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池上秋收|秋收10週年台北記者會 現場回顧
由池上在地鄉親組成的「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與「台灣好基金會」共同攜手打造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年,落地生根,成為池上的品牌,更是台灣地方創生的指標案例。
2009年台灣好基金會成立後,進入池上蹲點陪伴,十週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於10月27日、28日邀請雲門舞集以林懷民經典舞作《松煙》獻給池上。水墨習字一直是池上人的日常,林懷民也以書法系列中自己最心愛的《松煙》,獻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週年,向書法之鄉──池上致意。2018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持續獲得首席贊助「和碩聯合科技」的大力支持,以及富邦文教基金會的贊助,另有協力單位共襄盛舉包括長榮航空、立榮航空、MEZI日暉酒店及大境建設等,今年水保局也加入秋收行列與地方共好。
十年前,池上的美麗與人情的醇厚吸引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決定駐地耕耘,成為池上秋收的起點。柯董事長夫人陳啟蓓女士感謝池上的夥伴,因為有在地鄉親和贊助夥伴共同的努力,讓池上秋收成為最亮眼的珍珠。柯夫人憶起五年前雲門首度在池上的演出「不管是滂沱大雨或是艷陽日照,都未能把林懷民老師擊退,將最美的舞作呈獻給池上。」池上鄉親白天腳踩農地、夜間手握毛筆習字,台灣好基金會會與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繼續攜手,一路互相支持努力向前。
與台灣好一路相伴的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分享「何其幸運在2008年能讓池上的十個社團同意,一起和台灣好成為合作夥伴進行改革,能夠把一個活動持續舉辦十年,池上,真的做到了。」梁正賢感謝並承續柯文昌先生的理念「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期許鄉鎮的美好從池上做起。
首席贊助「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談及自己童年時期在故鄉花蓮,曾經赤著身體跳進水中,光裸的身體猶如池上的稻米,晶瑩剔透,他說「花東是一片淨土,廢地不耕會讓文化傳承斷續,我們必須感念,代代相傳,從一粒米到一片鄉土,以自然的方式承傳文化。」
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談起五年前池上秋收《稻禾》演出當日,接到柯文昌先生電話關心,擔心大雨會造成舞者受傷而請求停演。但林老師跟舞者溝通後,舞者堅持上台,臨時改演跳躍動作較少的《水月》,並立即點開手機中《水月》的影音檔,專心練舞。當天現場,兩千名穿著雨衣的觀眾,與舞者一起倘佯在滂沱大雨的金黃稻田中。林懷民表示:雲門舞集走遍全世界,舞者最深刻的演出地點就是池上。舞者說「池上有的不只是美麗,更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地方」。希望今年不要下雨,林懷民拍胸笑道:萬一下雨也不怕,一定照常演出,一定不會辜負來自台灣和全世界各地的觀眾。
今年首度加入池上秋收的新夥伴農委會水保局臺東分局王志輝分局長表示,水保局台東分局與池上有密切的合作,從伯朗大道的鋪設,到今年不僅參與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更規劃完成了大地舞台的設置。「池上讓我們了解『衣食足而後知禮儀』,希望未來更多藝術活動在大地劇場發聲,透過產業和文化的結合,推動地方創生。」。
一支廣告牽起一間企業與一個小鎮姻緣的長榮集團,每年支持池上秋收邀請港台媒體前往池上採訪,擴大池上的聲量,發言人柯金成表示「池上秋收10週年邀請雲門舞集回到池上,是美麗的安排。」農家出身的柯金成說「1978年我在基隆念書時,還特意搭車到台北觀賞雲門舞集的演出。池上秋收再次結合雲門舞集,讓5年前錯過的人有機會彌補遺憾。未來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長榮航空以及立榮航空,也會義不容辭繼續支持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因為在地人衷心愛惜土地,所以,池上有了175公頃沒有一根電線桿的稻田文化景觀。池上鄉公所張堯城鄉長表示「池上已經連續4年獲得臺東縣環境清潔與觀光人潮冠軍,歡迎所有人到池上,在純樸高雅的淨土充電休息。」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歡迎大家去到池上,能用心體會天地的眷顧,珍惜池上的山水人情,一起攜手愛護池上的美好與價值。
池上秋收十週年,邀請雲門舞集演出林懷民經典舞作《松煙》。被林懷民稱是行草三部曲中最好看的《松煙》,曾為墨爾本藝術節擔任開幕,沉靜之美震驚全場,獲選「評論獎」與「觀眾票選最佳節目」,國際舞評形容「錯過《松煙》你已經與完美失之交臂」。舞蹈以書法美學入舞,變化萬千卻強調留白,書家名帖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綿延不絕,如煙的氣。林懷民曾說「我愛它的留白,自由地像飄出去似的,整個人心情都舒暢開來。」本次演出,舞者將在池上百頃金色稻浪間,以氣引體,對應山巒流雲,與天地萬物一起吐納。
#2018池上秋收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0週年
#雲門舞集 #林懷民 #松煙 #雲門45週年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
台灣地方 創 生 基金會成立 在 DJ 強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1月21日
1783年:孟格菲兄弟在法國巴黎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載人熱氣球飛行。 孟格菲兄弟把紙屑扔到火爐中時無意中發現紙屑不斷上升,受了很大的啟發。他用一件襯衣進行第一次實驗,成功的讓這塊綢緞布料上升到他公寓的天花板上。他們當時以為是煙致使立方體上升,因此故意用濕草和羊毛燒火產生濃煙。結果失敗,後來發現是熱空氣,為了得到資助,孟格菲兄弟希望讓凡爾賽的宮廷認識到他們的發明。1783年11月21日用熱氣球進行了第一次載人飛行實驗。氣球從巴黎西部起飛,在空中持續了25分鐘,最後降落在今巴黎十三區的義大利廣場附近。
1877年:愛迪生宣布發明留聲機。 美國發明家、商人,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家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生產發明物的人。他發明很多東西,包括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和鎢絲燈泡等。在美國,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1892年創立奇異公司。
1946年:台灣舉行首屆高等考試。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簡稱高考,是中華民國政府機構招考人員的一種招才就業考試...
