台南
FM106.9 花蓮 台東
FM102.9 宜蘭
每星期六晚上23:00pm-24:00pm
【網路收聽】
http://www.hakkaradio.org.tw/
【節目內容介紹】
相信許多的聽眾朋友們對於「魔術方塊」這個玩具,應該是不陌生的。這個玩具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它一開始就告訴你一個立體的方塊是由六個面所組合而成的,然而經過了轉動,每一個面向的顏色和圖案也都會跟著變化萬千。也就是說,透過不同的視角,我們原本所認識和熟悉的,很有可能變成我們完全陌生的新面向!魔術方塊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如何變化?如何還原?而文化,最迷人的地方,不也是透過視角和面向的改變,讓人看見不同時代的雋永軌跡和華麗轉身的新發現嗎?今天在我們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的【精彩生活客】單元,我們要帶大家到我的家鄉「新竹」,不過,並不是大家已經熟悉的在地人的客家重鎮新竹,而是邀請到知名雜誌「行遍天下」月刊的總編輯陳玲玲到節目中,和大家聊聊雜誌總編輯眼中的「新竹精彩新視界」!
播放歌曲
1)鄉村老弟/黃子軒與山平快
2)沿路日常/劉榮昌
3)在這裡的理由/曾雅君
#溫士凱玩樂廣播節目
#廣播
#客家
#講客電台
台東文化月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都市底層》、遭受政治傷害者的《白色檔案》、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工殤顯影》等等,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
於台東土坂村所拍攝的系列,係是何經泰未曾曝光的全新創作。他打造暗房車,在排灣族5年祭期間拍攝該部落貴族階級,包含頭目、家臣與巫師等。5年祭至今從未間斷舉辦,是以部落結構、儀式保持相當完整性,繁瑣而且有各種禁忌。
何經泰一反此前的議題性拍攝,不再用報導式的型態紀實土坂村。他自言這一次是比較散文式的作法,聚焦的並非5年祭儀式與祭典,他更有興趣的,是原始部落的完好結構,乃至該村風景和局部事物。他企圖為土坂村拍攝影像式的散文。
此外,何經泰選擇用最古老的工藝濕版攝影進行創作。改良過的濕版是透過火棉膠塗抹在鋁板,置入銀液盒,再進入暗房,於藥水未乾時,顯影、定影、沖洗等等,是相當複雜的工序。
他表示,拍照多年後,在全面數位化、機器化的年代,採用如此慢速的方法,有種回到手工製作的原始、美好狀態。且濕版底片的製作容易產生意外,譬如邊沿模糊、畫面的流動感,皆是美麗的意外,何經泰十分享受這種相片做壞的感覺。
小檔案
何經泰,1956年生於韓國釜山,政大哲學系畢業,既是紀實攝影家,也是資深媒體攝影工作者,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周刊》、《民生報》、《自立早晚報》、《時報新聞刊》、《工商時報》、《Playboy》中文版攝影指導、《Smart智富月刊》攝影主編、《非凡新聞e周刊》攝影主任、《明報週刊》副總編輯,現於新北市瑞芳區經營HOHObase好好基地。
1990年在夏門攝影藝廊展出《都市底層》,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1年在爵士藝廊展出《白色檔案》,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5年於誠品書店及台北攝影藝廊展出《工傷顯影》,並參與布魯賽爾國際藝術節。2003年在台北NGO會館展出《工殤顯影II—家族陰影》,同年出版攝影集《木棉的顏色》。2003年榮獲第7屆台北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