高考有分1.2.3級,一級要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研究院所,或經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大學研究院所,得有博士學位者....
1990年: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 簡稱海基會...是一個半官方的組織。於中共的同類機關是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處理有關兩岸談判對話、文書查驗證、民眾探親商務旅行往來糾紛調處等涉及公權力之相關業務。
1996年:劉邦友血案:台灣桃園縣長劉邦友等8人在縣長官邸遭到槍殺身亡,另有1人身受重傷。
發生在桃園縣第十二任縣長劉邦友官邸的一起震驚台灣社會的槍擊殺人案件,造成八死一重傷。劉邦友也因而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於任內遇害的縣市首長...被害者們被兩名身著雨衣的歹徒挾持到官邸警衛室中,以近乎槍決的方式槍擊頭部,另由於此件命案未能偵破,係因人們忽略犯罪現場完整保存之重要性所造成,故命案發生後,警方在刑事鑑識上也更嚴謹,不像過去那樣重人證輕物證。
台灣地方 創 生 基金會成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台灣地方 創 生 基金會成立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由於疫苗需求大增,指揮中心昨天開放地方政府和企業,提出申請採購國外疫苗。宗教團體國際佛光會,27日已發文疾管署和食藥署,要捐贈50萬劑美國嬌生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回應,已收到佛光山的公文。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出資的永齡基金會,也已成立專案小組,開始規劃提出申請。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836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台灣地方 創 生 基金會成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女人屐痕3: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百年女史在台灣】新書介紹
訪問總策劃:陳秀惠
內容簡介:
歷史,不應該只是「History」,
而應該也是「Her story」!
十多年前,女性文化地標還如荒漠,「女人屐痕I」開啟推動行走女路的地標旅行,讓久遠飄渺的歷史故事接地氣,如迷霧森林中的精靈,引導她鄉(herland)。現在,行走她鄉的「女人屐痕」之旅越來越夯,她鄉已在足下。這是一場重新銘刻地景的運動,讓城市的歷史記憶重建,讓台灣地圖再現女人的經驗,豐富台灣的地景。
本書紀錄曾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活的女性面孔、身影,標示女人特別生活的地方,讓一向看不見女人的地圖,浮現女人的行腳,建立台灣的女性地景。這個概念與1970年代發展的女性主義地理學不謀而合,再現女人地表移動的經驗。
這些故事和地點如同指引台灣女性的「地標」(landmark),就像探險家通過某一區域時,為防迷失,仰賴地表獨特的地理現象作為辨識標誌。女性文化地標讓當代女性迷茫時,可以重新定位,找到方向。本書從台灣婦女歷史,翻找對台灣女性發展有開拓性的屐痕:
.日治時期台南「愛國婦人會」、90年代成立的大學女研社,以及鮮血中盛開的美麗花朵「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婉如的遇難,促使婦運姐妹推動一波波的人身安全運動,催生「性侵害防治條例」法案。
.百年前「女性經濟」開拓的腳步:苗栗通霄的女兒、苑裡的媳婦洪鴦,以傳授藺草編織技藝,使得女人因為具有經濟能力,而翻轉了在家庭、社會的地位;太加古道,有泰雅族婦女曾經走過的交易屐痕,她們赤腳翻越險峻山林,揹負著Dakin藤編的揹籃,揹載鮮蔬至太平山販賣,堪稱「創造小農經濟力」的始祖。
.膽識女突破限制,影響地方、人群:林媽利帶領的「馬偕血庫女子兵團」、蔡阿信和她的清信產婆講習所、小提琴教母李淑德精彩的人生、台灣第一代美聲女高音林氏好,以及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設帳授徒「平權軒」,提倡女權、試圖打破「男尊女卑」的傳統。
.讓已有紀錄卻不見女人身影的地景重新定調,讓男人背後的女人現身:無怨無悔成立愛愛寮,照顧窮人街友的「台灣乞食母」施照子。
總策劃簡介:陳秀惠
行政院性平委員、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總策畫、文化總會副秘書長、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策畫《女人屐痕I》、《女人屐痕Ⅱ》